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背景:半椎体畸形是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最常见的原因,半椎体切除可以直接去除致畸因素,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目的:观察和评价经后路Ⅰ期半椎体切除,并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胸腰椎体半椎体畸形引起的前后Cobb角的变化,来评价治疗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纳入2008/2010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住院的11例由单个半椎体引起侧后凸畸形的青少年患者,均经Ⅰ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及椎弓根钉内固定修复.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1.0~2.0年,术后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示冠状面Cobb角由修复前的(49.2±12.8)°改善至(16.5±5.8)°,平均矫正率达66.5%,矢状面Cobb角由修复前的(35.7±6.2)°改善至(14.1±1.9)°,平均矫正率达60.5%.终末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19.0±5.8)°,丢失2.8°;矢状面Cobb角(14.4±1.9)°,无明显丢失.且在随访过程中未发生神经系统损伤、感染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说明经后路Ⅰ期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修复半椎体畸形所引起的脊柱侧后凸畸形矫形效果满意,丢失率低,融合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和评价先天性胸腰椎半椎体引起的侧后凸畸形经后路Ⅰ期半椎体切除、椎弓根内固定矫形的初期手术效果。方法:9例胸腰椎先天性半椎体引起的侧后凸畸形患者行经后路Ⅰ期半椎体切除及节段性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矫形。随访7个月~2年(平均1年4个月)。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片进行观察。结果:术后平均侧凸角度由52.3°改善至14.6°,侧凸矫正率72%;平均后凸畸形由29.6°矫正至12.1°,后凸矫正率59.1%;平均躯干侧移从18.3 mm矫正至4 mm。术后6个月侧凸矫正丢失平均3°,后凸矫正丢失平均2°,最大矫正丢失不超过7°。平均手术时间3 h 10 min(2~4.5 h)。术后1例出现脑脊液漏,1例术后感觉下肢麻木,应用脱水剂4 d后消失。术后2~4个月9例均获坚强融合。结论:由先天性半椎体所引起的胸腰椎脊柱侧后凸畸形可经Ⅰ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和节段性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矫形而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手术适应证为由胸椎或胸腰段半椎体畸形所引起的青少年患者的结构性侧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采用经后路完全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手术的护理措施.方法 2010年6~8月为3例先天性腰段半椎体脊柱侧弯畸形的患儿采用经后路完全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结果 3例手术顺利完成,无死亡病例.结论 腰椎后路完全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手术难度大,危险性高,要确保此类手术的成功,要求手术人员有过硬的业务本领,熟练的操作技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完善的手术器械的准备,术中的默契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脊柱骨折是一种十分常见的骨折类型,其中尤以胸腰段脊柱骨折最为普遍。随着脊柱内固定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椎弓根系统理论和脊柱三柱理论得到普遍认可,使得脊柱骨折的治疗效果得以大幅提升。目前,临床上对胸腰椎骨折的治疗已倾向于更加积极的治疗方法,而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是胸腰椎骨折内固定的主要手段,但单纯实施该方法在术后易出现椎体高度丢失、螺钉松动弯曲、后凸畸形角(Cobb角)增加、断钉、断棒等并发症。本次研究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加侧前方病灶清除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2 8例均采用椎弓根钉系统后路内固定加侧前方病灶清除植骨融合与脊髓减压术。结果随访 1~ 4年 ,结核全部治愈 ,植骨融合率 10 0 % ,纠正后凸角度平均 2 5° ,丢失角度平均 3.1。结论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能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 ,稳定脊柱 ,促进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脊柱侧凸是由于胚胎期脊柱发育异常所致,椎体发育畸形分为椎体形成障碍、椎体分节障碍和混合型三种。先天性脊柱畸形中以半椎体最为多见,完全分节型的半椎体大约占半椎体畸形的2/3[1]。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采用一期经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系统矫形内固定治疗完全分节型半椎体畸形所致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17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背景: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器械可使骨折达到近似解剖复位效果,明显提高疗效,但远期随访矫形度数丢失、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较普遍.