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分析干扰素α(IFN-α)治疗JAK2V617F 阳性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疗效。方法 采用IFN-α 治疗21 例JAK2V617F 阳性的PV 患者,以同期羟基脲(HU)治疗18 例为对照,观察血细胞计数和脾脏变化,并应用荧光定量PCR 方法检测JAK2V617F 表达水平变化,比较两种治疗的血液学和分子学缓解率。结果IFN-α 组血液学总缓解率(CHR+PHR)85.71%,显著高于HU 组(55.56%)。IFN-α 组总分子学缓解率(CMR+PMR)为71.43%,显著高于HU组(5.56%)。结论 相比于HU,IFN-α 可使PV 患者获得更高的血液学缓解率,且可降低JAK2V617F 负荷,达到分子学缓解。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对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107例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病例,其中包括95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12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12月以上,分析其临床数据,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后,ET及PV患者均获得较高的血液学缓解率(P<0.05),ET与PV治疗组间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6 vs 0.78,P>0.05),脾脏长厚径(脾脏指数)下降13.5%(95%CI:8.5%~18.5%),获得血液学缓解的患者MPN10评分下降较为显著(P<0.01)。PV患者JAK2V617F等位基因突变负荷中位值由67.23%(49.6%~84.86%)下降至19.7%(0.57%~74.6%)(P<0.05);ET患者JAK2V617F突变定量阳由48.97%(0.45%~74.24%)下降至22.1%(0.33%~65.42%)(P<0.05)。ET和PV患者观察到轻微不良反应(1-2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血栓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干扰素-α在治疗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中的疗效及对JAK2V617F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析73例应用干扰素-α治疗超过6个月的MPN患者的临床资料及JAK2V617F基因表达,并与同期单用羟基脲治疗的20例MPN做对照。治疗前后采用AS-PCR方法检测JAK2V617F基因表达。【结果】 干扰素-α治疗组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分别有85.2 %、87 %达到完全或部分缓解(与对照组单用羟基脲治疗比较,P < 0.01)。随访1 ~ 6年,56例干扰素-α治疗组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JAK2V617F突变基因转阴率分别为54%、41%,转阴患者100%达到临床及血液学完全缓解,而对照组无一例转阴。干扰素-α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但均能耐受。【结论】干扰素-α治疗MPN 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及较好的耐受性,JAK2V617F或可作为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能否达到分子生物学缓解的主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干扰素α-2b(IFNα-2b)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对改善患者血栓与出血及预后的风险。方法对我院1998年8月至2006年1月住院、门诊诊治的14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IFNα-2b+阿司匹林;B组:羟基脲+阿司匹林;通过观察两组患者5年内血栓与出血发生率、转白率、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及骨髓纤维化(IMF)发生率。结果IFNα-2b联合阿司匹林组血栓与出血发生率、转白率、转PV发生率较羟基脲+阿司匹林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FNα-2b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较羟基脲+阿司匹林纽可能有更好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5.
