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胶质瘤患者血清中肝细胞生长因子定量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检测脑胶质瘤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分析血清HGF水平与胶质瘤恶性程度、手术、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的关系。方法32例脑胶质瘤患者按病理分级标准分为高级别组和低级别组。以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外周血中的HGF水平,比较正常人及胶质瘤患者手术前后、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前后血清HGF水平。结果高级别组脑胶质瘤患者血清中HGF水平显著高于低级别组HGF水平(P〈0.01),且高级别组和低级别组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P=0.000446);脑胶质瘤患者手术、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后血清HGF水平显著下降。结论脑胶质瘤患者血清HGF浓度水平可以反映肿瘤恶性程度及治疗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不同级别颅脑胶质瘤患者肿瘤切除术后的细胞免疫状况.[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86例脑胶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恶性程度(WHO分级标准)分为两组,低级别组(Ⅰ~Ⅱ级)42例,高级别组(Ⅲ~Ⅳ级)44例,另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胶质瘤患者术前1d、治疗后一周和正常对照组抽取外周血3 mL,测定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水平,比较不同级别胶质瘤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86例胶质瘤患者分为CD4+/CD8+>1(n=48)和CD4+/CD8+<1(n=38),进行生存分析,比较两组差异.[结果]胶质瘤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NK细胞(CD56+)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CD8+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低级别胶质瘤组CD4+/CD8+显著高于高级别胶质瘤组,CD8+低于高级别胶质瘤组(P<0.05),而CD3+、CD4+、NK细胞(CD56+)无统计差异(P>0.05);低级别胶质瘤组中位生存期32个月,高级别胶质瘤组中位生存期15个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CD8+>1组中位生存期30个月,CD4+/CD8+<1组中位生存期14个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胶质瘤患者恶性程度越高,机体免疫功能越低,生存期缩短,预后较差;术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可为评估胶质瘤恶性程度及患者预后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MMP-9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磁共振成像(MRI)特征的关系.方法 31例胶质瘤患者分为低级别组(Ⅰ、Ⅱ级)20例、高级别组(Ⅲ、Ⅳ级)11例, 术前均接受MR平扫及增强扫描.以免疫组化染色观察MMP-9表达,并与MRI瘤周水肿指数(EI)、强化程度(EP)及肿瘤最大直径相比较.结果 高级别胶质瘤组MMP-9表达、EI、EP、肿瘤最大直径显著高于低级别胶质瘤组(t=6.312、4.405、6.286和5.026,P均<0.05).MMP-9表达与肿瘤EI、EP、最大直径呈正相关(r=0.516,0.554和0.676,P<0.05).MMP-9表达在边界清晰和不清晰肿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06,P>0.05),而在信号均匀与不均匀肿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7,P<0.05).结论 MMP-9表达与脑胶质瘤侵袭性密切相关,MRI所示瘤周水肿、肿瘤强化程度、肿瘤最大直径、信号均匀与否反映MMP-9表达,可作为判断肿瘤恶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胶质瘤鉴别诊断、术前病理分级及手术指导中的应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8年10月~2021年10月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脑胶质瘤(n=64)、单发脑转移瘤(n=15)和颅内淋巴瘤(n=15)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将脑胶质瘤患者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肿瘤分类标准分为低级别组(n= 27)和高级别组(n=37),所有患者均通过SWI检测,进行瘤内磁敏感信号强度(ITSS)分级评估以及肿瘤实质区与瘤周水肿区相对脑血容量(rCBV)值测定,比较不同肿瘤类型差异,并通过ROC曲线评估其在高级别与低级别脑胶质瘤中的鉴别价值。  结果  高级别脑胶质瘤与单发脑转移瘤ITSS分级、肿瘤实质区rCBV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高级别脑胶质瘤周水肿区rCBV值高于单发脑转移瘤(P < 0.05);高级别脑胶质瘤ITSS分级程度低于淋巴瘤,血管评分高于淋巴瘤(P < 0.05);高级别胶质瘤ITSS分级高于低级别胶质瘤,肿瘤实质区rCBV值高于低级别胶质瘤(P < 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胶质瘤分级与ITSS分级、rCBV值呈正相关关系(r=0.728、0.851,P < 0.05);ITSS分级评估脑胶质瘤高级别ROC曲线下面积为0.894,敏感度、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81.08%、85.19%、82.81%;rCBV值评估脑胶质瘤高级别ROC曲线下面积为0.937,敏感度、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91.89%、88.89%、90.63%;64例脑胶质瘤患者,和常规序列相比,SWI序列对于肿瘤边界的显示更为清晰,同时可呈现肿瘤微小血管病变信息,胶质瘤肿瘤实质区rCBV值均高于瘤周水肿区rCBV值(P < 0.05)。  