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和传统解剖定位行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臂丛麻醉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70例,随机均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应用传统解剖定位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应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麻醉完成时间、起效时间比对照组短,观察组阻滞效果比对照组好,并发症发生率也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解剖定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相比,超声引导定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可视下能够避开患者血管和周围重要组织,提高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减少麻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简单易学,增加患者的舒适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复合部分腋路神经阻滞麻醉在桡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手术仅采取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复合部分腋路神经阻滞麻醉。统计两组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感觉阻滞)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Horner综合征、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操作时间长于对照组,运动阻滞及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3.33%(7/30)与对照组16.67%(5/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时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复合部分腋路神经阻滞麻醉,可缩短运动阻滞及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80例上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予0.2%盐酸罗哌卡因局麻,对照组采用传统体表定位下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神经阻滞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注入局麻药后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以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结果:观察组麻醉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上肢骨折患者手术中,通过超声引导下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阻滞成功率较高,并发症较少,麻醉效果完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低浓度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手术中的效果。方法将上肢骨折手术患者91例按交替分组法分为2组,均在超声引导下行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n=45)给予0.5%罗哌卡因麻醉阻滞,观察组(n=46)给予0.25%罗哌卡因麻醉阻滞。比较2组患者用药30 min后神经阻滞情况、麻醉相关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用药30 min后,2组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及肌皮神经完全阻滞的患者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上肢骨折手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低浓度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麻醉的效果好,能满足手术需求,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两组。解剖定位组采取解剖定位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超声引导组则进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麻醉药物用量、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超声引导组患者麻醉效果高于解剖定位组,P<0.05;超声引导组麻醉药物用量、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优于解剖定位组,P<0.05;超声引导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解剖定位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确切,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缩短麻醉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镇痛持续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麻醉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鲁加波 《系统医学》2023,(24):30-33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行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疗效分析。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3年4月涟水县人民医院治疗的78例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参照组与研究组,各39例,参照组实施手法解剖定位麻醉,研究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比两组麻醉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麻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麻醉操作和麻醉起效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麻醉阻滞优良率97.44%高于参照组的7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55,P<0.05);研究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提高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麻醉效果,麻醉操作时间短且起效快,麻醉阻滞优良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径路与锁骨上径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上肢手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各30例。分别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A组行肌间沟径路,B组经锁骨上径路。比较两组麻醉操作时间、镇痛时间、臂丛神经主要分支麻醉阻滞完善情况、手术中辅助镇痛药使用情况及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麻醉操作时间、术后镇痛时间、20 min阻滞完善率、手术中辅助镇痛药使用及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径路与锁骨上径路臂丛神经阻滞均是安全有效的上肢麻醉阻滞方法,值得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4):3286-3287
分析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效果。选取行上肢手术的78例患儿,均行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传统体表定位)和研究组(超声引导定位)各39例,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1)研究组麻醉优良率为100.00%(39/39),对照组为82.05%(32/39),研究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0)显著低于对照组(10.26%,P<0.05)。将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上肢手术中,麻醉效果好,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手术患者148例为研究对象,均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根据麻醉操作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盲探法操作,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操作,对比两组麻醉操作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等。结果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桡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麻醉操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简单、准确率高,减轻麻醉操作中的误伤,确保局麻药均匀地扩散到目标神经,起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单切面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传统异感法行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76例,随机分成A组38例采用传统异感法行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B组38例采用超声引导下单切面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患者VAS评分以及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B组麻醉效果优秀率高于A组(P0.05)。B组神经阻滞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低于A组。结论:超声引导下单切面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效果确切、安全,可以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应用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4):2192-219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拟行上肢外科手术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在解剖学定位下盲穿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则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手术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的差异。结果观察组麻醉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不同时相SBP、DB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术中MDA、IMA变化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效果评价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技术在上肢手术麻醉中可提供理想的麻醉效果,并且超声引导下麻醉方式更为安全、可靠,能够有效缩短麻醉操作时间,加快手术进程,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B超引导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在急诊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行急诊上肢手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接受B超引导下行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支配区域麻醉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完全阻滞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引导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较肌间沟阻滞好,其起效时间快、阻滞完善,是适用于急诊手术的上肢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2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70例锁骨骨折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方案,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方案。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 麻醉前,两组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剥离骨膜时、手术结束时、术后10 min,观察组的HR、SBP、DBP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镇痛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复位时,观察组的ACTH、Co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8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4.
将2008年9月-2012年9月入住我院的100例上肢手术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麻醉疗法,观察组采用改良的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方法,比较两组的麻醉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以及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过程中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1例Hormer综合征及2例声音嘶哑。改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显著,成功率较高,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在肩周关节松解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4例接受肩周关节松解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和对照组(行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神经阻滞)各47例。比较两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及阻滞效果,观察两组神经阻滞前后肩周关节活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神经阻滞维持时间则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优良率及神经阻滞完全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后,观察组患者肩周关节活动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26%,显著低于对照组14.89%(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周关节松解术的麻醉起效快,镇痛效果好,同时也提高了麻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在重症老年患者上肢骨折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长葛市人民医院治疗的86例上肢骨折的重症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行传统神经阻滞方式麻醉,观察组应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麻醉阻滞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等指标。结果观察组麻醉总有效率为97.67%(42/43),对照组为86.05%(3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4.65%(2/43),对照组为18.60%(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下完成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可提高麻醉成效,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与传统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50例拟行上肢手术患者,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采用超声引导穿刺为A组,传统解剖定位穿刺为B组,均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容量混合液,剂量为0.4mg/kg。记录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进行麻醉效果评定,记录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A组阻滞起效时间明显早于B组(P<0.05);A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B组(P<0.05);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更少(P<0.05)。结论住院医师使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比传统解剖定位穿刺缩短操作时间,提高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5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135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45例、B组45例、C组45例,A组患儿采用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B组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C组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3组患儿的麻醉起效时间、初醒时间、术后镇痛时间、术中麻醉药物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C组患儿的麻醉起效时间以及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均显著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的术后镇痛时间以及初醒时间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起效时间更快,且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尺侧腋路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昆山市第五人民医院麻醉科进行上肢手术的108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麻醉方法将其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试验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尺侧腋路阻滞的麻醉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盲探单纯肌间沟臂丛阻滞的麻醉方法。分析对比不同阻滞方式患者的神经分支阻滞完善时间、阻滞完善率、阻滞起效时间、术中麻醉优良率、术中神经阻滞使用率、麻醉持续时间、操作时间和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各神经分支的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各神经分支的阻滞完善时间和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术中麻醉优良率(98.15%)显著高于对照组(87.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术中芬太尼使用率(3.70%)显著低于对照组(24.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麻醉持续时间(369.87±46.12 min)、操作时间(9.78±0.98 min)明显长于对照组(307.99±34.10 min,4.32±0.80 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麻醉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56%)明显低于对照组(2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神经损伤、局麻药中毒等现象。结论上肢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尺侧腋路阻滞的临床效果显著,麻醉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上肢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臂骨折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74例上臂骨折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行传统神经阻滞麻醉,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下上肢神经阻滞麻醉。观察比较两组麻醉效果、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持续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麻醉有效率为97.30%(36/37),明显高于对照组83.78%(31/37),P0.05;研究组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臂骨折手术中行超声引导下上肢神经阻滞麻醉,可提高麻醉效果,麻醉起效时间短,维持时间长,且并发症少,安全性相对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