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人工角膜是双眼角膜盲患者复明的希望,提高人工角膜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使人工角膜与宿主角膜达到生物愈合是目前人工角膜的研究方向.目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经羟基磷灰石表面修饰能否增加人工角膜纯钛支架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酸碱两步预处理法在人工角膜钛支架表面快速沉积羟基磷灰石涂层.将第4~6代兔角膜基质成纤维细胞直接接种于羟基磷灰石修饰的钛支架、纯钛支架及玻璃表面,3,24,48,72 h后,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材料表面的细胞黏附,伸展及增殖情况;将18只正常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2组,于右眼角膜基质层内分别植入羟基磷灰石修饰的钛支架、纯钛支架,术后6,12周取出人工角膜支架,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材料表面角膜组织贴附生长状态.结果与结论:体外实验显示,细胞接种3 h和24 h后,细胞扩展面积及细胞张力丝长度;羟基磷灰石修饰的钛支架>玻璃>纯钛表面,羟基磷灰石修饰的钛支架表面的活细胞数多于其他材料表面(P<0.05).72 h后,羟基磷灰石修饰的钛支架表面完全被胶原覆盖.体内实验显示,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羟基磷灰石修饰的钛支架表面细胞外基质生长良好,与羟基磷灰石贴附紧密.而纯钛支架仅为角膜组织简单包裹.说明人工角膜纯钛支架经羟基磷灰石表面修饰后,其生物相容性增加.  相似文献   

2.
氧化铝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与兔骨的生物相容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致密氧化铝-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与兔骨的生物相容性。方法:人工骨实验材料2004-12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阿伦尼乌斯实验室烧结成形;动物实验于2005-03/12在宁夏医学院中医学院实验中心完成。①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致密氧化铝-羟基磷灰石人工骨。②选健康家兔12只,分为2组,空白对照组和氧化铝/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组,后者根据两种物质的体积分数又分为3个亚组。0.4/0.6组4只,植入氧化铝/羟基磷灰石为0.4/0.6材料;0.5/0.5组4只,植入氧化铝/羟基磷灰石为0.5/0.5材料;致密纯羟基磷灰石组4只,植入氧化铝/羟基磷灰石为0/1材料。上述3组均于右后肢植入相应人工骨材料;空白对照组取致密纯羟基磷灰石组左后肢4个肢体,只钻凿方形孔或钻圆形孔骨缺损,不植入实验材料。③术后1d,4,8,12周通过一般情况观察、大体解剖观察、CT摄片、扫描电镜观察人工骨与兔骨结合状况。结果:12只家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家兔术后一般情况:术后1周手术伤口全部愈合,伤口不肿,无分泌物,无窦道形成。②家兔骨缺损区及植入材料大体解剖观察结果:术后4周,植入3种材料与兔骨紧密结合,材料表面较多软/硬骨痂形成,骨膜覆盖。8,12周,材料被骨痂完全包埋,材料与宿主骨之间形成紧密结合层。术后各时期,材料周围软组织未见变性、坏死及包囊。③CT观察结果:术后12周,0.4/0.6组和0.5/0.5组,人工骨与骨皮质发生融合呈骨性连接,与人工骨结合处皮质增厚形成纺锤形。与纯羟基磷灰石组无明显区别。④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术后12周,取0.4/0.6组、0.5/0.5组氧化铝-羟基磷灰石材料与宿主骨已紧密结合无间隙存在,材料与骨质的界面呈现融合,与致密羟基磷灰石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结论:放电等离子技术烧结的氧化铝-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背景镍钛合金因具有形状记忆效应和高弹性的特性,成为最有应用前景的金属生物医学材料之一.但其表面不具有生物活性,植入后不能与骨整合.目的通过将表层涂有羟基磷灰石多孔修饰层的镍钛合金植入兔股骨,以观察其生物学特性.设计空白对照观察.单位天津医科大学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实验室.对象雄性成年纯系日本白兔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只.方法实验于2001-07/2002-12在天津医科大学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完成.兔24只,选取其左侧股骨下1/3处为种植区,实验组12只动物植入镍钛合金,对照组12只仅手术钻孔,不植入任何材料,作空白对照.分别于术后4,8,16周各组取4只兔左侧股骨种植区标本进行组织学光镜及电镜观察. 主要观察指标兔左侧股骨种植区标本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结果24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左侧股骨种植区标本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4周,实验组骨膜反应稍重于对照组,术后16周,实验组有许多大片的类骨质,骨板排列较规则,新骨已基本形成;对照组骨板排列十分规则,新骨已完全成熟.②兔左侧股骨种植区标本超微结构观察术后8周,实验组及对照组植入区骨小梁周围有大量成骨细胞,新生的骨板排列规则.术后16周,实验组及对照组哈弗氏系统已成熟,中央管内皮细胞完整,其周围哈弗氏骨板中骨细胞形态良好,细胞较小,细胞器相对较少.结论此镍钛形态记忆合金植入机体后无排斥反应,与骨组织具有很好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4.
