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阴道收缩力及性生活的影响,为正确选择分娩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将99例足月初产妇根据分娩方式分为自然分娩组(42例)、会阴侧切组(36例)、剖宫产组(21例),于产后42d和产后3个月分别测量阴道收缩力,了解性生活恢复时间及有无疼痛感、尿失禁等症状。结果三组产后不同时间阴道收缩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产后42d及3个月自然分娩组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自然分娩组与会阴侧切组、会阴侧切组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产后时间的延长,产后3个月各组的阴道收缩力均显著增加(均P0.01);三组产后恢复性生活时间和性生活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均未出现产后尿失禁。结论三种分娩方式的阴道收缩力会随着产后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强,剖宫产组优于自然分娩组;对性生活影响的差异性不大。应限制会阴侧切的应用,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倡导自然分娩,以切实保护产妇健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腰背痛的影响。方法选取612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剖宫产组(A组)和自然分娩组(C组)产妇年龄、体重指数、新生儿体重、通过体格检查观察怀孕期、产后3、6、9个月腰背痛发生率,以及腰背疼痛的VAS评分情况。结果两组产妇的产前腰背痛基本相似(P0.05),产后3个月腰背痛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产后6个月C组36例(15.7%),A组52例(23.9%),A组高于C组(P0.05);产后9个月C组29例(12.7%),A组44例(20.2%),A组高于C组(P0.05);产妇产后6、9个月A组产妇的腰背部痛点压痛VAS评分都高于C组(P0.05)。结论剖宫产后产妇腰背痛6~9个月发生率高于自然分娩产妇,剖宫产手术及腰硬联合麻醉可能是产妇发生腰背痛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低位小水囊引产的临床应用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120例妊娠晚期、因存在医学指征需要引产的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采用的引产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60例)和研究组(60例),对照组产妇采用缩宫素引产,研究组产妇采用低位小水囊引产。比较两组产妇引产的效果、分娩方式、分娩时间、产后出血状况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指标。结果两组产妇年龄、产妇宫颈评分、新生儿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组产妇的引产效果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0%vs.63.3%,P0.05)。研究组产妇的阴道分娩率(含自然分娩和行阴道手术产)显著高于对照组(86.7%vs.50.0%),剖宫产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13.3%vs.50.0%)(P0.05)。研究组产妇行剖宫产的原因中引产失败、胎儿宫内窘迫、母体原因的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有1例因持续性枕后位而行剖宫产。研究组产妇的引产至临产时间、总产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Apgar评分7分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晚期应用低位小水囊引产的成功率和安全性高,能明显缩短产妇康复时间,临床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 预防产后出血,降低孕产妇的病死率,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方法 对88例分娩并发生产后出血产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47%;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剖宫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胎次的增加,产后出血发生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胎儿体质量>3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依据及结局。方法选取2014-02—2016-12间惠州市惠阳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22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阴道试产组(132例)和剖宫产组(90例)。比较2组分娩各项临床指标及结局。结果阴道试产组经阴道分娩成功96例(72.73%),转为剖宫产36例(27.27%)。阴道试产成功孕妇的平均产后2 h、24 h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费均优于剖宫产组(P0.05);先兆子宫破裂发生率明显低于阴道分娩失败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新生儿窒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分娩方式的选择,应以孕妇及胎儿的各项临床指征为依据。若孕妇有经阴道试产条件且无禁忌,胎儿无宫内窘迫等不宜试产情况,且医院具备必需的试产条件及应急抢救能力,阴道分娩仍是较安全、经济、有效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前次剖宫产是否进入产程对本次妊娠阴道分娩的产程时限及妊娠结局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将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82例剖宫产术后尝试阴道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成功阴道分娩,根据前次剖宫产时机将产妇分为试产后(指宫口开大≥3cm进入活跃期的孕妇)剖宫产组(29例)与择期剖宫产组(31例),观察产程时限及妊娠结局,并做好综合评估。结果试产后剖宫产组本次阴道分娩产程时限显著小于择期剖宫产组(P0.05),统计学有意义;且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体质量等妊娠结局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次妊娠为试产后中转剖宫产者,若此次妊娠已排除前次剖宫产指征,在严密母儿监护下尝试阴道分娩者产程时限小于前次为择期剖宫产者。无阴道分娩史者尝试阴道分娩其分娩结局不受前次分娩有无试产的影响,产程的持续进展能够确保阴道成功分娩,需加强风险评估,避免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相关风险出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洛阳市涧西区人医院和汝阳县人民医院288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的分娩方式、分娩结局及母婴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8例中120例阴道试产(阴道试产组),96例试产成功,成功率80.0%;选择再次直接剖宫产168例(剖宫产组),手术产率58.3%。