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0 毫秒
1.
程保玲 《基层医学论坛》2013,(20):2635-2636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支架置入术后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对3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冠脉支架置入术,术前给予氯吡格雷治疗,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白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P选择素(Ps)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第1天IL-6、hs-CRP、Ps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术后第1天相比,术后第7天IL-6、hs-CRP、Ps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氯吡格雷能够明显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支架置入术后血清炎症因子含量,抑制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与高敏反应C蛋白(hs-CRP)水平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将109例观察对象分为病例组(急性冠脉综合征,56例)和对照组(5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hs-CRP水平.使用多谱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同时将109例观察对象分为hs-CRP≤3 mg/L组(43例)和hs-CRP>3 mg/L组(66例),分析hs-CRP与IMT的关系.结果病例组血清hs-CRP(4.72±2.55)mg/L明显高于对照组(1.85±0.79)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82±0.66)mm,明显厚于对照组(1.01±0.40)mm,斑块发生率(85.7%)高于对照组(35.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hs-CRP>3 mg/L组IMT为(1.80±0.63)mm,斑块发生率为83.7%,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率为83.7%;hs-CRP≤3 mg/L组IMT为(1.17±0.59)mm,斑块发生率为37.9%,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率为30.3%,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清hs-CRP水平与IMT厚度呈正相关(rs=0.434,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可作为反映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敏感标志物,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以反映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斑块不稳定性,炎症反应可能参与颈动脉硬化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的变化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研究,探讨血浆NT-pro-BNP水平及LVEF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及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0例(29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与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3例和正常对照者28例;以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各个患者的心功能情况,采用电化学发光双抗体夹心免疫法分析法,检测血浆NT-pro-BNP水平。同时对2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前后上述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稳定性心绞痛组与对照组(P<0.001),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与对照组(3.56±0.41 vs 2.05±0.16与1.88±0.28.P <0.001)。而稳定性心绞痛组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PCI术后12~24 h内血浆NT-pro-BNP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2.54±0.25 vs 3.56±0.41,P<0.01),术后24~48 h内左心室射血分数有所升高(P< 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NT-pro-BNP含量明显升高,而左心室射血分数呈明显降低,两者对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的心功能、估计预后有相当的临床意义。急性心肌梗死组经介入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而血浆NT- pro-BNP含量明显降低,提示该两指标能反映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胱抑素C(Cys-C)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血清hs-CRP、Cys-C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入选178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0例、不稳定型冠心病UAP组56例、NSTEMI组47例、STEMI组35例),5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乳胶凝集比浊法测定hs-CRP浓度,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ys-C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组hs-CRP水平均升高,且升高程度UAP组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解毒活血中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MMp-7及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5例予常规西药,治疗组2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解毒活血中药,检测治疗前后血清MMP-7及P-选择素水平。结果:治疗组MMP-7及P-选择素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P〈0.05。结论:解毒活血中药能明显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血清MMP-7及P-选择素表达水平,表明解毒活血中药能抑制PCI术后炎性反应,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预后判断已显示出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辛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8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常规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20 mg/d,B组(强化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60 mg/d,入院后第1天及1周后采血检测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有明显下降,B组(辛伐他汀60 mg/d)下降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3±1.78)mg/L vs (2.28±1.16)mg/L,P=0.03.