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儿脐血溶血三项试验对新生儿溶血病(HDN)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送检的248例母婴血样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进行ABO、Rh血型鉴定及新生儿脐血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抗体释放试验,并将试验结果与新生儿脐血采集时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明确母婴血型不合HDN 230例,可疑3例,排除15例。溶血三项试验均阳性210例。溶血三项试验均阳性的患儿HDN发生率高于1项阳性的患儿,采血时间在3 d内者HDN检出率明显高于3 d后采集血样者。结论新生儿脐血的尽早采集对提高HDN检出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由母婴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HDN)的血型分布及其溶血三项检测试验的重要性.方法:对226例临床新生儿溶血病进行ABO新生儿溶血(HDN)血清学检测,包括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血清游离抗体试验.结果:在226例临床新生儿溶血病中由ABO血型抗原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138例,占送检标本的61.06%,其抗体释放试验均为阳性,A型患儿为63例,阳性率45.65%,B型患儿为75例,阳性率54.35%.结论: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检测以抗体释放试验阳性为确诊试验,ABO新生儿溶血病的明确诊断可为临床诊疗及预防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分析血型血清学诊断78例疑似新生儿溶血病的患儿资料,系统阐明溶血三项试验的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新生儿溶血病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疑似新生儿溶血病的78例患儿资料,采用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法,鉴定患儿ABO、Rh血型及溶血三项试验,并对疑似ABO以外新生儿溶血病用母亲血筛查不规则抗体。结果:在78例新生儿溶血病疑似病例中,共有52例确诊为新生儿溶血病患儿,总阳性率约为66.67%,其中新生儿ABO溶血49例,,所占比例为94.23%,新生儿RH(D)溶血3例,所占比例为5.77%。O-A型26例(50%),O-B型23例(44.23%)。经数据分析,O-A型与O-B型新生儿溶血病发病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率32.69%(17/52),血清游离抗体试验阳性率59.62%(31/52),抗体释放试验阳性率94.23%(49/52)。血液采集时间为0~6 d和超过6 d疑似新生儿溶血病患儿,检测结果阳性率分别为72.06%和30.00%。两组新生儿溶血病患儿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液采集时间为0~6 d组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采集时间超过6 d组。结论: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并采用溶血3项检测对有效诊断新生儿溶血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生儿溶血病血型血清学检测结果,探讨采集标本时间与新生儿溶血病阳性率的关系。方法:选取596例新生儿溶血病标本,进行新生儿溶血病溶血三项检测、同时对母亲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596例新生儿溶血病标本中阳性429例,阳性率71.98%;ABO血型系统的新生儿溶血病409例,占阳性标本的95.33%;Rh血型系统的新生儿溶血病18例,占4.20%;其它不规则抗体2例占0.47%;4天后采集标本检测新生儿溶血病阳性率较低(P0.05)。结论:本市新生儿溶血病发生主要为ABO血型系统,高达95.33%,新生儿溶血病在患儿出生后4天内采集的标本检测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与实验室特征。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广东省河源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疑似新生儿ABO溶血病656例,采用微柱凝胶技术结合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及胆红素进行分析。结果:经临床鉴定656例疑似新生儿ABO血型患者中有195例患儿为阳性,男87例,女108例,其中A型血94例(48.21%),B型血98例(50.26%),O型血3例(1.54%),A型和B型血患儿明显多于O型血患儿,A型和B型血患儿差异不明显;胆红素均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胆红素水平在(256.6~342.0)μmol·L~(-1)居多,占35.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血患儿网织红细胞(RET)升高率较正常新生儿高,RET正常及降低较正常新生儿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血三项试验以游离和放散试验同时阳性的居多,共135例,占69.23%,195例患儿中有28例胆红素≥342.0μmol·L~(-1),更易发生核黄疸症。结论:微柱凝胶技术结合胆红素及网织红细胞百分比有助于判断新生儿ABO溶血病,游离与放散试验均为阳性,更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因此早期及时诊断并予以有效治疗是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ABO溶血病发病率与检测方法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5例新生儿进行ABO新生儿溶血(HDN)血清学检测,包括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血清游离抗体试验、患儿母亲血清中IgG抗A或抗B抗体滴度。结果:105例病例中确诊为ABO—HDN的A型患儿为23例,阳性率59%(23/54),B型患儿为31例,阳性率47%(31/54);确诊为ABO—HDN的患儿其母血清中IgC抗A或抗B抗体滴度均≥1:64;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20例,阳性率19%(20/105),血清游离抗体试验阳性49例,阳性率是46.7%(49/105),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阳性37例,阳性率是35.2%(37/105)。结论: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是早期诊断ABO—HDN的有效方法;ABO~HDN检出率与所采用的实验方法,采血时机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技术运用在ABO新生儿溶血病(ABO–HDN)患儿输血前检验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90例ABO–HDN患儿为研究对象,采集血样,分别运用微柱凝胶技术(MGT)和凝聚胺技术(MPT)进行主侧交叉配血实验,对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儿顺利完成检验,均确诊为ABO–HDN;与MPT检验相比,MGT的放散液和血清检验不合格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MPT检测阳性患儿的MGT结果均为阳性,并且相比较直抗阴性患儿而言,直抗阳性患儿的放散液和血清交叉配血不合格率较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经Kappa检验,MGT和MPT在放散液和血清交叉配血检验中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不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临床上将MGT技术运用在ABO–HDN患儿输血前检验中能够使配血的安全性提高。  相似文献   

8.
