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咳嗽作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不独是肺脏的问题,而是关乎五脏六腑。中医讲求整体辨证,研究咳嗽病更要溯本逐源,既要看标又要重本。《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理论基础,《素问·咳论》对咳嗽病因病机进行了高度概括,详述了咳嗽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并提出了五脏六腑间咳嗽的传变规律,论述了脏腑咳嗽的不同症状,给予医者一个更加广阔的辨证空间。  相似文献   

2.
"五藏六腑皆令人咳"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学习《内经》理论,深入具体探讨《咳论篇》论述咳嗽病因病机、症状、传变以及治疗的体会,并结合临床实际,指出现代中医临床可能存在的问题,为中医系统辨证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对咳嗽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记载。《素问·咳论篇》还以专篇论述了五脏六腑咳的症状、病因等内容 ,别具特色 ,对后世影响很大。笔者试就文中心咳所论 ,对其临床证治规律初探如下 ,有不妥之处 ,敬望同道指正。1 心咳病名心咳究为何病 ,文献论述较少 ,是心病 ,还是肺病 ?咳嗽以肺为主要受病器官。秦伯未老中医在《内经知要浅解》中提出 :《内经》所言的五脏六腑之咳 ,均为因咳嗽而引起的并发症。五脏六腑的病变除肺脏外 ,不能直接产生咳嗽。心咳为肺咳之兼证 ,是肺咳较危重的并发症之一。《素问·咳论篇》云 :“心咳之状 ,咳则…  相似文献   

4.
咳嗽病名,始见于《内经》,其《咳论》篇,论咳精深,开宗明义阐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理论。而后仲景《金匮》有“痰饮咳嗽”“咳嗽上气”等专篇,论证透彻,立方明确,为千古医家辨证治咳之准绳。 笔者细心研读《金匮》“咳嗽上气”“痰饮咳嗽”专篇,将咳嗽归纳为虚实两端:  相似文献   

5.
咳嗽是临证的常见病、多发病。《黄帝内经》对咳嗽的论述颇为详细,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气所病…肺为咳。"《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因为"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所致,又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笔者临证治疗多例咳嗽,对"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有了一定的感悟。因此《黄帝内经》对于临床治疗咳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临证不能拘泥于肺咳,而应强调整体观念。  相似文献   

6.
咳嗽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在中医临床有外感和内伤之分,虽然病位在肺,但与全身五脏六腑都有着密切联系,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就曾指出五脏六腑的气机升降失调都能引发咳嗽。如《素问·咳论》中有论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脾胃咳为内伤咳嗽中较为典型的疾病之一。《素问·举痛论》中又指出:"百病生于气也。"而脾胃咳就是众多气机失调所导致疾病中较为典型的一种,所以"脾胃咳"的治疗重在"调理气机"。故通过对脾胃咳病因病机的梳理,探讨其致病与脾胃以及肺之间的关系,并结合临床医案从"百病皆生于气"的角度对"脾胃咳"的证候分类、疾病转归、治疗原则进行了深度的阐述,对其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内经》对咳嗽已有较深刻认识,《素问.咳论》所云“皮毛者,肺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指出形寒饮冷伤肺为咳。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肺瘘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及“痰饮咳嗽病脉证治”两篇,从表里寒热虚实例述咳嗽病证,既体现咳嗽病是肺系疾患的主要症状,也说明凡邪气如痰饮、热邪、燥邪、风邪等伤肺即可致咳,所列诸方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至今仍为临床所喜用。  相似文献   

8.
咳喘论治     
咳喘论治李今庸(湖北中医学院,武汉430061)咳喘,又称“喘咳”。其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调经论》说:“气有徐,则喘咳上气”,《素问·五常政大论》说:“从革之纪……其发咳喘”等等均是。咳和喘是两种不同的临床证候,《释名·释疾病》说:“咳,...  相似文献   

9.
史嘉林 《河北中医》2002,24(12):914-915
咳嗽之论治不外乎“外感内伤之分 ,阴阳虚实之别”。叶天士有“因于湿者有兼风兼寒兼热之不同 ,大抵以理肺治胃为主”之论。笔者临床运用该论且扩大施治范围 ,认为胃中有邪、气机不和而犯肺致咳嗽者 ,用理肺治胃法治疗收效良好 ,故亦可谓胃咳辨治。1 胃咳病因病机《素问·宣明五气篇》曰 :“五气所病……肺为咳。”《素问·咳论篇》指出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可见咳嗽病位在肺 ,病因不一。《医学●义·咳嗽篇》评述 :“心肝脾肾各有咳嗽之症 ,不过假途于肺耳。”此语堪称金玉之言。中医论脏 ,也不可废腑 ,盖脏腑之间生理上相…  相似文献   