阮力  向群  闻维 《右江医学》2014,42(4):457-459
目的 观察羟基脲(HU)联合干扰素α-2b序贯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确诊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18例患者依据其意愿分为羟基脲联合干扰素α-2b(IFN-α-2b)序贯治疗组(A组)8例及单用羟基脲组(B组)10例,以治疗5个月为近期观察时限,观察两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WBC)、血小板(PLT)以及脾脏大小等指标变化;以治疗2年以上为远期观察时限,比较两组远期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5个月后RBC、Hb、HCT、WBC、PLT以及脾脏大小等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改善(P<0.01),但治疗后两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2年内未发生复发病例,8例均持续完全缓解(CR),B组2年内持续缓解6例(其中CR3例),HU减量过程中复发4例.两组远期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FN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流感样症状,经口服非甾体消炎药可控制,病人可耐受.结论 羟基脲联合干扰素a-2b序贯治疗PV能使血细胞持续稳定在正常范围,安全性较好,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血栓危险因素,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对2007年12月至2014年10月住院诊断的PV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确诊81例PV患者,男31例,女50例,中位年龄64(24-85)岁,随访中位时间为36(9~240)月,有37(48.1%)例发生血栓事件45例次,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是血栓形成独立危险因素(P0.05),无高血压、JAK2V617F基因突变阴性患者较高血压、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者5年无血栓生存率升高(P0.01)。结论高血压、JAK2V617F突变是PV血栓事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对于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伴有高血压者需要积极抗血小板及控制血红蛋白水平预防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 PV)患者进行JAK2V617F突变检测和相对定量,探讨敏感性高的检测方法,为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用RT-PCR方法对39例PV患者进行bcr/abl融合基因检测;用双荧光扩增受阻突变系统(double fluorescent-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 ,dFARMS)检测JAK2V617F突变,并对突变拷贝数行相对定量.结果:39例PV患者bcr/abl融合基因均阴性.经dFARMS-PCR后,PCR产物经普通琼脂糖凝胶电泳示JAK2V617F突变检出率为89.7%;PCR产物经毛细管电泳示JAK2V617F突变检出率为94.9%.dFARMS检测的敏感性为0.01%.37例突变阳性患者,23例出现并发症,突变相对定量示高拷贝数,2例阴性患者无并发症出现.结论:dFARMS检测JAK2V617F突变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用于临床检测,尤其对突变细胞数少的PV患者;携带有JAK2V617F突变及高突变拷贝数的PV患者,可能易出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JAK2V617F突变致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发病机制.方法 收集PV患者外周血标本,按常规采集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相关影象学检查、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骨髓常规形态+活检+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等,按WHO标准诊断分型.抽提DNA,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结合基因测序检测JAK2V617F突变的存在.结果 34例PV患者中11例患者JAK2V617F突变阳性.结论 JAK2多种造血生长因子受体信号转导中发挥关键作用,因而可作为骨髓增值性疾病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特点、诊断、预后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2例JAK2V617F突变阳性的PV合并ACS病例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复习相关研究进展。结果例1为65岁男性,确诊 PV 3年, JAK2V617F突变阳性,因心绞痛反复发作,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回旋支中段弥漫偏心性狭窄80%;于左回旋支中段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置入依维莫司洗脱支架1枚,术后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及羟基脲治疗PV,随访3年余症状平稳。例2为44岁男性,确诊PV 3年,JAK2V617F突变阳性,给予羟基脲、干扰素、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患者先后出现脾梗死、脾静脉血栓及闭塞、区域性门脉高压、胃底静脉重度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入院前2个月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右冠脉近段血栓影,狭窄60%;入院后1个月出现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近段弥漫血栓影,狭窄90%,右冠状动脉近段完全闭塞;给予双重抗血小板及华法林抗凝治疗,症状好转。结论 PV合并ACS相对少见,JAK2V617F突变阳性、WBC增多、年龄大于65岁及既往血栓病史是PV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结合临床特点、冠状动脉造影及合并症情况给予个体化治疗;对于以PV导致的血栓形成为主要病因的ACS行冠状动脉再血管化治疗应慎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本院2005年3月至2009年3月间诊治的31例ET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诊入住血液内科者仅占54.8%,首诊入住其他科室者达45.2%;临床表现仅有头晕、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者占80.6%,因其他原因做血常规确诊本病者占19.4%。