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5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观察2组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69%(2/2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92%(7/26),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围术期实施综合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术后康复情况,减轻疼痛感,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前健康教育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将30例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术前强化适应性训练,实施前瞻性功能锻炼等。比较两组治疗后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出院前满意度比较,干预组较对照组有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一周,实验组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在经皮椎体成形术前进行教育干预,可促进患者对健康知识、安全知识掌握,降低术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对患者椎体高度、Cobb角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6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34例。A组予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B组予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椎体高度、Cobb角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相较于B组,A组手术用时较短,术中透视次数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下床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椎体高度、Cobb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椎体高度上升、Cobb角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B组,A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效果均显著,但经皮椎体成形术手术时间较短且术中透视次数较少,应依据患者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术前,两组患者VAS评分、Cobb's角及椎体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VAS评分、Cobb's角及椎体高度均较前明显降低,观察组Cobb's角及椎体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中取得较好临床效果,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纠正椎体后凸畸形,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常规护理与干预护理两种护理方法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2011年在该院脊柱科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老年患者70例,采用随机方法将其分为常规护理组(对照组)与干预护理组(试验组),每组35例,术后随访6个月,以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Barthel指数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为观察评价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过程顺利,骨水泥灌注量为2~5mL,两组患者VAS评分均随着时间的变化有一定改善,但是在术后第3天试验组患者术后疼痛的缓解程度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个月时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也均有改善,其中试验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过程中,可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缩短住院时间,增强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对患者椎体高度、 Cobb 角及术后 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选取 2017 年 9 月 ~2019 年 9 月收治的 68 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A 组 和 B 组,各 34 例。 A 组予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 B 组予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 对比两组手术指标、椎体高度、 Cobb 角以及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相较于 B 组, A 组手术用时较短,术中透视次数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两组术后下床时 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两组术前椎体高度、 Cobb 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术后 3 个月两组椎体高度 上升、 Cobb 角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但术后 3 个月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相比于 B 组, A 组并发症 发生率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治疗效果均显著,但经皮椎体成形术手术时间较短且术中透视次数较少,应依据患者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3):3011-3013
选取2011年9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采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的高龄骨质疏松性椎体SVCF 55例,随机分为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组(25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分析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组和对照组的椎体前缘高度及椎体中段高度以及术后VAS评分。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组的椎体前缘高度及椎体中段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组术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能够提高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恢复椎体的高度,且能够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4):4601-4602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1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治疗组在经皮椎体成形术基础上加服补肾壮骨汤,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1个月、2个月、3个月的VAS评分。术后第1天、1个月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3个月,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应用补肾壮骨汤可以有效减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经椎体成形术后的疼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期间进行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将其纳入研究调查范围,其均在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入院接受诊治,使用随机、双盲方法分组,分别采用加强护理干预(观察组,n=30)与常规护理(对照组,n=30)开展工作,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的椎体高度和Cobb’角均基本一致(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椎体高度和Cobb’角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现并发症例数为2例,对照组为8例,组间数据有统计差异(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在手术治疗期间发挥的积极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5):827-829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型术(PKP)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6年2月收治的78例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型术治疗。采用视觉疼痛评分(VAS)对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进行分析,观察两组患者Cobb角变化、椎体前缘高度、变化情况,同时,随访半年就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展开探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obb角变化、椎体前缘高度变化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半年发现,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5.13%显著低于对照组15.38%,观察组患者ODI脊柱评分为45.3±12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8.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可行PKP和PVP治疗,但PKP的效果更好,不但能帮助快速恢复患者椎体功能,且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加减左归丸配合双侧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作用。方法:将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单纯采用经皮双侧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组采用加减左归丸口服配合经皮双侧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2组术后3d、2个月分别行VAS评分和疗效评价,比较治疗效果。结果:2组在术后3d,VAS评分基本相同,而2个月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2个月后在临床疗效上,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加减左归丸配合双侧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优于单纯采用经皮双侧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型术和保守治疗对老年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试验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及Cobb角情况。结果:治疗1周及1个月后试验组患者VAS评分下降程度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及1个月后试验组患者Cobb角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患者Cobb角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试验组Cobb角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老年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疗效显著,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保持椎体高度及脊柱稳定性,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康复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康复护理,观察两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肢体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是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有效及安全的手术方法,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而细致周到的康复护理措施是手术成功的保障,有利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付文毅  陈霞 《系统医学》2023,(12):78-81
目的 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在山东省沂南县人民医院确诊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9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n=50)行经皮椎体成形术,B组(n=48)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发生骨水泥渗透1例,渗漏率(2.08%),A组术中发生骨水泥渗透7例,渗漏率(14.00%),B组骨水泥渗漏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9,P=0.031)。术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伤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B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A组,伤椎Cobb角明显小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在改善疼痛及改善预后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剂量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7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接受常规剂量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与观察组(38例,接受小剂量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比两组术后疼痛程度、运动功能、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及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3个月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降低(P<0.05);两组术后3个月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Cobb角均降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均上升(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3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较高(P<0.05);两组术后3个月Cobb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骨水泥渗漏率较低(P<0.05)。结论:小剂量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能够显著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疼痛程度,减少术后骨水泥渗漏,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与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80例OVCF患者,根据实施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照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观察并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受伤椎体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注入骨水泥量、术后受伤椎体高度增加等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体压缩率、受伤椎体Coob角、VAS评分及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等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均能取得满意效果,但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改善患者受伤椎体畸形、椎体高度等方面更具优势,且患者术后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发生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提高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0年行PVP治疗的44例(53个椎体)与PKP治疗的40例(48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情况,对比观察行PVP治疗与PKP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疗效以及患者的满意度、骨水泥渗漏率及治疗费用。结果 PVP组与PKP组患者的VAS评分在术前及术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VP组治疗费用较PKP组低,PVP组骨水泥渗漏率较PKP组高,而两组在患者满意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VP更适宜作为临床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7月收治的15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手法复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 d、2个月、6个月,观察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有助于增强疗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156例OVCF行PVP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再次骨折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OVCF行PVP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KP(椎体后凸成形术)与PVP(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2月的共诊断收治的10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分别行PKP,PVP,术后1周分别记录两组VAS评分、Cobb角、椎体高度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椎体高度恢复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VP及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效果都显著,值得量词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