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癌(TMC)的临床诊治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2年来收治的48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高度怀疑或术中证实TMC的35例患者,行患侧腺叶全切+峡部切除+对侧腺叶次全切;术后诊断为TMC的共13例,行患侧腺叶切除或腺叶次全切术;并颈部淋巴结肿大者行患侧腺叶全切+峡部切除+对侧腺叶次全切+改良颈淋巴结清扫术或行双侧腺叶全切除+改良颈淋巴结清扫术。结果:随访时间12~36个月,内分泌抑制治疗,3例复发,全部患者无远处转移或死亡。结论:TMC治疗应该个体化,既要完整清除病灶,又避免了过度外科治疗,合理的治疗方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 1985年~ 1996年 ,共收治甲状腺癌 2 6例 ,均经术后病理证实 ,本文就其诊断和误诊原因 ,手术方法和双侧甲状腺全切提出讨论。1 资料  本组 2 6例中男性 8例 ,女性 18例。年龄最小 2 7岁 ,最大 6 3岁 ,平均年龄 35岁 ,发病时间最长 18年 ,最短 7d ,平均发病时间 2年。病理类型 :乳头状腺癌 19例 ,滤泡型腺癌 4例 ,髓样癌 2例 ,未分化癌 1例。 2 6例中肿瘤侵出包膜及颈淋巴结转移 9例 ,占 35 %。2 方法  传统式颈淋巴结清除术 5例 ,功能性颈淋巴结清除术18例 ,其中双侧甲状腺全切 2例 ,1例出现严重的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治疗二个…  相似文献   

3.
双侧甲状腺癌的外科治疗:附9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大斯 《江苏医药》1994,20(10):554-555
9例双侧甲状腺癌采用全甲状腺双侧颈清扫联合根治术治疗,术后标本病理学检查,双侧颈淋巴结转移77.8%,说明对双侧甲状腺癌施行全甲状腺加双侧颈清扫联合根治术是必要的。手术时必须解剖清楚,尽量做功能性颈清扫,至少保留一侧颈内静脉。同时注意喉返神经,甲状旁腺的保留,不仅达到根治性切除的目的,而且对术后颈部外形和功能恢复更为满意。  相似文献   

4.
结节性甲状腺肿临床较常见,但其合并甲状腺癌却少见,故诊断较困难,术前易误诊。我院收治了3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癌病人,现就诊断与治疗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院1990年1月至2003年1月共收治甲状腺癌148例,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30例(20.3%),男9例,女21例,男女之比为1:2.3;年龄30~83岁,中位年龄62岁。其中单侧结节26例(86.7%),双侧结节4例(13.3%),均经术前、术中及术后病理确诊。发现结节到手术的时间为2个月至15年,平均3年6个月。术前、术中确诊29例(96.7%),术后确诊1例(3.3%)。单侧者行同侧甲状腺全切,对侧甲状腺次全切并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双侧者行双侧甲状腺全切并双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由于术中冷冻切片未确诊,因切除范围不够而再次实施手术者1例(3.3%)。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简化的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除术治疗高危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94年2月-2013年5月收治的高危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80例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994年2月-2011年10月施行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50例为FND组,2011年11月-2013年5月施行简化的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除术30例为SFND组。术后坚持终生服用甲状腺素片,伴有腺体外浸润的6例给予131I内照射治疗。结果施行患侧腺叶全切除+峡部切除+对侧次全切除术71例,双侧甲状腺全切除9例。手术近期并发症共8例(10%),其中声音嘶哑、乳糜漏、症状性低钙血症发生率,FND组分别为4.0%(2/50)、4.0%(2/50)和2.0%(1/50),SFND组均为3.3%(1/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3个月-1年为随访期限记录手术远期并发症,FND组与SFND组患侧颈、肩及上肢感觉异常发生率分别为16.0%(8/50)和0,活动障碍发生率分别为14.0%(7/50)和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的手术治疗是改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SFND用于高危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治疗,有助于保护患侧颈、肩及上肢感觉和运动功能,减少癌复发和转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11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均行手术治疗辅以内分泌治疗,11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中,病理示乳头状癌88例(80%),滤泡状腺癌22例(20%).