38.7%患者合并栓塞,但合并出血者占3.2%。JAK2/V617F基因检测突变者52.6%。羟基脲治疗有效率(CR+PR)达81.0%,羟基脲+干扰素治疗有效率达90.0%。常规治疗组初治未合并血栓者血栓发生率77.8%,奥扎格雷钠治疗组初治未合并血栓者血栓发生率20.0%。结论ET患者因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容易漏诊,其栓塞发生率大于出血发生率。多数ET患者存在JAK2/V617F基因检测突变。羟基脲+干扰素的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血栓素A2抑制剂奥扎格雷钠干预治疗可以减少ET患者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干扰素α(IFN-α)联合沙利度胺治疗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6—2016年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血液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Bcr/Abl阴性MPN患者150例,其中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者共122例,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56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66例。根据药物治疗反应将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患者分治疗组1〔57例,给予IFN-α联合沙利度胺维持治疗,其中PV患者25例(A1亚组),ET患者32例(B1亚组)〕;治疗组2〔35例,给予羟基脲联合沙利度胺维持治疗,其中PV患者15例(A2亚组),ET患者20例(B2亚组)〕;对照组〔30例,给予羟基脲维持治疗,其中PV患者16例(A3亚组),ET患者14例(B3亚组)〕。记录患者的临床缓解率,治疗前、治疗后半年、治疗后1年JAK2V617F基因突变比例,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病理学检查结果,无疾病进展生存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A1、A2、A3亚组临床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1亚组临床缓解率高于B3亚组(P<0.05)。治疗方法、时间在JAK2V617F基因突变比例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方法、时间在JAK2V617F基因突变比例上主效应显著(P<0.05);治疗后半年、1年A1亚组JAK2V617F基因突变比例低于A2、A3亚组,B1亚组JAK2V617F基因突变比例低于B2、B3亚组(P<0.05);治疗组1、治疗组2、对照组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1.2%(52/57)、80.0%(28/35)、60.0%(18/30)。药物不良反应在3组之间相似,患者均能耐受。结论 IFN-α联合沙利度胺治疗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Bcr/Abl阴性MPN能提高临床缓解率和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并且其可降低JAK2V617F基因突变比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定量检测并分析JAK2V617F突变等位基因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中的分布情况。方法分别建立位点特异性PCR和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JAK2V617F突变的方法,对40例PV、31例ET标本和对照标本(急性白血病和正常人标本各40例)进行检测,统计分析2种方法的突变检出率、突变等位基因比例在2种疾病中的差异及其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结果位点特异性PCR法和荧光实时定量PCR法在PV患者中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7.5%和92.5%,在ET患者中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1.6%和64.5%,在急性白血病和正常对照标本中均未检测到突变。突变阳性的PV患者突变型等位基因比例为0.436±0.261,其中携带纯合突变者占PV患者总数的40.54%。突变阳性的ET患者中突变型等位基因比例为0.216±0.207,其中携带纯合突变者占ET患者总数的10%。统计分析表明在PV和ET患者中突变型等位基因比例和患者性别无关(P值分别为0.342和0.154)。突变阳性的PV和ET患者中突变等位基因比例和年龄无相关性(PV:r=0.161,P=0.342;ET:r=0.331,P=0.154)。结论PV患者较ET患者携带更多突变的等位基因,PV患者携带纯合突变的比例是ET患者的4倍。采用较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有助于提高JAK2V617F突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干扰素α-2b联合小剂量HA方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安兰 《吉林医学》2011,(2):245-246
目的:探讨干扰素α-2b联合小剂量HA方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血液学、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及急变率,寻找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新途径。方法:干扰素α-2b联合小剂量HA方案:干扰素α-2b(INFα-2b)300万U/次,隔日1次;小剂量HA方案:高三尖杉酯碱(HHT)2mg/d,d1-14;阿糖胞苷(Ara-c)50mg/d,d1-14;每个月1个疗程。3个疗程结束后统计血液学缓解率,每半年检查ph染色体,并且与单独使用羟基脲治疗CML对照比较。结果:干扰素α-2b联合小剂量HA方案治疗20例,3个月后有16例获得血液学完全缓解,缓解率80%;羟基脲组20例,3个月后有10例获得血液学完全缓解,缓解率50%(P<0.05)。观察36个月,干扰素α-2b联合小剂量HA方案治疗组,有9例获得遗传学完全或部分缓解,缓解率45%,仅1例发生急变,急变率为5%。羟基脲对照组36个月无1例出现细胞遗传学缓解,有6例出现加速或急变,急变率为3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CML慢性期患者采用干扰素α-2b联合小剂量HA方案可显著提高患者血液学缓解率,减少ph染色体阳性细胞,提高CML患者细胞遗传学缓解率,降低急变率,延长CML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4.
