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龄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围手术期有效护理,从而提高手术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高龄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围手术期观察与护理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患者均治愈出院,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年,随访结果参照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定标准,疗效满意,行走正常,患肢活动功能良好。结论:加强人工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心理、饮食等护理,指导术后功能锻炼是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周丹  张菁  方汉萍 《中国康复》2004,19(1):59-60
目的 :探讨同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前后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17例行同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 ,术前进行心理护理和卫生宣教 ,完善各项常规准备 ,术后保持正确的体位 ,指导有效的预防褥疮及排便的方法 ,及时指导康复功能锻炼。结果 :入院时 17例患者评分均 <3级 ;经住院康复治疗护理 3 0~60d ,出院时评分为 5级 6例 ,4级 8例 ,3级 3例 ;术后 6个月随访 ,评分为 6级 14例 ,5级 3例 ,达 6级患者占82 .4%。结论 :加强围手术期康复护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有利于早期恢复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改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外侧入路小切口43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回顾性分析2004-03/2005-03抚顺市中心医院骨外科收治的行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43例(49髋),男22例,女21例;年龄22~79岁:均使用非骨水泥型假体,置换前Harris评分(46.2±5.3)分.同期采用常规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35例43髋,男22例,女13例;年龄31~78岁;16例使用混合型假体(髋臼非骨水泥型,股骨骨水泥型),其余病例均使用非骨水泥型假体,置换前Harris评分(43.4±4.6)分.比较两组患者的围置换期出血量、置换时间、切口长度、置换后早中期功能恢复情况及假体位置.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置换均顺利完成,并获得随访,平均13.1个月.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组患者围置换期出血量、引流量、输血量和切口长度均比常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组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后6个月Harris评分分别为(89.0±6.1)分和(88.1±7.4)分,两组假体位置均良好.常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组中1例置换后脱位,切开复位,经2周牵引开始功能锻炼,恢复良好;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组未发生脱位.提示小切口微创技术可选择性用于部分病例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创伤小,围置换期出血少,切口小且不影响假体位置,置换后早期功能恢复快,但应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4.
张素珍  张芙蓉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0):1906-1907
目的总结2例尿毒症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2011年收治的2例尿毒症患者人工全髋置换围手术期护理,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充分做好患者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合理调整血液透析方案,注重病情观察,加强心理护理,预防并发症发生并做好出院指导。结果2例患者术后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通过有效地做好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及预见性护理,可以使尿毒症患者顺利渡过手术期,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和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8例合并Child-Pugh B级肝硬化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手术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包括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认为合并Child-Pugh B级肝硬化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风险较大,通过加强外科基础护理并给予多方面综合护理干预,对相关并发症实施相应措施,能有效地保证手术成功率,将并发症的危害降至最低,保证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有利患者康复,减少术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背景: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关于选择全髋关节置换还是人工股骨头置换目前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修复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后18个月的随访结果。方法:纳入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股骨颈骨折患者70例,男17例,女53例,年龄60-83岁,均为GardenⅢ型,Ⅳ型患者。根据置换方式分为两组,股骨头置换组39例,全髋关节置换组3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及合并疾病构成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X射线观察两组患者关节置换效果,综合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输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置换后髋关节功能。结果与结论:经18个月随访,两组患者X射线显示股骨颈骨折均复位固定良好,假体位置良好。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输血量、失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股骨头置换组优于全髋关节置换组(P〈0.05);全髋关节置换组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股骨头置换组(P〈0.05)。提示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功能恢复较好,远期并发症较低,是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人工股骨头置换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及输血量少等优点,适合身体状况差、活动量小及受伤前患肢已有功能障碍的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7.