孕妇血型IgG抗体效价预测新生儿溶血病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BO血型不合孕妇产前抗体检测对预测新生儿溶血病的意义。方法对523例ABO血型不合孕妇进行产前抗体效价检测,以抗体效价≥1∶64为阳性,药物干预后检测效价,分娩后统计新生儿溶血病(HDN)发病率。结果抗体效价≥1∶64者占25.62%,发生HDN者占1.91%。结论血型不合妊娠夫妇进行ABO血型鉴定,检测孕妇血清中血型特异性抗体及抗体效价对预测新生儿溶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溶血病 (HDN)以ABO血型系统多见 ,汉族母子ABO血型不合引起HDN发病率为 2 8% [1-2 ] 。ABO系HDN轻重差别主要与母系抗体效价高低有关[3 ] 。笔者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 ,对 2 0 0 2年 7— 11月来本院就诊的 2 5 2例ABO血型不合妊娠夫妇的IgG抗体水平进行检测追踪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5 2例ABO血型不合夫妇中 ,女性年龄 2 4~36岁 ,平均 2 6 .9岁 ,均妊娠 2 0周以上 ,首次检测产前IgG抗体水平 ,无输血史。1 2 血样采集 采集夫妇肘部静脉新鲜血样 ,放在 ( 4±2 )℃冰箱内保存待检。采集新生儿…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及主要病因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出生后1周内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216例患儿做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定量检测、新生儿溶血病(HDN)血型血清学和巨细胞病毒IgGI、gM抗体的检查。结果在216例患儿中G-6-PD缺乏的有44例(20.4%),G-6-PD缺乏的男性患儿显著多于女性患儿(2=12.53,P<0.05),母婴ABO血型不合的HDN有66例(30.6%),母婴O/A和O/B的患儿HDN无显著性差异(2=0.71,P>0.05),Rh不合的HDN有3例(1.4%),巨细胞病毒抗体阳性67例(31.1%)。结论巨细胞病毒感染、母婴血型不合所导致的HDN和G-6-PD缺乏是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溶血病一般特指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胎儿或新生儿的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以ABO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HDN(ABO-HDN)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血清抗体效价不同程度的升高,是由于O型血母亲体内高效价的IgG抗A(B)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性溶血病贫血,可导致死胎、流产、新生儿贫血、黄疸、核黄疸,造成严重的后遗症[1]。导师张萍青主任中医师在临床治疗ABO血型不合溶血有较丰富的经验,现简要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技术应用于新生儿溶血病筛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郑州儿童医院收治新生儿400例疑似溶血病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柱凝胶技术和试管法分别对所有新生儿筛查新生儿溶血病,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并根据最终确诊结果,统计最终微柱凝胶技术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率等。结果:(1)微柱凝胶免疫法检出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AT)、放散试验、游离抗体试验结果均为阳性者有75例(18.8%),显著高于试管法的38例(9.5%);检出三者均为阴性者有122例(30.5%),显著低于试管法的227例(56.8%),至少一项阳性者有278例(69.5%),显著高于试管法173例(4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经检查确诊为新生儿溶血症的患儿有263例,其中248例患儿为ABO系统血型不合(94.3%),15例患儿为Rh血型不合(5.7%)。微柱凝胶免疫法检测真阳性例数258例,假阳性20例,真阴性117例,假阴性5例,特异度为85.4%,灵敏度为98.1%,准确率为93.8%。结论:微柱凝胶技术应用于新生儿溶血病筛查的结果可靠,具有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孕妇不同血型组合其抗体效价与新生儿溶血病之间的关系,为预防ABO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试验检测1 251例孕妇血清抗IgG抗A(B)抗体效价,统计其与ABO新生儿溶血病发生率的关系。结果在夫妻血型O-A、O-B、O-AB组合中,随着孕妇血清IgG抗A(B)抗体效价水平的依次递增,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率也越高,O-AB组合发生HDN的可能性高于O-A、O-B组合。O型孕妇血清中IgG抗A(B)效价≥256的病例占48.60%,而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率为48.01%(601/1 251)。结论孕妇血清中IgG抗A(B)抗体效价的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预防ABO新生儿溶血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北京市无偿献血者乙型肝炎携带者复检和再检检出率。方法采用北京市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共一年的初检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的无偿献血资料,根据血型分为A型血组、B型血组、AB型血组、O型血组,复检和再检测定献血样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比较不同血型及不同性别间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检出率。结果所有献血者共测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161人,检出率为0.25%。其中男性表面抗原阳性者检出率为0.27%,女性检出率为0.20%,AB型血表面抗原阳性率要高于A型及B型,O型血的表面抗原阳性率也高于B型(P值均小于0.0083)。