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栓性肺栓塞(PTE)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与病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PTE患者150例作为PTE组,同期选取健康人员50例作为健康组,所有人员均检测血清FIB、D–D水平。结果:PTE组血清FIB、D–D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PTE组中,轻度者36例(24.00%)、中度者72例(48.00%)、重度者42例(28.00%),重度者血清FIB、D–D水平明显高于中度者,中度者血清FIB、D–D水平明显高于轻度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清FIB、D–D水平与PTE的发生发展有关,并可作为评估PTE病情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并评价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rs1205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将113例中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11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hs-CRP含量;同时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RFLP)方法测定rs1205基因的多态性;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量表评定神经功能。分析各指标的关系。结果 2组的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的分布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重度患者的hs-CRP与log CRP含量均显著高于轻、中度患者(P均0.05);rs1205基因型与脑梗死病情程度未见明显关联(P0.05)。结论 hsCRP含量与脑梗死患者病情密切相关,而rs1205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发病之间未见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血清层粘连蛋白检测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汕头市澄海区人民医院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已确诊慢性病毒性肝炎的60名住院病人,其中轻度肝炎15例,中度肝炎15例,重度肝炎15例,肝硬化15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15例,作为对照组。以磁微粒发光法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清各项指标,对比各组血清指标差异及肝纤维化分期与血清层粘连蛋白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清层粘连蛋白水平随着轻度肝炎、中度肝炎、重度肝炎及肝硬化疾病程度的加深,数值也呈递增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随着肝纤维化分期加深,层粘连蛋白水平也不断递增,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清层粘连蛋白检测在肝纤维化诊断中应用,可较为灵敏的反映出患者肝脏组织纤维化程度及分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研究急性脑血管患者心肌酶谱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60例体检健康者以及116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脑梗死、脑出血)进行心肌酶谱(AST、LDH、CK、CK-MB)水平和血清检测.结果 研究发现,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中的心肌酶和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显然高于体检健康者.脑梗死和脑出血组之间做比较,结果 显示两者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无意识障碍组和有意识障碍组之间则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这种研究成果对于今后判断病患病情程度的变化,以及病情的治疗和评价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临床上检测HBV感染者血清IL~10水平,探讨其在HBV持续感染及肝细胞损伤过程中的临床诊断作用。分离104例HBV感染者临床血清标本,其中无症状携带者23例,慢性乙肝患者81例(轻度19例,中、重度62例)。用双抗体ELISA夹心法定量检测血清IL—10水平,以20例健康门诊体检者的血清为正常对照,经过对比可以发现,HBV感染者血清IL-10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无症状携带者及中、重度慢性乙肝患者组的明显高于轻度组(P〈0.05);血清HBV—DNA高载量者明显高于低载量者(P〈0.05)。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出慢性乙肝患者血清IL~10浓度升高与HBV持续感染、HBV—DNA高载量复制及肝损伤有关;无症状携带者IL-10浓度升高可能与其诱导的免疫耐受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老年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以下同)水平变化以及通心络的干预作用。方法:158例脑梗死患者自愿入纽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通心络组,分别在住院时和治疗后2月时检测外周血hs—CRP浓度,并与40例年龄和性别相当的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比较。结果:两组脑梗死患者外周血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增高程度与病情轻重一致。通心络组相对于常规治疗纽hs—CRP浓度降低更明显。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外周血hs—CRP水平增高,对其进行检测可以指导-临床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通心络,会使脑梗死患者得到更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并根据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把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轻、中、重度3组,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各组血清IL-6和VEGF的浓度。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和VEGF的浓度高于对照组。重度急性脑梗死组的血清IL-6和VEGF浓度均高于轻度急性脑梗死组。结论 VEGF和IL-6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病理生理过程,有可能反映脑梗死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清D-二聚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及其结合蛋白-3(IGFBP-3)和淀粉样蛋白A(SAA)在急性脑梗死检测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7例作为急性脑梗死组,根据患者神经功能损害程度评分分为轻度组32例、中度组18例和重度组37例,根据CT显示病灶最大直径大小分为小面积组29例、中面积组22例和大面积组36例。选择同期行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D-二聚体、IGF-1、IGFBP-3和SAA水平,分析急性脑梗死组上述各指标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梗死面积的关系,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上述各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组的血清D-二聚体和SAA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且随着神经损伤程度和脑梗死面积增加而明显升高(P均0.05);治疗后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和SAA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急性脑梗死组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并随着神经损伤程度和脑梗死面积的增加而明显降低(P均0.05);治疗后急性脑梗死组患者IGF-1和IGFBP-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 D-二聚体、IGF-1、IGFBP-3和SAA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对于判断脑梗死的病情严重程度、脑梗死面积的大小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CXC趋化因子16(CXCL1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为急性脑梗死的病情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65例、中重度组55例,患者均于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CXCL16、hs-CRP水平。结果中重度组血清CXCL16、hs-CRP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P均0.01),血清CXCL16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hs-CRP的ROC曲线下面积(P0.05)。结论血清CXCL16、hs-CRP水平可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血清S100β蛋白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6例HIE新生儿为研究对象(HIE组),根据病情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组,同时选择20例同期出生的正常健康足月儿为对照组。检测血清S100β蛋白和NSE的水平。结果HIE组血清NSE及S100β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轻、中及重度HIE组间比较血清NSE及S100β蛋白水平有显著性差异,HIE组血清NSE浓度与S100β蛋白浓度呈正相关。