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评价螺旋CT肝动脉期及三维重建对原发性肝癌供血血管及血供情况。方法以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5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观察对象,对其均实施螺旋CT肝动脉期扫描,对其中11例实施肝动脉系统三维重建,观察所有患者的供血血管及血供情况检查情况。结果 52例患者接受螺旋CT肝动脉期扫描结果显示,有41例病灶内显示供血肝动脉影,分别有3例混合型、9例中央单直条型支型、7例中央多支型、13例中央单支树枝型、4例周围单支型、5例周围多支型。11例病灶内未显示供血肝动脉血管;血供情况可分为39例多血供型与13例少血供型。11例患者经肝动脉系统三维重建结果表明,脾动脉、腹腔动脉、肝动脉、肝固有动脉等显示供血血管形态。结论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采取螺旋CT肝动脉期及三维重建可获取相关肝动脉的供血血管及血供等情况,可为治疗方案制定、效果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CT肝动脉期扫描及三维重建对原发性肝癌供血血管及血供情况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4例原发性肝癌行螺旋CT肝动脉期扫描,其中16例行肝动脉系统三维重建,三维重建方法包括最大强度投影(MIP)和表面遮盖成像(SSD)。结果:2DCT75例可见供血肝动脉影伸入病灶内,分为6个类型:中央单支直条形(17例),中央单支树枝型(26例),中央多支型(13例),周围单支型(5例),周围多支型(9例),混合型(5例)。9例病灶未见明确供血肝动脉血管。肝动脉期血供分为多血供型(59例)及少血供型(25型)。16例肝动脉系统血管MIP及SSD重建,显示腹腔动脉,脾动脉,肝固有动脉、肝左右动脉、肿瘤肝动脉共血血管及肿瘤血管形态。结论:螺旋CT肝动脉期及肝动脉系统血管三维重建,可以初步了解原发性肝癌肝动脉供血血管及肝动脉血供丰富情况,对指导肝癌介入治疗插管、病人选择及治疗效果的预测将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螺旋CT肝动脉期原发性肝癌强化形态及血供与经肝动脉插管栓塞治疗后碘油聚集形态及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对32例螺旋CT肝动脉期原发性肝癌强化形态及血供表现与其栓塞治疗后肿瘤内碘油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2例肝癌栓塞治疗后肿瘤内碘油分布分为5种类型:均匀致密型(11例)、不均匀致密型(7例)、稀疏型(5例)、缺损型(3例)及混合型(3例)。肝动脉期肝癌肿瘤组织明显强化、或多量强化肿瘤血管影,栓塞后肿瘤内碘油多为均匀致密型或不均匀致密型。肝动脉期肝癌肿瘤组织无或轻度强化、或少量、稀散、僵硬强化肿瘤血管,栓塞后肿瘤内碘油分多为稀疏型、缺损型或混合型。肝动脉期肿瘤内多血供明显强化区,碘油聚集量多。无或轻度强化少血供区,碘油聚集量多较少或无碘油聚集。结论螺旋CT肝动期原发性肝癌强化血管形态及血供对预测其碘油栓塞治疗术后聚集形态及聚集量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螺旋CT肝双期扫描及血管三维重建对原发性肝癌动静脉瘘(AV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1例原发性肝癌并动静脉瘘螺旋CT肝双期扫描及其中9例血管三维重建的表现,血管三维重建方法有2种:表面遮盖成像(SSD)和最大强度投影(MIP).结果肝动脉-门静脉瘘(APVS,中央型)6例,肝动脉-门静脉瘘(APVS,周围型)10例.肝动脉-肝静脉瘘(AHVS)4例,混合型1例.9例肝动脉期血管三维重建均显示强化肝动脉、门静脉影及部分强化正常肝组织,图像直观,立体感强,但不能显示动静脉瘘口.根据肝癌APVS螺旋CT肝双期扫描表现,其程度分为三种:轻度(3例),中度(9例)及重度(4例).结论螺旋CT肝双期扫描及三维重建是诊断与评价肝癌动静脉瘘有效无创伤性方法.  相似文献   

5.