氧化铝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与兔骨的生物相容性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燚  徐武清  赵喆  马英峰  赵自强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7):57-60,i0003
目的:评价致密氧化铝-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与兔骨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人工骨实验材料2004—12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阿伦尼乌斯实验室烧结成形;动物实验于2005—03/12在宁夏医学院中医学院实验中心完成。①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致密氧化铝-羟基磷灰石人工骨。②选健康家兔12只,分为2组,空白对照组和氧化铝/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组,后者根据两种物质的体积分数又分为3个亚组。0.4/0.6组4只,植入氧化铝/羟基磷灰石为0.4/0.6材料;0.5/0.5组4只,植入氧化铝/羟基磷灰石为0.5/0.5材料;致密纯羟基磷灰石组4只,植入氧化铝/羟基磷灰石为0/1材料。上述3组均于右后肢植入相应人工骨材料;空白对照组取致密纯羟基磷灰石组左后肢4个肢体,只钻凿方形孔或钻圆形孔骨缺损,不植入实验材料。③术后1d,4,8,12周通过一般情况观察、大体解剖观察、CT摄片、扫描电镜观察人工骨与兔骨结合状况。 结果:12只家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家兔术后一般情况:术后1周手术伤口全部愈合,伤口不肿,无分泌物,无窦道形成。②家兔骨缺损区及植人材料大体解剖观察结果:术后4周,植入3种材料与兔骨紧密结合,材料表面较多软/硬骨痂形成,骨膜覆盖。8,12周,材料被骨痂完全包埋,材料与宿主骨之间形成紧密结合层。术后各时期,材料周围软组织未见变性、坏死及包囊。③CT观察结果:术后12周,0.4/0.6组和0.5/0.5组,人工骨与骨皮质发生融合呈骨性连接,与人工骨结合处皮质增厚形成纺锤形。与纯羟基磷灰石组无明显区别。④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术后12周,取0.4/0.6组、0.5/0.5组氧化铝-羟基磷灰石材料与宿主骨已紧密结合无间隙存在,材料与骨质的界面呈现融合,与致密羟基磷灰石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 结论:放电等离子技术烧结的氧化铝-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背景:纳米级羟基磷灰石支架材料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因子组织构建模式组合后对骨髓基质干细胞的作用是叠加促进或抑制作用以及其生物相容性如何?目的:验证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外共同培养下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性。方法:将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培养、传代和扩增,经鉴定后将第3代细胞分别接种在对照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纳米羟基磷灰石组、纳米羟基磷灰石/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4种培养液中。结果与结论:对照组和纳米羟基磷灰石组的细胞倍增时间较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纳米羟基磷灰石/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两组长;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和纳米羟基磷灰石/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细胞增殖能力及碱性磷酸酶测量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和纳米羟基磷灰石组(P〈0.01)。提示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组织构架不仅与骨髓基质干细胞之间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还可发挥骨形态发生蛋白2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和定向分化成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热致相分离方法制备的聚(乳酸-乙醇酸)/羟基磷灰石复合骨组织工程支架的生物相容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学依据. 