治疗后两组患者聚集功能均有明显下降,B组降低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2±11.1)% vs (29.4±7.7)%,P=0.02.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强化辛伐他汀治疗短期内能起到抗炎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新疆维吾尔族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hs-CRP)的影响。方法将89例择期行冠脉介入治疗的维吾尔族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0mg/d,45例)和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组(试验组,40mg/d,44例),观察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hs-CRP)。结果两组患者4周后血清hs-CRP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试验组hs-CR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检测值(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维吾尔族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水平,调脂强度与维吾尔族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浓度的下降趋势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对无脂代谢紊乱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支架植入术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妊娠相关蛋白A(PAPP-A)的影响.方法 将51例成功置人药物洗脱支架的无脂代谢紊乱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G1,n=37)和对照组(G2,n=14).于支架置入术后即刻和12周时分别抽取外周血进行hs-CRP和PAPP-A的测定.结果 G1组和G2组hs-CRP浓度及PAPP-A浓度与第12周时相比均有显著下降(P<0.05).①hs-CRP浓度分别为(14.84±3.37)vs(5.62±3.17)mg/L和(15.08±3.22)vs(7.91±3.51);GI组hs-CRP浓度下降幅度较大[(8.04±2.97)vs(6.41±3.73)mg/L,P<0.05].②PAPP-A浓度分别为(19.43±9.27)vs(6.42±2.11)mIU/L和(20.35±8.84)vs(10.32±3.08)mIU/L;两组PAPP-A浓度改变值[(11.18±4.67)vs(9.54±5.81)mIU/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可使行支架置入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浆脑钠肽(NB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发生术中冠状动脉无复流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PCI手术治疗的113例ACS患者,按照PCI手术是否发生术中冠状动脉无复流分为血流正常组78例与无复流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浆NBP、hs-CRP水平,分析血浆NBP、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无复流的相关性.结果 术前血流正常组患者的BNP、hs-CRP水平分别为(91.82±30.21)pg/mL、(2.57±0.75)mg/L,术后分别为(91.31±28.05)pg/mL、(2.76±0.56)mg/L;无复流组患者术前分别为(122.36±30.83)pg/mL、(3.08±0.72)mg/L,术后分别为(155.72±47.64)pg/mL、(3.83±1.26)mg/L,手术前和手术后,血流正常组患者的BNP和hs-CRP水平均低于无复流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复流组患者手术后的BNP水平和hs-CRP水平均高于手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浆BNP及hs-CRP水平与PCI术后无复流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0.752、0.805,P<0.05).结论 较高水平BNP、hs-CR能够诱导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手术发生术中冠状动脉无复流,对于高水平的BNP、hs-CR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早期干预,以降低BNP、hs-CR水平,减少PCI术中冠状动脉无复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与血清肌钙蛋白(cTnⅠ)水平的关系.方法 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PCI手术患者125例,根据入院时即刻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将患者分为三组,其中cTnⅠ<0.02 ng/ml作为A组,cTnⅠ0.02~1 ng/ml作为B组,cTnⅠ>1 ng/ml作为C组,比较三组患者PCI术后30 d冠脉狭窄程度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B组和C组患者的病变支数、最大病变程度与Gensini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其中C组最大病变程度与Gensini评分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患者的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2.6%和59.5%,明显高于A组的7.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升高程度越明显,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PCI患者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越高,其可能与血清肌钙蛋白水平较高加重冠脉狭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郑德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0):1127-1129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急诊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疗效的影响。方法:入选111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66例)和对照组(55例)。比较并分析两组基本临床情况、介入后的TIMI血流分级、平均住院天数、7d后的LVEF、ST段回落、cTnI和CK-MB的峰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治疗组TIMI 3级血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对87.5%,P>0.05),但CK-MB峰值[(212.02±102.98)μg/L对(278.30±116.96)μg/L,P<0.05],cTnI峰值(46.36±36.00)μg/L对(57.78±30.56)μg/L,P<0.05]及平均住院天数[(9.36±4.76)d对(15.67±6.91)d,P<0.01],ST段回落[(6.97±3.66)mm对(4.35±2.17)mm,P<0.01];7d后的LVEF[(53±7)%对(45±8)%,P<0.01]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替罗非班能明显改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PCI疗效。  相似文献   

12.
