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扩张超薄穿支皮瓣在面颈部体表良性肿瘤切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方法 一期术前就用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定位血管的部位及走行,于前胸部皮肤全层下埋置扩张器,二期切除面颈部巨大肿瘤,以穿支血管为蒂设计扩张超薄皮瓣以修复面颈部巨大肿瘤术后缺损,供区一期闭合。 结果 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对12例面颈部面颈部良性肿瘤切除术后缺损以前胸部扩张超薄穿支皮瓣修复,11例皮瓣完全存活,其中1例末端血运障碍,经处理后皮瓣均存活良好。转移皮瓣大小24cm×16cm-8cm×9cm。术后随访6个月,皮瓣颜色接近正常皮肤,感觉良好,面部表情自如。 结论 此超薄扩张穿支皮瓣血运良好、厚薄适中,是面颈部良性肿瘤切除术后缺损修复的理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利用预扩张的动脉岛状皮瓣移植修复面部缺损的术后效果。方法:选择1997-01/2004-09在潍坊医学院整形外科研究所行预扩张动脉岛状皮瓣移植修复面部缺损的患者20例,患者均知情同意。所有患者均采用2期手术:Ⅰ期手术对面部缺损或组织畸形的患者行扩张器植入术,按照病损情况酌情植入合适的扩张器,按要求定期注水扩张;Ⅱ期将扩张的皮肤岛状皮瓣转移修复缺损或进行器官再造。皮瓣大小2.5cm×3.5cm-5.0cm×7.5cm,血管蒂最长12.5cm。术后定期随访。结果:2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20例患者随访6-24个月,其中随访时间≥6个月,<12个月4例;≥12个月,<18个月7例;≥18个月,<24个月9例。患者经Ⅰ期扩张器植入术,Ⅱ期将扩张的皮肤行转移修复病变切除后皮肤缺损或器官再造,皮瓣愈合良好,瘢痕相对较小且无组织器官移位现象,达到功能恢复、外形改善的效果。结论:预扩张岛状皮瓣可提供面积较大的皮瓣供区和较长的血管蒂以增加皮瓣旋转的角度和灵活性,使面颈部缺损修复达到更接近正常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肖目张  杨兴华  黄晓元  龙剑虹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9):1423-1424,1427
目的 应用皮肤扩张术修复面颈部皮肤缺损。 方法 应用多个扩张器置入面颈胸部正常皮肤下,定期注水行皮肤扩张,扩张后皮瓣修复92例面颈部瘢痕、斑痕、血管瘤等皮肤病变切除后创面。选用不同类型、不同容积的扩张器,以最佳的设计方案埋植一个或数个扩张器,尽量减少术后瘢痕及辅助切口。 结果 除4例扩张器出现感染而取出外,其余病例面颈部器官形态、功能均获得满意效果,随访皮瓣颜色、质地均佳。 结论 面颈胸部有可供扩张的正常皮肤时,皮肤扩张术为面颈部皮肤缺损修复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对2009年2月~2011年3月来自我院的60例前足皮肤缺损的患者,其中24例患者应用拇趾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皮瓣的面积在6.8cm×5.1cm~12.4cm×7.2cm;19例患者进行足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皮瓣的面积为5.8cm×3.1cm~11.9cm×3.1cm;17例患者进行足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皮瓣的面积为5.9cm×5.1cm~10.1cm×5.9cm,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24例患者应用拇趾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全部无压疮以及溃疡,恢复保护性感觉,外形美观;19例患者进行足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其中15例患者Ⅰ期愈合,3例患者经过换药愈合,1例患者通过植皮愈合,对患者经过8.2个月的随访,18例患者恢复保护性感觉;17例患者进行足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其中14例患者Ⅰ期愈合,3例患者经过换药愈合,对患者经过7个月的随访,14例患者恢复保护性的感觉。足部的皮瓣为前足的皮肤缺损的修复提供了很多种选择,拇趾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后有较美观的外形,而且感觉恢复较好,修复前足皮肤缺损在临床上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6月~2008年12 月,采用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30例,皮瓣面积10cm×8cm~20cm×12cm.结果 30例皮瓣全部存活,随访6~18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功能满意.结论 远端为蒂的腓动脉穿支皮瓣是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良好方法,该皮瓣具有血供可靠,切取面积大且不需要牺牲主要动脉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移植修复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 2003-02/2007-02于福州总医院骨科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移植修复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16例,在解剖学基础上,设计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轴线在胫骨内侧髁后与内踝、跟腱间中点的连线,旋转点在最邻近创面、其蒂部在有胫后动脉穿支的轴线上.根据术前超声多普勒血流仪穿支探测,要求皮瓣、蒂部及穿支表面有良好的皮肤.顺行设计皮瓣修复小腿上段,逆行设计修复小腿中下段,其中小腿下段9例,小腿中段3例,小腿上段4例.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2.0 cm×1.5 cm~12.5 cm×7.5 cm,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最大面积为15.0 cm×10.0 cm,最小为4.0 cm×2.5 cm.观察其修复效果.术后皮瓣均成活.有2例远端部分皮肤坏死,但其皮下有肉芽生长,其中1例经换药愈合,1例用中厚皮植皮愈合.所有病例均随访半年以上,患肢正常步态行走,有痛觉.