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1):4156-4157
选择2015年1月~6月我院收治60例踝关节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踝关节融合术,观察组患者加用骨外固定支架技术,观察其治疗效果。治疗后的观察组踝-后足评分(70.5±2.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2.5±1.8)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1年观察组骨性融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且治疗效果优良率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优良率60.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踝关节创伤患者采用骨外固定支架技术进行踝关节融合治疗效果良好,术后骨愈合率高,还能控制踝关节感染及矫正踝关节畸形,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踝关节植骨融合术对晚期踝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0年3月-2013年10月,采用关节镜辅助下行踝关节植骨融合术治疗晚期踝关节炎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43~65岁,平均49.5岁;创伤性关节炎8例,骨性关节炎3例,类风湿关节炎1例。关节镜下清除踝关节内增生滑膜组织和胫骨远端及距骨上关节面、外踝的关节软骨,于胫距关节、内外踝间隙植入自体髂骨或者同种异体骨,行二枚松质骨螺钉加压固定踝关节于屈曲0°,外翻外旋5°位。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踝关节疼痛进行评定,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系统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踝关节均无伤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10~18周;术后1年VAS评分为(1.1±0.5)分,与术前的(7.5±1.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AOFAS评分(82.4±4.8)分,与术前的(45.3±6.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行踝关节植骨融合术治疗晚期踝关节炎创伤小,并发症少,关节融合率高,术后足踝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解剖路径骨-韧带修复技术治疗旋前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衡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旋前型踝关节骨折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解剖路径骨-韧带修复技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与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恢复优良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AOFAS踝-后足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及骨折恢复优良率依次为(86.34±6.65)分、(53.09±6.84) d、93.48%,对照组依次为(78.52±7.21)分、(64.16±7.15) d、76.09%,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解剖路径骨-韧带修复技术治疗旋前型踝关节骨折疗效显著,可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及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学》2021,41(3)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手术应用于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效果及其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5年5月天津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32例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32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66例,研究组行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情况相关指标、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情况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前踝-后足指数评分系统得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踝-后足指数评分系统得分优于对照组,组间、组内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有利于缩短其骨折愈合时间,对提高踝关节功能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关节镜下外踝中心微创入路踝关节融合术治疗晚期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晚期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44例,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微创组与开放组,各22例。微创组行关节镜下外踝中心微创入路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开放组行开放性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关节融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前、术后6个月美国骨科足踝协会踝-后足评分量表评分。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长、术后住院时间、关节融合时间短于开放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开放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美国骨科足踝协会踝-后足评分量表评分均高于术前,且微创组高于开放组(P<0.05);微创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09%,低于开放组的3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放性踝关节融合术相比,关节镜下外踝中心微创入路踝关节融合术治疗晚期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手术用时更短,患者失血量更少,恢复时间更快,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6.
由于踝关节的特殊解剖部位,使其容易受到损伤,致使踝关节病变的患者增多。踝关节创伤I生关节炎、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常合并有前足复合畸形,关节软骨损伤较重,行走疼痛,运动功能障碍,保守治疗效果欠佳。2001年1月至2009年6月,我院对保守治疗无效的27例踝关节创伤性病变患者采用骨外固定技术行踝关节融合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手法整复与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踝关节骨折患者100例,依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每组50例。手法组患者接受手法整复外固定治疗,手术组患者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指标、功能评分及治疗效果。结果手法组患者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与手术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评分、踝-后足功能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两组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手法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手术组为10%;手法组治疗优良率为90%,手术组为92%,两组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手法整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踝足功能,且安全可靠。临床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对三踝骨折患者术后恢复及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18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86例三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固定治疗,研究组采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术后恢复情况(负重下地时间、住院时间、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前与术后6个月踝关节功能。结果:研究组负重下地时间、住院时间、骨痂形成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步态、疼痛、功能、活动度评分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2.33%与对照组的9.3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患者,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跨踝外固定支架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在踝关节高能量Pilon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3例踝关节高能量Pilon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将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4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行跨踝外固定支架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58例患者纳入观察组。统计两组患者术后骨折解剖复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及随访6个月时踝关节背屈、跖屈角度及踝关节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踝关节背屈、跖屈角度均大于对照组,观察组Kofoed评分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骨折解剖复位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跨踝外固定支架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可有效促进高能量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增大踝关节背屈、跖屈角度,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且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截断腓骨踝上截骨术对内翻型踝关节合并距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踝关节影像学参数及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6年5月至2022年5月于沧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截断腓骨踝上截骨术治疗的45例内翻型踝关节炎合并距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分析治疗前后踝关节功能[美国足踝外科踝-足评分量表(AOFAS)评分、踝关节骨关节炎量表(AOS)疼痛评分、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踝关节活动度(ROM)变化、距下关节活动度、影像学参数指标[胫骨远端前侧关节面角(TAS)、距骨倾斜角(TT)、胫骨踝穴角(TC)、胫骨侧位关节面角(TLS)等]、骨性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患者AOFAS评分、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ROM、TAS、TC分别为(82.12±9.46)分、(81.59±8.72)分、(35.82±5.24)°、(88.45±4.92)°、(81.26±3.17)°,较术前[(50.45±13.82)分、(49.28±12.69)分、(29.85±5.01)°、(81.24±4.90)°、(72.25±4.56)°]增加...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1):1805-1806