高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与药物治疗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2003年2月~2008年1月诊断为AMI且年龄〉75岁的1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6个月随访。其中分为直接PCI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以及住院与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的发生率。结果:直接PCI治疗组62例患者住院死亡7例、再发心绞痛及心肌梗死2例、平均住院12.4±5.2d.随诊期间再发心绞痛9例、心肌梗死4例、猝死2例。药物治疗组70例患者住院死亡14例、再发心绞痛及心肌梗死8例、平均住院20.1±7.4d,随诊期间再发心绞痛20例、心肌梗死11例、猝死5例。结论:高龄AMI行介入治疗者住院及随访期间病死率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者,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C)对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冠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发病12h内且接受直接PCI治疗的ASTEMI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行标准PCI操作)和缺血后处理组(在标准PCI操作基础上于梗死相关动脉再通后给予3轮30s/次的缺血后处理)。观察术中冠脉血流情况、术后心肌坏死标志物及炎症标志物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基线临床情况、冠脉病变及PCI治疗情况一致,缺血后处理组术中无复流(NRF)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0%VS 23.2%,P=0.033);ST段完全回落率高于对照组(96.0%VS 83.9%,P=0.042);尽管术毕时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无差异,但CTFC及Blush血流好于对照组(P<0.05);缺血后处理组术后CK-MB和高敏肌钙蛋白T(Hs-TnT)均低于对照组[(258.3±87.8)U/L VS(306.6±94.4)U/L,P=0.008;(3 582.08±1 731.40)ng/L VS(4 501.34±1 554.4)ng/L,P=0.005]。同样,术后缺血后处理组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亦低于对照组[(29.25±46.13)mg/L VS(32.20±43.50)mg/L,P=0.048]。结论:3轮30s/次的缺血后处理可以通过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ASTEMI患者术中NRF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12例行择期PCI术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PCI术中常规用普通肝素(UFH),B组为术中用体重校正低分子肝素(LMWH)。结果:A组与B组手术成功率(98.7%与98.0%)、30d内再次血运重建(3例与2例)、30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各2例)、急性血栓形成(均为0例)和周围血管并发症(6例与4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在PCI术中的应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CD40L(sCD40L)等指标变化,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的效果及意义。方法将112例行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40例(术前服阿托伐他汀80mg,术后服阿托伐他汀40mgqd)、治疗2组40例(术前服阿托伐他汀40mg,术后服阿托伐他汀20mgqd)和对照组32例(常规治疗),3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分别测定3组PCI术后血清hs-CRP、sCD40L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1组和治疗2组PCI治疗后12h、24h、7d血清hs-CRP、sCD40L水平均明显下降(P均〈0.01),治疗1组和治疗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个治疗组术后12、24h的CK-MB升高〉2倍正常值上限的患者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2个治疗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MI患者急诊PCI围术期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可能通过抗炎、抗血小板、稳定冠脉血管内皮及粥样斑块等作用,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温经通痹汤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痛阈和脊髓背角NR2B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坐骨神经损伤大鼠模型,将10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50只)和温经通痹汤组(50只),在造模前及造模后第1、3、7、15、30d时,测定两组大鼠的缩腿阈(Paw Withdrawal Thresholds, PWTs)作为痛阈。造模后对温经通痹汤组大鼠采用温经通痹汤灌胃2次/d、10mL·kg-1/次治疗,在造模后第1、3、7、15、30d等时间点各处死大鼠10只,取腰段脊髓做脊髓背角NR2B受体测定,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大鼠造模后第1d的PWTs明显低于造模前的PWTs值(P〈0.01),显示造模成功。模型组大鼠造模后第7、15、30d的PWTs值分别为16.28±0.49g、18.21±0.38g和20.05±0.59g,明显高于造模后第1d的13.97±0.44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温经通痹汤组大鼠造模后第7、15、30d的PWTs值分别为18.64±0.98g、22.32±1.61g、19.94±0.40g,均高于造模后第1d的13.69±0.58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造模后第7、15d时,温经通痹汤组大鼠PWTs值均高于模型组大鼠的PWT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造模后1d时比较,模型大鼠脊髓背角NR2B的亚基表达在术后第3、7、15、3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温经通痹汤组脊髓背角NR2B的亚基表达只有在造模后第7、15、30d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组间比较,温经通痹汤组脊髓背角NR2B的表达在3、7、15 d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温经通痹汤治疗对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的NR2B亚基表达有抑制作用。[结论]温经通痹汤能有效提高坐骨神经损伤大鼠(CCI模型)的痛阈,并在一定治疗时间内存在镇痛累积效应。温经通痹汤在早期较好地抑制脊髓背角NR2B的表达,与改善痛阈的时点吻合,初步说明温经通痹汤提高痛阈与调节脊髓背角NR2B亚基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女性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与男性的临床差异。方法连续收集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2006年1月-2008年1月期间因STEMI并行PCI治疗的患者240例,将其分为女性组(n=59,24.6%)和男性组(n=181,75.4%),回顾性分析两组的危险因素、就诊时间、急诊PCI比例、冠状动脉病变、心力衰竭和住院死亡率情况。结果与男性组相比,女性组发病年龄明显较大[(72.4±8.7岁)比(64.8±11.3岁),P〈0.001],合并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比例高(分别为40.7%比27.1%和57.6%比39.8%,P〈0.05)。女性组就诊时间比男性组要迟(女性组均值为42.2h,中值为16.0h,四分位数间距为62.0h;男性组均值为27.9h,中值为7.0h,四分位数间距为21.0h,P〈0.01),急诊PCI比例比男性组少(35.6%比58.0%,P〈0.01)。在冠状动脉病变上两组差异无显著性。而在心力衰竭和住院死亡率上,女性组也比男组性高,但差异无显著性(分别为23.7%比13.9%和13.4%比7.2%);经调整年龄、就诊时间、糖尿病、高脂血症和急诊PCI比例后等因素后,住院死亡率性别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和男性相比,女性STEMI患者年龄大、危险因素多、就诊时间晚及急诊PCI比率低,心力衰竭和住院死亡率高。但就性别而言,住院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P=0.280)。  相似文献   

18.