结论  SWI有助于高级别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对于胶质瘤低级别与高级别的评估效能较高,可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术中脑胶质瘤切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组织β-连环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以及三者的相关性。方法:50例脑胶质瘤标本和40例健康对照标本,其中脑胶质瘤组包含低级别脑胶质瘤标本29例和高级别脑胶质瘤标本2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织标本中β-连环蛋白的表达;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应用抗CD105抗体检测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标志蛋白CD105的表达水平,计算微血管密度。结果:脑胶质瘤组β-连环蛋白表达阳性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和微血管密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与低级别脑胶质瘤组相比,高级别脑胶质瘤组的β-连环蛋白表达阳性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和微血管密度均明显升高(P0.05)。β-连环蛋白表达阳性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微血管密度三者间均呈正相关性(P0.01)。结论:脑胶质瘤患者中β-连环蛋白表达阳性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及微血管密度均明显升高,其中高级别脑胶质瘤中升高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比较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与扩散加权成像(DWI)对术前脑胶质瘤病理分级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8例脑胶质瘤患者磁共振资料,其中包括低级别脑胶质瘤21例、高级别脑胶质瘤27例,所使用序列包含动态增强扫描LAVA序列、DWI、常规平扫,分别对肿瘤感兴趣区域DCE-MRI的细胞外血管外间隙容量(ve)、转运常数(Ktrans)等渗透性参数以及DWI的肿瘤ADC值(t ADC)、相对ADC值(r ADC)进行测量,统计比较低级别脑胶质瘤、高级别脑胶质瘤两组上述参数水平,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评价ve值、Ktrans值、r ADC值、t ADC值对诊断高级别脑胶质瘤的特异性、敏感性、曲线下面积(AUC)。结果:高级别脑胶质瘤组ve值、Ktrans值均高于低级别脑胶质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脑胶质瘤组r ADC值、t ADC值均低于低级别脑胶质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e值、Ktrans值、r ADC值、t ADC值鉴别高级别脑胶质瘤的AUC分别为0.907、0.886、0.827、0.769,当最佳阈值分别为0.143、0.067/min、1.259、1.151×10-3mm2/s,其特异性为90.48%、80.95%、85.71%、80.95%,敏感性为85.19%、92.59%、74.07%、62.96%。结论: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ve值、Ktrans值等渗透性参数以及扩散加权成像的r ADC值、t ADC值对高级别与低级别脑胶质瘤均具有一定鉴别价值,特异性、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常规MRI伦勃朗视觉感受图像(visually accessible rembrandt images, VASARI)特征在脑胶质瘤分级及Ki-67、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 EMA)表达预测中的价值。方法脑胶质瘤患者77例,其中高级别胶质瘤41例(高级别组),低级别胶质瘤36例(低级别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手术切除肿瘤标本Ki-67、EMA阳性表达率。77例术前均行常规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提取VASARI特征。比较2组VASARI特征及Ki-67、EMA阳性表达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VASARI特征对脑胶质瘤分级及Ki-67、EMA阳性表达的预测价值。结果高、低级别脑胶质瘤VASARI特征在强化程度、强化百分率、强化边缘厚度、扩散、软脑膜侵犯、深部脑白质侵犯、卫星灶和肿瘤大小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组Ki-67、EMA阳性表达率(92.7%、37.9%)明显高于低级别组(5.6%、20.7%)(P0.05);年龄增加(OR=16.380,95%CI:2.882~93.087,P=0.002)和强化程度增加(OR=4.576,95%CI:1.668~12.552,P=0.003)为患高级别脑胶质瘤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深部脑白质侵犯(OR=5.437,95%CI:1.516~19.497,P=0.009)为Ki-67阳性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强化强度等8个图像特征均非EMA阳性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低级别组脑胶质瘤患者在常规MRI上可量化提取病变VASARI特征,鉴别不同组织病理分级,并可通过深部脑白质侵犯来预测脑胶质瘤组织中Ki-67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中p14^ARF和p53蛋白表达与不同病理级别脑胶质瘤的相关性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1例不同病理分级脑胶质瘤中的上述遗传学改变,5例脑挫裂伤脑组织为正常对照。结果:p14^ARF和p53蛋白在低级别(Ⅰ,Ⅱ级)和高级别(Ⅲ,Ⅳ级)脑胶质瘤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5.00%和30.43%,12.50%和69.57%。