结论S100β蛋白与NSE可作为HIE患儿临床诊断及病情判断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及随访1年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RP)的动态变化与其病情严重程度、预后及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在50例脑梗死患者发病后72小时内、第4~7天和第14天对其血CRP进行测定,以50例健康体检人员的hs-CRP含量作对照,并测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不同大小梗死灶和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脑梗死后72小时其血CRP浓度即开始升高,1周左右达高峰,至14天时水平接近对照组水平,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者CRP水平最高,大面积梗死患者其hs-CRP水平明显高于小面积梗死患者。结论:血浆CRP是判断脑梗死病情轻重和预后的特异性指标,适时终止或减轻炎症反应损害,可以降低脑梗死的死亡率及并发多脏器衰竭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慢性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的变化,便于判断预后效果及早期发现癌变。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肝病科住院治疗的慢性肝炎患者16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诊断标准分型,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AFP水平。结果:慢性重度肝炎、肝硬化及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的AFP水平检测结果分别是(243.427±16.318)、(310.090±35.885)、(393.957±15.336),慢性轻度、中度及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AFP水平检测结果分别是(4.929±1.968)、(21.637±18.246)、(5.395±1.870),慢性重度肝炎、肝硬化及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的AFP明显高于慢性轻度、中度和重型肝炎患者,P0.005。结论:AFP作为肝细胞癌最具特异性的标志物,可在肝炎患病群体中用于肝癌的普查、诊断、判断治疗效果和预测病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HFMD)免疫球蛋白(Ig)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检验。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在郑州市儿童医院接受治疗的42例HFMD患儿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的健康体检者42例为对照组,对两组受检者进行Ig和hs-CRP的临床检验,记录检验结果,分析比较两组Ig检测结果情况、hs-CRP检测结果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IgA、IgG明显更低,IgM明显更高,观察组患者hs-CRP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明显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MD的Ig和hs-CRP的临床检验对于HFMD患儿的治疗非常重要,其检测结果能够有效的诊断患儿的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对于患儿有着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江峡  程中应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7):1327-1327
目的通过检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并探讨其诊疗价值。方法用日本日立7170A全自动化分析仪选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糖尿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结果38例糖尿病患者明显高于5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hs-CRP的含量,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清中hs-CRP含量测定对其治疗和疗效观察有极其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梗死(CI)患者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和免疫比浊法对30例正常人及50例CI患者血清MBP和hs-CRP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CI患者血清MBP和hs-CR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血清MBP和hs-CRP含量与CI体积呈正相关。结论 CI时血清MBP和hs-CRP含量明显升高,并且与脑实质损害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及时检测CI患者血清中MBP和hs-CRP含量对临床诊断和判断疾病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应用于糖尿病足早期诊断和病情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3月这一时段内,该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100例纳入研究,作为A组,将同期该院收治的单纯糖尿病患者100例纳入研究,作为B组,将同期健康体检者100名纳入研究,作为C组,抽取血液检测D-二聚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对比各组数据。结果 A组D-二聚体、hs-CRP水平显著高于B、C两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患者随糖尿病足等级提升,D-二聚体、hs-CRP水平逐步提升,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应可早期诊断糖尿病足,并作为病情严重程度的参考依据,具有较高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病变与血清CXC趋化因子16(CXCL16)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所有患者行头颅MRI检查,采用Fazekas评分分别对脑室旁和深部脑白质病变严重程度评价,按病变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度(0,Ⅰ)、中度(Ⅱ)、重度(Ⅲ),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CXCL16、hs-CRP及其相关生化指标。结果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病变组CXCL16及hs-CRP水平高于无脑白质病变组;脑梗死患者重度脑白质病变组CXCL16及hs-CRP水平高于轻、中度脑白质病变组。结论 CXCL16、hs-CRP可预测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病变及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探讨hs-CRP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意义。方法:对随机抽取我院86例住院的TIA组患者和正常健康组66例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血清hs-CRP水平的检测,并进行对照。结果:TIA组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健康组(P<0.01);血清hs-CRP水平与TIA患者的预后程度相关(P<0.05),预后越差者hs-CRP含量越高。结论:hs-CRP水平与TIA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提示hs-CRP水平持续升高者易转为脑梗死。  相似文献   

19.
陈磊  肖伟 《四川中医》2020,38(8):179-182
目的:分析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铁蛋白(SF)和脑梗死患者病情相关性及针灸治疗疗效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在马鞍山十七冶医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98例,TOAST分型中,36例为小动脉闭塞型(SAO),14例为心源性栓塞型(CE),48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分成2组,评分7分作为轻症组55例,评分≥7分作为重症组43例,依据患者不同治疗方法分成2组,西医组53例常规西医治疗,电针组45例在西医组基础上行升阳通督针法,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者98例作为对照组。观察脑梗死患者与对照组及不同病程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SF情况,针灸对脑梗死疗效情况。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SF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患者血清hs-CRP、SF含量均高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组、CE组患者血清hs-CRP、SF含量高于SAO组,LAA组血清hs-CRP、SF含量高于C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患者总的有效率为91.11%,高于对照组的7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电针组患者血清hs-CRP、SF含量较治疗前、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及SF含量和其病情呈正相关,及时监测患者血清hs-CRP及SF含量并行针灸治疗提升患者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ACI)血清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应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分别测定健康体检者和不同情况的ACI患者血清CRP的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CI组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血清CRP水平较中小梗死面积患者显著增高;轻型组的血清CRP水平较重型组和中型组显著降低.结论:血清CRP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脑卒中后脑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以及神经功能的损害程度,可作为判断ACI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