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摘 要目的:探讨内镜下不同治疗方法对较大(直径> 20 mm)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治疗价值。 方法:将 2015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在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行预切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17 例、内镜下黏膜分 片切除术(EPMR)11 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35 例大肠 LST 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别设置为预切开 EMR 组、 EPMR 组及 ESD 组。比较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病灶治愈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 结果:ESD 组患者手术时间显 著长于预切开 EMR 组、EPMR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预切开 EMR 组及 ESD 组整块切除率分别为 94.1 %、 97.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愈切除率,ESD 组显著高于 EPMR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但与预切开 EMR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在预切开 EMR 组、EPMR 组、ESD 组中分别 为 17.6 %、18.2 %(2/11)、5.7 %(2/3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在 ESD 组中低于预切开 EMR 组、EPMR 组,但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相比于 EPMR,ESD、预切开 EMR 用于大肠 LST 治疗中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可提高对病 灶组织的整块切除率及治愈切除率,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可作为> 20 mm 大肠 LST 的优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使用FUJINON公司生产的电子肠镜EC-450WM5,对2003年1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常规肠镜检查患者(共3100例),发现病变后进行粘膜染色,同时行粘膜切除术(EMR)或分块粘膜剥离术(EPMR)切除治疗.结果检出LST患者24例,检出率0.77%.全部病例行EMR或EPMR治疗,未发生任何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大肠LST在我国有较高的检出率,LST与大肠癌关系密切,治疗上采用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8年4月期间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52例。根据患者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单号者纳入ESD组,双号者纳入EMR组,每组26例。ESD组采用ESD治疗,EMR组采用EMR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病变组织直径和治疗费用及垂直切缘阴性和肿物完全切除的比例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消化道穿孔、术中出血及迟发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ESD组手术时间较EMR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费用较EMR组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ESD组肿物完全切除比例明显高于EM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ESD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EM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中,ESD和EMR两种内镜术式总体效果相似,EMR在手术时间、治疗费用及并发症方面有明显优势,而ESD在肿物彻底清除上有更突出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下不同术式治疗老年结肠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1年11月我院老年结肠息肉患者96例,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成电凝电切组(n=48)和EMR组(n=48)。电凝电切组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EMR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应指标情况、息肉清除率、残留率、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肠道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无统计差异(P>0.05);EMR组手术时间长于电凝电切组(P<0.05);治疗后EMR组息肉完全清除率高于电凝电切组(P<0.05),残留率、1年后复发率均低于电凝电切组(P<0.05);两组肠穿孔、腹痛、出血、发热发生率无统计差异(P>0.05)。结论:内镜下不同术式用于老年结肠息肉患者中均可获得较好效果,与内镜下高频电切术相比,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对患者产生创伤更小,能提升息肉清除率,降低复发率,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平坦型胃肠道黏膜肿瘤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来东莞黄江医院进行治疗的85例胃肠道平坦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应用注射法或透明帽辅助法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评价切除效果,记录并发症及处理情况。结果:经术后病理检测,85例平坦型胃肠道黏膜肿瘤患者确诊为腺瘤性息肉74例,占比87.06%,确诊为部分伴上皮内瘤变术中出血2例,占比2.35%。其中部分伴上皮内瘤变术中出血患者均给予止血钳止血后止血成功,仅1例患者出血量大于600 mL,需进行输血,占比1.17%,其余部分伴上皮内瘤变术中出血均为少量出血,止血后无需额外治疗。1例患者术后32 h出现迟发出血,1例患者术后4 d出现迟发出血,共占比2.35%。其中,1例患者内镜下止血失败转外科开腹手术,占比1.17%。术后出现局限性腹膜炎患者2例,占比2.35%,经保守治疗治愈。85例平坦型胃肠道黏膜肿瘤患者均无发生消化道大出血及穿孔等严重发症。结论:使用EMR治疗平坦型胃肠道黏膜肿瘤临床效果显著,对大多数平坦型胃肠道黏膜肿瘤能达到完全切除效果,是一种安全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6.
摘 要目的:对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中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的治疗 效果进行比较。 方法:于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6 月选取武夷山市立医院收治的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共计纳入患者 80 例,通过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各 40 例,分别实施 EMR(EMR 组)、ESD(ESD 组)治疗。比较不同 治疗方案实施后的效果。 结果:EMR 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低于 ESD 组,手术及住院时间短于 ESD 组;ESD 组患者治愈性切 除率、整块切除率高于 EMR 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基底病灶残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ESD 组患者血清分化簇 3+ (CD3+ )、CD4+ 水平、CD4+ /CD8+ 高于 EMR 组;ESD 组患者 1 年复发率、并发 症发生率低于 EMR 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 1 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ESD 组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 1(CEACAM–1)阳性率低于 EMR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对于 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ESD 病灶切除效率高,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细胞免疫功能,有助于患者康复,但手术及住 院时间较 EMR 长,临床可以根据患者实际状况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总结市级三甲医院如何圆满承办消化内镜治疗手术学术会议。在科室原有人力物力的情况下,一个工作日(周日)完成11例内镜治疗手术。其中经口内镜下贲门括约肌切断术(POEM)3例,胃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3例,经口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1例,食管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1例,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3例。11例手术患者,仅1例POEM手术出现并发症:皮下气肿,经积极处理痊愈出院。其它10例均无并发症,痊愈出院。体会团队作战,细节管理,特别是加强术前、术中、术后管理是圆满承办消化内镜治疗手术学术会议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讨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6例行ESD的消化道早期肿瘤及癌前病变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行普通外科手术治疗的26例消化道早期肿瘤及癌前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病灶切除情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治愈性切除率、术后生存率以及术后复发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消化道早期肿瘤及癌前病变患者,采用ESD与常规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相当,但ESD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低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周口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50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经肛门微创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ES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灶整块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各项手术指标。结果:观察组病灶整块切除率为96%,与对照组的1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腹痛、出血、感染、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效果显著,病灶切除率高,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局灶癌变的大肠广基息肉的方法、效果、并发症等相关临床问题。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及随访在我院内镜下行EMR治疗的局灶癌变的大肠广基肉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准确记录病灶大小、手术经过、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情况、病理及随访结果。结果本组技术成功率为100%,治愈率100%,并发症6.8%。结论 EMR在目前条件下仍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基本上可取代传统外科治疗手术。  相似文献   

11.
