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阐明钉螺在静水与动水中的运动方式与特征,探索新的防止钉螺扩散的途径。方法:运用水动力学、泥沙运动力学和钉螺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结果:首次提出钉螺在水中运动状态流速关系的阈值,获得有关钉螺运动特征的5个参数,并推导出相庆的7个数学公式。结论:提供了研究钉螺在水体中的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静水不同水深条件下钉螺上爬运动状态,为探索新的防止钉螺扩散模式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实验室内观测玻璃圆管中不同水深钉螺上爬行为,记录钉螺上爬时间和高度,并分析静水水压对钉螺上爬运动的影响。结果通过观测,获得了钉螺静水空间分布特征,即在不同水深的玻璃管中,钉螺主要分布于静水水表和水底两层;通过拟合静水压强与钉螺上爬速度的关系,得到静水水深与钉螺爬离水面高度的回归方程,确定静水中60 cm水深是钉螺对水压敏感性的分界点;距水面80 cm以内静水中钉螺离水面高度差异不大,钉螺在深度80 cm以内的静水中爬出水面后主要集中在距水面13 cm处附近。结论钉螺在静水中的上爬速度与静水压强成反比,钉螺爬出水面后距水面高度与水体深度成反比。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湖北钉螺外形地域分布数据库并探讨其应用价值,为钉螺分类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1950年代及1998年以后收集的钉螺标本,测量其螺层、壳高、壳宽、次螺层体长及外唇;观察螺壳表面纵肋有无及粗细程度,螺顶为粉红色及螺顶磨损情况,并按照地区以县为单位归类,建立外形地域分布数据库。对该数据库进行钉螺外形特征分类,并进行部分区域的钉螺50年前后外形对比;检索与姚氏钉螺相关具红色螺顶特征的钉螺分布区域;检索与湖北大口钉螺相关具螺顶磨损特征的钉螺分布区域。结果建立了湖北钉螺外形地域分布数据库和50年前后外形对比数据库;具螺顶磨损特征的钉螺除湖北大口外尚有其他2个分布区域;螺顶泛红的湖北钉螺除广西宾阳及其周边的两个县(市)外尚有其他9个分布区域。结论根据钉螺纵肋形态可分为4类:光壳、细肋、肋壳、粗肋;钉螺外形在50年内未发生明显变异。大口钉螺螺顶磨损现象罕见。螺顶泛红是广西宾阳、武鸣、忻城三地钉螺极重要的特征,但并非惟该地区所拥有。  相似文献   

4.
钉螺水体沉降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玻璃筒和玻璃水槽中模拟不同流速水体,对各期钉螺作水体沉降试验,钉螺在静水中呈水面漂浮和水中沉降两种状态;在动水中呈水表漂流、水中沉降悬移、水底推移滚动和扬起悬移等4种运动状态.钉螺在水中沉速与钉螺大小、水温高低呈正相关;钉螺沉降轨迹角度与水流速度呈正相关,与钉螺大小呈负相关.钉螺沉降水平悬移平均速度接近平均水流速度.用所测各期钉螺的平均沉速推算不同深度和不同流速水体的钉螺沉降悬移距离,与实测平均悬移距离无明显差异.最小钉螺的最低起动流速在8—16cm/s之间,最低扬动流速在24—32cm/s之间.  相似文献   

5.