方法:①采用热致相分离法制备聚(乳酸-乙醇酸)/羟基磷灰石复合组织工程支架,用扫描电镜观察支架的微观形貌,应用比重瓶法测定支架的孔隙率.②将兔骨髓基质细胞与多孔支架进行体外联合培养,观察和测定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率和生长情况.③将支架植入兔背部皮下组织,观察活体情况,并于第4周麻醉后处死动物,剖开植入材料部分肌肉,分别用肉眼和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观察肌肉组织周围有无明显的炎症反应、有无组织生长. 结果:①支架的微观结构和孔隙率:支架的表面和内部都有着较均匀的孔径分布,孔径在100~150 μm,孔隙呈近圆形,孔壁上还存在着很多小孔,孔隙之间有着较好的连通性,羟基磷灰石掺量在5%时候复合支架的孔隙率能达到80%以上.②细胞黏附情况:细胞能在复合支架上黏附、增殖,4 h后材料的平均黏附率达到41.9%,体外培养7 d后,细胞在支架孔隙内黏附铺展.③体内植入实验结果:材料植入体内4周后取出,肌肉组织无明显的炎症反应,表现出很好的组织相容性. 结论:运用热致相分离的方法制备的聚(乳酸-乙醇酸)/羟基磷灰石复合骨组织工程支架孔径大小适当、孔隙率高,材料无明显毒性,具有较好的细胞亲和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具备了临床应用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背景:前期实验制备的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人工角膜具有优良的光学性能和良好的亲水性,在植入家兔皮下和正常角膜组织实验中显示了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具有抗撕裂强度。
  目的:进一步评估新型一体式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人工角膜多孔支架材料在碱烧伤角膜中的生物愈合过程及组织病理学特点。
  方法:氢氧化钠碱烧伤新西兰兔角膜3个月后,形成带新生血管和角膜白斑的动物模型。将孔隙性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人工角膜材料植入烧伤后的角膜板层间,分别于植入后2,8,16,28周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
  结果与结论:组织病理学显示,材料植入后2周炎症反应轻微,所有标本中均无钙化现象,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材料孔隙中有成纤维细胞长入并有胶原沉积,随着时间推移,孔隙逐渐被填满;到16周时,与角膜组织能形成稳定的连接;28周时,材料孔隙几乎被新生组织完全充填,细胞数量减少,主要由成熟纤维构成。扫描电镜显示新生组织长入材料孔隙之中,与角膜结合紧密;透射电镜下见迁徙入材料内的角膜细胞胞浆富含粗面内质网等细胞器,显示旺盛的合成功能;其周围有胶原、蛋白多糖等细胞外基质的沉积,并且显示出从新生到成熟的动态变化。结果证实植入碱烧伤兔角膜层间的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孔隙性材料能够允许角膜细胞迁徙、增殖,分泌沉积细胞外基质,形成新的组织,达到材料与组织的稳定连接,显示了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8.
背景:在前期的试验中,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纳米羟基磷灰石/羧甲基壳聚糖-海藻酸钠复合粉体,并与柠檬酸衍生物溶液调和制备出可生物降解、适当力学性能以及较好黏合强度的骨水泥。目的:验证纳米羟基磷灰石/羧甲基壳聚糖-海藻酸钠复合骨水泥材料对体外兔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及增殖的影响,了解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应用共沉淀法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羧甲基壳聚糖-海藻酸钠复合材料作为骨水泥的固相粉体,将柠檬酸衍生物配制成溶液作为液相调和制备黏合性骨水泥。培养兔骨髓基质细胞,传代扩增后接种到材料上,体外继续培养;以细胞加入无材料的培养皿培养为对照。结果与结论:体外培养的兔骨髓基质细胞2d后呈梭形成纤维细胞样,生长良好。有材料实验组细胞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扫描电镜下骨水泥材料具有良好的多孔网状结构,兔骨髓基质细胞伸出多个伪足样突起,紧密贴附在材料表面。两组细胞均保持持续增殖,2,4,6,和8d实验组增殖均显著快于对照组(P<0.01)。提示纳米羟基磷灰石/羧甲基壳聚糖-海藻酸钠复合骨水泥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9.