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对73例胸腰椎骨折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伤椎一侧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对侧经椎弓根通道采用自体骨和同种异体骨行椎体内植骨.结果与结论:73例随访6个月内均获骨性愈合,脊柱植骨融合率100%,无螺钉松动、折断.1例Frankel分级C级无变化,1例D级无变化,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及腰背痛明显改善;置入后6个月损伤节段后凸平均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椎管前后径残留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恢复.表明经伤椎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骨折可获得满意复位,重建椎体高度,增强脊柱的抗压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矫正丢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一期经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近远期手术疗效,探讨采用短节段固定融合的手术适应证及并发症。方法 2008年7月至2013年2月聊城市人民医院骨科共采用经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融合术20例,此类手术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均拍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并测量半椎体所致侧凸cobb角、后凸cobb角,C7PL-CSVL;分别计算其改善率;记录围手术期及远期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1.75~5.33 h,平均3.15 h,术中出血量80~1 200 ml,平均597.5 ml。全部病例随访13~61个月,平均43.4个月。侧凸cobb角术后即刻矫正率(70.00±23.04)%,末次随访矫正率(65.38±21.54)%;后凸cobb角术后即刻矫正率(69.00±19.39)%,末次随访矫正率(56.86±11.88)%。所有病例围手术期均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无伤口愈合不良、椎弓根切割、钉棒断裂等,1例患者因植骨未融合,后凸畸形加重,通过二次手术延长固定节段,畸形得以矫正。末次随访时所有病例均未见假关节形成或其他并发症。结论对于半椎体所致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采用一期经后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安全有效的;当患儿年龄小,脊柱柔韧性好,代偿弯为非结构性代偿弯时,可采用短节段固定融合术。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5):2881-2882
我院60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采用半椎体切除术治疗,观察患者手术前、后Cobb角及矫形率变化等情况。结果经治疗后,在手术后即刻、手术后末次随访时,患者冠状面局部侧凸Cobb角、冠状面整体侧弯Cobb角、头侧代偿弯Cobb角、尾侧代偿弯Cobb角、顶椎偏移、躯干偏移、SVA、矢状面后凸Cobb角较手术前明显减少,经治疗后患者后、侧凸均明显好转且术后未发生明显并发症。应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疗效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采用人工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脊柱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将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30例,采用人工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脊柱钉棒系统内固定;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脊柱钉棒系统内固定。比较两组的后凸畸形角度及矫正角度,手术前、后的椎体前缘高度以及内固定取出后3个月时的椎体前缘高度,采用Frankel功能分级和Denis疼痛分级方法评价神经功能的改变。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手术前的后凸畸形Cobb’s角分别为(19.3±11.3)°、(18.3±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后凸畸形矫正度数分别为(5.4±0.8)°、(5.1±0.9)°,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和对照组手术前损伤椎体的前缘高度分别为(53.1±11.9)%、(54.0±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的前缘高度分别为(86.2±9.9%)、(71.3±6.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固定取出后3个月随访发现,研究组矫正度数丢失(0.30±1.41)°,对照组矫正度数丢失(6.20±6.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的椎体前缘高度丢失(0.15±5.06)%,基本无丢失;对照组椎体前缘高度丢失(-5.18±2.21)%,有明显变化(P〈0.05)。采用Denis疼痛分级,两组术后均有很好的改善。采用Frankel功能分级,术后神经功能分级研究组平均提高了(1.1±0.3)级,对照组平均提高了(0.6±0.2)级。结论:采用人工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脊柱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防止术后矫正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11.