目的探讨关节镜手术治疗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50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编号并利用随机数表法均等分组两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予以关节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踝关节恢复优良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78.0%(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Tegner评分(骨与关节损伤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所好转,但是观察组改善程度更明显(P<0.05)。结论关节镜手术治疗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50例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内侧入路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终末期踝关节炎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予以改良内侧入路踝关节融合术治疗。比较患者术前、术后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分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SF-36评分均高于术前,VA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内侧入路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疗效显著,患者满意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尹丽 《护理研究》2006,20(10):2813-2813
踝关节融合是最常用的解除踝关节疼痛僵直的方法,踝关侮融合的缺点包括术后需要长期的石膏固定和常导致难治性距下关节和跗骨关节的骨性关节炎,并且踝关节融合术后相奖的骨不连发生率至少为10%。由于以上原因,目前主张采用踝关节置换术来代替踝关节融合.我院于2005年4月开展了首例STAR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手术效果满意。现将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在高能量Pilon骨折患者的踝关节功能及复位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将58例Pilon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29例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对照组29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的踝关节解剖复位、踝关节功能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复位总有效率为89.66%,高于对照组的65.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踝关节恢复评分均有升高,且研究组升高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踝关节功能改善的优良率达到86.21%,高于对照组的62.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45%,低于对照组的20.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在高能量Pilon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骨折复位效率和踝关节功能改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人工全踝关节置换与传统的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85例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分别进行人工全踝关节置换与传统的踝关节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AOFAS)评分、改良McGuir和Mazur评分以及治疗疗效。结果两组术后VAS评分明显下降,并且观察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的AOFAS、改良McGuir和Mazur评分均有显著升高,并且观察组的显著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的AOFAS评分优良率分别是93.33%和77.78%,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治疗踝关节骨关节炎在减轻疼痛,改善踝关节功能以及改善治疗疗效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Buttress螺钉固定治疗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Ⅳ度内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6例踝关节骨折中旋后-外旋型Ⅳ度伴内踝骨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Buttress螺钉技术固定内踝骨折。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时间(12.48±5.62)个月。所有伤口Ⅰ期愈合,无螺钉松动、断裂,无骨折移位及畸形愈合。末次随访AOFAS踝-后足评分(89.60±3.60)分,VAS评分(2.01±1.20)分。结论 Buttress螺钉技术固定内踝骨折块稳定,软组织损伤较小,骨折愈合时间短,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肖尧  林密  余红梅 《中国康复》2018,33(3):240-241
目的:观察运用静态进展性牵伸法进行无痛康复治疗对治疗踝关节挛缩的临床疗效,探索更符合现代康复理念的无痛康复技巧。方法:选取因骨折、跟腱断裂、神经系统损伤等原因导致踝关节挛缩的病人3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其中对照组进行一般性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每天使用JAS踝关节训练器进行静态进展性牵伸治疗,每次在一个关节活动方向上进行无痛康复治疗牵伸,每日3次,每次5组,每组5min,中间休息1min,下一组关节角度渐增,持续8周,评定患者踝关节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VAS疼痛评分及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评分结果。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踝关节各个方向的主、被动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疼痛程度、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评分均明显改善(均P0.05),观察组改善更显著(均P0.05)。结论:运用静态进展性牵伸法进行无痛康复治疗对改善踝关节挛缩优于一般性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8.
梁羽  方跃  姚相雨 《华西医学》2014,(1):172-178
踝关节骨折的发生率正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加而逐步增长,其中,跌倒伤是踝关节骨折的主要受伤机制。关于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目前的治疗金标准仍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关于三踝骨折的处理,应先行内外踝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后再行后踝处理,而后踝骨折的固定与否,由后踝骨折块的大小或胫距关节的稳定性决定。若存在踝关节上方5cm以外的腓骨骨折或踝关节上方3.0~4.5cm以外的腓骨骨折合并不能修复的内踝损伤应行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若踝关节骨折合并严重的软组织损伤且明确的固定方式未定之前,临时性跨踝外支架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踝关节术后因创伤性关节炎引起的持续疼痛,去神经支配可望成为未来一种尝试性的治疗方式。踝关节镜为新型微创手术的代表,简单骨折类型如Cedell骨折、撕脱性骨折、创伤后的异化骨,都能通过该方式治疗。关于小于关节面25%的后踝骨折块是否应该固定以及下胫腓联合螺钉使用的适应证的判断有待于未来进一步的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踝关节骨折患者疼痛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泉州市正骨医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康复护理干预。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睡眠质量的变化,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疼痛的改善效果,采用Mazur量表评价踝关节运动功,同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恢复指标、护理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PSQI评分、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踝关节骨折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踝关节骨折患者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Mazur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踝关节骨折患者关节退行性病变、关节粘连、关节僵硬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康复护理在踝关节骨折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减轻患者疼痛感受,提高患者的踝关节运动功能,加快患者的恢复进程,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舒筋活血汤联合康复训练对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选择 2017 年 2 月 ~2020 年 7 月收治的择期接受切开复位内踝关节手术治疗患者 86 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3 例。 对照组给予术 后常规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舒筋活血汤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中医临床证候积分、踝关节功能恢复以及并发症发生情 况。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治疗后,观察组踝关节评分系统评分及踝 - 后足评分系统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结论:踝关节 骨折患者术后予以舒筋活血汤治疗,可有效促进其踝关节功能恢复,缓解临床症状,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