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外MALT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复习14例胃肠道外MALT淋巴瘤临床病理资料及病理切片.结果:胃肠道外MALT淋巴瘤占MALT淋巴瘤的42.42%,发病中位年龄为50岁,85.71%为Ann Arbor Ⅰ期,42.86%发生于眼部.肿瘤细胞以边缘区B细胞样细胞为主,伴有少量免疫母细胞样细胞及浆细胞,1例可见大细胞转化区.随访11例,10例存活,1例死亡.结论:胃肠道外MALT淋巴瘤患者发病年龄较胃肠道患者年龄小,好发于眼部,较少向大细胞淋巴瘤转化.  相似文献   

2.
观察分析胃肠道外原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近10年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胃肠道外原发MALT淋巴瘤29例,肺11例,甲状腺7例,腮腺4例,睾丸2例,乳腺1例,眼附属器1例,扁桃体1例,肝脏1例,舌根1例,随访1~101个月(26例随访>12个月);分析比较不同年龄、发病部位、组织学特征、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特点以及治疗方案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1)29例MALT淋巴瘤中位发病年龄55岁(29~80岁),男女之比为1:3,首发症状多为局部肿块;9例(31%)为乙肝病毒(HBV)携带者,HBV感染可能与MALT淋巴瘤的发病机制有一定相关性(P<0.05)。2)组织学上,27例(93.1%)具有MALT淋巴瘤的典型组织学形态特征和免疫表型特征,4例伴有浆细胞样分化,10例伴大细胞转化;3例行IGH/IGK基因重排检测的结果为B细胞受体基因克隆性重排;3)ⅠE期、ⅡE期、ⅣE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2%、100%和69%,ⅠE期和ⅡE期的生存率高于ⅣE期(P<0.05)。不同的原发部位、临床治疗方案以及形态学差异对生存率无影响(P>0.05)。结论:胃肠道外MALT淋巴瘤是一类病因机制尚未明确的惰性淋巴瘤,其预后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HBV感染可能与肿瘤发生相关;不同的原发部位、临床治疗方案以及形态学差异对预后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我区胃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下称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4例胃原发性MALT淋巴瘤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用免疫组化S-P法作下列抗体染色:HP、LCA、CD3、CD5、CDIO、CD20、cyclinD1、lgM、κ、λ及BCL-2等。结果:男性5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56岁。7例位于胃窦部,7例位于胃体。临床分期为:Ⅰ期8例(57%).Ⅱ期6例。14例均表现为溃疡型病灶,病灶周围黏膜呈息肉样增生。组织学特点为:肿瘤细胞以边缘区B细胞为主.混有少量母化的细胞及浆细胞,可见淋巴上皮病变及反应性淋巴滤泡,7例(50%)可见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区。免疫组化染色:HP阳性7例(50%),肿瘤细胞表达LCA、CD20、IgM;表达单一的轻链κ阳性5例、λ阳性9例;CD3、CD5、CD10、cyclinD1均阴性,中小肿瘤细胞BCL-2阳性,大细胞BCL-2阴性。结论:胃MALT淋巴瘤好发于中老年女性.易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  相似文献   

4.
