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背景:目前已有较多关于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入动物体内的存活、迁徙及相关特性的初步研究,但其对移植效果的定量分析尚未见报道。目的:对脾内移植传代的人羊膜上皮细胞小鼠血清肝生化功能及人血白蛋白的定量分析。方法:40只裸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10只。肝叶切除+细胞移植2周组、肝叶切除+细胞移植4周组、肝叶切除+盐水组,行半肝叶切除,肝叶切除+细胞移植组自脾下极移植密度为5×106传代的人羊膜上皮细胞约0.2mL,分别于移植后2周和4周采血;肝叶切除+盐水组自脾下极注射生理盐水0.2mL;单纯细胞移植组:不行肝叶切除,自脾下极移植密度为5×106传代的人羊膜上皮细胞约0.2mL。检测其各组肝脾组织学、形态学的改变及各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人血白蛋白的变化和人血白蛋白表达定量分析。结果与结论: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急性肝损伤小鼠4周后肝脾形态未见明显改变,组织学可检测到特异性细胞,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人血白蛋白有明显改善,血清中能检测到人血白蛋白且移植后4周较移植后2周有明显升高。因此,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入肝受损小鼠体内能存活超过4周且仍表达肝细胞样细胞的部分特性及功能,改善小鼠的肝功能,治疗小鼠急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3.
4.
5.
背景: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是调节性T细胞的一个重要亚群,在诱导移植耐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目的:综述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特性、免疫调节作用机制及其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数据库1990-01/2010-02,维普数据库2000-01/2010-02以及运用Google网络数据库有关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其他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相关性研究的文献。结果与结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产生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不仅能有效预防和治疗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同时还能保留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CD4^+CD25^+调节性T细胞很有希望成为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早期风险预测的一项重要实验诊断指标,并且有可能通过调控移植后患者体内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来预防和控制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但是,要将CD4^+CD25^+调节性T细胞应用于临床尚有问题有待解决,例如CD4^+CD25^+调节性T细胞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物是什么,如何提高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人体内的活性以及怎样充分发挥其免疫抑制功能等。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研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因子IL-2、TGF—B水平与受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相关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3例allo—HSCT患者术后外周血Treg细胞在CD4^+T细胞中的百分比;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IL-2和TGF—B水平。结果表明:13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non—aGVHD4例,Ⅰ-Ⅱ度aGVHD5例,Ⅲ-Ⅳ度aGVHD4例。non-aGVHD组Treg在CD4^+T细胞中所占的百分比高于aGVHD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non—aGVHD组血清IL-2水平低于aGVHD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non—aGVHD纽血清TGF—B水平高于aGVHD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外周血Treg、IL-2、TGF—β水平与allo—HSCT后aGVHD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因此可作为早期判断和监测aGVHD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淋巴瘤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而外周血CD34阳性(CD34^ )细胞移植具有净化移植物中残留肿瘤细胞的作用,有利于减少复发。