背景:随着脊柱三维矫形理论的提出,胸廓成形术日益受到重视,其中后路凸侧胸廓成形可在脊柱侧凸矫形之前或之后进行,目前临床尚无统一时机要求。 目的:观察不同时机行后路凸侧胸廓成形对KingⅡ型脊柱侧凸胸弯顶椎及邻近节段去旋转效果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对比观察,于2000-01/2007-07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完成。 对象: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应用全椎弓根钉技术+凸侧胸廓成形治疗的KingⅡ型脊柱侧凸患者26例,KingⅡA型10例,KingⅡB型16例。 方法:根据术中胸廓成形时机分为2组,去旋转前组12例于去旋转前先行凸侧胸廓成形术,去旋转后组14例于去旋转后再行凸侧胸廓成形术。手术方式均为后路全椎弓根钉矫形固定,顶椎及邻近节段采用万向钉固定,术中去旋转采用CD技术,全部病例均未行前路松解。 主要观察指标:利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胸弯Cobb角矫正率、顶椎及邻近脊椎去旋转率。 结果:①两组患者胸弯Cobb角矫正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7)。②去旋转前组患者的项椎及邻近脊椎去旋转率高于去旋转后组(21.4%,15.1%,P=0.026)。 结论:后路去旋转前切除项椎及附近脊椎凸侧肋骨(胸廓成形)可提高KingⅡ型脊柱侧凸患者胸弯项椎及邻近节段的去旋转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加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治疗组采用传统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和椎体内植骨成形术治疗32例胸腰椎骨折,以同期随机选择的采用传统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的30例胸腰椎骨折为对照组进行临床对比研究,分别测量两组病例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矢状位Cobb角,椎管内占位百分比,以ASIA 2000分级标准评定神经功能;以Charles标准评定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7.2个月(12 ~21个月),放射学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的脊柱重建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术后即刻伤椎高度恢复方面疗效相当,但对照组在术后脊柱的后凸矫形和骨折块复位方面较治疗组差(P<0.05).末次随访时治疗组与对照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矢状位Cobb角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和临床疗效评估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治疗组2例,对照组5例.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加伤椎固定结合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可提高骨折后凸畸形的矫正度,使脊柱和内固定物的载荷更合理、更稳定,降低了内固定失效和矫形丢失的发生,促进了骨折愈合,是弥补传统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不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硫酸钙骨水泥用于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仅限于骨折椎的单个椎体,未对脊柱压缩性骨折经后路椎弓根固定以及骨折椎体硫酸钙骨水泥成形后的脊柱单元进行生物力学分析,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更符合临床的实际情况.目的:分析经后路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9-03在上海大学生物力学研究所完成.材料:采集15具新鲜成年小牛胸腰椎标本,制成T_(11)~L_1脊柱功能单位,将标本分成3组,即正常完整标本组、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固定组及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组.方法:除正常完整标本组外,将其他两组标本制成T_(12)椎体屈曲压缩性骨折模型,分别采用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固定及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术.主要观察指标:3组标本在WE-10型万能材料试验机上加载不同级别载荷,在轴向压缩、屈曲、伸展、侧屈4种状态下检测脊柱功能单位的载荷-应变关系、载荷-位移关系、强度、刚度及抗扭等生物力学性能,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胸腰椎载荷-应变及载荷-位移关系呈线性变化,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组的椎体和椎间盘平均应变比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固定组低14%和12%,比正常完整标本组的低21%和13%.3组标本位移比较,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组位移分别比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固定组、正常完整标本组减少25%和37%.胸腰椎脊柱功能单位的椎体和椎间盘的强度,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组比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固定组高14%和24%,比正常完整标本组高13%和20%.胸腰椎刚度方面,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组比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固定组、正常完整标本组分别高44%和53%.胸腰椎脊柱功能单位最大抗扭强度方面,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组分别比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固定组、正常完整标本组高18%和30%;扭转刚度方面,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组分别比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固定组、正常完整标本组高30%和40%.