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移位的髋臼骨折常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广泛的手术暴露可以产生许多并发症.经皮螺钉置入内固定髋臼骨折可以减少这些并发症.计算机辅助透视导航技术可以提高螺钉固定的精确度以及减少X射线透视的时间.目的:评估在透视导航指引下经皮螺钉置入内固定髋臼骨折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使用C臂透视导航设备对伴有20个髋臼损伤的18例患者行导航下髋臼骨折经皮螺钉置入内固定.采集图像后在导航下按照损伤部位分为髋臼前柱骨折和髋臼后柱骨折,分别采用不同的空心螺钉固定.置入后第2天开始进行静力性肌肉收缩以及限制性主动和被动关节活动,4周后开始部分负重锻炼.观察螺钉置入时间,验证螺钉位置偏差,观察螺钉生物相容性及置入后不良反应,随访时进行d'Aubigne and Postel评分.结果与结论:放置空心螺钉30枚.置入中每枚空心螺钉放置平均时间为24.1 min,X射线图像采集平均27.6 s.将导航下图像与真实C臂机射片进行对照,螺钉置入后验证位置平均偏差为1.5 mm,平均偏差角度为2.25°.置入后1例患者出现股神经损伤症状,2个月后恢复,该神经症状与髋臼骨折使用有限切开复位有关,与螺钉置入固定无关.置入后无感染及内固定失败.d'Aubigne and Postel评分优13例,良4例,一般1例,优良率94%.结果证实,对于无移位或移位后能够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的髋臼骨折透视导航下经皮螺钉置入内固定技术能够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骨折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2.
三维虚拟图像导航技术在脊柱椎弓根螺钉固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近年来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显著提高了脊柱固定强度和融合效率,但是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不佳可能损害脊髓和神经引起严重并发症.目的:评估置入前CT扫描二维虚拟图像导航技术在脊柱椎弓根螺钉固定中的应用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前瞻件、随机对照观察,于2006-01/2008-12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完成.对象:纳入因脊柱疾病行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患者95例,导航组45例,常规组50例.方法:将95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导航组术中在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下置入椎弓根螺钉,常规组采用传统的解剖标志法结合术中透视定位置入椎弓根螺钉.主要观察指标:比较2组间螺钉钉道准备时间、螺钉位置优良率及螺钉置入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导航组中36例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206枚,优良率96.1%:有9例患者因故未能行导航.常舰组50例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285枚,优良率100.0%,无位置差的螺钉.2组患者的螺钉位置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导航组的钉道准备时间显著长于常规组[(360±22),(56±8)s,P<0.01].2组患者螺钉置入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与传统解剖标志定位法相比,应用置入前CT扫描三维虚拟图像导航技术置入椎弓根螺钉的精度无明显差异,且延长了手术时间,其在脊柱椎弓根螺钉固定中的应用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导航下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骨盆环损伤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3月期间我科收治的16例骨盆后环骨折脱位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在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下采用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技术进行治疗。结果】6例患者骶1平面共植入18枚骶髂螺钉,其中14例单侧植入1枚螺钉。14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49个月,平均19个月。根据Majeed临床效果评定标准:满意8例,良好5例,差1例。所有随访患者均无神经、血管损伤、骶髂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技术是恢复骨盆后环稳定性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创伤小、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少、手术操作简便、性价比高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江伟  杨灵  汪红  高博 《华西医学》2022,(4):550-555
目的 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下骶髂关节螺钉治疗骨盆后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18年1月-2021年8月在德阳市人民医院接受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手术的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机器人组和手动组。机器人组采用机器人辅助下置入骶髂关节螺钉,手动组采用手动置入骶髂关节螺钉。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骶髂关节螺钉置入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导针钻孔次数、手术出血量、Majeed骨盆功能评分。结果 共纳入42例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损伤类型和受伤原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19例患者置入21枚螺钉,手动组23例患者置入23枚螺钉。两组患者术后伤口完全愈合,无伤口感染及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无内固定松动。两组患者的螺钉置入时间、出血量和Majeed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的透视次数[(14.53±4.54)vs.(19.87±5.48)次]和钻孔次数[(1.00±0.00)vs.(7.24±3.77)次]比手动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科手术机器人在骶髂关节螺钉置入中具有微创、透视少、置钉确切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型臂引导下经皮微创螺钉固定治疗前后环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C型臂引导下经皮微创螺钉固定治疗前后环不稳定型骨盆骨折4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单纯行骶髂螺钉固定20例,单纯行耻骨支空心螺钉固定10例,骶髂螺钉联合耻骨支空心螺钉固定12例。42例手术均顺利,置入螺钉62枚,平均每枚螺钉置入时间约20 min,术中出血10~20 ml。术后随访骨折复位良好,无松动、断裂,伤口均Ⅰ期愈合;根据Majeed评分,术后功能恢复优25例,良1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0.48%;均未出现医源性血管、脏器损伤及伤口感染。结论 C型臂引导下经皮微创螺钉固定治疗前后环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具有创伤小、术中失血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固定可靠等优点,能很好地重建骨盆环的稳定性,但是对术者的技术要求较高,术前准备应充分。  相似文献   

6.
