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血液报废。方法:统计2008年至2011年本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结果:不合格血液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阳性发生率最高,其次为梅毒螺旋抗体(抗-TP)、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结论:加强无偿献血前的健康征询,加强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以提高人群的自我防范意识,降低人群的感染率,招募固定无偿献血队伍,提高检测水平,对献血者献血前进行ALT、HBsAg、TP快速筛查,合格后再献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无偿献血者血液报废的原因以及预防的策略。方法:对梅州市中心血站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无偿献血血液报废原因予以统计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预防策略。结果:全血以及红细胞报废因素中,谷丙转氨酶(ALT)、乙肝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及抗-梅毒螺旋体抗体(TP)、破袋不合格是致使全血及红细胞报废的首要因素;而在血浆报废因素中,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重度乳糜血浆、破袋不合格是致使血浆报废的首要因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无偿献血工作中,对献血者加强献血前的宣传教育,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严格执行采血前征询、初筛工作,并在后续工作中严格按照规定予以操作,能够有效降低血液报废率,避免造成血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3.
方小桂 《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9):102-103
目的:明确血源性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在医疗损伤性感染防护和规避医疗纠纷的重要意义,探讨其流行趋势及意义。方法:对在潜江市中心医院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的血液传染性标记物(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1/2抗体(抗-HIV1/2),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相关资料进行阶段性回顾。结果:在88 669份血清标本中,HBsAg阳性血清为12 857例,阳性率为14.5%,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平均水平;丙肝抗体阳性率为0.42%;艾滋病病毒抗体1/2初筛阳性率为0.06%,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阳性率为1.08%。结论:潜江地区病原体感染以HBV为主,但有逐年下降的趋势;HCV、HIV和TP感染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4.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是临床诊断肝功能的指标之一,也是献血者健康检查的必需项目之一。目前许多血站采血前均经HBsAg初筛,血液采集后复查HBsAg阳性率大幅下降,而ALT采后复检成为血液不合格报废的重要原因,为保证医疗用血质量,减少血液的浪费,2005年8—10月我中心实施了对献血者献血前ALT的筛查工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北京市无偿献血者乙型肝炎携带者复检和再检检出率。方法采用北京市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共一年的初检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的无偿献血资料,根据血型分为A型血组、B型血组、AB型血组、O型血组,复检和再检测定献血样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比较不同血型及不同性别间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检出率。结果所有献血者共测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161人,检出率为0.25%。其中男性表面抗原阳性者检出率为0.27%,女性检出率为0.20%,AB型血表面抗原阳性率要高于A型及B型,O型血的表面抗原阳性率也高于B型(P值均小于0.0083)。结论北京市无偿献血标本质量较好,经过初筛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再检出率较低,但ABO血型之间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采血前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初筛对血液报废率的影响。方法:统计2011年4月至2015年3月间,我院中心血库采集献血者资料12422份,比较ALT初筛前后血液报废率情况。结果:开展ALT初筛后,ALT报废率从开展前的3.57%下降至1.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献血前进行ALT初筛能有效降低血液报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宝鸡地区单试剂有反应性的无偿献血者24周后检测结果分析及再次献血的可行性,最大限度减少献血者流失。方法: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免疫球蛋白G抗体(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HIV)单试剂反应性献血者24周后留取2份标本分别进行酶免、核酸检测。结果:232份单试剂阳性献血者标本复检后ELISA检结构显示阳性74例(31.9%),阴性158例(68.1%);复检后NAT检测结果显示阳性2例(0.9%),阴性230例(99.1%);2份HBV核酸阳性标本复检前后病毒载量和乙肝两对半结果显示1例出现HBV窗口期,1例出现HBV感染感染;74份复检ELISA阳性NAT阴性样本ELISA测定值(S/OD)统计初检结果显示0.8≤S/OD≤1.5(%)者56例(75.7%),S/OD1.5(%)者18例(24.3%);复检结果显示0.8≤S/OD≤1.5(%)63例(85.1%),S/OD1.5(%)者11例(14.9%)。结论:单试剂有反应性献血者24周后再次检测后合格率为68.1%,能最大限度减少献血者流失。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了解福州地区孕妇产前乙型肝炎、梅毒和艾滋病感染状况,为制定有效防控措施,减少母婴垂直传播, 促进妇女儿童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 2019 年 7 月至 2021 年 5 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产检接受艾滋病、梅毒和乙 型肝炎免费筛查的孕妇 36706 例,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706 例孕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阳性率 为 9.47 %,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阳性率为 0.38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Ab)阳性率为 0.01 %。< 25 岁孕 妇的 HBsAg 阳性率最低,为 5.595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HBsAg 阳性率逐渐升高。< 25 岁和> 35 岁孕妇的 TP–Ab 阳 性率均较高,分别为 0.565 % 和 0.749 %。结论:福州地区孕妇乙型肝炎的阳性率较高,做好孕妇产前乙型肝炎、梅毒及艾 滋病的筛查工作,有助于及时阻断和降低传染性疾病的母婴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9.