理想的眼科材料,应具有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在眼科的生物材料中,目前应用最广的就是人工晶体材料和人工角膜材料,探讨人工晶体材料和人工角膜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成为了目前眼科领域研究的热点.文章采用文献检索的方式,从人工晶体材料和人工角膜材料的临床应用及与宿主间的生物相容性两方面检索了相关国内外文献.分析并总结文献内容,发现眼科植入材料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在人工角膜的生物材料中,胶原和壳聚糖的生物相容性较差,其材料与宿主的整合性差,降解速度与新生组织的生成速率不匹配,材料缺乏表面特异性.而纤维蛋白,羊膜, 聚羟基乙酸和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可作为组织缺损材料及组织工程的角膜支架材料,生物相容性较好.硅凝胶人工晶体,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人工晶状体,记忆人工晶状体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较好.水凝胶人工晶状体易移位,可发生迟发性钙沉积,生物相容性较差.眼科植入材料与宿主间的生物相容性仍需提高.  相似文献   

10.
背景:前期试验证实骨髓基质干细胞能够在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聚羟乙酸材料表面黏附、增殖,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目的: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与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聚羟乙酸材料复合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建立兔15mm桡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实验组植入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聚羟乙酸+骨髓基质干细胞组织工程化骨,对照组植入单纯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聚羟乙酸支架材料。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评价:术后1~12周,实验组骨缺损修复程度及速度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与对照组(P<0.05)。②组织学检测:实验组术后4周即可观察到新生骨和纤维组织长入材料空隙,局部形成陷窝结构;8周时新生骨组织增多,部分可观察到成熟的骨小梁结构;12周时可见大量成熟骨细胞,骨小梁排列紧密,移植材料逐步被新生骨取代,与正常骨组织形态基本一致,且骨小梁出现时间早于空白对照组与对照组。说明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聚羟乙酸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能够促进骨缺损处新骨的生成,较单纯支架材料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1.
背景:稳定的角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是研究角膜新生血管调控机制,姜黄素对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具有抑制作用和保护作用。目的:探讨姜黄素对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模型中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为防治角膜新生血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33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取3只设为正常组,其余30只建立兔角膜碱烧伤诱发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右眼设为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左眼设为干预组给予姜黄素,裂隙灯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生长及角膜混浊情况,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房水中的表达。结果:正常组没有角膜新生血管生成。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角膜新生血管受到抑制且角膜混浊较轻(P〈0.05)。房水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3组中均有表达,对照组和干预组明显高于正常组,但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姜黄素可以有效降低角膜碱烧伤后房水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进而抑制兔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背景:角膜新生血管导致角膜透明性降低,造成严重的视觉障碍.色素上皮衍生因子是一种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剂,其对于角膜新生血管是否具有抑制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探索局部运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与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组,每组10只.用NaOH溶液将大鼠右眼角膜烧伤诱导产生新生血管.碱烧伤后2组每日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点眼,并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和测量各组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碱烧伤后12 d处死大鼠,将角膜组织固定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角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 CD31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大鼠角膜碱烧伤后3,7,12 d,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均小于生理盐水组(P 〈0.05).角膜碱烧伤后12 d,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生理盐水组大鼠角膜产生大量新生血管,角膜组织结构紊乱;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组新生血管较少,角膜组织结构趋于整齐.角膜碱烧伤后12 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生理盐水组大鼠角膜上皮和基质层可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大量表达,角膜基质层可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CD31大量表达;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组新生血管稀少,CD31表达较弱.证实局部应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可有效抑制大鼠角膜化学伤后的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Ⅳ级核白内障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6年10月~2007年6月收治的Ⅳ级核白内障病人72例(72眼),随机分为两组,Ⅰ组38例(38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Ⅱ组34例(34眼)行改良小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均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后1 d、1周、1月对两组术眼非校正远视力(UCDVA)、角膜散光度数、角膜内皮细胞数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1 d两组UCDVA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34,P〈0.05),术后1周、1月两组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时两组角膜散光度数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时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同术前比较,Ⅰ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有统计学意义(t=4.73,P〈0.05),两组间比较差别亦有显著性(t=2.95,P〈0.05)。两组术后均无角膜内皮失代偿症状出现。结论 超声乳化术治疗Ⅳ级核白内障,术后可获得良好UCDVA,同改良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比较,病人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失较少,该方法 对于Ⅳ级核白内障仍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背景:研究表明使用生长因子直接或间接刺激新生血管形成可以促进皮瓣远端缺血部分的成活。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微球对家兔侧腹制作跨区轴型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取24只健康家兔制作侧腹壁跨区轴型皮瓣,随机分组:实验组术前5d皮内注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对照组术前5d皮内注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空微球悬浊液,空白对照组术前5d皮内注入生理盐水。5d后掀起皮瓣原位缝合。结果与结论:①皮瓣成活率: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②皮瓣组织学变化:实验组新生血管增生明显,以毛细血管为主。③CD34+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实验组新生血管大量形成,平均血管数目高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表明术前5d局部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球可促进皮瓣新生血管形成,增加皮瓣血运,促进皮瓣成活。  相似文献   

15.