背景:终末期肾病患者由于长期的骨代谢、内分泌异常及使用激素,常易发生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等疾病。当需行人工关节置换时相对于常规髋关节置换具有不同的特点。目的:观察生物型或骨水泥型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终末期肾病合并髋关节疾病的情况。方法:回顾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6年6月至2012年3月问收治15例终末期肾病合并髋关节疾病患者行全髋关节或人工股骨头置换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1例;股骨颈骨折8例(1例为双侧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5例,骨关节炎2例,共16髋。关节置换的方式包括全髋关节置换9髋(生物型5髋,股骨侧为骨水泥型4髋),人工股骨头置换7髋(生物型2髋,骨水泥型5髋)。出院后门诊随访X射线观察假体周围有无透亮区出现和动态变化情况,采用Harris评分和SF-36评分评估关节功能恢复和生存质量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置换后随访时间为0.5—4年,呈偏态分布,中位数时间为30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由置换前的(53.0±5.8)分增加至末次随访的(86.0±3.8)分。SF-36评分由置换前的(65.0±2.4)分增加至末次随访的(83.0±4.9)分。出院前出现5例并发症,2例置换后透析时出现低血压休克,2例肺部感染,1例伤口延迟愈合,经对症治疗后恢复。置换后随访未见假体松动、脱位、假体感染等并发症。早中期随访结果显示,对于合并终末期。肾病的髋关节疾病患者髋关节置换可以解除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有效改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但部分患者由于本身终末肾病的进展可能会影响置换后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股骨颈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糖尿病股骨颈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对33例糖尿病股骨颈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术前、术后观察,针对性的健康指导。结果:33例患者中除2例发生伤口表浅感染外,无其他并发症,患者均在术后3~4周出院。结论:做好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术前、术后护理及健康教育指导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疾病康复、提高手术成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高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方法采集我科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间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年龄在6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30例(34例髋),实施个体化护理。结果通过个体化的心理护理及术后康复训练,本组患者心理状态稳定,均能顺利完成置换手术.平均住院时间20d。34例髋关节术后平均随访2年,最短8个月,髋关节术后功能状况良好,HSS评分平均97分。结论在做好高龄患者人工关节置换的术后专科护理的同时,对高龄患者伴随的系统性疾患的护理要给予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精细化管理在80岁以上超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为36例80岁以上髋关节置换患者实施围术期的精细化护理,观察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并在患者出院时调查患者或家属的满意度。结果患者术后均能扶助行器下床行走,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顺利出院,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达99%。结论对超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能使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超高龄患者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背景:由于髋关节的异常变,使关节置换手术难度加大、处理困难,其中又以髋臼侧为甚。因此,对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时,对髋臼的处理尤为重要。目的:探讨采用植骨加盖行生物学固定型全髋关节置换治疗 CroweⅢ、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4例髋关节发育不良成人患者,按Crowe方法分型Ⅲ型11例,Ⅳ型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全髋关节置换,置换过程中采用自体般骨颈在髋臼周围做植骨加盖,对置换后及随访时X射线片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临床疗效采用Harris标准评定。结果与结论:14例髋关节发育不良成人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9年,平均4.5年。