正2010年全球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人数约有2.48亿,已成为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中我国所占比例为45%[1]。我国梅毒疫情在甲乙类传染病发病中排序仅次于乙肝[2]。血液传播是乙肝与梅毒最常见的传播途径,因此在献血前对血液进行严格有效的筛查可以降低乙肝与梅毒的感染率。笔者通过采用乙肝表面抗原(HBsAg)/梅毒联合检测试纸条对血液样本的检测,发现可有效提高HBsAg、梅毒的检出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患者输血前相关传染病状况及探讨输血前传染病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拟输血的896名患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抗HIV抗体(抗HIV1+2)进行检测。结果::HBsAg阳性率10.60%,抗-HCV阳性率0.67%,抗HIV1+2阳性率0.0%,抗-TP阳性率0.22%。结论:患者输血前进行相关传染病检测,对控制经血液传播的疾病,避免和预防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防止出现输血医疗纠纷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梅毒血清学检验方法不断更新,出现了TRUST、RPR、TPPA、TPHA、TRUSTR、TP—ELISA等方法,近年来ELISA试剂的效果被充分肯定。为确保检验血液质量和用血安全,本站采用TRUST法初筛加TP—ELISA复检对全部血液标本进行常规筛查,只要其中一项为阳性,即予以报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方便献血者快速、便捷献血,及时发现健康人群乙型肝炎感染状况,对疑似病例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更好更快地检测出HBsAg作出诊断,经HBsAg全血金标法筛选的有31890人,其中阳性3444人,采集252例阳性者的血样用ELIsA检测均为阳性,筛选合格的28446人献血后,用两种ELISA试剂做初、复检,有127例阳性,漏检率为0.40%。黔南都匀地区一般人群中HBsAg感染率约为9.8%,这与我站无偿献血者HBsAg感染率(10.8%)相似,所以,对献血人群进行HBsAg检测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无偿献血血液报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1月10日至2017年12月19日在信阳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253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量140842 U,且对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报废发生率、全血及红细胞报废因素进行观察和评估。结果:2017年血液报废发生率呈逐渐降低趋势,与2014-2016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全血及红细胞报废因素第1名为谷丙转氨酶(ALT),占比为32.38%,第2名乙肝表面抗原,占比为0.64%。结论:引起无偿献血血液报废原因包括献血招募、街头采血、征询、初筛、制备等多个环节,为此工作人员需按照标准规范操作制度执行,继而在最大限度下避免浪费血液资源,且进一步降低血液报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街头无偿献血男性进行选择性献血前ALT快速检测的可行性。方法2006年选择性地对体检合格的街头无偿献血男性用Reflotron plus快速全血生化分析仪做ALT初筛后再献血,女性则献血后直接终查ALT,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年1—5月街头无偿献血者因ALT异常导致血液报废率为0.87%,与2005年血液报废率为3.61%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男性初筛ALT异常的假阴性率为0.83%,与女性终查ALT异常率0.62%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对女性无偿献血者不做献血前ALT筛查,仅对男性做快速ALT筛查可以较好地达到献血前ALT筛查的目的,有效地节约成本,方便献血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两种血清梅毒抗体检测方法的优劣.方法:选取我市2006年10月~2008年10月献血者和梅毒临床患者共2000份血清标本,其中包括1700份健康献血者血清、300份梅毒患者血清.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两种血清梅毒抗体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在300份梅毒患者血清中,TPPA共检出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295份,TP-ELISA共检出阳性298份,两法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8.3%和99.3%.TP-ELISA从1700份健康献血者中检出6份阳性,TPPA未检出阳性,后经确认6例为假阳性,TP-ELISA的假阳性率为0.35%.