牛志霞  孟庆真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5):1381-1382
目的 探讨经皮微创治疗Tile C1.3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24例Tile C1.3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采用术前大重量牵引复位,部分残留旋转移位者术中斯氏针或外固定架辅助复位,C型臂透视机引导下经皮微创骶1、2椎体植入两枚空心螺钉固定骶髂关节治疗Tile C1.3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围手术期专科护理方法.结果 24例中2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77个月,平均27.1个月,术后无感染及内固定失败发生,无神经及盆腔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3例出现患肢短缩,短缩小于2 cm;根据Majeed[1]评分标准,术后评分优20例,良3例,优良率为100%.结论 通过透视引导下行Tile C1.3型骨盆骨折微创内固定,可有效重建骨盆环的稳定性,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手术对患者的损伤.术前做好大重量骨牵引治疗复位骨折的护理,使垂直移位在牵引下得到复位,以及利用其他相应的临床护理,可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背景:治疗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方法较多,但缺乏相关比较,临床医生选择其治疗方法尚无统一标准。目的:比较应用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结合锁定钢板和动力髁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粉碎骨折效果的差异。方法:将37例股骨远端粉碎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采用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结合锁定钢板组19例,动力髁螺钉组18例。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创伤、内固定后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与动力髁螺钉组相比,锁定钢板组置入内固定后出现骨痂时间和骨折完全愈合时间早(P〈0.05),下地活动早,功能恢复好。根据Karlstorm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锁定钢板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动力髁螺钉组(P〈0.05)。提示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结合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远端粉碎骨折的效果优于动力髁螺钉。  相似文献   

8.
背景:计算机导航系统结合术中三维CT为目前骨科植入物置入治疗中的先进配备,相比二维、三维X射线导航更微创、更精确、更安全.目的:比较计算机导航系统结合术中三维CT与C臂透视辅助下手术治疗骨盆骨折中置入钢板、螺钉的精确性及安全性.方法;对56例骨盆骨折患者进行钢板及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按照患者意愿分为2组.对照组以传统C臂透视为辅助手段;实验组以计算机导航系统结合术中三维CT为辅助手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输血量、切口长度、透视时间、复位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切口长度和透视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手术时间、复位满意程度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56例病例中1例失访,55例获得随访,随访1.7(1~4)年.两组骨折均愈合,无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术后8个月两组功能恢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证实以计算机导航系统结合术中三维CT为辅助手段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手术具有微创、精确的特点,对患者和医疗人员更加安全,术后复位固定满意,远期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导航下骨盆骨折微创内固定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在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评价。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010年5月至2011年1月31例骨盆骨折患者采用导航下微创方法治疗进行护理效果评价:术前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积极处理合并症及进行股骨髁上牵引,术前3d积极肠道准备,术后给予平卧位,严密观察病情及并发症,及时进行下肢功能训练。并对患者进行2~10个月随访。结果所有骨折均取得良好复位,螺钉无错误置入,未出现螺钉移位,所有伤口均Ⅰ期愈合,无伤口感染,无固定失败,术后均未出现神经、血管及其他脏器损伤。平均术前等待日3—5d,住院日期10—12d。采用Harris标准评分:优25例,良4例,一般2例。结论计算机辅助导航下骨盆骨折微创内固定具有创伤小、术中失血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固定可靠等特点,能够很好地重建骨盆环地稳定性,术后经过病情观察及早期下肢功能训练,患者恢复快,提高了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避免了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患者满意。  相似文献   

10.