日本血吸虫毛蚴对钉螺趋向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毛蚴对钉螺的趋向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Roberts比较法,将Roberts比较法中上层的"φ"形容器由有机玻璃制作并粘合,改为无需粘合的石蜡和玻璃板制成,用此方法检测了经螺蛳处理过的水(snail conditioned water,SCW)和Mg2 对日本血吸虫毛蚴趋向钉螺的影响.结果加20 μl的80只钉螺在40 m1去氯水中生活4 d的SCW和加20μl的100只钉螺在100 ml去氯水中生活10 d的SCW,都能影响日本血吸虫毛蚴的趋向,其能力似与浓度有关,加入5 μl或20 μl的0.10 mol/L Mg2 也能够影响日本血吸虫毛蚴的趋向运动.结论钉螺可能会释放吸引日本血吸虫毛蚴的物质.Mg2 能促进日本血吸虫毛蚴趋向钉螺.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核与评价广西在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后监测钉螺措施的效果。方法:在清查疫区残存钉螺的同时,扩大对疫区县的非流行乡村和非流行县螺情调查结合抽查考核。结果:在原疫区及其外围查螺200571139m2,在原疫区发现残存螺点13个,面积2026m2,但未发现阳性钉螺。自1993年起已连续3年未发现钉螺。在环绕疫区的非流行县——平南和马山系统抽查了38个乡村,查螺面积185536m2,均未发现钉螺。结论:表明全区血吸虫病流行地区钉螺基本控制,巩固了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阐明大山区(云南和四川省)有钉螺而无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简称:有螺无病地区)钉螺在流行病学中的意义及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大山区4个有代表性有螺无病村的钉螺,以所在省的日本血吸虫毛蚴在实验室进行群体感染,钉螺与毛蚴比例分别为1∶40和1∶90。结果:4个有螺无病村的钉螺均能为日本血吸虫毛蚴感染,其中,四川省两个有螺无病村钉螺体内的日本血吸虫毛蚴可发育至尾蚴阶段。结论:云南、四川省有螺无病地区钉螺在适宜的环境和一定数量的传染源的条件下可以为所在省的血吸虫毛蚴感染,大山区有螺无病地区为潜在的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应加强对这类地区日本血吸虫传染源输入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γ拟钉螺分类演化的遗传学基础。方法:用微量平面淀粉胶电泳法,检测浙江省开化及淳安县6个螺群宋氏γ拟钉螺和1个螺群中国γ拟钉螺的24种等位基因酶谱。结果:共测得29个位点,宋氏γ拟钉螺多态位点所占比例为6.9%-13.8%;中国γ拟钉螺全部为单态位点。宋氏γ拟钉螺的种内Nei氏遗传距离(Nei'sD)小于0.12;但宋氏γ拟钉螺与中国γ拟钉螺两者种间Nei'sD为0.73。结论:在等位基因水平显示γ拟钉螺种内变异不明显,种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
云南,四川省有螺无病地区钉螺对日本血吸虫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阐明大山区(云南和四川省)有钉螺而无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地区钉螺在流行病学中的意义及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选择大山区4个有代表性和螺无病村的钉螺,以所在省的日本血吸虫毛蚴在实验室进行群体感染,钉螺与毛蚴比例分别为1:40和1:90。结果:4个有螺无病村的钉螺均能为日本血吸虫毛蚴感染,其中,四川省两个有螺无病村钉螺体内的日本血吸虫毛蚴可发育至尾蚴阶段。云南、四川省有螺无病地区钉螺在适宜的环境和一定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1996-2007年池州市新发现和复现钉螺面积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根据历年螺卡记录结果,按照不同年份和不同水系分别统计新发现和复现钉螺面积。结果从1996年到2007年的12年间,池州市新发现钉螺面积出现2个高峰期。分别是2001年和2005年,复现钉螺面积出现了1998年和2005年2个高峰期:累计新发现钉螺面积152.9hm2,累计复现钉螺面积1211.0hm2,主要发生在山区秋浦河流域。结论钉螺的新发现和复现与自然、社会和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巩固秋浦河流域灭螺成果是池州市现阶段血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1.
水体钉螺爬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结果显示,在静水和低流速水体中可表现出无方向选择性。随着流速增加,其方向选择性渐趋明显。钉螺在水体流通为25-30cm/s时,只向上(包括左、右侧上方)爬行。在大于30cm/s时,钉螺停止爬行。钉螺的爬行活动可随光照度的增强而增强。并仍具有趋光性和背光性。  相似文献   

12.
钉螺起动流速的实验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实验采用水力学和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在配有循环水的玻璃水槽中,首次测定出不同螺龄钉螺的起动流速和钉螺吸附在泥土上、铁板上和玻璃上的起动流通,为判断水下钉螺的起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1990—1993年,运用水力学、泥沙运动力学和钉螺生物学相关理论、方法,开展钉螺静止水体,流动水体沉降及动水起动3类室内试验,研究水体钉螺生物物理特征.试验结果:首次确定了钉螺生物物理指标的9个参数;建立了钉螺水体沉降、起动的4类6个实用公式;观察或测定了水流影响水休钉螺运动因素及值域.揭示了钉螺水体扩散形成机理,阐明现场研究多种扩散现象的成因,为现场防止钉螺扩散的安全工程,如“拦截”、“中层取水”、“沉螺”等工程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钉螺在水中运动状态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钉螺在水体中的运动状态。 方法 采用钉螺生物学与水力学以及河流泥沙工程学相结合的方法 ,观察钉螺运动状态。 结果与结论 钉螺的爬行能力很低 (最大爬速每分钟仅 2 .98cm) ,其在江河沟渠中的自身运动可忽略不计 ,但在阻 /灭螺工程中设计沉降池时必须考虑钉螺的自身运动。钉螺在江河沟渠水流中的运动状态主要表现为 :1吸附于载体随水漂流 ;2作为悬移质随水流推动移行 ,其主要来自湖沼地区大量有螺洲滩随水流启动的、以及沉降在河床床面上的重新启动的钉螺 ,均为 7周龄以下的幼螺 ,因其吸附力较小而易失散。螺龄较大的野外钉螺平均吸附力为其体重的 13倍 ,不易失散。  相似文献   

15.
