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横韧带对髋臼假体前倾定位的参照作用,以供临床参考。方法:以我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7例为研究对象,术中将髋臼横韧带作为髋臼假体前倾定位的解剖参照物,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测量髋臼假体前倾角度,并与正常值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达到Ⅰ期愈合效果,Ⅰ期愈合率为100.00%;术后未发生一例切口感染、髋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0.00%。术后髋臼假体前倾角度为(15.20±3.96)°,与正常前倾角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将髋臼横韧带作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前倾定位的解剖参照物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2.
李远景  张德  丘宏伟  黄耀斌  汪璟  黄秀娟  黄健 《广东医学》2012,33(20):3129-3130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常规方法和术中联合调整前倾角方法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方法 对照组为18例(21髋)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观察组22例(25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联合调整髋臼杯前倾角及股骨假体前倾角手术.结果 对照组2例术后出现人工关节前脱位,观察组所有患者无关节脱位.结论 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股骨颈前倾角一般较大,全髋关节置换时联合调整髋臼杯及股骨假体前倾角,术中减小髋臼杯前倾角及股骨假体前倾角,能有效预防人工关节前脱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髋臼横韧带与髋臼卵圆窝顶点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中对髋臼假体准确植入的参照作用,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自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实施初次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术中采取髋臼横韧带与髋臼卵圆窝顶点为解剖标志,指导髋臼假体植入,术后测量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及外展角,与参考值进行比较。结果术后患者均达到Ⅰ期愈合,均未发生髋关节脱位等并发症,术后测量髋臼假体外展角为(40.4±3.7)°,与参考值(40.0±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倾角为(20.9±3.6)°,与参考值(20.0±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臼横韧带与髋臼卵圆窝顶点作为解剖标志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对髋臼假体的精确植入起到可靠的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髋臼横韧带及髋臼切迹在髋臼假体定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THA术,观察组使用髋臼横韧带及髋臼切迹作为标志辅助参考髋臼假体定位。对照组使用常规目测定位。术后2周观察患者髋臼外展角与髋臼前倾角与标准值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前倾角与外展角与标准值无明显差异,对照组患者均明显高于标准值。结论:髋臼横韧带与髋臼切迹在THA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对髋臼假体更为准确定位,以避免术后假体脱位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不良的髋臼杯摆放角度显著影响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假体生存率,目前针对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髋臼,缺乏可靠的术中解剖标志来辅助髋臼杯前倾的摆放,本研究分析了髋臼前后切迹相对于骨盆在三维空间内的成角特点,探讨了髋臼前后切迹对DDH THA臼杯前倾摆放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至2018年的正常人、DDH病人髋关节CT数据(正常人组22人,共44髋;DDH组66人,共117髋)。