两组新生儿5min Apgar评分、产后输血率、子宫内膜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阴道试产组先兆子宫破裂显著高于剖宫产组(P〈0.05),而剖宫产组的产后发热率明显高于阴道试产组(P〈0.05);阴道试产失败组的先兆子宫破裂、产后发热及新生儿5min Apgar评分≤7分发生率、住院日明显高于阴道试产成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炎和输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并非是剖宫产绝对指征,阴道试产的成功率是比较高的,成功的阴道试产可减少术后感染率、住院天数,但阴道试产失败可能会增加子宫破裂、胎儿窘迫及产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天数也明显增加,应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选择合理的分娩方式,严格掌握阴道试产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对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及盆底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于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初次妊娠分娩的女性9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自然分娩产妇47例(自然分娩组),剖宫产产妇47例(剖宫产组)。两组产妇均在产后6~8周接受早期盆底康复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产妇治疗前后盆底肌群肌力及肌电位。结果两组产妇的年龄及新生儿体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盆底康复治疗后均获得不同程度盆底肌力及肌电位的改善,有效率85.11%~95.75%。治疗前剖宫产组Ⅰ类肌群肌力显著高于自然分娩组(P0.05),而Ⅱ类肌群肌力与自然分娩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剖宫产组肌电位显著高于自然分娩组(P0.05)。治疗后剖宫产组Ⅰ、Ⅱ类肌群肌力及肌电位均显著高于自然分娩组(P0.05)。结论早期盆底康复治疗能有效增强盆底肌群肌力及神经功能,能够促进盆底功能的恢复。自然分娩对盆底肌肉损伤更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对单胎初产妇分娩方式及其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永康市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前组(政前组)2015年1月至6月分娩的单胎初产妇2 221例和二孩政策实施后组(政后组)2017年1月至6月分娩的单胎初产妇2 187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组产妇分娩方式(阴道分娩、剖宫产)的选择及其不良妊娠结局(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的变化。结果政后组阴道分娩率(70.10%)显著高于政前组(67.04%)(P<0.05)。政前组和政后组中年龄≥30岁组的剖宫产率显著高于同组中年龄<30岁组(P<0.01);政后组社会因素指征别剖宫产率显著低于政前组(2.61%vs.6.62%,P<0.05);胎儿窘迫指征别剖宫产率则显著高于政前组(7.73%vs.5.76%,P<0.05)。两组不良妊娠结局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单胎初产妇更倾向于选择阴道分娩。积极控制社会因素指征剖宫产可以降低剖宫产率,且降低剖宫产率对妊娠结局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疤痕子宫分娩方式的选择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剖宫产史的产妇应用阴道分娩及再次剖宫产等不同分娩方式的临床资料。结果 178例产妇中,成功阴道分娩68(38.2%),再次剖宫产110例(占61.8%)。经阴道分娩新生儿Apgar评分(9.12±0.14)。剖宫产新生儿Apgar评分(9.09±0.12)。2种分娩方式新生儿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再次剖宫产组相比,阴道分娩方式产妇分娩产后出血量明显较少。且发热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2种分娩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疤痕子宫妊娠应合理选择分娩方式,严格把握阴道试产及剖宫产指征,严密产程监护,鼓励阴道分娩,可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后并发症,增进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助产士全程陪护对分娩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北邯郸涉县妇幼保健院产科2012年2月至2013年7月间分娩的产妇120例,应用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助产士全程陪护护理,比较观察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产程时间、产后2h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5.0%vs.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第一、二、三产程及总产程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观察组产妇产后2h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187.5±65.4)ml vs.(251.3±77.4)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6.7%vs.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0)。结论产妇分娩过程中采用助产士全程陪护能够显著提高产妇的自然分娩率、缩短产程时间、减少产后出血量、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对于提高产妇分娩质量起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与阴道助产术在足月妊娠临产胎儿窘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12—2020-06间在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分娩的68例足月妊娠产妇的临床资料。按照分娩方法分为阴道助产组(32例)和剖宫产组(36例)。比较2组母婴结局。结果 2组产妇分娩过程顺利,均未发生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病例。剖宫产组产妇产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阴道助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后新生儿窒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胎儿窘迫时产妇宫口开大处于潜伏期率高于阴道助产组,处于活跃期减缓阶段率低于阴道助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足月妊娠临产胎儿窘迫中应用剖宫产术与阴道助产术均能有效改善分娩结局,但剖宫产术能减少新生儿头部血肿的发生率,相对安全性更高。应根据产妇宫口开大等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分娩方式,以显著提高母婴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3.
