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建立一种于正常群体中快速、准确、成本低廉的检测龋易感人群的方法。方法随机选取3~4岁无龋儿童125名为研究对象,联合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gtfB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法来检测研究对象唾液中的变异链球菌。追踪观察1年,进行临床复查,将初查与复查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前瞻性研究对此方法作出评价。结果单独采用PCR法检测龋易感人群时,其预测灵敏度、预测特异度、预测可信度分别为56.4%、44.2%、48.3%;联合采用PCR和探针杂交法检测龋易感人群时,上述3个指标均有提高,分别为69.2%、46.8%、54.3%。探针杂交试验阳性和阴性者都检查到有龋病发生,但阳性患龋者的龋失补牙数(dmft)为2.15±0.86,龋病患病率为23.28%,而阴性患龋者的dmft为1.58±0.51,龋病患病率为10.34%;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阳性组的dmft和患龋率均大于阴性组。结论本研究所用的gtfB寡核苷酸探针在检测龋易感人群方面具有潜在优势,预测灵敏度较高,但预测特异度和可信度不高,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3~4岁有龋儿童和无龋儿童非刺激性和刺激性唾液中IgA、乳酸脱氢酶、溶菌酶和碱性磷酸酶含量的差异。方法分别采集98例有龋儿童和94名无龋儿童非刺激性和刺激性唾液,测定上述各成分含量。结果非刺激性和刺激性唾液中IgA、乳酸脱氢酶和溶菌酶含量有龋组均显著高于无龋组(P〈0.01),非刺激性唾液中碱性磷酸酶含量有龋组显著高于无龋组(P〈0.05);但刺激性唾液中碱性磷酸酶含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刺激性和刺激性唾液中IgA、乳酸脱氢酶和溶菌酶升高可能与婴幼儿龋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唾液溶菌酶含量与大学生患龋的关系,为大学生龋病预防提供依据。方法于2012年4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在校大学生中随机选取65名(男32名,女33名),按龋失补牙数(DMFT)将研究对象分为无龋组(DMFT=0)22名、低龋组(DMFT=1~4)20名、高龋组(DMFT≥5)23名。用吐唾法收集受试者非刺激性全唾液3 mL作为样本,采用人溶菌酶ELISA试剂盒测定唾液溶菌酶含量,比较3组大学生唾液溶菌酶含量的差异。结果高龋组非刺激性全唾液采集成功率(65.2%)虽然低于无龋组(90.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刺激性全唾液中溶菌酶含量无龋组[(10.15±2.60)μg/mL]显著高于高龋组[(8.52±2.03)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大学生不同性别间唾液溶菌酶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唾液溶菌酶含量与大学生龋病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3种用氟方式对唾液中变形链球菌数量的影响。方法将5—6岁的龋易感儿童和非易感儿童分别分成3个小组.通过0.05%氟化钠、0.20%氟化钠漱口及咬APFI凝胶,观察其唾液中变链数量的变化。结果易感组试验前后变链菌落数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易感组APFI小组试验前后变链菌落数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0.05%或0.20%氟化钠漱口的两小组试验前后变链菌落数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0.05%氟化钠、0.20%氟化钠漱口及咬APFI凝胶3种方式都可明显降低龋易感组儿童唾液变链数量.其中又以APFI的效果为最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高龋和无龋儿童唾液乳铁蛋白和溶菌酶的含量,初步探讨唾液乳铁蛋白和溶菌酶含量与乳牙患龋的关系,为乳牙龋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高龋(龋、失、补牙数≥5,高龋组)和无龋(龋、失、补牙数=0,无龋组)儿童各40名为研究对象,双金鸡纳酸法测定唾液总蛋白含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分析唾液蛋白条带,免疫印迹法检测唾液乳铁蛋白和溶菌酶含量.结果高龋组总蛋白含量[(852.02±206.14)mg/L]低于无龋组[(1032.44±221.9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对分子质量为77 000蛋白的百分含量[(12.50±7.73)IA/μg]显著高于无龋组[(8.71±4.28)IA/μg,P=0.009],相对分子质量为14 500蛋白的百分含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7).高龋组乳铁蛋白百分含量[(229.04±197.14)IA/μg]显著高于无龋组[(144.07±99.91)IA/μg,P=0.018],溶菌酶含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结论唾液蛋白与乳牙患龋密切相关,乳铁蛋白可能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成分.  相似文献   

6.