背景:经辐照灭菌的冷冻干燥羊膜便于保存和使用,但羊膜经这种方式处理后其活性是否会降低、其临床疗效是否会受到影响至今仍鲜有报道。目的:观察辐照灭菌后的冷冻干燥羊膜对兔角膜碱烧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取健康成年白兔9只,均用1mol/L氢氧化钠烧伤角膜后,左侧眼设为羊膜组植入辐照灭菌后的冷冻干燥的羊膜,右侧眼设为对照组不植入羊膜。植入后30d内裂隙灯显微镜每日观察角膜透明度、角膜新生血管及角膜上皮修复情况。结果与结论:羊膜植入后30d,羊膜组角膜透明度、新生血管及角膜上皮修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角膜上皮愈合好,基质纤维排列更为整齐,炎细胞浸润程度轻,新生血管更少。结果证实,兔角膜碱烧伤后植入辐照灭菌后的冷冻干燥羊膜可减轻角膜炎性反应,促进角膜上皮修复,减少角膜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16.
背景: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以天然优质海洋珊瑚为原料,在珊瑚骨架上形成羟基磷灰石薄层,保留珊瑚天然孔孔相同的支架结构,为组织生长提供了良好空间。目的:观察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膜引导骨再生修复牙刷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2例下颌第一磨牙牙周病致骨缺损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采用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结合u腔修复膜充填修复骨缺损,对照组采用单独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充填修复。结果与结论:临床随访观察12个月,两组牙周组织附着丧失、牙剧探诊深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实验组牙周组织附着丧失、牙周探诊深度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骨缺损区新骨形成密度和骨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采用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充填骨缺损区同时覆盖生物膜的引导骨再生技术可获得良好的骨引导再生效果,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17.
背景:自体骨移植是治疗骨缺损的最理想方法,但来源有限,供区有一定的并发症,所以寻找自体骨的替代材料一直是骨科学领域的研究方向。目的:观察珊瑚多孔羟基磷灰石、富血小板血浆和纤维蛋白胶复合物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在新西兰大白兔双侧前臂桡骨中段截骨1.5cm制成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植入珊瑚多孔羟基磷灰石、富血小板血浆和纤维蛋白胶复合物,对照组植入自体骨,空白对照组未植入任何物质。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实验组术后12周时骨缺损基本修复,塑性完全,愈合过程与对照组同步:空白对照组骨缺损无明显变化。②组织病理学: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12周时骨缺损基本修复,出现成熟板层骨及哈佛氏管;空白对照组仅见大量成纤维细胞增生,未见骨质形成。③生物力学:术后2周时实验组最大扭矩和抗扭刚度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时两组最大扭矩和抗扭刚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珊瑚多孔羟基磷灰石、富血小板血浆和纤维蛋白胶复合物具有促骨质愈合的作用,甚至在术后早期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优于自体骨。  相似文献   

18.