应用血管造影CT对肝海绵状血管瘤血供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大卫 《浙江临床医学》2005,7(10):1101-1101,1104
肝脏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目前,对>4cm者多采用经皮肝动脉栓塞术(HAE).HAE的理论基础是肝动脉是肝血管瘤占绝对优势的供血血管.然而,近年来多位学者对肝海绵状血管瘤血供方式的研究结果却大相径庭.本研究系应用血管造影CT及CT三维重建技术研究肝海绵状血管瘤血供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多层螺旋C T血管成像对早期鉴别腹部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于2017年1月—2019年8月所收治的53例腹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将原始数据传至后台后进行VR、MIP与MPR图像重建,由两名以上主治医师对重建图像进行观察后判断肿瘤供血动脉来源,并以手...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肝癌异常血供临床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异常血供的发生率、来源、形式及对提高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疗效的价值。方法 选择2000年行TACE治疗的14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成功后,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寻找肿瘤的供血血管,对存在异常血供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异常血供24例(16.1%);异常血供的来源有:肠系膜上动脉、膈下动脉、右肋间动脉、胃左动脉、胃十二肠动脉、副肝动脉及腹主动脉的直接分支血管;供血形式有:(1)迷走肝动脉;(2)多重血供;(3)介入后血供异常;(4)副肝动脉。结论 原发性肝癌存在异常血供比较常见,其来源及供血形式多样、复杂,肠系膜上动脉的参与率较高。TACE时应注意多方寻找,只有尽可能对所有供血血管进行化疗灌注和/或栓塞,才能提高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肝癌的供血动脉解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供血动脉分型与肝癌的生物学特性的关系及其对临床治疗选择的意义。方法:分析和统计了419例巨块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动脉造影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根据供血动脉的数量的多少及形态,把原发性肝癌的供血动脉分为中央型,外周型,混合型和少供血型四种。前三型为多供血型,占71.84%,少供血型占28.16%,中央型根据血管的分枝形态分为穿透型,树枝型,团状型三种亚型,分别占中央型的40.63%,52.6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4):5611-5612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3月在我院实施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的肝癌患者共72例,本组患者均给予多层螺旋CT肝脏平扫以及增强扫描,结合各个患者扫描结果的不同将其肿瘤组织血液供应分为不同类型,针对不同供血类型患者的比例进行统计并与患者手术前实际比例进行对比。结果患者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后门静脉供血比例相较治疗前明显增多,对比差异显著(P<0.05)。多层螺旋CT在肝癌肝动脉关注栓塞后血供诊断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明确反映患者肿瘤内非坏死低密度区的血液供应情况,对患者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双期扫描技术及其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扫描技术及其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和按我国肝癌协作组诊断标准作出诊断的116例,采用我们制定的肝动脉期、门脉期标准条件进行系列研究。结果:螺旋CT双期扫描是原发性肝癌最佳扫描选择,并能充分反映其血供特点。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康江  肖新广 《临床医学》2005,25(2):80-80
螺旋CT在肝脏检查中的优势十分明显。最突出的优点 是利用肝脏双重供血的特点,发挥螺旋CT扫描速度快,可选 择扫描时相等优势,对肝血管瘤(HEE)进行动脉期、门脉期及 延迟期扫描,从而对肝血管瘤分期扫描技术进行研究。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2000年1月至2003年10月共40例,其中男 26例,女14例,年龄28~69岁,平均43岁。均经综合影像学 及临床最后诊断为肝血管瘤。 2.检查方法:采用GE公司全身螺旋CT,进行CT平扫及 三期增强扫描。扫描参数为140kV,250mA,层厚10cm,pitch 1.0,10mm层距。造影剂为优维显100ml。用MCT/MCT PL…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评价肝脏血供的正常解剖变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螺旋CT将高压发生器移入扫描架内 ,解除了高压电缆对X线管的束缚 ,并且应用滑环技术和高效快速的信息采集系统 ,使扫描快速而完全。螺旋CT的双期扫描已经成为一项常用的技术 ,它不但可以在一次屏气下完成整个肝脏的扫描 ,而且可按需要选择动脉期 (HAP)或门静脉期 (PVP)分别扫描 ,因而目前广泛应用于肝脏病变的诊断 ,特别是肝脏的多血性小病灶的诊断。此外 ,还可通过分析病灶在HAP和PVP的不同强化类型 ,来了解肝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情况[1] 。螺旋CT的应用明显增加了每天偶然遇到这些病变的机会 ,因此 ,熟悉肝脏血管的正常…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血管造影对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80例经颅多普勒超声提示有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行CTA检查。其中20例在CTA检查1周内接受减数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1)CTA对椎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价与DSA呈高度相关(r=0.837P,0.001),对发育不良,血管扭曲的判断与DSA完全一致,对椎动脉起始端钙化的开口位置的显示优于DSA。