无龋儿童和患龋儿童唾液中免疫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无龋儿童和患龋儿童唾液中免疫成分进行检测 ,研究龋病与唾液中免疫成分的关系。方法 :对 2 0 4名 4~ 6岁幼儿园儿童进行口腔检查 ,收集混合唾液测定 pH值、SIgA和溶菌酶的含量 ,并对无龋儿童和患龋儿童唾液免疫成分进行比较。结果 :2 0 4名儿童中 ,无龋 5 9名。患龋 14 5名 ,患龋率 71.0 8%。患龋儿童龋均5 .2 6,受检儿童龋均 3 .74。患龋者唾液 pH 7.0 4± 0 .3 7,无龋者唾液 pH 7.14± 0 .3 9,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患龋者唾液SIgA为 5 8.81± 40 .76μg/ml ,无龋者SIgA为 48.61± 2 5 .83 μg/ml,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患龋者唾液溶菌酶含量 18.63± 2 0 .64 μg/ml ,无龋者溶菌酶含量 13 .77± 12 .2 5 μg/ml ,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无龋儿童与患龋儿童唾液 pH值无明显差异 ,患龋儿童SIgA及溶菌酶含量较无龋儿童低 ,SIgA及溶菌酶在龋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刃天青纸片法对龋易感儿童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刃天青纸片法(resazurin disctest,RD test)对龋易感儿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整群抽样调查方法,对百色市4所幼儿园338名5岁儿童进行RD实验检测及患龋状况(龋失补牙数,dm-ft)检查,将测试结果(CAT值)与患龋状况(dmft)进行相关分析。以dmft检查结果为标准,dmf≥8为龋易感者,dmft<8为龋不易感者,计算刃天青纸片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可信度。结果:龋活跃性(CAT值)与患龋状况(dmft)呈正相关关系。RD试验的敏感性为53.2%,特异性为64.5%,可信度为60.4%。结论:刃天青纸片法对龋易感者的筛选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应将RD试验结果与龋病的相关因素加以考虑,才能更好地进行龋易感儿童的筛选和监控龋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4岁无龋儿童非刺激性和刺激性唾液中IgA、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溶菌酶和总蛋白含量的差异,为研究婴幼儿的唾液成分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集北京市区94名3~4岁无龋儿童刺激性和非刺激性唾液各2ml,测定唾液中的IgA、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溶菌酶和总蛋白的含量。结果:女性非刺激性唾液总蛋白含量显著低于男性(P<0.05);其余各成分在男性和女性唾液中的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刺激性唾液中IgA含量显著低于非刺激性唾液(P<0.01),而乳酸脱氢酶和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非刺激性唾液(P<0.01);刺激性和非刺激性唾液中,碱性磷酸酶和溶菌酶的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3~4岁儿童刺激性和非刺激性唾液中蛋白成分不同,男女间唾液蛋白成分也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一种新型的含有100g/L聚维酮碘的氟化泡沫对口腔致龋菌的抑制效果。方法:将61名6~9岁龋易感儿童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0人,对照组31人,分别使用含有100g/L聚维酮碘的氟化泡沫和常规氟化泡沫进行局部处理,每周1次,连续处理4周。运用平板法进行唾液中细菌培养记数观察处理前,处理过程中每1周以及处理后1个月唾液中细菌(变形链球菌、乳杆菌以及可培养总菌落)水平的变化。结果:同对照组相比,每周1次局部使用含有100g/L聚维酮碘的氟化泡沫连续4周能更为显著降低唾液中变形链球菌水平,效果可持续到1个月后。然而,唾液中可培养总菌落和乳杆菌水平在泡沫处理前后各时间点组间和组内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每周1次连续4周使用100g/L聚维酮碘氟化泡沫能明显降低唾液中变形链球菌水平,同时不改变唾液中可培养总菌落水平,其作用效果能持续到处理后1个月。  相似文献   

10.