淋巴结转移者22例(20%).手术方式包括单侧病变行患侧腺叶加峡部及对侧大部切除59例(其中功能性颈清扫12例),息侧腺叶加峡部切除29例(其中功能性颈清扫7例);双侧病变行一侧腺叶加峡部及对侧大部分切除18例(其中功能性颈清扫5例),甲状腺全切除术加双侧颈清扫2例;1例肺转移患者行甲状腺全切及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行[3]内放射治疗.98例术后随访10年生存率91.8%.结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较佳,治疗关键是正确根据其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32例MTC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2例均经手术治疗,总的颈淋巴结转移率为68.8%。术后随访5年以上20例,术后复发9例,总的5年生存率为78.1%。结论MTC单侧病灶者,原发灶至少应行患侧腺叶加峡部切除术;无论N0或N1患者,均应行同侧中央区+同侧侧颈清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上、中、下段食管癌在食管壁及淋巴系统内转移的规律。方法对472例胸段食管癌行全胸段食管切除加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术。结果全组472例共清扫淋巴结10227枚,平均21.7枚/例,其中1028枚见淋巴结转移,全组27:3例有淋巴结转移,转移率57.8%。胸上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方向主要向上纵隔和下颈部;中段食管癌颈、胸、腹均可发生淋巴结转移;胸下段食管癌主要向腹部转移;472例全胸段食管切除,两切端均未发现癌残留。结论胸中段食管癌应行全胸段食管切除加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术;胸上段食管癌应行纵隔和下颈淋巴结清扫术;胸下段食管癌淋巴结清扫重点在胸腹部,下颈部清扫可酌情施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PTMC)颈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及外科处理策略。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 2014年 1月至 2018年 6月收治的 PTMC病人 10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无淋巴结转移者 64例,淋巴结转移者 42例,包括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 37例,侧颈部淋巴结转移者 14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位置、病灶情况、甲状腺包膜受侵情况等临床资料,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探讨外科处理策略。结果(1)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年龄、肿瘤直径、是否多灶、肿瘤位置、甲状腺包膜受侵情况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关( P<0.05);多因素分析可知,肿瘤直径 ≥7 mm、双侧癌、多灶、包膜受侵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2)侧颈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肿瘤直径、肿瘤位置、甲状腺包膜受侵情况、是否多灶与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有关( P<0.05);多因素分析:肿瘤直径 ≥7 mm、包膜受侵、多灶、上极肿瘤是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对于 PTMC病人而言,肿瘤直径 ≥7 mm、双侧癌、多灶、包膜受侵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直径 ≥7 mm、包膜受侵、多灶、上极肿瘤是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根据上述对应独立危险因素判断淋巴结转移区域及危险程度,采取针对性外科处理措施,以改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0.