胃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bcl-10和bcl-2蛋白在MALT淋巴瘤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对46例胃肠MALT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10和bcl-2在肿瘤中的表达。结果:46例MALT淋巴瘤男女发病之比为1.87:1,平均年龄53岁。组织学以单核样B细胞克隆性增生为主,伴淋巴上皮病变,少数有大细胞转化。免疫组化bcl-10在不同临床分期,恶性度及复发转移组中胞核阳性的表达率分别为28.13%,70%,75%;72.5%,83.3%;33.33%,71.4%。其表达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bcl-2在各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13%,60%,50%;77.5%,50%;77.78%,46.43%。除不同临床分期组外(P〉0.05),其表达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肠道MALT淋巴瘤是一种低度恶性淋巴瘤,具有特殊的病理组织学形态。MALT淋巴瘤中bcl-10胞核及bcl-2的表达对于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复发转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谭俊 《陕西肿瘤医学》2009,17(11):2221-2222
目的:探讨胃MALT型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12例胃MALT型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形态学特点和免疫组化表达。结果:患者男女比例为1.40:1,中位年龄56岁。结论:胃MALT型淋巴瘤是结外最常见的一种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好发于老年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涎腺原发性结外边缘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涎腺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患者中,女性3例,男性2例,发病年龄32~71岁,肿块位于单侧腮腺/颌下腺。肿瘤细胞主要由多种形态的肿瘤性边缘区B细胞构成,弥漫或结节状浸润生长,见“滤泡植入”、“淋巴上皮病变”伴导管内聚集生长、伴导管上皮周围基底膜样嗜酸性物质增多,见脉管、神经侵犯。肿瘤细胞B细胞相关抗原弥漫阳性,CD5、CD23、Cyclin D1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10%~30%。随访8~97个月,5例均未行放化疗,3例无复发,1例继发右上腭MALT淋巴瘤,1例死亡。结论 涎腺MALT淋巴瘤具有一定的形态学特征,呈B细胞免疫表型且无其他小B细胞淋巴瘤的表型特征。本病呈惰性进程,预后一般较好,可累及周围淋巴结及其他涎腺腺体,有复发和远处播散的风险,需要长期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甲状腺原发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表现、免疫组织表型和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情况。方法:对12例甲状腺原发MALT淋巴瘤进行回顾性研究,包括临床病理表现、免疫表型(CD20、CD45RO、CD5、CDl0、CyclinD1、bcl-2、κ、λ)分析及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IgH基因重排。结果:按2001新版WH0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12例均被确诊为MALT淋巴瘤。其中男2例,女10例,男女之比为1:5,中位年龄为63岁。免疫表型检测:所有病例之瘤细胞均表达B细胞分化抗原CD20;4例(33.3%)检测出免疫球蛋白轻链限制性表达;bcl-2阳性1例;CD45RO、CD5、CD0和Cyclin D1均为阴性。8/12例(66.7%)检测出IgH基因克隆性重排。随访11例,失访1例,死亡3例(25%),存活8例(66.7%)。结论:甲状腺原发MALT淋巴瘤属惰性淋巴瘤,需要结合其病理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必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粘膜相关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22例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应用MALT概念进行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本级资料显示临床以中年人多见.男女性别之比为1.4:1。病变好发于胃窦、体部。22例经免疫组化证实均为B细胞性淋巴瘤。其中6例病理形态学呈典型MALT淋巴瘤,13例呈不典型MALT淋巴瘤。3例肿瘤由单一高度恶性中心母细胞样细胞组成,其中2例内可见LEL现象和浆细胞浸润。结论:胃原发性B细胞性淋巴瘤均为MALT淋巴瘤。单一星高度恶性图像的淋巴瘤可能是MALT淋巴瘤转化的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国人眼附属器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八一医院全军肿瘤中心199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7例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眼附属器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结果 27例患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原发于眼部者25例,其他部位淋巴瘤累及眼部者2例。病理分型:NK/T细胞淋巴瘤2例;B细胞淋巴瘤25例,其中包括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13例,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LPL)4例,套细胞淋巴瘤(MCL)3例,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SLL)2例,髓外浆细胞瘤(EMP)3例。13例既往诊断为小B细胞淋巴瘤,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诊为MALT淋巴瘤8例、MCL 3例和SLL 2例。结论 眼附属器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分类多样,明确诊断可以为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判断预后提供更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我院确诊和会诊的粘膜相关淋巴瘤18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按原发部位分为胃肠(GI)和非胃肠(NON-GI)两组,男性11例,女性7例,男女之比为1.6:1,平均年龄52岁(31岁-63岁)。结果:Gl组9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腹部疼痛最常见,占本组78%(7/9),其次是腹部包块,占33%(3/9),内镜下表现多样;NON-GI组9例,以局部无痛性包块为主。手术后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均为B细胞恶性淋巴瘤。结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亚型,具有起病隐匿,病程长,进展慢及患病率低,好发于中老年男性,治疗和预后良好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