两蛋白在低级别和高级别中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14^ARF表达水平与脑胶质瘤病理分级之间呈显著负相关性(r=0.571,P〈0.01),即随着肿瘤恶性度的升高而降低。而突变型p53蛋白正相反,与病理分级呈显著正相关性(r=0.472,P≤0.01),即随着肿瘤恶性度增高而增高。p14^ARF和p53蛋白之间在肿瘤中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P〈0.05)。结论:p14^ARF和p53蛋白表达异常可导致细胞周期调控失常和细胞异常增殖,并且二者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可加速脑胶质瘤恶性演进。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miRNA-21、miRNA-221、miRNA-222与脑胶质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为脑胶质瘤的早期诊断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5年4月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收治的60例经病理证实为胶质瘤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分为低级别组(经检查肿瘤级别为I级和II级)和高级别组(经检查肿瘤级别为III级和IV级)。另选取15例经体检证实为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使用RT-q PCR检测3组血清miRNA-21、miRNA-221和miRNA-222含量,并且进行比较。结果:3组血清miRNA-21(F=5.497,P=0.006)、miRNA-221(F=7.615,P=0.001)和miRNA-222(F=6.304,P=0.003)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miRNA-21、miRNA-221含量在对照组最低,在高级别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iRNA-222含量高级别组高于对照组(P0.05),而低级别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胶质瘤患者的血清miRNA-21、miRNA-221、miRNA-222都呈高表达状态,提示其与脑胶质瘤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联系;监测血清miRNA-21、miRNA-221、miRNA-222的含量可以对脑胶质瘤患者的早期诊断、分级和预后评估等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照研究三维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与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参数在术前脑胶质瘤诊断中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7月—2016年5月经病理证实的胶质瘤39例(其中高级别胶质瘤23例、低级别胶质瘤16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ASL及DCE-MRI检查,运用GE开发工作站Omni-Kinetics Version 2.0获得容积转运常数(volume transfer constant,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extravascular extracellular space volume fraction,Ve)、血浆容积分数(fractional plasma volume,Vp)、肿瘤血容量(tumor blood volume,TBV)及肿瘤血流量(tumor blood flow,TBF);ASL应用GE ADW4.6工作站获得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测得病变的最大CBF及对侧正常脑组织的CBF,分别比较不同级别胶质瘤Ktrans、Ve、Vp、r TBF-DCE及r CBF-ASL之间的差异,并分析r TBF-DCE与r CBF-ASL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低级别胶质瘤相比,高级别胶质瘤的Ktrans、Ve、Vp、r TBF-DCE、r CBF-ASL值分别为(0.162±0.026)/min、0.810±0.194、0.118±0.026、2.876±0.236、2.574±0.160,均高于低级别胶质瘤的(0.023±0.007)/min、0.463±0.099、0.055±0.017、1.684±0.174、1.163±0.048,且r TBF-DCE与r CBF-ASL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r=0.62,P0.05)。结论:基于DCE-MRI获得的定量参数Ktrans、Ve、Vp、r TBF与基于ASL获得的定量参数r CBF可用于术前区分高级别与低级别胶质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高、低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膜瘤患者术前行T1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检查,为上述3种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定量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低级别胶质瘤7例,高级别胶质瘤12例)和脑膜瘤(良性脑膜瘤13例、间变或恶性脑膜瘤6例)患者各19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DCE-MRI检查。