凭借髋臼前后切迹构成的连线,依据不同的前倾角定义,测量3种切迹前倾角度(手术学、放射学、解剖学),分析不同类型髋关节中每个角度与对应臼杯安全角度的关系,并探究相应角度与DDH平片学指标的联系。结果:普通髋臼组与Hartofilakidis A型 DDH髋臼组中,髋臼前后切迹在CT上均能够清晰辨认,且2组的切迹手术学前倾角(surgical anteversion of acetabular notch,SAAN)(普通髋臼:22.4°±5.5°;Hartofilakidis A型DDH髋臼:25.5°±7.4°)处于臼杯手术学前倾安全范围内(6°~36°);在SAAN非安全的DDH髋臼组平片指标中,相较于安全组,Lateral center-edge(LCE)角更小(-2.3°±13.0° vs. 5.6°±12.3°,P=0.013),侧方脱位距离(20.9 mm vs. 15.9 mm,P=0.006)、Tonnis角(35.4° vs. 30.8°,P=0.005)更大。结论:髋臼前后切迹在正常或低脱位型DDH髋臼中CT识别率高,可以作为术中一个特定的解剖标志。对于发育正常髋臼与Hartofilakidis A型DDH髋臼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从骨盆矢状位来看,髋臼前后切迹可以作为髋臼杯前倾摆放的良好解剖参考标志。SAAN臼杯前倾定位法应避免在平片显示LCE角显著减小,侧方脱位距离、Tonnis角显著增大的髋关节中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人工全髋置换术后髋臼方位对髋关节脱位的影响,并为临床提供评价标准.方法:测量318例(326髋)X线片的髋臼外展角、前倾角及股骨头旋转中心垂直位置,通过平均2.7年随访来确定上述3因素与术后髋脱位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最近随访时,326髋有10髋发生脱位.外展角≥55°,较<55°脱位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股骨头旋转中心垂直位置≥30mm,较<30mm脱位发生率也有显著性差异;前倾角≥15°和<15°相比,脱位发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前倾角与外展角没有交互作用.结论:髋臼方位不当与全髋置换术后的脱位明显相关;外展角<55°,股骨头旋转中心垂直位置<30mm及合适的前倾角可以提供较稳定的髋关节,明显降低术后髋脱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行生物型小臼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我们针对30例32髋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充分完善各项术前准备后,采用生物型小臼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并于术后3个月、6个月及之后每年1次定期行X线片复查臼杯固定区域、覆盖度以及外展角、前倾角,其真臼区大小和位置,采用Harris评分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30例患者均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未出现切口感染及人工假体关节松动脱落等术后并发症。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月X线片复查均示臼杯位于真臼区,髋臼对臼杯负重区的覆盖达98.4%~99.7%,平均98.8%;臼杯从Ranawat上移4.6-7.8mm,平均6.2mm,三角内移4.7-6.8mm;臼杯外展角(43.6±5.1),前倾角(10.1±5.2)。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86.1±7.9分,较术前显著改善(t=13.21,P0.01)。结论生物型小臼杯假体用于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其臼杯覆盖率及初始固定均满意,术后中远期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R)中,人工髋关节的稳定性取决于髋臼假体的精确安置。适当的髋臼角度,能够避免发生髋关节脱位以及撞击征和关节过度磨损,进而维持人工关节的活动度和稳定性。方法应用术中C臂X光机移位测量髋臼的前倾角、外展角来确定术中髋臼假体的置入角度,并与手术前后测定的髋臼位相参数和传统髋臼假体定位器置入假体的患者全髋术后的髋臼位相参数对比,探讨这种测定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髋臼杯的精确安置可以使髋关节的生物力学得以优化,减少髋关节的脱位率和避免撞击。结论术中准确的纠正骨盆的前后倾斜、内外旋转和外展内收,以及髋臼杯的精确安放,可以提高假体置换术手术质量,减少术后脱位、假体撞击、关节活动受限以及聚乙烯磨损等并发症,促使人工关节的保存率得以延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自体股骨头结构植骨重建髋臼在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5年1月至2010年11月对髋Crowe分型在Ⅲ型和Ⅳ型的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25例31髋,34~69岁,平均52岁;Ⅲ型15例19髋,Ⅳ型8例10髋;采用结构植骨重建髋臼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行股骨头结构植骨,保证覆盖率的基础上,于真臼或近真臼水平重建髋臼并安装假体。