2003年9月,我院对1例淋巴瘤患者施行自体外周血CD34^ 细胞移植,病人至今状况良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背景:成体肝前体细胞可在受体肝脏内定植并分化为肝细胞。不过,异种肝前体细胞移植能否促进急性肝损伤的恢复,脾脏微环境能否促进移植物的存活和向肝细胞分化,尚没有研究。目的:评价异种肝前体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损伤的作用;监测移植肝前体细胞在大鼠脾脏实质内的定植及向肝细胞的分化。方法:体外培养雄性小鼠来源的肝前体细胞系肝上皮样前体细胞。通过CCl4腹腔注射联合2/3肝切除构建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进行肝上皮样前体细胞脾脏移植。在肝切除后1,5,14和21 d,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改变,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监测血清转氨酶变化,PCR反应检测脾脏组织Y染色体特异性序列Sry,脾脏CK-19和Alb免疫组织化学追踪移植肝上皮样前体细胞的植入和肝细胞分化。结果与结论:肝上皮样前体细胞可在体外长期培养,保持增殖能力和双向分化潜能。肝上皮样前体细胞脾脏移植后,肝损伤大鼠肝细胞肿胀明显减轻,丙氨酸转氨酶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下降更明显。移植后1,5,14和21 d,脾脏DNA中均能检测到Sry序列。在整个实验期间CK-19阳性细胞在大鼠脾脏实质内始终存在。Alb阳性细胞在移植后5 d在脾脏实质中出现,随后阳性细胞数逐渐增多。实验表明,移植肝前体细胞能在大鼠脾脏实质中植入,并分化为肝细胞,能有效促进CCl4腹腔注射联合2/3肝切除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微囊化人源性肝细胞腹腔内移植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作用,为微囊化异种肝细胞在肝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实验于2005-02/2006-01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部生物医学材料工程实验室完成。①采用自制静电液滴发生器制备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胶囊,应用四氯化碳腹腔注射建立急性肝功能衰竭动物模型,以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高出正常值10倍以上作为判定肝功能衰竭的具体标准。②取造模成功的急性肝衰竭小鼠90只,随机分为空囊组、微囊化细胞组、游离细胞组,30只/组。各组均于注射四氯化碳24h后进行移植实验:空囊组腹腔注射含有空囊的生理盐水,微囊化细胞组腹腔注射微囊化肝细胞悬液,游离肝细胞组腹腔注射游离肝细胞悬液,均1mL/只。③每组随机取出10只用于观察8d存活率,其余小鼠分别于移植后1,2,4,8d经眼球后静脉丛采血,进行肝功能检测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每组5只/次。并回收微胶囊观察其形态,对回收的微囊化细胞进行组织切片细胞活性观察。
结果:成功建立急性肝衰竭模型的90只小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移植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的变化:移植后第1,2天,微囊化细胞组的两种转氨酶水平均显著低于游离细胞组和空囊组(P〈0.05)。到移植后第8天各组间转氨酶水平基本相似(P〉0.05)。②各组小鼠移植8d存活率的比较:微囊化细胞组小鼠的存活率显著高于空囊组、游离细胞组(90.0%,50.0%,60.0%,P〈0.05)。③腹腔移植微胶囊的形态及囊内细胞活性观察结果:回收的微胶囊形态完整光滑,未见明显的纤维包裹,囊内细胞呈圆形,细胞膜完整光滑,胞浆饱满,仍有90%以上肝细胞存活。
结论:微囊化人源性肝细胞腹腔内移植可以提高药物诱导急性肝衰竭小鼠的存活率,改善急性肝衰小鼠的肝脏功能。提示生物微胶囊可以有效阻断免疫排斥作用,保护移植的肝细胞,有利于其发挥生物功能。 相似文献
10.
微囊化人肝细胞移植对小鼠急性肝衰竭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微囊化人源性肝细胞腹腔内移植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作用,为微囊化异种肝细胞在肝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02/2006-01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部生物医学材料工程实验室完成。①采用自制静电液滴发生器制备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胶囊,应用四氯化碳腹腔注射建立急性肝功能衰竭动物模型,以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高出正常值10倍以上作为判定肝功能衰竭的具体标准。②取造模成功的急性肝衰竭小鼠90只,随机分为空囊组、微囊化细胞组、游离细胞组,30只/组。