利用血流动力学双室模型Extended Tofts Linear对各组数据进行微血管渗透性定量分析,获取病变实性成分的T1加权信号时间浓度曲线及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液渗漏到血管外细胞外间隙速率(转运系数)Ktrans、对比剂血管外细胞外液间隙容积Ve、对比剂血浆容积(血管空间容积分数)Vp],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各参数在这3种肿瘤中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高级别胶质瘤Ktrans值、Ve值均高于低级别胶质瘤,二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级别胶质瘤Vp值略高于低级别胶质瘤,但无统计学差异;脑膜瘤Ktrans、Ve值均显著高于低级别胶质瘤,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膜瘤Vp值略高于低级别胶质瘤,但无统计学差异;高级别胶质瘤和脑膜瘤的Ktrans值、Ve值、Vp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E-MRI能有效将低级别与高级别胶质瘤、低级别胶质瘤与脑膜瘤定量区分开来,同时,通过DCE-MRI定量分析提高了脑胶质瘤和侵袭性脑膜瘤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磁共振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加权成像(DSC-PWI)对术前胶质瘤病理分级的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6例胶质瘤患者,其中低级别(Ⅰ~Ⅱ级)胶质瘤36例,含I级4例、Ⅱ级32例;高级别(Ⅲ~Ⅳ级)胶质瘤40例,含Ⅲ级25例、Ⅳ级15例。所有病例均于术前进行常规MRI平扫和增强检查及DSC-PWI检查,经工作站后处理软件检测肿瘤实性部分最大r CBV值(患侧与对侧正常脑实质CBV的比值),分析高、低级别胶质瘤实性部分最大r CBV值,采用t检验分析法。绘制ROC曲线,确定鉴别高级别与低级别胶质瘤实性部分最大r CBV值的理想阈值。结果胶质瘤实性部分最大r CBV值与其病理级别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51),低级别和高级别胶质瘤最大r CBV值分别为(0.87±0.93)、(2.04±1.53)(CI±Se),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以胶质瘤实性部分最大r CBV值鉴别低级别与高级别胶质瘤时,所获得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73;以1.35作为理想阈值时,其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73.0﹪。结论胶质瘤DSC-PWI检查所获得的肿瘤实性部分最大相对血容量r CBV值的检测对术前评估胶质瘤的病理级别具有很高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淋巴瘤、高级别脑胶质瘤在MR灌注成像中的区别。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随机选取的60例脑肿瘤患者,包括30例原发性脑淋巴瘤患者及30例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原发性脑淋巴瘤患者行MR灌注成像,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则用于MR灌注成像对比。计算脑血容量(r CBV)比值、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 MTT)比值,对比两组患者平均最大r CBV比值、平均r MTT比值。结果:原发性脑淋巴瘤组中13例重度强化、6例中重度强化、1例中度强化。高级别脑胶质瘤组表现为不均匀性中重度强化,肿瘤中存在坏死、囊变情况。原发性脑淋巴瘤组与高级别脑胶质瘤组平均最大r CBV比值具有显著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均r MTT比值方面无显著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脑淋巴瘤存在低r CBV比值的特征,通过MR灌注成像可对原发性脑淋巴瘤、高级别脑胶质瘤进行鉴别,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用轴位弥散和垂直弥散量化分析脑胶质瘤瘤周水肿区白质纤维的侵袭性。方法 30例患者进行轴位弥散和垂直弥散磁共振成像,病理证实为脑胶质瘤。30例中16例为低级别脑胶质瘤患者、14例为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测量、计算和比较患者肿瘤瘤周水肿区和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的轴位弥散(λ‖)和垂直弥散(λ⊥)。结果低级别脑胶质瘤瘤周水肿的λ‖值(1.31±0.02)、λ⊥值(0.73±0.04)分别与脑胶质瘤对侧正常白质λ‖值(1.29±0.03)、λ⊥值(0.71±0.0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87、1.73,P均>0.05);高级别脑胶质瘤周水肿的λ‖值(2.21±0.08)、λ⊥值(1.72±0.05)分别与脑胶质瘤对侧正常白质λ‖值(1.29±0.03)、λ⊥值(0.72±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6.17、75.12,P均<0.05)。结论低级别脑胶质瘤周边保留大量正常的脑白质,而高级别脑胶质瘤周边大部分脑白质被破坏。脑胶质瘤瘤周水肿区λ‖和λ⊥可作为脑胶质瘤侵袭性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three-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灌注成像参数平均最大相对脑血流量(mean maximum 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_(max))在预测胶质瘤术前分级中的价值及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表达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50例胶质瘤(高级别20例,低级别30例)3D-ASL图像,应用热点法获得肿瘤实体部分的平均最大相对脑血流量。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以上病例的组织学标本进行MVD表达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例低级别胶质瘤的平均rCBF_(max)值、MVD值分别为1.69±1.27、25.43±13.03,20例高级别胶质瘤平均rCBF_(max)值、MVD值分别为3.18±1.46、58.69±20.39,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级别呈正相关(r=0.620、0.698,P0.01),rCBF_(max)值与MVD值呈正相关(r=0.723,P0.01)。结论 rCBF_(max)值有助于胶质瘤术前分级诊断且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可从一定程度上术前预测胶质瘤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脑胶质瘤患者的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及病理学意义。