10.
《素问·咳论》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是论述咳嗽病机的最早记载,也是对咳嗽病机的完整概括。咳嗽主脏在肺,《素问·咳论》云:“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外感六淫或内伤所生的病邪,皆伤及于肺而致咳嗽,这是因为肺主气,其位最高,为五脏之华盖,肺又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故肺最易受外感、内伤之邪,而肺又为娇脏,不耐邪侵,邪侵则肺气不清,失于肃降,迫气上逆而作咳。肺阴不足每致阴虚火旺,灼津为痰,肺失濡润,气逆作咳,或肺气亏虚,肃降无权,气不化津,津聚成痰,气逆于上,引起咳嗽。肺为五…  相似文献   

11.
肺胃同调法治疗咳喘的思想肇始于《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从整体观的角度指出咳嗽病位虽在肺,但与五脏六腑的功能障碍有关.又谓"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指出肺胃受寒是咳嗽的最重要原因.《素问·咳论》在讲完五脏六腑咳的症状表现后总结性地提出"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说明胃土为万物所归,"五脏六腑咳"咳嗽咯痰的原因最终俱在肺胃,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脾(胃)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精辟观点.  相似文献   

12.
正运气学说是古人探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与健康和疾病影响的一门学问[1]。具体来说,它是在天人合一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阴阳五行作为基础,运用十天干、十二地支,来推论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影响的一种学说。《黄帝内经·素问》关于运气有七篇[2]:《至真要大论》《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详细论述了五运六气的理论。因此,五运六气渗透于中医学理论的各个方面,长期指导中医防治疾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未对肿瘤作专篇论述,也无"肿瘤"病名,但有很多与肿瘤类似疾病的症状、体征的论述,关于肿瘤的病症、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等方面的内容也不鲜见.笔者就《黄帝内经》中与肿瘤相关的论述梳理如下. 1 《黄帝内经》对肿瘤病症的描述 《黄帝内经》中有些病名与肿瘤相关,如"肠溜"、"脊溜"、"肉溜"、"肠覃"、"石瘕"、"积聚"等.有些病症的症状体征描述与现代某些肿瘤的临床表现类似,如《素问·咳论》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转,转则两胠下满."这与原发性或转移性肺癌中晚期的症状极为相似,心咳之状则类似肺癌侵犯至喉返神经症状,肝咳之状类似肺癌肝转移或胸腔积液症状.  相似文献   

14.
徐珊 《新中医》1995,27(1):7-8
论肺外治咳6法徐珊主题词咳嗽/中医药疗法,中医治法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咳嗽病证,从肺论治,是为常法,然肺与其它脏腑器官关系密切,咳虽为肺病,五脏六腑皆能致咳。《素问·咳论》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奠定了肺外治咳的理论基础。临证肺...  相似文献   

15.
李东垣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书,其对脾胃病的论述奠定了中医脾胃学说的系统理论框架。"阴火"是最能体现李东垣脾胃学说特点的重要概念之一,但学术界对其确切含义尚存在分歧。试从《黄帝内经》有关"三部之气""壮火少火""气机升降""损者温之"的论述探析李东垣"阴火"的概念、病因病机以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答:心咳是由心病传于肺所引起的一种内伤咳嗽。属五脏咳之一。根据《素问·咳论》:“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素问·标本病传论》:“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侯》:“咳而唾血”,以及《中藏经·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心病则先心痛,而咳不止”的记载,结合现代临床观察,心咳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咳嗽,  相似文献   

17.
<正>1历史沿革哮喘之论述在中医古籍中有数千年的记载,在《黄帝内经》中尚未提出哮喘之病名,但记载为"上气"、"喘鸣"、"喘喝",至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痰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提出了哮证的特征及治疗,至元朱丹溪《丹溪心法》首创"哮喘"病名,沈金鳌《沈氏尊生书》更进一步认识到本病"大都感于童稚之时,客犯盐醋,渗  相似文献   

18.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疾病观是针对咳嗽的总体阐论,体现了中医整体与局部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关联。以五脏咳之肾咳为例,在梳理归纳总结古今文献基础上,阐发其历史沿革中的3种不同内涵,同时从肾令肺咳之机制和针药辨治两方面对“肾咳”进行深度剖析,认为除了精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失调之外,经筋失养亦为肾咳重要病理基础;治疗上以针灸调整筋脉、调节经络之气,以药物促进精微物质生成和敷布,二者将局部与整体治疗相结合,能够起到更好的治疗作用,体现了《黄帝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疾病观念对疾病诊疗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许峰  牛垚飞  王中男 《光明中医》2015,30(2):227-229
《黄帝内经》中对脑的形成,归属,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等问题的论述为后世医家建立中医脑理论体系以及脑病的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对《黄帝内经》论脑及脑病的文献进行整理研究,旨在发掘中医有关脑的理论,以更好地发扬中医特色和结合现代医学成果来防治中医脑病。  相似文献   

20.
肝咳属于五脏咳之一,既有肝病特点又属于咳嗽范畴.《黄帝内经》中已有论述,肝与肺关系密切.随着现代生活环境的改变,情志因素在咳嗽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肝论治咳嗽尤为重要.结合肝咳的历代文献与临床相关病证研究,对肝咳的溯源进行论述,并提出肝咳多于春季发病、多伴情志不畅、多见肝经不利、常见肝火灼肺且易累及血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