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移植修复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供区在小腿内后侧,损伤后蒂部保存良好,切取便利,不损伤主要血管,血供可靠,成活率高,是修复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的首选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前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穿支血管在股前外侧(anterolateral thigh,ALT)皮瓣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2例拟行ALT皮瓣修复手术的患者。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20-55岁,平均34岁。其中头皮鳞状细胞癌术后缺损2例,病程3个月及10个月;肿瘤均侵及部分颅骨,硬脑膜完整,未见局部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腹股沟区隆突性纤维肉瘤、腹股沟区黑色素瘤术后缺损各2例,均未见局部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外伤致头皮撕脱后2 d及4个月各1例,颈部外伤后皮肤软组织坏死1个月2例,创面伴颈动脉鞘外露。产伤致面部凹陷畸形2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0cm×8cm-20cm×16cm。术前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血管,选取管径较粗、流速快、穿肌肉走行距离最短的穿支血管设计皮瓣,并将术前检测结果与术中观察情况进行比较。皮瓣切取范围为10cm×8cm-20cm×16cm。供区均游离植皮修复。结果:术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共发现皮瓣范围内穿支血管26支,术中证实穿支血管25支,准确率为96.1%。术中见穿支血管出肌点及肌肉内走行方向与术前检测基本一致。术后3例出现皮瓣下部分脂肪液化,经换药2周后愈合,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供区植皮均成活。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16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结论:ALT皮瓣术前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并选取合适的穿支血管可以更好的修复患者的损伤,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有效提高皮瓣切取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多种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以腓动脉、胫前动脉或胫后动脉穿支为远端蒂的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足踝部缺损41例.皮瓣面积6 cm×5 cm~23 cm×16cm.结果:术后39例皮瓣Ⅰ期存活,1例出现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植皮后痊愈;1例出现皮瓣下脂肪液化,经Ⅱ期清创再缝合后痊愈.随访1~12个月,1例足跟皮瓣由于负重出现缝合处瘢痕愈合,其余40例功能及外观恢复满意.结论: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辫具有血液供应可靠、操作简单、成活率高以及不牺牲重要血管等特点,是修复踝部、足跟部、足背及足内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吻合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头颈肿瘤术后缺损的感觉重建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应用吻合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重建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35例,其中端端吻合27例,端侧吻合8例;神经外膜缝合9例,神经外膜加神经束膜吻合26例。术后4、8、16和24周监测皮瓣的感觉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5例皮瓣均成活,患者面部外形恢复良好,供区伤口I期愈合。随访1~6个月,术后4周时皮瓣痛觉、触觉及两点辨别觉等有所恢复;术后24周皮瓣感觉功能均在S2以上,已达到皮瓣的保护性感觉,感觉恢复优良率为657.%;且皮瓣的色泽、质地、弹性良好。【结论】供区股外侧皮神经具有走形规律、表浅,皮瓣设计灵活方便,手术简便易行等特点;而受区面颈部感觉神经丰富,通过吻合感觉神经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可恢复皮瓣的感觉功能,对头颈部缺损修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背景:传统股前外侧皮瓣移植的临床应用已非常广泛,新一代带穿支游离皮瓣移植在国内尚处于初始阶段。目的:观察头面部和四肢肿瘤切除术后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方法及其修复效果。设计:病例分析。单位: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象:选择2004-04/2006-04在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及多伦多大学多伦多总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16例需要皮瓣移植的患者,所有患者软组织缺损不能直接缝合导致肌腱、血管、神经、骨质外露。男13例,女3例,年龄26~72岁。因头面肿瘤切除后造成软组织缺损、骨质外露修复9例,平均50岁;因四肢肿瘤切除术后造成软组织缺损、骨质外露修复7例,平均为39岁,所有患者均对手术项目知情同意。方法:患者均采取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医生分两组同时或先后进行手术。肿瘤切除由头颈外科或骨外科医生承担,肿瘤切除后由整形外科医生承担修复任务,整形外科医生先确定受区血管床,并游离,准备好受区血管。其中有2例游离出神经断端做神经修复。根据创口情形切取穿支皮瓣:于髂前上棘及髌骨前外上缘连线作为皮瓣的纵轴线,确定中点,并在中点区域设计所需要的皮瓣。皮瓣最大面积达28cm×15cm,在皮瓣范围内用超声多普勒仪确定主要穿支浅出点(即超声回音最强点)一二个。沿设计线切开皮肤皮下,在放大镜下逐步切开分离皮下组织与深筋膜。