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7,(7):1364-1367
目的:应用关联规则和统计学方法分析本院风湿病科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内服中药和外用药对患者免疫炎症、氧化应激的影响,探讨中医内外合治科学性,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整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2012年6月—2015年10月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SPSS 17.0和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Aprior模块分析内服中药和外用药与免疫炎症及氧化应激变化的关系。结果:湿热痹阻型RA患者临床辨证用药可以分为四类,用药总频次以健脾化湿药最高。内服中药威灵仙、陈皮,黄芩、白花蛇舌草,山药、车前草,车前草、白花蛇舌草,红花、车前草,茯苓、蒲公英,茯苓,薏苡仁等和外用药芙蓉膏、消瘀接骨散均与RF、Hs-CRP、ESR、PLT、SOD、CCP-AB、IgG存在明显关联关系,置信度均在70%以上。无外用药组和有外用药组治疗后RF、HsCRP、ESR、CCP-AB、IgG、C3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有外用药组治疗后CCP-AB、IgG、PLT较无外用药降低显著,SOD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中医内外合治可有效改善湿热痹阻型RA患者免疫炎症、氧化应激指标,其作用于免疫炎症、氧化应激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关联规则和统计学方法分析导师刘健教授治疗骨关节炎所用健脾类中药对患者体内免疫炎症及代谢指标的影响,为优化处方提供依据。方法整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2012年6月至2015年10月骨关节炎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SPSS 22.0和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Aprior模块分析健脾类中药与炎症免疫及代谢指标变化的关系。结果共有1414例骨关节炎患者。对其中药处方进行分析,以健脾类中药频率最高,前5位分别为茯苓、甘草、陈皮、山药、薏苡仁。设定最小置信度为75%,最小支持度为20%。经Aprior模块分析得出薏苡仁与茯苓关联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指标上升(置信度88.06%,支持度32.05%),关联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指标下降(置信度84.03%,支持度23.29%),健脾药薏苡仁与活血药鸡血藤组合关联于ESR下降(置信度84.40%,支持度20.16%)。健脾药薏苡仁与祛风湿药豨莶草组合与补体C3、C4关联度最高;健脾药茯苓、甘草与川牛膝组合与IgA、IgG、IgM关联度最高。有薏苡仁组治疗后SOD明显升高,ESR、hs-CRP、IgG、补体C3、补体C4下降(P0.05或P0.01);与无薏苡仁组治疗后比较,有薏苡仁组在降低ESR、hs-CRP、补体C3方面优于无薏苡仁组,且能上提SOD水平(P0.05或P0.01)。与氨基葡萄糖组治疗后比较,有薏苡仁组在降低ESR、hs-CRP以及提高SOD水平上明显优于氨基葡萄糖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健脾类中药薏苡仁、茯苓和甘草与免疫炎症及代谢指标关联度较高,其中薏苡仁在降低ESR、hs-CRP以及提高SOD水平上起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对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风湿病科临床数据中药背后隐含的方剂模式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从脾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配伍模式或规律。方法:本研究以2012年5月-2016年12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住院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office2010、复杂网络技术、IBM SPSS Clementine 14.2软件Apriori模块进行中药频数统计、核心处方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有4 000份住院病历及3 643份中药处方被纳入研究,主要分析结果如下:①临床用药大致分为健脾化湿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清热药四大类,频次在60%以上的有茯苓、甘草、陈皮、丹参、薏苡仁、红花、山药、威灵仙、桃仁等,核心处方为:茯苓、甘草、陈皮、丹参、薏苡仁、红花、山药、威灵仙、桃仁、蒲公英;②药物关联分析得出:茯苓与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豨莶草、桃仁、威灵仙等健脾化湿药配伍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清热药等20对药物组合;③两组治疗前后指标差值比较,实验组Hs-CRP、RF、ESR、IgA、IgG、C3较对照组治疗后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④药物与指标二项关联分析:姜半夏、豨莶草与Hs-CRP、ESR降低关联度较高,白术、丹参与RF降低关联度较高,山药、蒲公英与C3降低关联度较高,杜仲和威灵仙、红花与IGA、IGG降低关联度较高。三项关联分析:姜半夏、豨莶草分别与蒲公英、桃仁和Hs-CRP、ESR降低关联度较高,黄芪、丹参、甘草与RF降低关联度较高,山药、蒲公英、豨莶草与C3降低关联度较高,麦芽、蒲公英、威灵仙与IGA降低关联度较高,杜仲、红花、甘草与IGG降低关联度较高。结论:本研究解析了类风湿关节炎从脾论治的真实世界关系,以健脾化湿药为核心,与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祛风湿药之间的配伍是组方的关键,可有效改善患者免疫、炎症等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4.