背景:传统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过程中为保证骨折解剖复位,需广泛剥离骨膜直接暴露骨折端,常造成伤口愈合不良、感染和骨延迟愈合等不良后果。目的:观察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新鲜胫骨远端骨折患者32例,男26例,女6例,年龄18-76岁,均采取闭合复位,小切口手术入路置入胫骨远端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置入后随访行X射线检查,采用Johner-Wruhs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30例平均随访16个月,骨折均获愈合,临床平均愈合时间14周;其中外踝手术切IZI浅表感染2例,皮肤刺激症状4例,螺钉断裂1例(术前X射线片无法诊断断裂),钢板远端断裂1例,腓浅神经损伤1例。按Johner-Wruhs评分法,功能优22例,良6例,中2例,优良率为93%。说明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创伤小、不良反应少、固定牢固、骨折愈合率高、符合生物学凼定原则。  相似文献   

11.
背景: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的优点在于可有效减少置钉操作对椎旁肌的过度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的腰背肌功能恢复,其微创技术操作可避免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出血多等缺陷。可折断U形长尾空心椎弓根螺钉为中空设计,撑开效果良好,内固定后应力强度、压缩时间、弯曲刚度和扭转力学性能均得到临床验证。目的:观察可折断U形长尾空心椎弓根螺钉系统置入结合小切口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2年1至12月间因腰椎间盘突出症接受可折断U形长尾空心椎弓根螺钉系统置入结合小切口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的患者30例。术后随访12个月,通过患者腰腿疼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以及影像学指标评估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患者术前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分别为(7.3±0.7)分和71.4±7.1;术后第3天分别为(2.9±0.7)分和29.8±3.6,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至术后12个月时,低水平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未发生显著改变。术后短时间随访发现,病例术后1年椎间融合良好,无内固定失败或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提示可折断U形长尾空心椎弓根螺钉系统置入结合小切口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良好,椎间融合率高,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创伤小。  相似文献   

12.
背景:齿状突骨折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后可以获得较高的愈合率,并且最大限度的保留寰枢椎间的活动功能.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疗效以及并发症. 方法:收集2002年8月至2012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骨科经前路单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的齿状突骨折患者,选取48例患者在C型臂X射线机监视下行前路单枚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内固定治疗前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体格检查,拍摄患者上颈椎正侧位及张口位X射线片,评价并分析其治疗后疗效以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与结论:患者在颈椎前路单枚空心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后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47个月,平均13.4个月.有7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吞咽困难3例,经3-6个月随访治愈,螺钉松动3例,经延长外固定时间后治愈,不愈合患者1例,二期行后路寰枢椎融合固定后治愈,其余患者均获得良好骨愈合,愈合后寰枢椎旋转功能无明显受限.颈前路单枚空心螺钉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并发症低,骨折愈合率高,功能恢复好.严格选择适应证、内固定治疗中精细操作,是避免并发症出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背景: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与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是近年来较流行的修复骶骨骨折的微创方法,但因缺少相关循证医学支持,临床上对于选择何种术式存在分歧。目的:对比经皮骶髂螺钉与经皮重建钢板两种内固定方法修复TileC型骶骨骨折的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单侧TileC型骶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行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37例行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总长度、X 射线暴露次数、骨折愈合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并依据Matta标准和Majeed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6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两组患者在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组在术中出血量、切口总长度及临床疗效方面优于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组,但手术风险更大,对技术要求更高,适合有经验的治疗小组应用;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在临床疗效方面虽不如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但在手术时间、X射线暴露次数方面更优,且操作相对简单,便于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4.