李明  吴凤霞  刘现栋  荣永婴 《河北医药》2009,31(17):2246-2247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并发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原因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于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手术治疗679侧甲状腺疾病患者的手术次数和术式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关系。结果213例行单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或大部切除,术后出现甲状旁腺功能低下1例(0.47%);298例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出现3例(1.01%);81例行一侧腺叶全切+对侧次全切除,出现2例(2.47%);6例行双侧腺叶全切除,出现1例(16.67%);81例行2次以上手术,出现4例(4.94%)。结论被膜内甲状腺切除和甲状腺下动脉分支结扎可以减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外科治疗术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56例分化型甲状腺癌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49例;年龄15~69岁,平均42.7岁。甲状腺癌位于左叶21例,位于右叶30例,位于峡部1例,两叶多发甲状腺癌4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54例,滤泡状腺癌2例。行患侧腺叶、峡部加对侧次全切除术29例,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术17例,一侧腺叶次全切除及对侧部分切除术6例,全甲状腺切除术4例。行患侧功能性颈清术39例,双侧功能性颈清术3例,患侧传统性颈清术加对侧功能性颈清术1例及患侧传统性颈清术5例。结果5年生存率94%,3年生存率96%,3例失访。4例行全甲状腺切除术的病例术后均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2例出现甲状旁腺功能减退(50%),其他病例均未发生甲状腺功能和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本组无一例发生喉返神经麻痹。结论对分化型甲状腺癌,主张行患侧腺叶切除加对侧次全切除或大部切除,如术前发现颈淋巴结肿大,应同时行患侧淋巴结清扫术。而N0患者,除了对高危组患者:男性>41岁,女性>51岁,腺体外乳头状癌或明显侵犯包膜的滤泡型腺癌应行功能性颈清术外,其他随访容易的N0患者可以不必常规颈淋巴结清扫,提倡长期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预后。方法对2004年1月~2014年1月的118例甲状腺癌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1例患者行单侧甲状腺叶+峡部切除+对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Ⅵ区淋巴结清扫术120例(66.2%),双侧甲状腺全叶切除术+Ⅵ区淋巴结清扫术55例(30.3%),加行功能性颈清扫手术6例(3.3%);乳头状甲状腺癌167例,占92.2%;5年随访48例,存活44例(92%);10年随访20例,存活17例(85%)。结论针对各种类型的甲状腺癌,采取合适的手术方式,结合内分泌治疗取得较好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二次手术进行分析,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近年我院治疗的81例甲状腺癌患者资料作回顾性分析,距首次手术不超过3年。结果首次行甲状腺部分切除者14例,再手术发现残叶癌6例,占42.9%;首次行一侧腺叶38例,再手术对侧癌10例,占26.3%;首次行一侧腺叶加对侧次全切除16例,再手术对侧残叶癌3例,占18.8%;首次行全甲状腺切除或近全切除13例,无甲状腺内复发。合计双侧癌占20%(16/81)。首次未行淋巴结清除29例;行中央区淋巴结清除52例,淋巴结阳性率达59.6%(31/52);行侧颈淋巴结清除20例,淋巴结阳性率70%(14/20)。二次手术行中央区和/或侧颈淋巴结清除,淋巴结阳性率均大于90%。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双侧癌发生率高,首次甲状腺手术范围越大,残留腺体有癌变比例越小。甲状腺癌手术需废弃腺叶部分(次全)切除,建议以全甲状腺切除为主,单侧腺叶切除仅针对部分低复发风险的微小癌。首次手术应常规清扫中央区淋巴结,侧颈转移癌常见,侧颈淋巴结清除是减少复发的必要手段。【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二次手术;方案评价  相似文献   

14.
35例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5例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22例超声提示有微小钙化而可疑甲状腺癌,占62.85%,与良性结节5.95%的微钙化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穿刺6例,确诊4例。术中病冻切片确诊27例,8例术后石蜡切片确诊。8例术后确诊患者未行补救手术,随访2个月~7年,与其余27例患者比较复发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彩超所提示的微钙化对论断甲状腺微小癌有意义,术前术中明确诊断的微小癌的手术以腺叶加峡部全切,对侧次全切为宜。术后确诊的微小癌如果已行患侧腺叶次全切或全切,可暂不行补救手术,但应密切观察。有颈淋巴结转移者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对于未触及淋巴结肿大的患者,不宜做预防性颈清扫。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甲状腺乳头状微灶癌(PTMC)气管旁淋巴结转移情况,探讨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 N0)PTMC患者发生Ⅵ区淋巴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患侧甲状腺根治性切除+颈Ⅵ区淋巴清扫术的120例c N0PTM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检查分为Ⅵ区淋巴结转移组(40例)和未转移组(80例),并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PTMC颈Ⅵ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3.3%,单侧癌灶部位(P<0.05)、甲状腺包膜侵犯(P<0.05)、单侧多灶性PTMC(P<0.01)为Ⅵ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 c N0PTMC有较高的颈部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率,在切除甲状腺的同时清扫颈Ⅵ区的淋巴结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有相关危险因素者。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359例甲状腺乳头癌的临床分析,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手术治疗取得了一些经验。本组病例共行各类颈淋巴结清扫术289例。行单纯肿瘤切除的32例中有17例术后病理证实有癌残留(53.12%)。359例的淋巴结转移率为61%。依据术后肿瘤包膜情况,分为:①包膜未受侵的包膜内型。②包膜已受侵的包膜内型。③腺内型。④腺外型。四型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65%、55.77%、63.80%、76.79%。我们认为:①原发灶应行腺叶并峡部切除,不宜行单纯肿瘤切除。②出现颈淋巴结转移时应行联合根治术,并尽可能采用功能性颈清扫术。③未发现淋巴结转移时,除包膜未受侵犯的包膜内型外,均应行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7.
