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治疗大度数外斜视30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共58眼,男18例35眼,女12例23眼,年龄5~37岁。共同性外斜视19例37眼,麻痹性外斜视7例13眼,外斜V征4例8眼。8例10眼为二次手术,余均为初次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双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特点。方法对共同性外斜视30例采用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术治疗,〉60。的恒定性外斜加做一侧内直肌截除术,随访≥半年。结果术后正位24例(80%),好转5例(16.7%),未愈1例(3%)。结论后徙双外直肌只要不超过功能赤道,不引起肌肉的功能障碍;根据眼轴的长短与斜视的程度调整手术量。  相似文献   

3.
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颖宾 《临床医学》2009,29(10):98-99
目的分析几种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效果。方法对57例手术治疗的共同性外斜视不同年龄、斜视类型、融合功能进行比较观察。结果57例术后眼位:43例正位,内斜4例,外斜10例。结论术后眼位与斜视类型无关,间歇性外斜和年龄越小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4.
许新民 《临床医学》2010,30(11):95-9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时机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按年龄分为A组(4~13岁)、B组(14~17岁)、C组(≥18岁)。患者术后随访1年,观察三组术后眼位、双眼视功能恢复、立体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术后立体视功能恢复、双眼视功能恢复与手术年龄、术前有无融合功能密切相关,有融合功能者,术后正位率较高;无融合功能者正位率较低;年龄越小,立体视功能恢复率较高。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术前融合功能对术后眼位影响较大,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显微技术应用于斜视矫正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2例斜视患者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用显微斜视矫正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斜视矫正手术视野清晰、无创操作、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反应轻、治疗效果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外斜视V征即斜视患者向上注视的斜视度数明显大于向下注视的斜视度数,双眼角膜的位置随眼位变化呈“V”字形。文献报道它是斜视A—V综合征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现将我院手术的79例外斜视V征患者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间歇性外斜视是一种儿童多发眼病,其特点为精神不集中,疲劳或长时间近距离阅读后转变成显性外斜视。多发病较早,如病情进展,常致视功能受损,而术后又易出现回退。因而手术时机的选择和手术设计较为关键。间歇性外斜视是共同性外斜视的主要类型,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视之间,其斜视角由于受融合机能的影响经常发生改变。现将我院78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用同视机查双眼单视功能,Titmus查近立体视锐,手术量按外直肌后徙1mm矫正2△-3△,内直肌截除1mm矫正4△-5△计算,根据AC/A值及双眼视功能,3例行单眼外直肌后徙书术,8例双眼外直肌后徙术,3例行内直肌缩短术,35例行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1例行双内直肌缩短加外直肌后徙术,16例行双外直肌后退加内直肌缩短术,5例行下斜肌切断并部分切除术,6例行内外直肌移位术,41例局麻下手术,25例全麻下手术。66例中完全功能治愈33例,临床治愈25例,总治愈者58例,治愈率87.8%。间歇性外斜视应正确选择手术时机,采取合理的手术方案,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选择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8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观察手术年龄、手术前患者有无融合功能、斜视类型、斜视度大小与术后双眼视觉恢复率及重建情况。结果:手术年龄、手术前患者有无融合功能与术后双眼视觉重建差异有显著性;斜视类型、斜视度大小与术后双眼视觉重建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建议5岁左右可以配合眼位检查,融合功能未完全破坏,此时手术为合适时机,术后易于重建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共同性外斜视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后矫正视力,眼位及双眼单视功能的变化。方法将81例不同年龄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分三组:3~6岁组31例,平均(4.1±0.3)岁;7~12岁组27例,平均(6.2±1.8)岁;≥13岁组23例,平均(25.4±2.2)岁,三组患者均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后比较矫正视力变化、正位率、近距离立体视功能的提高率。结果 (1)矫正视力:仅7~12岁组中2例术后矫正视力提高,余均未变化;(2)正位率:术后6个月时,3~6岁组为97%,7~12岁组为93%,≥13岁组为91%,三组结果经卡方检验:X~2=5.81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近立体视提高率:3~6岁组为97%,7~12岁组为37%,≥13岁组为4%,三组结果经卡方检验:X~2=12.55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时机对正位率及双眼单视功能重建影响大,应早期行手术治疗;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仍存在一定的欠矫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BLR-rec)与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内直肌缩短术(unilateral分析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BLR-rec)与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内直肌缩短术(unilateral recess-resect,R&R)在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98例,依照手术方选取我院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例,依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BLR组(n=49)、RR组(n=49),BLR组采用BLR-rec,RR组采用R&R。统计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RR组组手术过矫4.08%、正矫85.71%、欠矫10.20%情况与BLR组10.20%、83.67%、6.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R组立体视功能提高69.39%、不变18.37%、降低12.24%情况与BLR组73.47%、16.33%、10.