术后行影像学检查和Harris评分。成功随访23例29髋,平均随访5.1年。结果 植骨愈合良好,无植骨塌陷,1例1髋术后脱位,所有病例无假体松动发生。术前Harris评分平均44分,术后1年平均89分,最后1次随访平均88分。结论 应用自体股骨头结构植骨,满足覆盖率前提下在真臼位置重建髋臼行全髋关节置换,对髋臼发育不良的患者术后髋关节的功能具有安全有效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四代陶对陶髋关节假体的陶瓷内衬的改良放置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初次行全髋置换术且使用强生公司四代陶瓷对陶瓷人工髋关节假体系统的29例患者。术中严格控制髋关节假体位置,陶瓷内衬安置时改进手术技术及操作,在内衬放入髋臼金属臼杯时用专用吸盘杆吸住陶瓷内衬,在大弯钳调整及按压协助下将陶瓷内衬放置于髋臼杯中。结果:29名患者术中所有陶瓷内衬均安置成功,术中所有陶瓷内衬边缘均与金属髋臼杯内缘平行,未出现陶瓷内衬未完全放入髋臼杯的问题及陶瓷碎裂的现象。1例患者术后出现手术切口周围红肿,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6个月,Harris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所有患者均无行走时异响,骨盆平片证实所有患者的假体位置良好,未见陶瓷内衬碎裂及移位等并发症。结论:在强生四代陶对陶髋关节假体内衬安置时,通过大弯钳调整并辅助放置陶瓷内衬于髋臼金属杯内的方法,操作简便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度股骨头坏死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软组织松解及髋臼重建术的应用对改善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6年8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68例股骨头重度坏死(Ficat III,IV期)患者术中应用软组织松解及髋臼重建术。全髋关节置换术均采用的后外侧入路。通过清除瘢痕组织和增生骨赘,充分松解外展肌群腱性止点、内收肌群腱性止点及髋臼周围软组织,在解剖位置上重建髋臼并延长患肢长度。术后1年行Harris评分、患侧髋关节X线正侧位片检查及双下肢全长X线片检查。结果:术后随访1.0~5.5年。68例患者股骨头均恢复至正常解剖位置,患肢长度延长1.5~3.5 cm,无坐骨神经损伤发生,术后1年Harris评分从术前的38.6±7.5上升至78.2±5.7(P=0.029)。结论:在股骨头重度坏死患者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可以应用软组织松解及髋臼重建术来保证髋臼窝达到解剖重建,从而改善外展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仿真的方法,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时3种不同髋臼假体位置与髋臼假体初始稳定的相关性,为临床手术操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专门的生物力学有限元网格划分器,从髋关节发育不良的CT扫描数据中,建立高度仿真的个性化髋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模拟在真臼位置安放髋臼假体的解剖位重建、将髋臼内壁打磨穿透内移的中心化重建、和在真性髋臼上方假臼高位重建3种常见的临床手术方案,模拟不同臼杯假体位置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假体稳定的影响。结果髋臼假体在真臼位置安放的解剖重建,出现应力集中和大剪切应力的可能性最小,穿透内移安放的模拟应力分布略高于真臼重建,而在假体上移高位安放的模拟则出现预测应力大幅增加。结论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尽可能在真臼位置重建和安放臼杯假体,以达到最优的应力分布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全够置换术中,对解剖异常的髓臼和(或)股骨上端异常处理方法,依病变性质和髓臼形态改变,对各型异常够臼分别采用扩容,加深、加盖、改变髓日方向和选择合适人工日进行处理;对异常股骨上端亦采取扩大髓腔、假体植入改向、选择细柄(D7mm~8mm)谨防股骨上端劈裂.分析2o例异常够自经处理后分别按标准位、解剖位、需要位安装人工臼帽,日壁完整稳定,X一线拍片证实位置良好.17例异常股骨上端经处理后植入细柄(D7mm~8mm),人工股骨头置人顺利.股骨上端细微裂纹不影响人工关节稳定性.我们认为术前认真设计全面准备,术中仔细操作,电视X一光机监控,经各种技术处理的各型够臼异常和股骨上端异常效果是优良的,技术难度是可以克服的.全髓置换术中的并发症是可以显著减少的.  相似文献   

14.