以上数据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后路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是优越的,不但强度、刚度大,而且术后的胸腰椎体稳定,有利于减轻内植物的应力负荷,进而降低螺钉的松动、折断发生率及术后椎体高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注射型硫酸钙椎体成形结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椎体后凸畸形术后的矫正丢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胸腰椎骨折随机分为两组:采用注射型硫酸钙椎体成形结合椎弓根内固定49例(A组);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46例(B组),测量并比较两组对后凸畸形角度(Cobb's 角)、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结果]组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分析7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经皮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并发症的原因。结果 76例随访9~36个月,术后椎弓根钉置入不良3例,共4根钉;脊柱侧突8例、后突畸形2例;并发下肢疼痛、麻木3例;无脑脊液漏及感染的发生。椎体前缘平均高度术前43%,术后88%;Cobb角术前平均20°,术后平均7°。结论经皮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常见并发症是植入螺钉位置不当、螺钉折断或松动、椎体矫正高度丢失等。提高手术操作技巧,仔细规范操作,术中清晰的影像监测辅助,伤椎植骨,避免早期活动负重,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强化延伸后路钉棒矫形内固定与常规经伤椎六钉后路矫形内固定对青年型胸腰椎单纯屈曲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青年型胸腰椎单纯屈曲压缩性骨折患者,根据其矫形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强化延伸后路钉棒内固定)33例和对照组(常规经伤椎六钉后路内固定)33例。6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及不少于1年时间的随访。分析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的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主观功能指数及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压缩度、脊柱后凸Cobb角等客观影像学指标。结果与术前相比,2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的腰背痛VAS评分、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压缩度和矢状面后凸Cobb角均明显改善(均P<0.05)。术后1年2组患者腰背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患者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压缩度和矢状面后凸Cobb角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应用强化延伸后路钉棒矫形内固定与常规经伤椎六钉后路内固定均可有效治疗青年型胸腰椎单纯屈曲压缩性骨折,前者在恢复骨折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和矫正脊柱后凸Cobb角方面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7.
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6月至2010年2月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腰椎爆裂骨折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术后的椎体高度、Cobb角(后凸畸形)和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过6~24个月随访,术后无继发截瘫,无内固定失败及并发症,压缩椎体高度平均恢复39.8°,畸形角较术前改善18.7°,13例神经功能恢复至D级和E级。结论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相对完善,有利于矫正畸形,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18例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的围手术期护理,术前重点做好心理护理、牵引护理、肺功能训练等,术后注意做好生命体征监测、病情观察、体位及皮肤护理、并发症护理、功能锻炼等。18例手术患儿均痊愈出院,随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陈道东 《临床医学》2022,(12):21-23
目的 分析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小关节植骨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新乡市中心医院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研究组采取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小关节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后缘高度比、Cobb角、数字疼痛评分量表(NRS)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28/30)]较对照组[73.33%(22/30)]高(P<0.05)。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均优于对照组,Cobb角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NR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小关节植骨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椎体情况,减轻患者疼痛,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不同矫形方式对儿童先天性下腰椎和腰骶段半椎体畸形冠状面平衡的影响及疗效。方法将20例先天性下腰椎和腰骶段半椎体畸形患儿纳入研究,按术前冠状面平衡状况分为A组(平衡)、B组(对侧偏离失衡)、C组(同侧偏离失衡)。均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A组行凸侧与凹侧压缩、撑开均等正畸;B组行单纯压缩;C组增加L_5/S_1反向凸侧撑开、凹侧压缩正畸。至少随访24个月,观察正畸情况。结果术后A组5例维持冠状面平衡,B组仅1例未纠正平衡,C组全部平衡;末次随访冠状面、矢状面Cobb角以及冠状面、矢状面平衡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改善;末次随访盆骨倾斜角为(1.09±1.0)°,与术前差异显著(P0.05)。末次随访冠状面、矢状面Cobb角正畸率分别为(68.34±9.25)%、(45.63±7.75)%。三组均无明显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冠状面失衡在儿童先天性下腰椎和腰骶半椎体畸形中较常见,一期后路半椎体联合椎弓根钉植骨具有一定疗效,需在术中根据患者冠状面排列情况进行恰当的正畸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