遇到主要穿支后,确保一二支主要穿支不受损伤;并沿着穿支血管追踪分离深筋膜、肌肉或肌间隔,及至所需要的血管蒂的长度和所需要的血管管径的大小。必要时保留股前外侧皮神经,本组修复皮神经两例。供瓣区创面直接闭合,放负压引流。在显微镜下用9-0尼龙线吻合血管,用10-0尼龙线吻合神经,间断缝合皮瓣与受区创缘,同时放负压引流于瓣下。头部创口缝线术后9~11d拆除,四肢创口的缝线术后12~15d拆除,供瓣区缝线术后15d以后拆除,引流管在术后3d拔除。观察所有患者术后愈合情况(Ⅰ期愈合:术后伤口按期愈合;Ⅱ期愈合:术后伤口未按期愈合),同时观察皮瓣是否坏死、伤口是否裂开等。主要观察指标:所有患者皮瓣移植后成活情况、皮瓣供区和受区的外形及功能。结果:纳入需要皮瓣移植的患者1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15例患者移植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大部分成活,皮瓣远端小部分坏死。伤口Ⅰ期愈合14例,Ⅱ期愈合2例(1例皮瓣远端约2.5cm宽的皮瓣缺血坏死,清除坏死组织后直接缝合愈合,另1例面部上端与皮远瓣区伤口有约3cm长裂开,经换药、再缝合处理后愈合)。所有患者伤口愈合后外形满意,均未见明显疤痕,下肢负重、行走不受影响。结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对供区损伤小,对受区修复效果好,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头面和四肢肿瘤清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降糖药的使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Mircrosoft Excel表,对本院2012~2014年各类降糖药的销售金额及用量进行统计;另对各类药品的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进行分析。结果 :3年中,降糖药总销售金额逐年增加,品种数量稳定。胰岛素制剂中,预混胰岛素的使用始终占据主体地位。口服降糖药中,阿卡波糖的销售金额排第一位。结论:我院降糖药种类较全,医生在实施个体化给药方案时应确保安全,有效,合理,经济地使用降糖药。  相似文献   

12.
手测法选择臀肌注射区,适用于被动仰卧位病人。经本际500例病人应用观察和山东医科大学附院,山东省人民医院应用观察,无一例出血血管神经损伤。与“三角肌”、“福山氏”法对照具有注射在之优点。此法经解剖证实,该区肌肉丰厚,无大的要害神经,血管分布,毛细血管丰富,注射药后吸收快,能够提高疗效,减少病人因注射治疗而调整体位的痛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社区医护人员对房颤抗凝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分析了影响房颤抗凝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加强规范化抗凝质量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横断面调查,2022 年1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浦东新区心房颤动 (专病) 联盟范围内的4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于当日对医护人员进行调查。本研究应用自制问卷,调查形式为通过问卷星进行线上数据收集。问卷由5名心律失常专家和2名心血管内科护士长基于文献研究和对医护人员进行心房颤动抗凝相关内容半结构化访谈的基础上制定,问卷内容主要包括问卷内容包括医护人员对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抗凝的风险评估、抗凝药物 (维生素拮抗剂和非维生素拮抗剂) 相关因素的影响、抗凝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抗凝监测的维度。采用EpiData3.1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有效问卷538份,对抗凝管理相关知识评分 (13.36 ± 2.47) 分,合格率为51.3%。调查显示,85% 以上的掌握率为: CHA2DS2-VASC 评分、HAS-BLED 评分、维生素 K 拮抗剂药代动力学特点、不良反应观察部位。掌握率低于50% 的分别是达比加群酯肌酐清除率的选择、NOAC治疗患者出血类型、NOAC轻微出血处理、NOAC非危及生命的大出血处理、NOAC危及生命或关键部位出血。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专业、职称、学历、工作年限、参加相关培训、房颤患者照顾者对房颤抗凝知识掌握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专业、职称、学历、工作年限、参加相关培训是社区医护人员房颤抗凝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社区医护人员对房颤抗凝知识掌握情况欠缺,需要对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抗凝的风险评估、抗凝药物 (维生素拮抗剂和非维生素拮抗剂) 相关因素的影响、抗凝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抗凝监测的维度相关知识的培训。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1):F0004-F0004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为卫生部麻醉药理临床基地和上海市住院医师临床技能培训基地。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对该院2014年1~12月收集的临床分离菌进行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2014年版标准判断。结果临床分离菌共774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29.4%,革兰阴性菌占70.6%。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株分别为30.2%和77.2%。葡萄球菌属中甲氧西林耐药株对主要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甲氧西林敏感株,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对主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低于屎肠球菌,屎肠球菌有少数万古霉素耐药株(2.3%),出现少数耐利奈唑胺的粪肠球菌(0.9%)。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阳性分别为59.5%和31.8%。