背景:复杂肩胛骨骨折多采用植入物内固定治疗,标准的内固定入路(Judet入路)切口长,创伤较大。随着螺旋 CT 及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使得临床医师可在植入物内固定前设计微创切口并完成内固定治疗,减少创伤,提高修复效果。目的:观察三维重建设计结合重建钛板或拉力螺钉微创内固定修复复杂肩胛骨骨折的效果。方法:纳入2007年2月至2012年1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33例复杂肩胛骨骨折患者,植入物内固定前进行CT三维重建扫描,明确需要复位及内固定的部位,依此设计微创植入物内固定切口,减少皮肤、皮下组织及肌肉的剥离,进行复位,并应用重建钛板及/或拉力螺钉内固定。结果与结论:33例患者手术时间90-130 min,术中出血300-400 mL,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2-4个月。植入物内固定后随访12-24个月,根据Hardegger标准评价肩关节功能,优17例,良12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8%。提示三维重建设计组合小切口微创修复复杂肩胛骨骨折,能够以较小的创伤完成骨折的满意复位及植入物内固定,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5.
陈维东 《中国临床康复》2013,(52):9017-9022
背景:胫骨髁间棘骨折临床目前多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但其固定方法目前尚有争议。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应用空心螺钉与缝线内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自2010年6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6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及医师建议分为空心螺钉组(n=25)和缝线组(n=21),分别在关节镜下行空心螺钉与缝线内固定。结果与结论:空心螺钉组与缝线组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固定后 Ikeuchi 膝关节评分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但空心螺钉组患者固定后功能训练时间明显比缝线组短(P 〈0.05)。提示关节镜下空心螺钉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比缝线有利于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可吸收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中的应用。 方法2009年8月~2014年8月治疗踝关节骨折150例,皆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伴有下胫腓分离者48例,内固定术后,行C臂机透视,如发现下胫腓联合仍然分离者,行可吸收螺钉横向固定。 结果全病例经跟踪得到6个月~4年9个月随访,平均2年4个月。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制定的踝关节评定标准,优37例,良9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达95.8%。 结论可吸收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伴有下腓分离,具有良好的内固定特性及组织相容性,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减少了拆除横向螺钉手术过程再次手术的痛苦,避免金属螺钉断裂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严重骨盆骨折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总结、分析从1992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严重骨盆骨折患者106例。按照Tile分型B型47例,C型59例。其中骶髂关节脱位或分离21例,髋臼骨折伴中心性脱位19例,8例耻骨联合明显分离。106例均有不同程度创伤性休克,58例并发腹膜后血肿,26例并发肝脾破裂或肠管破裂或尿道损伤。结果106例经综合治疗,103例救治成功,死亡3例。病情稳定后19例髋臼骨折伴中心性脱位患者14例行手术治疗,根据Matta的复位标准:解剖复位10例,良好复位3例,差1例。根据美国矫形外科研究院髋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9例,良2例,可2例,差1例;8例耻骨联合明显分离患者行切开复位钢丝或钢板内固定,分离纠正。结论早期正确的诊断、多学科协同抢救患者生命是治疗严重骨盆骨折的关键,可降低死亡率;病情稳定后部分病例行再手术内固定,可降低病残率。  相似文献   

18.
背景:目前针对老年肱骨大结节骨折固定治疗多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或张力带内固定等方法治疗。目的:观察可吸收螺钉加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6例老年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及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可吸收螺钉加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结果与结论:全部病例均获随访,时间为半年至4年。治疗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为优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无畸形愈合,治疗期间无死亡的病例发生,其中治疗组在固定时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证实,可吸收螺钉加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大结节骨折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9.
邓海涛  王清 《中国临床康复》2014,(13):2055-2058
背景:对于胸腰段椎体爆裂性或粉碎性骨折,临床多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螺钉置入内固定。后路手术包括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后脊柱的生物与力学变化。 方法:胸腰段骨折脱位的患者46例,给予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观察内固定前后、当时及随访1年后脊髓损伤恢复情况及骨折复位情况。 结果与结论: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采用Frankel功能分类法评估脊髓损伤的分级,各时期A级所占百分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螺钉置入内固定后当时及随访1年后B-E级与内固定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采用前缘高度百分比、后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等指标评估骨折复位情况,各时期后缘高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螺钉置入内固定后当时及随访1年后的前缘高度、Cobb角与内固定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说明针对胸腰段骨折脱位的患者实施椎弓根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有利于骨折复位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