唾液溶菌酶是具广谱抗微生物作用的非免疫性阳离子蛋白。有研究报道它具有抗念珠菌功能。本研究旨在检测与分析唾液溶菌酶浓度与念珠菌计数之间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 按年龄分层随机抽取具有地域代表性的中老年人595例,分别收集未刺激全唾液、刺激腮腺唾液、刺激舌下腺及颌下腺唾液,计算唾液流速(米/分/腺)。以未刺激全唾液计数念珠菌菌落形成单位(cfu)。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溶菌酶量。采用线性回归统计分析结果以评估溶菌酶浓度与唾液流速、念珠菌计数及年龄的关系。不同念珠菌计数水平组间溶菌酶浓度差异采用ANOVA分析。  相似文献   

11.
龋高易感患者(Patients with high caries susceptibility)包含龋高危易感患者的牙体缺损修复方式的选择,和对于此类患者的口腔卫生指导和生活饮食的指导两部分。目的是在做到个性化诊疗的同时,遵循循证医学和微创的理念达到对龋高易感患者的牙体缺损方式的微创选择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本文报道一例龋高易感患者的管理及牙体缺损修复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对不同龋敏感人群唾液的分泌率、pH值、缓冲能力、粘度进行了比较.发现无龋组唾液分泌率、缓冲能力显著高于高龋组(P<0.02),无龋组唾液的粘度显著低于高龋组(P<0.01),两组间唾液pH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上结果提示唾液理化性质可能是影响龋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针对龋易感人群,提出一种全新的诊疗体系--健康美学管理。健康美学管理旨在恢复牙体美观的同时,考虑牙体、牙髓的保存,兼顾健康与美学,并达到个性化诊疗效果。健康美学管理的策略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1)龋病风险评估;2)早期龋探测;3)数字化微笑设计;4)微创技术;5)龋病行为管理及医患沟通平台。本文结合临床实践,对健康美学管理的流程和方案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4.
致龋菌、唾液缓冲能力与婴幼儿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唾液中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和唾液pH值、缓冲能力与婴幼儿龋的关系。方法将178名42~54个月的儿童分为患龋组(患龋牙数≥5)87例和无龋组91人。吐唾法采集非刺激性唾液和嚼蜡法采集刺激性唾液各2ml,用选择性培养的方法检测刺激性唾液中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的检出率和计数水平;测定非刺激性及刺激性唾液的pH值和缓冲能力。结果患龋组唾液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96.6%和79.3%,显著高于无龋组的63.7%和27.5%(P〈0.05);患龋组两种细菌的计数水平比无龋组高近10倍。患龋组和无龋组刺激性唾液的初始pH值和对酸的缓冲能力均显著高于非刺激性唾液(P〈0.001);患龋组刺激性和非刺激性唾液的初始pH值和缓冲能力均显著低于无龋组(P〈0.05);无龋组中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和唾液pH值、缓冲能力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患龋组刺激性唾液的缓冲能力与变形链球菌的计数水平显著相关(r=0.249,P〈0.05)。结论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是婴幼儿龋的重要致病菌;唾液的初始pH值和缓冲能力偏低可能是影响婴幼儿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DM)患者、糖调节受损(IGR)人群和血糖正常人群患龋情况,探讨其易感因素。方法:对145名2型DM患者、140名IGR人员和149名血糖正常人员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口腔检查和血糖、静态唾液流量、唾液pH值测定。结果:DM组、IGR组和对照组的患龋率分别为66.9%、72.1%、63.8%,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龋均分别为3.79、2.44、2.81颗牙,DM组的龋均显著高于IGR组和对照组(P<0.05),IGR组的龋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龋失补牙数构成比DM组分别为25.6%,26.4%,48.0%,IGR组分别为28.1%、10.5%、61.4%,对照组分别为34.1%、28.2%、37.7%,DM组龋失补构成比与IGR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GR组龋失补构成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组和IGR组的唾液量(mL/10min)和唾液pH值均数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空腹血糖值均数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DM人群比IGR人群和健康人群患龋严重,控制糖尿病将有助于降低龋齿数。  相似文献   

16.