成人髋臼发育不良早期因症状不典型而诊断困难,当出现临床症状时,一般合并髋关节半脱位或脱位,晚期会继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导致患者最终只能置换人工关节.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原因可能与遗传、软骨发育障碍有关.虽然影像学测量方法及治疗方案较多,但因早期症状不明显,易出现漏诊,治疗决策根据疾病的进展程度制定:早期及中期患者可通过减少负重止痛及截骨术增加髋臼包容性;晚期患者并发严重的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脱位,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关节功能,人工关节置换技术是最有效也是终极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邹宏恩  叶军  唐农轩  张明华 《医学争鸣》1999,20(10):892-894
目的:探索髋臼转盘截骨术对髋臼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E版画肋截骨 种病变引 髋臼畸形18例(20髋),纠正并重建髋臼拱形结构,增加髋臼对股骨头的覆盖,髋关节的生物力学效应,以获得无痛、稳定和下沉活动的髋关节,随访时间1a ̄5.5a,依据患者髋关节的疼痛、步态、功能、活动范围、X线结果进行疗效评估,结果:大部分口才术4后疼产能基本消失,关节活动度无减少,无固定性畸形,头臼关系正常,负重良好,Shen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讨Zweymueller型髋臼假体治疗成人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性。方法:应用Zweymueller型人工全髋关节假体,对27例30个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THR)。术前Harris评分最高56分,最低24分,平均42.6分。结果:所有患者髋关节疼痛完全消失,关节活动度增加,髋臼假体稳定。Harris评分最高98分,最低78分,平均90分。X线评价无松动征像,髋臼假体位置良好。结论:特殊设计的Zweymueller型人工全髋关节假体髋臼重建初期稳定,手术不需大块植骨和骨水泥,初期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杯假体的理想位置、正确放置方法及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将33例(39髋)1989年9月~2003年1月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分为两组进行随访,A组:1998年前按Harris常规手术方法16例(20髋);B组:1998年后采用髋臼中心化手术技术17例(19髋).两组术前、术后随访时均行Harris临床评分,测量泪滴与髋旋转中心的水平距离、髋臼杯外展角及股骨偏心距,了解髋臼发育情况.结果术后A、B两组Harris评分分别为(82.3±8.4)和(88.9±5.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B组泪滴与髋旋转中心的水平距离(37.3±3.4)mm明显低于A组(46.4±4.3)mm(P<0.05);两组髋臼杯外展角及股骨偏心距差异无显著性;术后随访除2例偏外位置者出现移植骨吸收及髋臼杯位置不良外,其余患者无假体松动和下沉.结论术中应正确鉴别真性髋臼位置,加深髋臼使髋臼杯假体得到牢固固定,将髋旋转中心内移和下移,以便术后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上缘及后上缘骨赘处理与否对术后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随访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86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照髋臼处理与否,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及行X线检查,对关节功能评分、骨化性肌炎发生率、髋臼骨折发生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发育性髋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 DDH)继发晚期骨关节炎的手术要点和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5月至2008年3月,我科对32例36髋DDH继发晚期骨关节炎患者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均在真臼处重建,骨水泥固定16髋,非骨水泥固定20髋。术后平均随访31.3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X线检查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术后肢体延长(3.4±1.3) cm。并发股骨骨折2例,坐骨神经牵拉症状1例;未出现感染、脱位、有症状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分别将术后第3天、第14天和最终随访时间的Harris评分与术前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期内X线照片未见异位骨化、假体松动、下沉等现象,无翻修病例。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发育性髋发育不良继发晚期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在真臼处重建髋臼和选择恰当假体置入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翻修术髋臼周围骨量储备或缺损的处理经验及选取生物型大直径多固定孔臼杯应用。方法选取辽宁本溪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5月-2012年4月期间髋关节翻修术中存在不同程度髋臼骨缺损共32例(34髋),骨缺损类型为Paprosky Ⅱ、Ⅲ型。我们采用大直径多孔臼杯结合植骨修复骨缺损,恢复髋臼旋转中心。结果平均随访3.2(2.5~3.67)年,Harris评分18髋〉90分,13髋为80~89分,2髋为70~79分,1髋〈70分,优良率达88.6%。结论大直径多孔臼杯结合植骨处理髋关节翻修术中严重髋臼骨缺损,中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