甲状腺微小癌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章林  王本一 《中国医药》2006,1(8):474-475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诊断和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36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女之比为1:4.14;7例术前确诊,2例出现颈淋巴结转移,29例(80.56%)是在甲状腺良性病变手术中或术后发现,31例(86.11%)为单发癌结节。2例行一侧腺叶和峡部切除及对侧腺叶次全切除术,加局部淋巴结清除;24例行一侧腺叶切除加峡部切除术;10例因误诊为良性病变而再次手术。随访病例中,2例死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甲状腺微小癌女性发病率高,且以单发癌结节为主,多数因甲状腺良性病变在术中或术后发现。甲状腺微小癌应予以手术切除,其预后较好。提高术前、术中的诊断率有助于决定手术方式,减少再手术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再手术方式.方法对32例甲状腺癌再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回顾分析.结果32例中,原发癌灶残留15例,甲状腺癌根治术后复发或局部淋巴结转移8例,对侧甲状腺及对侧颈淋巴结出现病灶5例,甲状腺微小癌并颈淋巴结转移4例.再手术方式包括:①原发灶残留者行残叶及峡部切除,或加对侧叶次全切除术;②对颈淋巴结转移者,行颈淋巴结清扫术;③对侧甲状腺及对侧颈淋巴结转移者,行对侧甲状腺癌根治术④对甲状腺微小癌并颈淋巴结转移者,行甲状腺癌根治术.结论对局限于一侧甲状腺叶的甲状腺癌,首次手术至少行患侧甲状腺叶及峡部切除,避免单纯肿瘤摘除术;根治术后复发或局部淋巴结转移,手术仍为主要治疗手段;应重视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和处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讨论并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病人出现头颈部区域转移性淋巴结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首次就诊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人746例的临床与病理资料,分析其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病灶数目、肿瘤侧别、包膜侵犯、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等因素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55岁、男性、多病灶、双侧癌、侵犯包膜、肿瘤长径>5 mm、合并HT的病人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男性、多病灶、侵犯包膜、肿瘤长径>5 mm的病人与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肿瘤长径>5 mm、多病灶、双侧癌密切相关(均P<0.05);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肿瘤长径>5mm、侵犯包膜和多病灶密切相关(P<0.05)。结论 当PTMC病人存在年龄<55岁、男性、肿瘤长径>5 mm、多病灶、双侧癌、侵犯包膜、合并HT等情况时,应对中央区淋巴结进行外科干预,另外可参考颈淋巴结超声、CT等相关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各种甲状腺手术在多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中的选择,总结手术经验.方法 1995年1月至2010年10月对中信重型机械公司中心医院普外科的90例多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采用双侧甲状腺全切术43例,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术29例,双侧腺甲状腺叶次全或大部分切除术18例.结果 多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方法选择不当,易造成结节复发,二次手术易出现并发症,本组一过性喉返神经麻痹3例,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1例,术后出血行再止血1例,无严重及永久性并发症.结论 双侧多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根据术中情况应行双侧甲状腺全切术或双侧腺甲状腺叶次全或大部分切除术,对单侧多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应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切除术.二次手术术中要注意保护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全切术治疗多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是可行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