4例患者置换后1年内植骨块发生部分吸收,2年后又重新生长,所有植骨块经X 射线平片证实均与宿主骨愈合,植骨块对髋臼的平均覆盖率为36%,至今无一髋需行翻修,髋关节功能从置换前Harris评分平均35分(26-52分)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平均91分。证实采用自体股骨颈植骨加盖的生物学固定型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CroweⅢ、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背景: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出现感染、假体松动、假体磨损断裂、骨溶解、复发性脱位等并发症的数量逐渐增多,最终导致行全髋关节翻修。 目的: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进行翻修的原因和治疗措施。 方法:对33例患者全髋关节翻修的原因、假体选择、骨缺损处理及康复进行分析研究。其中髋臼有21例行普通金属杯加内衬置换、8例行大头臼杯置换、4例行聚乙烯臼杯置换。股骨柄有15例行普通柄(11例应用骨水泥固定)置换、18例行加长柄置换(9例应用骨水泥、6例为组合型柄)。 结果与结论:33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翻修后随访24-60个月,平均随访36.5个月;翻修后伤口愈合良好,假体固定可靠,未再次出现感染脱位患者;髋关节功能均得到了较大的改善,Harris评分:翻修前平均为37.1分,翻修后平均为91.3分。中短期临床随访结果示,若翻修手术指征正确,骨缺损处理得当,翻修假体选择正确,行一期人工全髋关节翻修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背景:常规血清学、影像学和实验室诊断方法诊断假体周围感染难以达到理想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尤其对于假体置换后晚期假体低毒性感染性松动和无菌性松动之间的鉴别诊断还缺乏普遍接受的诊断标准。术前、术中和术后多种诊断方法的联合运用对于明确感染诊断和制定手术翻修策略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通过初次髋关节置换后翻修术前和术中联合运用99Tcm三相同位素骨扫描和冰冻病理切片多形核白细胞计数方法诊断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并与常规诊断手段相比较。方法:2008年4月至2013年5月共收治44例髋关节置换后翻修病例,结合临床症状和血清学检查指标,18例患者血沉和C-反应蛋白增高诊断为临床怀疑感染病例组;26例血清学指标正常诊断为临床怀疑无菌性松动病例组。所有患者翻修前进行99Tcm三相同位素骨扫描检查,同时结合翻修手术过程中组织冰冻病理切片结果。如两项结果均为阴性,诊断为假体无菌性松动,行一期翻修手术;反之则诊断为假体周围感染,行二期手术翻修。通过术后临床随访血清学指标及手术疗效,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的统计学方法评估联合运用99Tcm三相同位素骨扫描和组织冰冻病理切片的诊断价值。结果与结论:18例临床感染病例组中16例患者术前99Tcm三相同位素骨扫描结果和术中冰冻病理结果均为阳性,诊断为感染,二期翻修;2例结果均阴性,排除感染,一期翻修。26例松动病例组中,25例术前99Tcm三相同位素骨扫描结果和术中冰冻病理结果阴性,诊断为无菌性松动,一期翻修;1例患者术后病原菌微生物学培养送检3个标本中1个标本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诊断为假体周围感染,仍采取一期翻修。增加99Tcm三相同位素骨扫描和冰冻病理切片多形核白细胞计数的方法后,工作特征曲线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后的效果。方法:对17例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患者进行相应的系统性康复功能训练,比较每位患者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改善的程度。结果:17例全髋置换术后翻修患者经过康复训练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与术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训练后髋关节功能较训练前有明显改善。结论:术后进行系统化的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
温晓晖  余革  张兴洁  张雪贞  龚婷 《新医学》2010,41(7):430-433
目的:初步探讨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后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变化。方法:选择无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症状、拟于全身麻醉下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30例,在手术前1d和手术后3d用ERP仪进行ERP的P300和N400刺激模式测定。手术前1d测得P3b(P300亚组成分)波幅下降低于3.0μV、潜伏期延长超过550ms的患者被设为阳性组,其余患者被设为阴性组。结果:阳性组患者术后P3b、N400潜伏期较术前明显延长,P3b、N400波幅及词条匹配率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0.01)。阳性组患者手术前后各项指标与阴性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术前ERP的P3b波幅有下降和潜伏期延长的患者,术后认知障碍会进一步加重;ERP可能可作为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认知功能改变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6.