郭锦晨  刘健  忻凌  汪元  周巧  黄旦  宋倩 《新中医》2017,49(4):198-203
目的:对1 124例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RA)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从中医辨证用药、外治法、实验室指标等方面探讨中医内外合治湿热痹阻型RA的治疗特色。方法:根据是否使用外治法分为单纯内治组、内外合治组,基于临床数据挖掘技术和复杂网络技术,收集与分析1 124例湿热痹阻型RA住院患者的中医辨证用药、内外合用药、实验室指标等情况。结果:2组临床辨证用药可以分为清热解毒、健脾化湿、祛风除湿、活血通络4类,用药总频次以健脾化湿药最高。外治用药以芙蓉膏、消瘀接骨散为主。治疗后,2组患者的免疫、炎症、氧化应激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内外合治组α1-酸性糖蛋白(α1-AGP)、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AB)、IgG、IgA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改善较单纯内治组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中医内外合治可有效改善湿热痹阻型RA患者的免疫、炎症、氧化应激指标,安全性好,其作用于免疫、炎症、氧化应激的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联合硫酸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 sulfate,HCQ)治疗中医不同证型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分析125例以MTX联合HCQ治疗RA患者12周的完整病史,按照中医辨证标准将其分成风湿痹阻证组、寒湿痹阻证组、湿热痹阻证组、肝肾亏虚证组、肾气虚寒证组,统计分析治疗前后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患者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s,RF)、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S28)。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2周后5组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VAS均减少,RF、ESR、CRP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湿痹阻证组、寒湿痹阻证组、湿热痹阻证组、肝肾亏虚证组治疗后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VAS、RF、ESR等观察指标的降低幅度均明显大于肾气虚寒证组(P0.05),5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X联合HCQ治疗中医RA风湿痹阻证组、寒湿痹阻证组、湿热痹阻证组、肝肾亏虚证组疗效优于肾气虚寒证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医证型与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398例RA患者的中医证型与年龄、病程、主要实验室指标(RF、anti-CCP、ESR、CRP)及DAS28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各证型在病程、病情活动度(ESR、CRP、DAS28)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在年龄、RF、anti-CCP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98例患者中,湿热痹阻型最多,占38.69%,其次为痰瘀痹阻型和肝肾阴虚型,分别占23.12%和21.61%。结论:本地区活动期RA患者以湿热痹阻型最为常见,缓解期则多见肝肾阴虚型及痰瘀痹阻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湿热痹阻证与寒湿痹阻证两组证候之间的差异。方法:选取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数据中心(CRDC-TCM)确诊为RA湿热痹阻证与寒湿痹阻证患者,比较两组证候的人口学特征与病情特点。结果:共纳入659例RA确诊患者,其中湿热痹阻证463例、寒湿痹阻证196例。两组RA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湿热痹阻证RA患者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总体水平显著高于寒湿痹阻证RA患者(P<0.01),但在RF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湿热痹阻证RA患者关节肿胀数总体水平较寒湿痹阻证多(P<0.05),但在关节压痛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湿热痹阻证与寒湿痹阻证RA患者在DAS-28(CRP)等级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痹阻证RA患者以高度活动较多、寒湿痹阻证RA患者以中度活动较多。结论:湿热痹阻证与寒湿痹阻证RA患者在人口学特征上差异不明显;病情特点方面,在RF、关节压痛数上差异不明显,在ESR、CRP、关节肿胀数与疾病活动度上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豫北地区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的中医证型与病情活动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4年10月—2017年5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320例,以中医辨证分型分组,分为寒湿痹阻、湿热痹阻、痰瘀痹阻、寒热错杂、肝肾两虚等5种证型,统计不同中医证型年龄与病程分布情况,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魏氏法测定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及风湿因子(Rheumatic factor,RF),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LISA法)测定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阳性率的相关性。结果:湿热痹阻证RA患者年龄相对年轻,不同年龄段各个证型间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痹阻病程多为10 a以下,病程超过20 a的多为寒湿痹阻证、痰瘀痹阻证及肝肾两虚证。RA患者的PLT在湿热痹阻、痰瘀痹阻中明显升高,抗CCP抗体在湿热痹阻RA患者中更高,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的RF、ESR、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豫北地区RA证候以湿热痹阻多见,病程短,且与PLT计数与抗CCP抗体滴度相关,可作为中医药治疗的指导参考。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13,(6):1068-1070
目的: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湿热痹阻证患者的舌象与RA活动性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湿热痹阻证的RA患者50例,通过数码相机拍摄患者的舌象,以计算机分析舌色、苔色的RGB(红绿蓝)量值,分别计算RGB的构成比,并对舌苔的厚薄及腐腻程度进行量化,同步检测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对患者的舌色、苔色、舌苔的厚薄及腐腻程度与RA活动性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湿热痹阻证的RA患者舌色的R值构成比与ESR、CRP及RF呈显著正相关(P<0.01),G值及B值构成比与ESR、CRP及RF呈显著负相关(P<0.01);苔色R值构成比与ESR、CRP及RF呈正相关(P<0.05),B值构成比与ESR、RF呈负相关(P<0.05);舌苔厚薄、腐腻程度与ESR、CRP、RF无明显相关性。结论:RA湿热痹阻证患者红舌与黄苔的程度与RA活动度相关;舌色越红,苔色越黄,且色泽越鲜明,则病情的活动度越大。  相似文献   

10.