电灌站涵管式中层取水防止钉螺扩散效果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目的观察电灌站涵管式中层取水防止钉螺扩散效果。方法通过在电灌站取水口打捞漂浮物、水泵出水口拦网检测钉螺,以及在灌区进行钉螺分布调查;同时以未经防螺改造电灌站及其灌区为对照,以比较防螺效果。结果两电灌站取水口附近的运河水面漂浮物中均检获钉螺;经防螺改造后电灌站水泵出水口连续5年拦网检测未发现钉螺,其灌区每年监测调查亦未发现钉螺;未经防螺改造的电灌站水泵出水口每年拦网检测均能截获钉螺,其灌区亦连续4年查到钉螺。结论电灌站取水口采用涵管式中层取水可有效防止钉螺扩散。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描述人工灌溉区钉螺生长繁殖特征,为实施生态学方法控制钉螺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在泾县陈村水库总干渠自流灌溉区选择一斗渠为观察点,于2002年8月~2003年11月,每月进行系统抽样查螺;每月随机抽样有螺框20框,室内逐只测量钉螺螺旋数和壳体长度,镜下观察雌螺并计数螺卵;全部钉螺解剖鉴定死活.同时测量水位并收集气象资料. 结果 2003年,2~4月份活螺密度最高; 7~9月份钉螺死亡率最低;多数月份雌螺存活数量高于雄螺.雌螺含螺卵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含卵雌螺数从6月份开始减少,7月时未见含卵雌螺,8月份含卵雌螺数仅占观察雌螺数的9.79%,9月份占83.82%.幼螺(螺龄>3周)出现在6~10月,大多在6、7月份.但在2002年12月份幼螺出现1个小高峰. 结论在陈村水库自流灌溉区,钉螺的新老交替可能发生在7月份,新生钉螺发育成熟可能在9月份,而这一特征可能受年度间气温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根据流体力学和钉螺生态学理论,在配有循环水的玻璃水槽中,设计制作出由进水控制段、分离扩散段、沉降集中杀灭段、出流还原段组成的涵闸渠系钉螺截留系统(Oncomelania Stem-Stay System简称OSSS)模型。研究了改变流量、平均流速对钉螺截留的影响,分离扩散段对附叶钉螺的脱离率和截留率的影响。“采用模拟钉螺”对OSSS及其改良模型,在相同的水流条件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加OSSS,钉螺和“模拟钉螺”全部冲向下游。而加OSSS,截留率均在98%以上,脱离率为97%。证明OSSS有良好的截留钉螺和使钉螺脱离载体的能力,而其中OSSS-1-3型较好,当相当原型流量0.93m~3/s,平均流速为15.4cm/S时,截留率可达99%。结果还表明OSSS具有不壅高水位,无需处理漂浮物,工程量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大理市山村有血吸虫感染钉螺螺点疫源性的纵向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索阳性螺点疫源性的规律,为制定有效的防治血吸虫病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大理市沙里木庄村一个有血吸虫感染钉螺存在的螺点(简称阳性螺点)进行连续4 年的纵向观察。每次均通过随机环境抽样法设框进行螺情调查,并将所捕获钉螺全部解剖,检测钉螺自然感染率。结果: 4 年中共查螺8 次,均查到活螺,且螺点的位置、范围相对稳定,其中有6 次查获感染性钉螺,钉螺的平均感染率为3.9% (86/2 157)。结论: 云南山区阳性螺点的位置、范围疫源性相对稳定。因此,消灭阳性螺点是防治血吸虫病的最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