背景:近年来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已经成为是全髋关节置换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Vancourver B1型骨折因为股骨柄假体稳定同时无明显骨缺损,目前多主张积极行内固定治疗。 目的:探讨Synthes线缆系统置入内固定治疗全髋关节置换后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2009年5月至2012年10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采用Synthes线缆系统置入内固定治疗18例全髋关节置换后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女10例,男8例;年龄45-80岁,平均(62.67±8.67)岁。治疗后第1,3,6个月复诊,按Harris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满分为100分,≥90分为优,80-89分为较好,70-79分为良, 结果与结论: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18例获得随访6-43个月,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9.06±4.04)周。18例治疗前Harris评分为(22.3±3.6)分,治疗后第1,3,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提示Synthes线缆系统能最大程度恢复股骨正常解剖结构,操作简便,损伤小,稳定性强,安全性高,是治疗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的护理,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规范化护理方法.方法:对108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了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加强术前康复指导.结果:本组108例患者能耐受手术,能掌握康复指导内容,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无1例发生压疮、脱位等并发症.结论:规范化的术前护理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成功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To discuss how the sequence of spinal surgery and hip replacement is determined for patients with both degenerative scoliosis and hip disease.MethodsTwenty-six patients treated for both degenerative scoliosis and hip disease from June 2012 to June 2015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Eleven patients underwent hip replacement followed by lumbar surgery (Group A), and 15 patients underwent lumbar surgery followed by hip replacement (Group B). The average follow-up duration was 1.5 years. Related indicators were assessed preoperatively and postoperatively.ResultsThe parameters show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A and B after surgery were acetabular anteversion, the Oswestry functional disability score, and the Harris hip score. Postoperatively, five patients in Group A had unequal shoulder heights and inclination of the trunk to one side. After lumbar surgery and before total hip arthroplasty in Group B, eight patients could not walk, and the limitation was more severe than that preoperatively.ConclusionSpinal surgery may be performed first to resolve lumbar nerve symptoms and restore sagittal balance of the spine; hip replacement may then be performed to simplify hip replacement difficulties and resolve the imbalance after spinal surgery. Severely limited range of motion exists after lumbar surgery and before total hip arthroplasty.  相似文献   

19.
背景:Ribbed解剖型生物固定柄设计符合股骨生物力学特性,具有初始稳定性好、骨长入快及应力遮挡低等优点,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Ribbed解剖型生物固定股骨柄假体(Ribbed柄)的设计特征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br〉 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因髋关节疾病采用Ribbed柄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获完整资料者52例(52髋),男20例,女32例;置换时年龄22-78岁,平均59岁。随访时间2-4年。评估置换前后Harris评分、置换后大腿疼痛率、术中骨折发生率、切口愈合情况、脱位及翻修等。影像学重点评估股骨柄髓腔充填率、股骨柄假体下沉、假体周围放射学透亮线、骨长入、应力遮挡及骨溶解等。 结果与结论:术中股骨骨折发生率为6%;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无髋关节脱位及翻修病例;大腿疼痛率为6%,均于置换后1年消失;末次随访时,平均Harris评分由置换前48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96分。置换后X射线片示所有患者股骨髓腔充填满意,平均充填率:正位片上干骺端、中段和远端分别为91%,88%和86%,侧位片上干骺端、中段和远端分别为88%,85%和81%;末次随访时,49髋(92%)为稳定性骨长入固定,3髋为稳定性纤维长入固定,股骨侧及髋臼侧假体周围均未见骨溶解;5髋(10%)发生股骨柄假体下沉,但均小于2 mm;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应力遮挡现象,其中1度31髋、2度19髋、3度2髋,无4度应力遮挡发生。提示Ribbed柄设计符合生物学固定要求,具有初始稳定性好、骨长入快及应力遮挡低等优点,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背景:股骨头髓芯减压作为一种经典的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方法,已得到广泛认可,但是相当多的报道以术后评分等主观数据进行分析,影响结果的可靠性。目的:进一步验证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及影像学变化。方法:符合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RCO)骨坏死分期标准ARCOⅠ-Ⅱ期患者67例(99髋),其中治疗组40例(57髋),行改良多孔髓芯减压术治疗;对照组27例(42髋),进行药物及综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评估Harris评分,治疗后6个月复查骨盆平片、双髋关节侧位片、髋关节MRI及Harris评分。结果与结论:经5年随访后,治疗组57例髋,最终28例行髋关节置换,占49%;对照组42例髋,其中29例行关节置换,占69%,治疗组最终髋关节置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髋关节髓芯减压明显延缓了患者行关节置换的时间(P〈0.05)。对照组髋关节置换率高峰期为术后两三年,治疗组髋关节置换率高峰期为术后三四年。治疗组治疗后Harris评分及坏死指数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患者治疗前Harris评分及坏死指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经髓芯减压干预后,仍无相关性。结果证实股骨头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对缓解疼痛症状、提高步行能力和改善患肢功能均有明显效果,且能延缓全髋置换的时间,尤其适用于ARCOⅠ-Ⅱ期股骨头坏死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