各组均于注射四氯化碳24h后进行移植实验:空囊组腹腔注射含有空囊的生理盐水,微囊化细胞组腹腔注射微囊化肝细胞悬液,游离肝细胞组腹腔注射游离肝细胞悬液,均1mL/只。③每组随机取出10只用于观察8d存活率,其余小鼠分别于移植后1,2,4,8d经眼球后静脉丛采血,进行肝功能检测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每组5只/次。并回收微胶囊观察其形态,对回收的微囊化细胞进行组织切片细胞活性观察。结果:成功建立急性肝衰竭模型的90只小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移植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的变化:移植后第1,2天,微囊化细胞组的两种转氨酶水平均显著低于游离细胞组和空囊组(P<0.05)。到移植后第8天各组间转氨酶水平基本相似(P>0.05)。②各组小鼠移植8d存活率的比较:微囊化细胞组小鼠的存活率显著高于空囊组、游离细胞组(90.0%,50.0%,60.0%,P<0.05)。③腹腔移植微胶囊的形态及囊内细胞活性观察结果:回收的微胶囊形态完整光滑,未见明显的纤维包裹,囊内细胞呈圆形,细胞膜完整光滑,胞浆饱满,仍有90%以上肝细胞存活。结论:微囊化人源性肝细胞腹腔内移植可以提高药物诱导急性肝衰竭小鼠的存活率,改善急性肝衰小鼠的肝脏功能。提示生物微胶囊可以有效阻断免疫排斥作用,保护移植的肝细胞,有利于其发挥生物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胚胎原始生殖细胞能以原始胚胎状态无限增殖,并可通过异体移植或适宜的体外环境自然分化为胚胎生殖层.实验拟进一步观察体外培养的胚胎原始生殖细胞对急性肝损伤大鼠的治疗效果,及其能否在大鼠体内分化为肝细胞.方法:实验于2003-09/2005-05在中南大学肝病研究所完成.①细胞及动物:经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取孕4~12周流产人胚胎,其双亲3代内无遗传性疾病,孕妇对流产胚胎用于实验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清洁级健康成年SD大鼠5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培养基对照组、单纯人胚原始生殖细胞组,人胚原始生殖细胞 环磷酰胺组、单纯鼠胚原始生殖细胞组、鼠胚原始生殖细胞 环磷酰胺组,10只/组.另选取健康成年SD孕鼠4只用于分离鼠胚原始生殖细胞.动物均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从人胚胎中分离出原始生殖嵴组织,悬浮培养获取人胚原始生殖细胞,用含15%胎牛血清的高糖DMEM基础培养基调节细胞浓度至1×108L-1.取SD孕鼠胚胎分离牛殖嵴,消化离心培养鼠胚原始生殖细胞,浓度1×108L-1.各组大鼠均于腹腔内注射D-氨基半乳糖建立急件肝损伤模型,造模后48 h,培养基对照组自尾静脉输注基础培养基,其余4组给予对应细胞悬液及免疫抑制荆环磷酰胺.③实验评估:从细胞形态、表面标记及体外分化等方面检测人胚原始生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比较各组大鼠肝功能、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率、糖原染色阳性率、肝脏病理改变;检测各组大鼠肝脏病理切片中人白蛋白、甲胎蛋白的表达.结果:①人胚原始生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培养1d后单个原始生殖细胞形成细胞集落,以后集落逐渐增大并隆起,形成鸟巢状,周边界限清晰,内部细胞排列紧密.传代后原始生殖细胞集落呈自发分化趋势,周边出现成纤维样细胞,最后分化为梭形细胞、多边形细胞等.原代全第3代未分化的人胚原始牛殖细胞集落碱性磷酸酶染色均呈阳性,分化的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呈阴性.②肝功能榆测:细胞输注前各组内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均基本相似(t=0.361~1.183,P均>0.05).输注后7 d与培养基对照组比较,单纯鼠胚原始生殖细胞组、鼠胚原始生殖细胞 环磷酰胺组上述3项指标水平均明显降低(t=2.532~8.361,P均<0.05):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340~1.712,P均>0.05).③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率:细胞输注后7d与培养基对照组比较,单纯鼠胚原始生殖细胞组、鼠胚原始生殖细胞 环磷酰胺组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率均明显升高(t=9.020~10.747,JP均<0.001):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752,P=0.462).④糖原染色:细胞输注后7 d,培养基对照组着色相对浅淡,呈细颗粒状,;单纯鼠胚原始牛殖细胞组、鼠胚原始生殖细胞 环磷酰胺组着色相对深粗,呈斑块状聚集.⑤病理检测:细胞输注后7 d,培养基对照组肝索、肝窦结构排列欠规则,坏死区可见少量肝细胞再生,汇管区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单纯鼠胚原始生殖细胞组、鼠胚原始生殖细胞 环磷酰胺组各项病理情况均显著改善.⑥大鼠肝组织人白蛋白、甲胎蛋白的表达:细胞输注后14,21 d,单纯人胚原始生殖细胞组、人胚原始生殖细胞 环磷酰胺组表达人白蛋白及甲胎蛋白阳性细胞,培养基对照组未见表达.结论:①胚胎原始生殖细胞移植有利于激发急性肝损伤大鼠肝细胞的增殖,改善肝功能,加速受损肝细胞的病理修复.②胚胎原始生殖细胞可在受体肝脏组织中生存,并分化为具有合成白蛋白及甲胎蛋白功能的肝细胞样细胞. 相似文献