内镜下高频电凝摘除息肉是传统而成熟的内镜治疗技术.针对其不能切除平坦或扁平隆起病变的局限,内镜学者开发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但对于大于2cm的平坦息肉.难以一次性完整切除,通过分块切除的方法,又不能获得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解决了这个问题,其特点在于可以对消化道表浅肿瘤进行整块切除.  相似文献   

12.
〔摘 要〕 目的:比较对胃食管连接部(GEJ)癌前病变患者或早癌患者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黏膜切除 术(EMR)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 2016 年 6 月至 2019 年 6 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 70 例 GEJ 癌前病变或早癌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开展研究,甲组 35 例给予 ESD 治疗,乙组 35 例给予 EMR 治疗,比较 ESD、EMR 的手术疗效。 结果:两 组患者的手术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甲组患者的病变切除效果显著优于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甲组患者的复发率(5.71 %)明显低于乙组 (22.8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对 GEJ 癌前病变患者或早癌患者采取 ESD 治疗的效果明显高于 EMR,其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率均高,且复发率低,是治疗 GEJ 癌前病变或早癌的一种安全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消化道早期癌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择选阳江市人民医院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100例消化道早期癌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剥离组,各50例。常规组行传统黏膜切除术,剥离组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统计分析两组的临床手术情况、治疗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剥离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剥离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复发率为16.0 %,高于剥离组的2.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剥离组与常规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早期癌患者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其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和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分析。方法:选择本院在2014年5月-2015年2月收治的42例患者,将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完整切除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为(84.62±19.65)min,平均住院时间为(5.47±1.67)d,并发症发生率为4.76%,其完整切除率为95.24%;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67.45±34.54)min,平均住院时间为(14.12±3.63)d,并发症发生率为42.86%,其完整切除率为66.67%。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完整切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内镜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患者的肿瘤完整切除率较高,并发症少,且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也明显较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微探头超声(MPS)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价值,评价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普通胃镜检查发现的上消化道黏膜局限性隆起病变患者60例,并行内镜超声微探头检查进一步确诊,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所有患者采用ESD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及并发症,术后3,6和24个月进行复查。结果 60例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中,病变位于食管21例(21%),贲门部5例(5%),胃底25例(26%),胃体9例(9%),胃角3例(3%),胃窦21例(21%),十二指肠14例(14%),分别来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MPS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88%)。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平均手术时间55~138 min,出血量均少于100 m L,完整切除率97%,未发生大出血及其他并发症,随访2年未发现局部复发病例。结论 MPS检查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诊断准确率高,操作简单。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7月在阳江市人民医院行内镜手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3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照组35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完整切除率、≥3 cm、1.5~3 cm整块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复发率、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过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实施临床医治,可以提升诊治效果,完整切除率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结直肠腺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经内镜检查发现结直肠腺瘤病变43例,并明确病变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确定患者无手术禁忌证后,择期选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切除病变。病变标本固定、标注后送病理检查。结果所有43例结直肠腺瘤病变被完全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耗时为23~85(37.6±4.5)min。标本病理结果为:管状腺瘤23例,混合型腺瘤11例,绒毛状腺瘤9例。术后急性出血1例,延迟出血2例,予相应止血治疗后出血停止。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无穿孔或管腔狭窄出现。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临床上治疗结直肠腺瘤病变的重要方法,操作技术简单,严重并发症少见,疗效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上消化道肿瘤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2例早期上消化道肿瘤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1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31例给予护理干预,随访6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指征、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复发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明显低于对照组(19%)(P0.05)。2组手术成功率、术后复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上消化道肿瘤时,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将182例早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91例。实验组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照组行常规开腹根治性切除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用时、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切除效果,随访1年内分化与否及不同浸润深度患者复发情况。结果实验组手术用时、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疼痛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内镜黏膜下剥离手术完整切除率为92%,治愈性切除率为90%;2组中浸润深度重及未分化型患者术后复发率高(P均<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具有手术用时短、病灶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高、对患者伤害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快等优点,可避免过分治疗问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内镜治疗早期大肠癌的远期疗效及再发相关因素的影响,探讨中药干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经内镜黏膜切除术或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早期大肠癌患者50例。治疗组30例术后服用健脾化瘀汤,对照组20例未予其他干预。统计患者5年生存率、复发率、再发率,比较2组再发情况,分析不同病变部位、病理类型、腺瘤数目、浸润深度患者的再发情况。结果 50例患者5年生存率为100.00%,复发率为0,再发率为16.00%(8/50)。治疗组再发率为6.67%(2/30),对照组为35.00%(7/2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癌病理类型、腺瘤数目、浸润深度是再发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内镜治疗早期大肠癌的5年远期疗效显著,绒毛状腺瘤癌变、多发腺瘤、深度浸润至黏膜下层是早期大肠癌内镜术后再发的重要影响因素,中药干预可降低内镜术后早期大肠癌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