自控镇痛对剖宫产术后产妇哺乳和产后出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应用自控型镇痛泵(PC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自愿应用PCA镇痛、无禁忌证的剖宫产产妇50例为观察组;同期行剖宫产手术,采用肌内注射哌替啶和异丙嗪镇痛产妇50例为对照组.观察产妇术后12 h及24 h镇痛效果、母乳喂养情况、产后阴道流血量.结果观察组产妇术后12 h、24 h镇痛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泌乳时间早(P<0.01),24 h平均哺乳次数多(P<0.05),产后阴道流血量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使用PCA镇痛效果良好,能促进产妇乳汁分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方法将112例有剖宫产史产妇分为A组(阴道试产46例)、B组(再次剖宫产66例)。选取同期收治的108例无剖宫产史的正常妊娠产妇,分为C组(阴道试产例45)、D组(剖宫产63例)。对比分析4组孕妇的分娩结局。结果 A、C组总产程、产后出血量、阴道试产成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与D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新生儿窒息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C组孕妇阴道分娩失败原因包括宫缩乏力、持续性枕后位、胎儿宫内窘迫等,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者需进行正确产前评估。若条件允许,尽量选择阴道分娩,以避免再次实施剖宫产造成的不良妊娠结局,全面提升产妇分娩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与阴道助产术在足月妊娠临产胎儿窘迫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足月妊娠临产胎儿窘迫的孕妇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给予剖宫产术,对照组60例给予阴道助产术,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结局及新生儿健康情况。结果两组新生儿全部存活,两组方式在拯救新生儿生命安全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重度窒息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与阴道助产术在足月妊娠临产胎儿窘迫的抢救工作中均可挽救胎儿的生命,但是应用剖宫产的新生儿分娩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新生儿Apgar评分较高、重度窒息发生率低,临床效果优于阴道助产术,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合理分娩方式.方法:系统回顾2006年-2010年.280例瘢痕子宫孕妇再次分娩方式的选择结果的区别,其中130例选择阴道试产为观察组(1),随机选择同期阴道分娩子宫无瘢痕的孕妇130例为对照组(1),瘢痕子宫150例选择刮宫产为观察组(2),无瘢痕子宫剖宫产150列为对照组(2).结果:观察组130例孕妇阴道试产成功110例,占(84.62%)瘢痕子宫阴道分娩的产妇与无子宫瘢痕阴道分娩的产妇其新生儿Apger评分、产程、出血量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与无剖宫产史剖宫产比较,其新生儿Apger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术中平均出血量以及术中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初次剖宫产患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瘢痕子宫妊娠孕妇,再次剖宫产与阴道分娩比较,新生儿APger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平均出血量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瘢痕子宫妊娠再次分娩方式的选择应多方面考虑,阴道试产是一种可选择的措施,可进一步提高产科质量,降低剖宫产率,促进国产医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指导用力和自主用力对初产妇分娩结局及疲倦度的影响。方法将经阴道分娩的176例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自主用力组(87例)和指导用力组(89例),于第二产程分别采取自主用力和指导用力进行分娩。比较两组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间,母婴结局(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新生儿Apgar评分、脐血血气分析等)及产后疲倦度等指标。结果自主用力组第二产程时间短于指导用力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分娩方式上自主用力组顺产率显著高于指导用力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疲倦度显著低于指导用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第二产程产妇自主用力能够改善母儿结局,减轻产后疲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低置胎盘孕妇不同分娩方式的围产结局,研究低置胎盘孕妇严重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分娩的足月单胎头位低置胎盘孕妇233例。按分娩方式将患者分为三组:阴道试产成功组(阴道分娩组)、阴道试产失败急诊剖宫产组(急诊剖宫产组)、计划性剖宫产组(计划剖宫产组)。分析三组不同分娩方式的母儿围产结局。结果(1)233例低置胎盘孕妇中,阴道分娩组68例,急诊剖宫产组23例,计划剖宫产组142例。三组产后出血量分别为385(293, 588) m L、400(300, 1 000) m L和300(300, 500) 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分别4.4%(3/68)、26.1%(6/23)和7.0%(10/142),其中阴道分娩组与急诊剖宫产组、计划剖宫产组与急诊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7);新生儿呼吸异常率分别为1.5%(1/68)、13.0%(3/23)和12.0%(17/142),其中阴道分娩组与计划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2)2...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妊娠产妇阴道及剖宫产分娩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将126例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分娩产妇中经阴道成功分娩的54例为阴道分娩组,再次行剖宫产手术分娩的72例为剖宫产组,对2组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与剖宫产组比较,阴道分娩组产时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新生儿Apgar评分和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妊娠阴道分娩具有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但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初产妇阴道分娩中实施无保护会阴接生法,探讨其降低会阴侧切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符合研究条件的经阴道自然分娩初产妇4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400例产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行传统的托肛保护会阴接生法,观察组采取无保护会阴接生法。比较两组接生法在产后侧切数、产后会阴裂伤、会阴疼痛、产后2小时出血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阴道分娩率、会阴完整率及会阴伤口裂伤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转剖宫产率、会阴侧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产妇产后会阴裂伤程度、会阴疼痛程度均高于观察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2小时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科行无保护会阴接生法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