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RR组视近、视远斜视度高于BLR组(P<0.05);RR组复发率2.50%低于BLR组20.51%(P<0.05)。结论BLR-rec与R&R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均具有良好疗效,R&R受内直肌功能状态影响远期疗效稳定BLR-rec受内直肌功能状态影响远期疗效稳定性较BLR-rec差,但R&R复发率低于BLR-rec,因此,临床可根据患儿内直肌功能状态选择适宜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改良Parks切口联合外直肌后徙调整缝线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改良Parks结膜切口联合外直肌后徙调整缝线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46例,术后随访3~24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46例患者中13例术后未达到预期效果,欠矫4例,过矫9例,手术后24~48 h内于表面麻醉下进行眼位调整,13例均将眼位调整至预期效果。随访3~24个月显示,未调整者欠矫2例,过矫2例,调整者欠矫2例,余40例正位。所有患者术后球结膜切口对合整齐,轻度充血、水肿,术后5~8 d完全愈合,睑裂部无明显瘢痕。4例患者调整缝线结对应的结膜面局部结节状隆起水肿,给予0.1%氟美瞳眼水点眼后消退。未见感染、巩膜穿通、肌肉滑脱等并发症。结论采用改良Parks结膜切口联合外直肌后徙调整缝线术在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减少手术并发症上有诸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究共同性外斜视患儿眼直肌后徙联合拮抗肌截除术后角膜曲率和眼球屈光度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择66例共同性外斜视患儿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眼直肌后徙联合拮抗肌截除术治疗。测定患儿手术前、后的患眼角膜曲率和眼球屈光度,并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术后1个月不同区域各个方位的角膜曲率变化与眼球屈光度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患儿距离角膜顶点3、5 mm区域内鼻侧、颞侧方向的角膜曲率:术后1个月<术后1周<术前,上侧、下侧方向的角膜曲率:术后1个月>术后1周>术前(P<0.05)。患儿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时的患眼眼球屈光度绝对值显著大于术前(P<0.05)。患儿患眼术后1个月时距离角膜顶点3、5、7 mm区域鼻侧、颞侧、上侧和下侧4个方向的角膜曲率与术前差值和术后1个月的眼球屈光度与术前差值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眼直肌后徙联合拮抗肌截除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早期距角膜顶3、5 mm处垂直子午线4个方向的角膜曲率和眼球屈光度均会出现明显变化,但术后早期角膜曲率变化与眼球屈光度变化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邱洁 《华西医学》2011,(3):433-434
目的观察比较采用前庭大腺囊肿切除术、传统造口术、改良造口术及微波造口术治疗前庭大腺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比较2002年1月-2008年2月采用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188例前庭大腺囊肿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改良造口术和微波造口术与传统造口术相比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复发率更低。囊肿切除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其他3种造口术,手术时间也明显增加。结论改良造口术和微波造口术优于其他术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垂体瘤经蝶术后脑脊液漏采用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治疗的临床体会。方法选取78例垂体瘤经蝶术后脑脊液漏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脑脊液漏得到控制的平均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垂体瘤经蝶术后脑脊液漏采用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治疗,效果理想,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手术加中药外洗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方法 选择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三踝骨折患者60做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手术治疗并实施术后的全面功能锻炼,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外洗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手术加中药外洗治疗三踝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2):1976-1978
目的探究高位结扎局部点状剥脱手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89例,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45例和参照组44例。参照组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常规剥脱术,研究组行高位结扎局部点状剥脱手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前、术后1个月生活质量(CICIQ评分)。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术后1个月两组CICIQ、VCSS评分均显著改善,且研究组CICIQ评分高于参照组,VCSS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大隐静脉曲张行高位结扎局部点状剥脱手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康复进程,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且美容度高,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大肌间沟阻滞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外软组织损伤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4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外软组织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6例,对照组采用牵引、理疗、止痛等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行腰大肌间沟阻滞,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缓解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率97.4%,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随访1年内,观察组无复发,对照组11例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大肌间沟阻滞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外软组织损伤疗效好,缓解率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