学龄前儿童乳牙龋与唾液pH值,免疫球蛋白,溶菌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量免疫酶比浊法探讨学龄前儿童乳牙龋与唾液pH值、免疫球蛋白、溶菌酶的关系,结果:健康组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含量均高于患龋组,其中IgA、IgG相差非常显著(P<0.01),IgM相差显著(P<0.05),IgA含量随龋病程度或龋牙数增加而降低,说明IgA是乳牙龋病的重要防御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在唾液的糖轭合物中,多糖受体结构、浓度的个体差异某种程度上可用于解释个体龋易感性的差异。本实验通过探查高、低龋易感儿童在唾液的糖轭合物中多种糖基的浓度,探索是否可将它作为影响易感性的一个可能性宿主因素。 材料和方法 从经过普查、无地区干扰的高、低龋人群中随机选取28名无龋儿童和32名龋易感儿童(DMFT≥4),检查其菌斑指数和唾液分泌量。每例在下午2:00~5:00间,禁饮、禁食1h后收集唾液,4℃离心(10000g,10 min),所有操作盲法进行。  相似文献   

18.
不同龋敏感人群唾液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收集患龋人群(DFS≥6)18例和无龋人群22例腮腺唾液,经Lowry法测定,两组人群腮腺唾液蛋白总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唾液蛋白的组成,发现两组人 唾液蛋白组成不同,碱性电泳B5、B6、B7蛋白带在高龋组的出现率显著训于无龋组(P〈0.05),且B5、B6对羟磷灰石有很强的吸附力,提示该蛋白在龋病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110 名3 ~4 岁幼儿进行口腔检查,记录其初始患龋状况,调查其刷牙习惯和父母龋患状况;取全部受检幼儿未刺激全唾液,测定 P H 值、 H C O-3 浓度和溶菌酶( L Z M) 、乳酸脱氢酶( L D H) 、碱性磷酸酶( A K P) 活性,2年后复查幼儿新发龋情况。结果表明,父母龋活跃性、幼儿唾液 L Z M 活性在无龋组(dft= 0) 和多龋组(dft≥5) 间有显著差异。以父母龋活跃性、幼儿唾液 L Z M 活性和幼儿初始患龋状况为判定指标的 C A T 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儿童唾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SIgA)、过氧化物酶(Salivary peraxidase,Spx)浓度及二者相关关系和龋病关系进行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4~5岁多龋儿童(dmft≥5)20名及无龋儿童20名,取非刺激性全唾液2ml,用NABA法测定SIgA浓度,Nb-SCN^-法测定Spx浓度,比较多龋组、无龋组儿童唾液SIgA、Spx浓度及二者的相关关系有无差别。结果 多龋组儿童唾液SIgA浓度显著低于无龋组;两组儿童唾液Spx浓度无显著性差异;无龋组儿童唾液SIgA、Spx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值为0.72。多龋组儿童唾液SIgA、Spx无显著相关。结论 NABA法是测定唾液SIgA浓度的快速准确的先进方法;SIgA对儿童龋病发生有预防作用;无龋组儿童唾液内存在抗菌蛋白的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