12.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为类肝细胞移植修复急性肝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对于肝衰竭或肝功能支持替代方法来讲,原位肝移植供体来源有限,肝细胞移植受供体缺乏和免疫排斥反应的困扰,肝脏干细胞存在数量少且体外增殖困难等限制.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肝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联合诱导为类肝细胞后移植对损伤肝脏的形态学修复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观察,于2006-10/2007-09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创伤实验室完成.材枓:清洁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诱导组、对照组,24只/组.另取Wistar大鼠3只用于分离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肝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由Sigma公司生产.方法: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胰酶消化传代,传至第3代向细胞中加入含20μg/L肝细胞生长因子、10g/L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的D/F12培养液悬浮诱导,调整细胞密度为108L-1.两组大鼠均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建立肝脏损伤模型,造模后24h,诱导组门静脉移植诱导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mL,对照组移植等量未经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第1,7,14天,免疫组化检测CKl8、CD34阳性细胞的分布迁移情况.透射电镜观察汇管区新增生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诱导组汇管区CKl8、 CD34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并从汇管区向肝小叶内迁移,不断分化为成熟的肝细胞;同时汇管区新生的小胆管数量亦明显增多,且有部分向坏死区迁移,参与肝脏的修复.[2]透射电镜下对照组卵圆形细胞数量较少,而诱导组汇管区有新生内源性细胞,可发现数个细胞排列成的小胆管,并逐渐演变为体积较大的肝细胞.结论:从形态学角度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类肝细胞诱导分化后移植于受损伤的肝脏,可一定程度上修复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探讨SDFI/CXCR4系统在脐血AC133^+细胞趋化中的作用。用跨膜迁移实验(Trans well实验)确定SDF-1最佳趋化浓度,采用双色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和流式细胞仪测定脐血AC133^+细胞表面CXCR4表达水平,并评价SDF-1最佳趋化浓度条件下细胞迁移率。结果发现,随着SDF-1浓度的增加,新鲜脐血AC133^+细胞迁移率升高,但SDF-1浓度达到150mg/ml时迁移率趋于平稳;当CXCR4阻断型抗体作用后,迁移率与未加SDF-1组无差异。重组人造血生长因子组合SCF、FL、TPO体外培养AC133^+细胞时,在培养的早期趋化因子SDF-1受体CXCR4的表达升高,同时迁移率也升高,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CXCR4表达量渐渐降低,迁移率随之降低。结论:AC133^+细胞趋化率与CXCR4表达量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对人脐血CD34^+细胞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脐血CD34^+细胞表面HMGB1受体: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rlon end products,RAGE)、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s2,TLR2)及TLR4的表达。用磁珠分选法富集的新鲜人脐血CD34^+细胞,经不同浓度的HMGB1(10、50、100、1000ng/m1)刺激后,应用trans well小室趋化装置观察HMGB1对人脐血CD34^+细胞的迁移活性,显微镜下计数,计算趋化指数,即试验孔与对照孔细胞数的比值。以未加HMGB1的培养细胞为对照组。结果表明:人脐血CD34^+细胞经免疫磁珠分选富集的纯度达98%以上。HMGB1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浓度递增对人脐血CD34^+细胞的迁移作用逐渐增强,当HMGB1浓度为100ng/ml时迁移活性最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抗-RAGE抗体可部分抑制HMGB1对脐血CD34^+细胞的迁移作用。结论:一定浓度的HMGB1加强人脐血CD34^+细胞迁移功能,此作用有可能通过RAGE介导。 相似文献
15.