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仍高度敏感,总耐药率小于2.0%。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24.5%和17.9%,鲍曼不动杆菌对两者的耐药率分别为71.9%和75.0%。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增加明显。结论细菌耐药性严重,尤其是多重耐药菌对临床构成严重威胁。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加强感染控制措施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讨肾结石术后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效果与应用价值。方法: 收治我院实施手术治疗的肾结石患者100例,参照组50例:实施术后常规护理服务:测试组50:开展术后延续性护理对策:比较不同方案的护理价值。结果: 测试组护理依从性高于参照组,(P<0.05)。测试组疾病复发率4.00%与不良反应发生率2.00%均低于参照组疾病复发率16.00%与不良反应发生率14.00%,(P<0.05)。测试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评分比较,差距小(P>0.05);护理后,测试组日常生活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延续性护理服务效果确切,适宜对肾结石术后患者应用,不仅可减低术后不良反应出现,还可提高其护理满意度,护理价值高。  相似文献   

17.
石瑞君 《护理学报》2010,17(1):16-18
介绍了日本大分大学附属医院护理管理见闻,包括护理工作计划性强、在护理记录中使用图片信息、提供支持和帮助的夜班护士长制度、对护士的人性化管理和护理安全管理等。结合我国护理管理工作实际,可参考和借鉴日本经验,尝试建立护士职业满意度调查评价系统,为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提供依据;实施夜班护士长制度,加强对夜间的护理质量管理;在护理记录中使用图片信息,使护理病历更加客观、真实、准确和完整。  相似文献   

18.
2013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该院2013年临床常见分离菌的分布及对各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药敏试验采用自动化仪器 MIC 法及纸片扩散法,按 CLSI 2013年版标准判断结果,采用 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013年该院临床分离菌共416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907株,占21.8%,革兰阴性菌3261株,占78.2%。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株的检出率分别为48.7%和80.9%,未出现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中介和耐药的葡萄球菌。未发现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株。出现了1株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 ESBLs 株检出率分别为58.8%和35.8%。非发酵菌占总分离菌的37.5%,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9.3%、14.2%,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68.9%、67.0%。结论非发酵菌分离率上升,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较2012年有所下降。加强医院的细菌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各科病原菌的送检情况、抗菌药物的联用及使用频次的调查和分析,探讨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方法抽查各科2010年出院病历各60份,共1020份。结果存在病原学送检不及时及阳性率低、无指征和不合理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以及未根据医院细菌耐药情况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等问题。结论该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尚存在较多问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培养病原菌的构成及耐药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14年 1月 ~2019年 12月间临床血培养分离的 13 456株细菌药敏结果,按照 CLSI2019年标准,使用 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血培养分离前 5位的细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 3 121株(23.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2 822株(21.0%)、肺炎克雷伯菌 2 038株(15.1%)、金黄色葡萄球菌 844株(6.3%)和屎肠球菌 727株(5.4%)。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厄他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 3.7%和 4.2%。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厄他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 43.5%和 47.6%。鲍曼不动杆菌对大多数测试抗生素耐药性高,而铜绿假单胞菌对大多数抗生素保持较高的敏感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 42.1%和 84.2%,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培养分离细菌耐药情况较为严重,临床应合理应用抗生素,主动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遏制细菌耐药性的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