该文旨在研究雷公藤多苷片联合中药内服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免疫炎症指标的影响,探讨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配伍模式。通过收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2012年6月至2017年12月RA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设置使用雷公藤多苷片联合中药内服为实验组,单纯使用雷公藤多苷片为对照组。利用SPSS 21. 0分析2组RA患者一般情况、免疫炎症代谢指标的变化,利用SPSS Clementine 14. 2软件Apriori模块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利用ORACLE 10g工具进行随机行走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共计1 22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符合该研究要求,其中实验组322例,对照组898例。治疗前,2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RA患者Ig A,Ig G,Ig M,RF,CCP-AB,hs-CRP,ESR治疗前后差值均降低,且实验组在降低Ig A,Ig G,RF,CCP-AB,hs-CRP,ESR方面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在降低Ig M方面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或P0. 05);与治疗前相比,2组RA患者治疗后ALT,AST,ALP,GGT,CREA,BUN,b-MG,MA,TRU,Ig U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2组RA患者治疗后UA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实验组在降低UA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或P0. 01)。1 220例患者处方中药物的使用均以健脾化湿药、活血化瘀药、祛风通络药、清热解毒药4类为主。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提示雷公藤多苷片、内服中药与免疫炎症、肝肾功能指标的改善均有明显关联关系。随机行走模型分析结果提示实验组Ig M,hs-CRP在随机波动最大值、行走正向增长率、综合评价指标递增率、综合改善率、综合评价指标记录次数、期望改善值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该研究结果显示,雷公藤多苷片能有效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免疫炎症代谢指标,且雷公藤多苷片联合中药内服改善RA患者免疫炎症指标及降低肝肾功能损害方面优于单纯内服雷公藤多苷片,雷公藤多苷片联合中药组Ig M,hs-CRP的综合评价改善优于雷公藤多苷片组,2组患者综合评价指标和接受的干预措施存在长程关联。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102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证候分布规律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2009年1月—2010年7月在安徽省中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102例AS患者归档病历,对其中医证型构成比及对相关实验室指标、中药频次统计分析。结果:1.证型分析发现湿热痹阻证(81例)最常见,其次是肝肾亏虚证(21例),分别占79.41%、20.59%。2.这两种证型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发现湿热痹阻证的白细胞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计数、免疫球蛋白A(IgA)、血沉(ESR)高于肝肾亏虚证(P〈0.05或P〈0.01)。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S患者免疫球蛋白A、血沉与白细胞计数呈正相关,补体C3与抗"O"(ASO)呈正相关,C反应蛋白(CRP)与ASO呈正相关,ESR与血小板(PLT)呈正相关。4.AS患者两证型中药使用频数统计发现:湿热痹阻证前10位中药分别为蒲公英、蛇舌草、薏苡仁、茯苓、白术、陈皮、猪苓、车前草、桃仁、红花;肝肾亏虚证前10位中药分别为桑寄生、杜仲、狗脊、薏苡仁、白术、陈皮、茯苓、猪苓、丹参、桃仁。结论:AS患者中医证型实证以湿热痹阻型为主,虚证以肝肾亏虚型为主;实验室指标免疫球蛋白与白细胞计数,补体C3、CRP与ASO,ESR与PLT等指标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风湿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38例中医辨证为湿热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20例,用风湿康联合甲泼尼龙治疗;西药组18例,用氨甲喋呤联合甲泼尼龙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月。分别检测治疗前后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及hGRαmRNA、hGRβmRNA的表达水平,并与20名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1个月后中药组及西药组RF、CRP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ESR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A患者GRα和GRβ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治疗组hGRαmRNA均显著降低(P0.01),中药组hGRβmRNA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而西药组hGRβmRN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湿康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可有效控制RA患者炎症反应,降低hGRα、hGRβ表达水平,提高RA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清热除痹方加减联合中药熏洗对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RA)患者炎症反应、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21年3月于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湿热痹阻型RA患者80例,采用随机双色球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联合中药熏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清热除痹方加减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中医证候积分、炎症因子[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关节功能[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肿胀关节数],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炎症因子、免疫因子水平、DAS-28、VAS、肿胀关节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热除痹方加减联合中药熏洗可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风湿Ⅱ号药膏穴位贴敷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对患者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6例湿热痹阻型R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3例予甲氨蝶呤片治疗;治疗组53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风湿Ⅱ号药膏穴位贴敷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后统计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及晨僵持续时间变化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采用健康状况评定量表(HAQ)进行评定,包括穿衣和修饰、饮食、站立、卫生、行走、抓握、伸手取物及活动8项内容;比较2组治疗前后RF、ESR及CRP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68%,对照组总有效率71.7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关节肿胀数及关节压痛数减少(P0.05),晨僵持续时间缩短(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