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PCI术后炎症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0月~2008年4月在我院行PCI术的6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常规治疗组(20例):常规药物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20mg(20例)和80mg(20例)阿托伐他汀治疗3d。分别于药物治疗前、药物治疗后3a(术前当天)及术后24h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hs—CRP、TNFα、IL-6和血脂浓度。结果(1)常规治疗组与20mg阿托伐他汀组血清hs—CRP、TNFα.和IL-6浓度治疗3d后均没有显著性变化,而在PCI术后则均有显著性升高(P〈0.05)。(2)8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3d后hs—CRP、TNFα.和IL-6浓度均呈明显降低(P〈0.05),且经PCI术后亦无显著性升高。(3)三组治疗前、后的各血脂成份的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PCI术可以导致血清hs—CRP、TNFα.和IL-6水平升高;阿托伐他汀(80mg)强化治疗3d后可明显控制PCI术后血清hs—CRP、TNFα.和IL-6水平的上升,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强化他汀治疗与常规剂量他汀联用地尔硫卓对择期PCI术中无复流及血清HDL-C、LDL-C、hs-CRP的影响.方法 选择70例择期PCI患者随机分为强化组(n=35)与地尔硫卓组(n=35),强化组术前2天予阿托伐他汀80 mg/d,40 mg/d服用1个月.后20 mg/d长期服用.地尔硫卓组术前2天予地尔硫卓90 mg/d,阿托伐他汀20 mg/d预处理,术后长期服用.分别检测术前,术后1月,3月血浆HDL-C、LDL-C及hs-CRP水平及CTFC帧数并观察两组术中无复流的发生率,终点事件是30天内的MACE事件.结果 两组均未出现MACE.术后3月两组HDL-C均上升,LDL-C均下降,强化组变化更明显(P<0.05).两组hs-CRP较术前均有下降(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月CTFC帧数强化组下降明显(P<0.05),地尔硫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复流发生率两组间无差异.结论 强化他汀治疗能够降低择期PCI患者血浆hs-CRP水平并减少术后1月CTFC帧数.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前服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冠心病择期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需要PCI治疗的患者173例,随机分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AS组,n=76)和常规治疗组(C组,n=97),治疗7天后行PCI术。术前和术后检测血清hs-CRP、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结果两组患者术前24h血hs-CRP水平,低于入院时(t=2.413和2.309,P〈0.05)和术后48h(t=2.087和2.368,P〈0.05);AS组PCI术前24h和术后48h血清hs-CRP均低于C组(t=2.007和2.275,P〈0.05)。两组PCI术后SCr较术前升高(t=2.464和2.392,P〈0.05),GFR较术前降低(t=2.496和2.573,P〈0.05);术后AS组SCr低于C组(t=2.337,P〈0.05),GFR高于C组(t=2.145,P〈0.05)。AS组对比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发生率低于C组(6.58%vs16.49%,χ^2=3.93,P〈0.05)。结论冠心病择期PCI患者术前服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CIN可能有良好的预防作用,机制可能与显著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