刘学文  马宏杰 《中外医疗》2014,(21):194-196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发病与JAK2基因突变着密切关系。该突变通过过度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诱导PV发生。目前,JAK2基因突变已经成为诊断PV的重要条件,JAK2抑制剂在临床前试验中初见成效,进入早期临床试验。该文就近年来JAK2 V617F基因突变在PV临床诊断及靶向治疗方面的进展及存在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羟基脲加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的疗效情况。方法分析该院血液内科收治的3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措施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为单独应用羟基脲治疗组10例,观察组为羟基脲加干扰素α-2b治疗组25例。结果观察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遗传学反应总缓解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基脲加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的遗传学反应总缓解率明显改善,提高了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诊断、治疗及疾病转归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PV治疗11年后转化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病例,分析其临床及实验室特点,并作相关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符合国内及WHO 2008年PV诊断标准,转化后符合APL诊断;自初诊PV至转化为APL共11年;患者有JAK2V617F突变和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结论:PV可转化为APL,其转化可能是疾病的自然转归或长期羟基脲治疗所致,其相关性、最佳治疗方案及预后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JAK2V617F基因突变在骨髓增生性疾病(MPD)中的发生率及其与血液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68例MPD患者骨髓及外周血细胞抽提DNA,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技术,检测JAK2V617F基因突变,对突变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合临床资料以及外周血细胞计数作进一步分析.结果:68例MPD患者中JAK2V617F突变的阳性率为65.28%,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阳性率为77.77%(28∕36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阳性率为56.52%(13∕23例),慢性骨髓纤维化(IMF)患者阳性率为44.44%(4∕9例). 各组患者骨髓及外周血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率大致相同.PV突变阳性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较突变阴性患者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T突变阳性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较突变阴性患者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JAK2V617F基因突变有助于BCR/ABL阴性的MPD的诊断.JAK2V617F突变对血液学特征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JAK2V617F基因突变与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的临床相关性分析。 方法 汇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血液科124例BCR/ABL阴性MPN患者,从外周血或骨髓中提取全血DNA,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技术检测样本中是否存在JAK2基因V617位点突变,结合临床资料作进一步分析。 结果 124例BCR/ABL阴性MPN患者,男性64例,女性60例,中位年龄58岁(19~83岁),JAK2V617F基因突变与性别无相关性,与年龄有相关性,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者70例,阳性率为56.45%,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患者阳性率为62.07%(18/29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 thrombocythemia,ET)患者阳性率为53.57%(45/84例),慢性骨髓纤维化(chronic bone marrow fibrosis,IMF)患者阳性率为63.64%(7/11例)。 结论 JAK2V617F基因突变有助于BCR/ABL基因阴性的MPN的诊断;JAK2V617F基因突变对血液学特征有一定影响;JAK2V617F基因突变与性别无相关性,与年龄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JAK2V617基因突变阳性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患者骨髓标本中WT1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核酸扩增荧光法检测16例PV患者和18例ET患者骨髓中JAK2V617基因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突变阳性的PV和ET患者骨髓WT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14例PV和11例ET患者JAK2V617基因突变阳性.在这25例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患者中,11例患者WT1基因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部分JAK2V617基因突变阳性的MPN患者体内WT1基因呈高度表达,WT1基因高表达可能与JAK2V617F基因突变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那立军  马洪 《黑龙江医学》2013,37(6):401-402
目的观察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MPD)患者中JAK2V617F基因突变的发生率。方法 30例MPD患者骨髓及外周血抽取DNA,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技术检测JAK2V617F基因突变。结果 30例MPD患者中JAK2V617F基因突变的阳性率为68.4%,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为79.2%(19/24),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为50.0%(3/6)。结论 JAK2V617F基因突变检测有助于BCR/ABL阴性的MPD的诊断,使MPD能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预防或减少血栓形成及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