方法:选择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86例脑胶质瘤患者,按照患者肿瘤分化级别分成低分化组与高分化组,同期选择45例健康正常患者作为参照组,均借助免疫化学测定其Ki-67和GFAP的表达情况。比较3组Ki-67与GFAP阳性表达率、Ki-67和GFAP灰度值及阳性反应物密度。结果:Ki-67阳性表达率、Ki-67灰度值和阳性反应物浓度在高级别组和低级别组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GFAP阳性表达率、GFAP灰度值及阳性反应物浓度在高级别组均显著低于低级别组和参照组(P0.05)。结论:随着Ki-67阳性表达率的提高和GFAP阳性表达率的降低,脑胶质瘤患者病理级别随之增加。Ki-67和GFAP在脑胶质瘤鉴别、病理分级及患者预后评估中均可发挥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灌注在胶质瘤术前分级中的作用。方法: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病例术前接受CT灌注检查。根据病理,将病例分为低级别(n=9)和高级别(n=10)两组进行分析。获得肿瘤血流灌注的时间-密度曲线及灌注参数并进行相关性统计学分析。结果:低、高级别胶质瘤的脑血容量(CBV)、血管表面通透性(PS)均数±标准差分别为4.00±2.30、8.30±6.44、0.42±0.26和13.65±6.2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CT灌注测量可以反映不同级别胶质瘤的血流灌注状况,从而为胶质瘤术前分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指数、双指数、拉伸指数模型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imaging,DWI)对胶质瘤术前分级的诊断性能,评价灌注参数与血流量(cerebral bloodflow,CBF)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脑胶质瘤的病例34例,包括低级别17例,高级别17例。受试者术前均行常规扫描、3D动脉自旋标记成像(threede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 ASL)及多b值DWI序列扫描,利用FUNCTIONTOOL后处理软件中的单指数模型计算得到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利用双指数模型得到D、D*、f值,利用拉伸指数模型得到分布扩散系数(distribute diffusion coefficient,DDC)、水分子各向异性(alpha,α),利用3D ASL后处理软件得到CBF值。所得各参数利用SAS9.4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高级别胶质瘤ADC、D、f、DDC、ɑ值低于低级别胶质瘤,D*值高于低级别胶质瘤,P值均<0.05;全部胶质瘤D*与CBF呈正相关(r=0.51,P<0.05);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charactsteristic,ROC)曲线分析得出:ɑ、D、DDC、ADC值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curve,AUC)分别为0.969、0.965、0.961、0.957,其诊断阈值分别为0.88×10^-3mm^2/s、0.86×10^-3mm^2/s、1.10×10^-3mm^2/s、1.11×10^-3mm^2/s。结论单指数、双指数、拉伸指数模型DWI为胶质瘤术前提供更多诊断信息,ɑ、D、DDC、ADC值在鉴别高、低级别胶质瘤均有较高价值,且灌注参数D*与CBF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造影在不同级别胶质瘤手术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3例脑胶质瘤切除术患者(均为单发)分别行术中超声造影(造影组,n=24)和常规超声检查(对照组,n=29),于术后1、6、12、24个月内采用MRI判定两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切除脑胶质瘤的残留率及24个月内肿瘤复发率,并按胶质瘤级别分析两组中低级别和高级别脑胶质瘤的残留率和复发率。结果胶质瘤切除术后1周行MRI检查,造影组肿瘤残留率为25.0%(6/24),对照组肿瘤残留率为51.7%(1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0,P=0.048)。术后随访24个月内造影组的总复发率为41.7%(10/24),对照组的总复发率为55.2%(16/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8,P=0.328)。造影组和对照组中高级别胶质瘤残留率分别为33.3%(5/15)和80.0%(1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52,P=0.010);低级别胶质瘤残留率分别为11.1%(1/9)和21.4%(3/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6,P=0.524)。造影组和对照组高级别胶质瘤复发率分别为53.3%(8/15)和86.7%(1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8,P=0.046);低级别胶质瘤复发率分别为22.2%(2/9)和21.4%(3/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0,P=0.964)。结论术中超声造影能清晰显示脑胶质瘤的边界,并能准确判断肿瘤术后是否残留,尤其是对于高级别胶质瘤,可以提高其治疗效果,降低肿瘤残留率和复发率,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对胶质瘤术前分级的价值.方法:30例胶质瘤患者,低级别组11例,高级别组19例.在常规CT扫描的基础上行CT灌注成像检查.分析灌注图像.测量肿瘤实质部分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表面通透性(PS)的绝对值和相对值,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低级别胶质瘤的r CBF、r CBV、r MTT、r PS均值分别为1.41±0.16、2.31±0.28、1.69±0.83、6.67±2.28;高级别胶质瘤的r CBF、r CBV、r MTT、r PS均值分别为4.96±2.17、4.69±1.65、1.29±0.55、19.19±8.65.两组r CBF、r CBV、r PS间差异具有显著意义.结论:CT灌注成像对胶质瘤术前分级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