(2)80例160条椎动脉中,正常88条(55.0%)。粥样硬化性狭窄29条(18.1%)。发育不良性狭窄20条(12.5%)。非自然扭曲18条(11.3%)。扭曲伴狭窄5条(3.1%)。另见起始端钙化7条。结论:CTA能清晰地显示全程椎基动脉系统,对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诊断,预后估计及治疗方案的选择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双期增强表现。结果78例共发现102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90%强化,10%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76%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征。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VBI患者48例进行颅脑CTA、颅脑MRA、颈部血管彩超、TCD检查,对21例患者进行DSA检查。结果VBI患者TCD检查阳性率为79%,颈部血管彩超阳性率为56%,颅脑MRA阳性率为54%,DSA检查阳性率为95%,颅脑CTA阳性率为92%。结论在VBI诊断方面,CTA检查较MRA、血管彩超、TCD检查均有明显的优势,且与DSA检查有较好的一致性,提示CTA可以作为诊断VBI的首选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20排CT低剂量血管成像在肝癌供血动脉评价中的辐射剂量及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7例拟行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术前均以动态容积模式进行320排CT动态增强间隔时间扫描,其中研究组43例的扫描参数采用管电压100 kV,管电流75 mA,对比剂流率5 ml/s,总量50 ml,而对照组40例采用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00 mA,对比剂速率6 ml/s,总量70 ml;选取最佳纯肝动脉期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利用4 D-DSA成像软件测量并比较两组间的肝动脉的强化峰时间和CT值;以DSA为参照,评估两组间肝癌3、4级肝动脉供血支图像质量的优良率和可诊断率,同时比较两组间的辐射剂量。结果研究组的肝动脉达峰值和达峰绝对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肝动脉达峰时间和肝动脉平扫CT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对3、4级肝动脉图像质量评价的可诊断率为97.1%、优良率89.3%,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的有效辐射剂量为(15.07±2.58)m Sv,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320排CT低剂量的三维肝动脉成像,不仅图像质量能达到诊断和评价肝癌供血动脉的要求,而且能明显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迷走肝外营养血供及其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意义。方法 本组2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常规腹腔动脉造影及肝外营养血管探查,并对其行超选择性插管及化疗栓塞治疗(TACE)。结果 23例患者共见24条肝外营养血管,其中肠系膜上动脉(8/24)和膈动脉(7/24)占多数。4条肝外营养血管因未能成功行超选择性插管而只予化疗药灌注治疗,其余20条肝外营养血管均行超选性插管和化疗栓塞治疗。结论 原发性肝癌的迷走肝外营养血供较为常见和多变,对肝癌的经导管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用介入放射学的方法治疗肝癌 ,已获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 ,并逐渐成为非手术治疗中最有效且最成熟的一种治疗方法[1]。但在适应证与禁忌证、操作技术、栓塞剂的应用、以及并发症防治等方面 ,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1 适应证与禁忌证  严格地说 ,除了碘过敏外 ,各期肝癌均是TACE的适应证 ,无绝对的禁忌证 ,但一般认为以下情况不适于行TACE治疗 :(1)门脉主干癌栓 ,无明显门脉侧支形成 ;(2 )严重的门脉高压 ,胃底和食管静脉重度曲张 ,有破裂出血的危险 ;(3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4)肿瘤巨大 ,大于肝脏体积的 70 % ;(5)下腔静脉癌栓 ;(6)…  相似文献   

19.
不少原发性肝癌患者发现时已无法手术,且术后易复发。肝癌的肝动脉栓塞化疗是非手术治疗的主要方法,通过轻皮插管超选择性插入瘤体供血动脉内,注入化疗药物和/或栓塞剂,使肿瘤坏死、缩小或消失,达治疗目的。良好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可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于肝癌供血动脉的显示价值。方法选择2005年6月至2008年10月173例肝癌患者,男131例,女42例,年龄33~82岁,采用多层螺旋CT机进行增强扫描。将动脉期图像数据以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T)等模式对血管进行显示分析。同时应用曲面重组和曲面最大密度投影技术进行处理。结果发现肝动脉变异41例,其中迷走肝右动脉直接起源于腹腔动脉12例,迷走肝右动脉或肝总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19例,迷走肝右动脉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3例,迷走肝左动脉起源于胃左动脉5例,肝右动脉起源于右肾动脉2例。肿瘤血管畸形或破坏131例。病灶内滋生血管61例,病灶内肿瘤染色142例。在发现肝动脉变异方面,VRT与MI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RT与MIP均优于MPR(P〈0.05);在发现肿瘤血管的畸形与破坏、病灶内滋生血管、病灶肿瘤染色等方面,MIP优于VRT和MPR(P〈0.001);在发现肿瘤血管的畸形与破坏方面,VRT优于MPR(P〈0.05);但在肿瘤病灶染色及病灶内滋生血管方面,MPR优于VRT(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是评价肝癌供血动脉的一种重要的方法。MIP为评价肝脏血管的最佳模式,有助于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的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