结论北京市无偿献血标本质量较好,经过初筛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再检出率较低,但ABO血型之间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脐带血血清溶血三项、总胆红素检测结果与新生儿ABO溶血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62例ABO血型不合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脐血溶血三项及总胆红素结果,根据母婴血型、黄疸出现的时间(日龄≤3 d和日龄3 d)分组分析。结果母婴O-A/B血型不同组脐血胆红素明显高于母婴O-O血型相同组,新生儿ABO溶血病的发生率、游离抗体试验及抗体释放试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母婴O-O血型相同组,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及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率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胆红素血症不同发生时间新生儿脐血溶血三项、母婴血型、新生儿性别及初产妇、经产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脐血总胆红素水平越高,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时间越短,当脐带血胆红素30μmol/L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概率明显增加。结论检测母婴ABO血型不合新生儿脐血的溶血三项及其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有利于临床对新生儿ABO溶血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及主要病因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出生后1周内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216例患儿做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定量检测、新生儿溶血病(HDN)血型血清学和巨细胞病毒IgG、IgM抗体的检查。结果在216例患儿中G-6PD缺乏的有44倒(20.4%),G~6PD缺乏的男性患儿显著多于女性患儿(χ^2=12.53,P〈0.05),母婴ABO血型不合的HDN有66例(30.6%),母婴O/A和O/B的患儿HDN无显著性差异(χ^2=0.71,P〉0.05),Rh不合的HDN有3例(1.4%),巨细胞病毒抗体阳性67例(31.1%)。结论巨细胞病毒感染、母婴血型不舍所导致的HDN和G-6PD缺乏是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儿童常见细菌及真菌血流感染中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系统的价值。方法:选择140例疑诊血流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血液标本后实施血培养法与多重聚合酶链反应系统检测,比较两种检测方式的阳性率。结果:血培养法检测阳性标本为16份(阳性率为11.43%);多重聚合酶链反应系统检测阳性标本为30份(阳性率为21.43%),血培养法与多重聚合酶链反应系统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重聚合酶链反应系统检测儿童常见细菌及真菌血流感染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可在短时间内检测微生物阳性率,且操作简便,更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生儿溶血病换血治疗时血型基因配对检查的可行性,指导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和换血治疗。方法:选择白云区第一人民医院具有高胆红素血症,不同程度的贫血和水肿,血清学方法鉴定血型均表现为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10例患儿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序列特异性聚合酶链扩增技术(PCR-SSP)和基因测序技术对样本进行基因分型,并采用换血疗法对确诊的ABO血型系统新生儿溶血病患者行换血治疗,对比换血前后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及Na~+、K~+、Cl~+和Ca~(2+)含量情况,评价换血治疗效果。结果:高精度的PCR-SSP和基因测序的血型基因分型结果完全相同,发现10例患者中有3例为cis-AB01、2例为B(A)04,分别各有1例cis-AB02、B(A)02、Bel03、Bw12和Ael05;对10例患儿换血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及K~+含量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a~(2+)、Cl~+和Na~+的含量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CR-SSP和基因测序技术可以用于溶血病换血治疗时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ABO疑难血型的鉴定定型,血型基因配对检查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维吾尔医学黏液质型个体与O型血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文对维吾尔医学黏液质型个体与O型血之间相关性进行分析 ,探讨相关性。方法 对和田地区维吾尔族 83例正常人群通过血清学ABO血型检定方法检测ABO血型抗原和按维吾尔医学诊断学方法确定体液。结果 维吾尔族随机人群中黏液质 3 4例 (41% )、血液质 2 2例 (2 7% )、胆液质 2 0例 (2 4% )、黑胆质 7例 (8% )。黏液质型 (41% )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体液质型。排列顺序为 :黏液质 >血液质 >胆液质 >黑胆质 ,O >A >B >AB ,黏液质与O血型之间有相关性。结论 体液内黏液质型比例较高 ,ABO血型中O型比例也较高 ,将两个不同指标有机结合分析 ,推测黏液质与O型红细胞具有相关性 ,O型红细胞、组织细胞膜可能是水转运通道。可能是红细胞膜上A和B两个抗原的不存在有利于体液 (特别是水等物质 )被组织、细胞之间交换和转运。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分析造成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方法:应用正反定型、吸收放散试验等试验检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标本,分析正反定型不符的原因,并进行正确的红细胞定型。结果:共检测178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血液标本,其中冷自身抗体90例,血浆成分异常18例,亚型22例,抗体缺失及减弱17例,AB抗原性减弱150例,因输血或妊娠发生同种抗体16例。结论:正确鉴定红细胞ABO血型,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