对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及晨僵持续时间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HAQ穿衣和修饰、饮食、站立、卫生、行走、抓握、伸手取物、活动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对HAQ各项评分及总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RF、ESR及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RF、ESR及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风湿Ⅱ号药膏穴位贴敷治疗湿热痹阻型RA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及体征,提高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RF、ESR及CRP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类风湿因子(RF)、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及抗角蛋白抗体(AKA)在湿热痹阻型与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305例RA患者临床数据,寒湿痹阻型146例,湿热痹阻型159例,纳入抗-CCP、RF、GPI分析样本276例,AKA分析样本253例。进行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4)],检测AKA、RF、抗-CCP、GPI水平,分析抗-CCP、RF、GPI及AKA在湿热痹阻与寒湿痹阻型之间的差异以及与DAS28(4)的相关性。结果抗-CCP、RF、GPI及AKA水平在湿热痹阻与寒湿痹阻型RA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证型患者之间疾病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CCP、RF、GPI分别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DAS28(4)、C反应蛋白(CRP)等疾病活动性指标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抗-CCP、RF、GPI及AKA不能作为湿热痹阻及寒湿痹阻型RA的客观化分型依据,抗-CCP、RF、GPI与疾病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清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湿热瘀阻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就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瘀阻型患者30例,使用清痹汤加减治疗,于治疗前记录患者的中西医症状体征,检测患者的ESR、CRP,用药15天后再次检测患者的ESR、CRP,同时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临床痊愈3例,显效2例,有效9例,无效12例,脱落4例.总有效率53.8%,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清痹汤能明显改善湿热瘀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  相似文献   

17.
马文辉  刘敬虾  姚博 《光明中医》2012,27(8):1546-1548
目的观察清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湿热瘀阻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就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瘀阻型患者30例,使用清痹汤加减治疗,于治疗前记录患者的中西医症状体征,检测患者的ESR、CRP,用药15天后再次检测患者的ESR、CRP,同时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临床痊愈3例,显效2例,有效9例,无效12例,脱落4例。总有效率53.8%,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清痹汤能明显改善湿热瘀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女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不同证候与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分析全国18家研究中心女性RA患者的证型和实验室指标(PLT,HGB及ESR,CRP)的特点及关系。结果:纳入863例女性RA患者,湿热痹阻证占比最高(40.90%);PLT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34,P=0.033),湿热痹阻证与寒湿痹阻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GB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924,P<0.001),湿热痹阻证、肝肾不足证分别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R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21,P=0.016),湿热痹阻证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湿痹阻证与气血两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66,P=0.056)。结论:湿热痹阻证是女性RA的主要证型,RA活动期PLT,ESR及CRP均升高,HGB降低,与湿热痹阻证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证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疾病活动度特征.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制定"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调查问卷",从全国18个中心RA临床数据采集1388例RA患者信息.将RA分为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气血两虚证、肝肾不足证6个证型.比较不同证型的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血沉(E...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来氟米特(leflunomide,LEF)治疗中医不同证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疗效有无差异。方法选取15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按照中医辨证标准分为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肾气虚寒证、肝肾阴虚证、瘀血痹阻证5个证型组,应用LEF口服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LEF治疗前后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晨僵时间、患者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血沉(er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 CRP)、美国风湿病协会标准 20% 改善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20% improvement , ACR20)、美国风湿病协会标准50%改善(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50% improvement , ACR50 )等指标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各组治疗后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均减少,VAS、ESR、CRP、RF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肾气虚寒证、肝肾阴虚证外,其余各组关节晨僵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湿热痹阻、寒湿痹阻、瘀血痹阻证型治疗后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晨僵时间、VAS 、RF改变及总有效率改善明显优于肾气虚寒证和肝肾阴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EF治疗RA疗效显著,其中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瘀血痹阻证效果明显优于肝肾阴虚证和肾气虚寒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