结论:ELISA和TPPA都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ELISA方法成本低,操作简便,极大地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结果判断客观、准确,最适合血站大规模的血液筛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在输血前及术前进行传染病检测的结果。方法:选取鹤壁市传染病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行输血与手术的患者3000例,2018年1500例,2019年1500例,对患者输血前进行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肝五项以及梅毒螺旋体(TP)传染病检测的情况进行统计,记录2018年和2019年患者参加各个检测项目人数、并记录所有检测的阳性率以及不同年龄和性别检测结果的阳性率。结果:2018–2019年患者中均为参加HCV检测人数最多,参加HIV检测人数最少;所有患者的HCV抗体阳性率为5.77 %、HIV抗体阳性率为0.55 %、乙型肝炎五项阳性率为10.83 %、TP抗体阳性率为1.04 %;≥55岁的患者乙型肝炎五项检测阳性高于55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男性乙型肝炎五项和TP抗体阳性率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输血前及术前进行传染病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可避免血液感染情况出现,有效的预防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感染,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献血前开展ALT检测对降低血液报废率,确保有限血液资源的有效利用的作用分析.方法:我站2010年1月~2010年11月在献血者采血前实施ALT检测,对条件合格者方可进行采血.将采血后血液用不同两厂家试剂进行复检.统计2009年1月~2009年12月血液报废率.结果:2010年实施献血者采血前AIT检测,其血液不合格率大幅度降低,与2009年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献血前开展ALT检测对降低血液报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能够确保有限血液资源的有效利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患者术前、输血前检测血液4项传染性标志物的意义。方法:对11254例患者术前、输血前血液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分析。结果:各标志物阳性率分别为HBsAg6.21%、抗-HIV 0%、抗-HCV 0.22%、抗-TP 0.16%。结论:患者术前、输血前进行血液4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对于预防血液传染性疾病和减少因输血后引起的医疗纠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验中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赣南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100例乙型肝炎患者标本为研究对象,并收集CLIA法定量检测抗体阳性标本数据,再应用ELISA方法进行复检。收集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CLIA和ELISA检验乙型肝炎的重复性,并比较这两种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的阳性检出率。结果:CLIA的重复性优于ELIS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CLIA检出HBsAg、HBeAg、HBcAb的阳性率分别为96.67%、95.00%、93.33%,均高于ELISA的阳性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二者检出HBsAb、HBeAb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验中应用CLIA法具有更好的诊断效果,其准确性相比ELISA要高。  相似文献   

20.
患者输血前相关血液传染病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患者输血前相关传染病状况及探讨输血前传染病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拟输血的896名患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抗HIV抗体(抗HIV1+2)进行检测。结果:HBsAg阳性率10.60%,抗-HCV阳性率0.67%,抗HIV1+2阳性率0.0%,抗-TP阳性率0.22%。结论:患者输血前进行相关传染病检测,对控制经血液传播的疾病,避免和预防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防止出现输血医疗纠纷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