背景: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是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在自身免疫病的治疗中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机制。 方法:用小鼠制备间充质干细胞,并通过静脉将间充质干细胞输入同基因、异基因小鼠体内,观察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中枢免疫器官(胸腺)、外周免疫器官(脾脏)中调节T细胞(Treg)的百分比、Foxp3及白细胞介素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mRNA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同基因及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均能促进小鼠脾脏、胸腺及淋巴结中CD4+CD25+Foxp3+T细胞表达水平显著增高,促进小鼠脾脏、胸腺及淋巴结中Foxp3、白细胞介素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高。提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具有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作用,该作用可能是由CD4+CD25+Foxp3+T细胞、白细胞介素10、转化生长因子β1及Foxp3的高表达所介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生物素化IGF1联合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室研究。方法 选取28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给予安慰剂,相同剂量的DMEM培养液),观察组1[给予MSC和生物素化微细纤维肽修饰的IGF-1。混有MSC40μl(5×106/μl),80PBS(200 ng/ml IGF-1)],观察组2[给予MSC和未修饰的IGF-1。混合MSC40μl(5×106/μl),80PBS(200 ng/ml IGF-1)]以及观察组3[只给MSC(MSC 40μl)],各7只。分别对比其超声心动图左心功能,HE染色以及间隙链接蛋白43。结果 本研究成功复制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动物模型,并能成功存活8周以上。四组术前的射血分数及左室短轴缩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的射血分数及左室短轴缩短率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观察组2、观察组3术前的射血分数及左室短轴缩短率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的射血分数及左室短轴缩短率均比其余3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患者血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6例经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在术前及术后2、4、8、12周分别抽取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其IL-18、TNF-α、TGF-β1、HGF水平。结果从术前到术后12周IL-18、TNF-α、TGF-β1呈下降趋势,而HGF呈现上升趋势,在不同时间段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血清IL-18、TNF-α、TGF-β1、HGF检测对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效果评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消耗性、反复发作、以关节症状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对称多发性小关节炎,以手、腕、足、膝等关节受累较明显,早期可有红、肿、热、痛和关节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强直和畸形,并有骨腐蚀和骨骼肌的萎缩,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疾病[1].间充质干细胞(MSCs)来源于早期的中胚层和外胚层,最早在骨髓中发现,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造血支持和促进干细胞的植入、免疫调控和自我扩增等特点[2].Gao等[3]报道了利用MSCs构建骨、软骨联合移植物的可行性,证实了在固体支撑物中加入MSCs可以促进缺损软骨的修复.Bouffi等[4]研究表明,通过注射自体或异体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疗效.2011年9月-2012年1月我科采用自体纯化CD34+细胞联合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1例经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抗风湿治疗效果不佳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通过精心护理,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背景:多项研究证实胚胎干细胞诱导的神经前体细胞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功能的恢复。 目的:观察胚胎干细胞经体外诱导培养的神经前体细胞在脊髓损伤大鼠中的作用。 方法:144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建立大鼠脊髓全横断模型,实验组造模后在椎管内损伤区上下两端注射胚胎干细胞衍生细胞;对照组于相同部位注射PBS;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不损伤脊髓,不做其他处理。 结果与结论: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造模后21 d后,对照组脊髓损伤区域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各时间点实验组大鼠脊髓中髓鞘碱性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细胞移植后各时间点实验组BBB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胚胎干细胞培养诱导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后期可降低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并可以提高髓鞘碱性蛋白的表达变化,有助于大鼠全横断脊髓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背景:多项研究已证实嗅鞘细胞能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但其分子机制还不清楚.目的: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全横断大鼠大脑运动皮质神经营养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7/2008-12在昆明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材料:清洁级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88只,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8只、模型组40只、细胞移植组40只.另取新生一两天的GFP转基因小鼠5只用于分离培养嗅鞘细胞.方法:模型组、细胞移植组大鼠建立T9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行T8椎板切除.造模后,细胞移植组吸取嗅鞘细胞悬液15μL(约3×105个细胞)滴加到约2 mm3的明胶海绵上,将含有嗅鞘细胞的明胶海绵植入大鼠脊髓两横断面之间的间隙处.分别于移植后3,7,14,21,28 d取大脑运动皮质行RT-PCR检测.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对培养的嗅鞘细胞进行鉴定,RT-PCR法检测大脑运动皮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培养的嗅鞘细胞p75-NGFR阳性率>90%,主要为双极细胞,突起较长.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术后3 d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明显升高,7,14,21 d降至无明显差异,至28 d明显降低(P<0.05);术后各时间模型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移植后14 d细胞移植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表达明显增多(P<0.05);移植后3 d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但移植后7,14,21 d表达逐渐回升,至28 d明显高于模型组水平(P<0.05).结论:嗅鞘细胞移植能够促进脊髓损伤修复,其机制可能与促进大脑运动皮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mRNA的表达上调,并在初期抑制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