背景:淫羊藿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中药,但对骨折愈合的治疗尚缺乏依据。目的:观察中药淫羊藿对家兔骨折愈合的作用。方法:建立家兔单侧桡骨3mm骨折动物模型,随机将其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实验组。空白组予生理盐水灌胃加骨折局部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予中药淫羊藿熬制液灌胃加骨折局部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予生理盐水灌胃加骨折局部注射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术后2,4,8周,每组各取4只兔子通过X射线摄片、骨密度测定、生物力学测试(仅8周时)以及组织切片等评价骨折愈合的程度。结果与结论:在各个时期段,X射线摄片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骨痂的形成、改建及髓腔再通等均比空白组要好。实验组骨密度均优于空白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生物力学性能优于空白组(P〈O.05),对照组数值介于两者之间。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胶原纤维、软骨组织、骨小粱及骨基质的形成时期均早于空白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提示淫羊藿能促进家兔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9.
背景:钛及钛合金在人工关节、骨折固定、口腔种植等临床领域应用最多,但在这些领域都存在骨量不足的复杂病例,干细胞研究的深入为骨缺损提供了促进新骨生成的解决方案,钛和干细胞的生物相容性以及钛表面改性优化等问题已引起重视。目的:观察Ⅰ型胶原修饰纯钛片后能否改善其与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实验分为2组,修饰组用Ⅰ型胶原修饰纯钛片,未修饰组为未用Ⅰ型胶原修饰的纯钛片,分别将第6代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种植于两组钛片上。分别计算细胞种植于两组钛片上1,2,4 h贴壁细胞的数量,比较两组细胞的黏附率。MTT比色法比较细胞种植于两组钛片上2,4,6,8 d细胞在钛片上的增殖情况。比较细胞种植于两组钛片上3,6,9 d细胞的DNA和蛋白含量。将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接种于修饰组和未修饰组钛片,细胞种植于两组钛片上6 d时,电镜扫描观察细胞在两组钛片上的生长情况。结果与结论:修饰组的细胞黏附率在培养1,2 h时高于未修饰组(P〈0.05)。MTT比色法显示,修饰组和未修饰组细胞的吸光度值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高,培养第4,6,8天修饰组吸光度值较未修饰组明显升高(P〈0.05)。培养第6,9天,修饰组的DNA和蛋白含量均高于未修饰组(P〈0.05)。电镜扫描观察显示,培养第6天,修饰组在细胞贴壁数量、贴壁细胞基质分泌情况明显好于未修饰组。结果证实,Ⅰ型胶原修饰纯钛片的表面活性及生物相容性较好,可促进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以1,25.(OH)2VitD3为活性因子,与人骨髓间质成骨细胞、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联合构建组织工程骨时,1,25-(OHhVitD3在三维支架上对成骨细胞的作用及构建组织工程骨的体内快速血管化能力和异位成骨能力。方法:(1)实验材料及对象:实验于2005—09/2006—03在苏州大学细胞与基因教研室完成。取SPF级6—8周龄BALB/cnu雄性裸鼠18只,体质量27~32g,骨髓来源于健康成人(志愿者)、新生儿脐带取材时经产妇同意。(2)实验方法及评估:①体外实验:体外分离、培养人骨髓间质成骨细胞和脐静脉内皮细胞。人骨髓间质成骨细胞以5×10^8 L^-1,脐静脉内皮细胞以2.5×10^8 L^-1按2:1比例接种至经1,25-(0H)2VitD3处理过的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上,作为实验组;相同比例接种于单纯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上为对照组。体外培养3d后,检测骨钙素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并始终行光学显微镜观察。②动物实验:18只裸鼠随机摸球法分为两组,9只植入实验组组织工程骨每侧1块,另9只植入对照组组织工程骨每侧1块。术后4,8,12周后取材,行常规组织学、扫描电镜观察,并行植入物新生血管定量分析和成骨的定量判断。 结果:纳入裸鼠1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倒置显微镜下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周边人骨髓间质成骨细胞、脐静脉内皮细胞均良好生长。组织工程骨构建3d后,骨钙素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组织学观察可见,4周时,各组原始类骨组织均长入支架材料内部。8周时,骨组织成熟与微血管相伴出现。12周时,各组均有成熟骨组织出现。对照组在各时间点微血管量均少于实验组。扫描电镜观察,4周时,实验组大量细胞外基质将细胞包埋,材料表面可见大量微血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