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的诊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首发症状及体征为腹痛、腹胀及腹部肿块。彩超、CT和MRI的诊断率分别为76.9%,88.5%,94.7%。其中良性肿瘤9例,占34.6%,恶性肿瘤17例,占65.4%。肿瘤完整切除率73.1%。其中恶性肿瘤64.7%,良性肿瘤88.9%。术后良性肿瘤复发2例,行根治术;恶性肿瘤复发7例,3例行根治术,2例行部分切除术。结论PRPT早期诊断困难。彩超、CT和MRI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是否完整切除是治疗PR阿关键和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PRT的预后与手术的彻底性和病理类型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5月至2004年8月收治的9例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中有5例首发症状为腹部包块。B超阳性率87.5%,CT及MRI阳性率均为100%。病理结果为脂肪肉瘤3例,平滑肌肉瘤2例,恶性淋巴瘤,恶性畸胎瘤,恶性神经鞘瘤,恶性间质瘤各1例。完整切除者6例次,部分切除12例次,活检1例次。完整切除者1、3、5年生存率分另q100%、60%、40%,部分切除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25%、0%。【结论】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术前主要靠影像学检查诊断。手术完整切除是治疗的关键因素,患者复发率高,再次手术仍是治疗复发性膜膜后恶性肿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累及邻近脏器和血管的腹膜后肿瘤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累及邻近脏器和血管的腹膜后肿瘤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根据肿瘤不同病理类型和侵犯脏器程度选择不同手术治疗方法。结果 38例中肿瘤完全切除24例,切除率63.2%;姑息切除6例,切除率15.7%。其中邻近脏器联合切除14例,大血管部分切除修补7例,血管端端吻合1例。结论 术前对肿瘤的评估至关重要,术中完整、整块切除肿瘤和受累脏器十分必要,强调肿瘤的完整切除和受累脏器及血管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的诊断方法和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11年7月经手术治疗PRT23例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恶性PRT完全切除组(9例)随访8例,存活1年者有5例,存活3年者有2例;非完全切除组(6例)获得随访4例,仅1例存活1年以上,无存活3年者;良性PRT组(8例中失访1例)7例全部存活1年以上,存活3年者有5例。结论CT对判断肿瘤周围器官是否受累和切除范围有重要意义,手术切除是治疗PRT的主要措施,早期诊断、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完全手术切除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52例患者结直肠间质瘤发生于结肠23例(44.2%),直肠29例(55.8%);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48.1%),大便习惯改变或便血(34.6%)。41例手术完整切除;有效随访50例,免疫组化表型CD117阳性率为96.0%(48/50),中位生存时间为70个月,1、3、5、7、10年生存率分别为90%、77.5%、58.9%、43.2%、17.6%。年龄、手术切除的完整性、危险程度分级及伊马替尼治疗是影响预后的因素( P<0.05)。【结论】手术完整切除是结直肠间质瘤主要治疗手段,配合伊马替尼治疗效果显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总结1995-2004年收治的131例肾上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对其诊治进行讨论。【结果】131例中有功能肿瘤109例(83.0%),其中恶性肿瘤2例(1.9%),无功能肿瘤22例(17%),其中恶性肿瘤2例(9.0%),23例肾上腺偶发瘤中发现嗜铬细胞瘤4例。本组行肿瘤切除91例,手术探查2例,手术死亡率为0、76%。【结论】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依靠内分泌检测、B超和CT检查。功能性肿瘤和体积大的无功能肿瘤应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外科治疗10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以来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手术切除101例,总结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的策略。结果:101例患者中良性肿瘤38例,恶性肿瘤63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肿瘤完整切除率71.29%。良性肿瘤的手术完整切除率高于恶性肿瘤,术中失血少,需要合并切除的脏器少,术后复发率相对低。全部病人无一例术中死亡。术中复发33例,再次手术19例。结论:手术完整切除是腹膜后肿瘤治疗首选的方法,术前准备非常重要,对复发的肿瘤应该争取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33例腹腔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手术切除率93.9%(31/33),17例行淋巴结清扫,1例见淋巴结转移。瘤体直径为1.5~25.0cm,良性11例,交界性4例,恶性18例。CD117(+)93.8%,CD34(+)76.4%,Vimentin(+)65.3%,SMA(+)45.8%,S-100(+)19.7%,Nestin(+)11.2%,CD117和CD34共同阳性率为56.2%。极低度危险性7例,低度危险性6例,中度危险性14例,高度危险性5例。术后随访率90.9%(30/33),随访6~28个月,12例良性或交界性间质瘤患者无复发和转移,13例恶性患者未进一步行任何治疗,5例高度危险性间质瘤均定期复查:1例坚持服用格列卫,未见复发或转移;1例发生肝转移行射频损毁术;3例发生不同程度的肿瘤局部复发伴腹腔转移,经再次手术治疗或(和)口服格列卫等治疗,均存活至今。【结论】腹腔间质瘤无特殊临床表现,术前内镜、B超和cT是主要的辅助检查及鉴别方法;手术切除是间质瘤首选的治疗手段,其预后与恶性潜能分级有关。具有分子靶向治疗的格列卫表现出良好的_疗效,可用于间质瘤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可能因素及再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胃癌术后局部复发再手术治疗13例,对其复发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残胃复发者4例,手术野复发9例,共切除4例,切除率为30.76%。【结论】初次手术所致的腹腔粘连使局部复发的进展方式发生变化。因此,术前宜尽量明确复发的部位扣范围,对被浸润的脏器及其系膜应做足够的切除,是提高治疗效果的要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结直肠癌患者肝转移后采取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6月至2013年12月住院部收治的50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一期手术行直肠癌切除加肝脏肿块切除25例患者(同期手术治疗)作为研究组,直肠癌切除后二期手术行肝脏肿块切除的25例患者(非同期手术治疗)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手术治疗后两组患者在生存率、并发症率、再次切除率等指标的上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7.96、5.95、4.17,均 P<0.05);在生存时间上比较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 t =5.45;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的手术治疗中,同期手术治疗患者的生存期限及病情预后效果优于非同期手术治疗患者,临床采用手术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对其转移病灶及原发灶进行最大限度的同期切除。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腹膜后恶性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FEP-BY02型高强度聚焦超声设备对35例晚期腹膜后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治疗,并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PR 4例(11.4%),SD 19例(54.3%),PD 12例(34.3%),全组无CR病例,RR 11.4%,DCR为65.7%.治疗后82.9%的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全部病例未出现皮肤灼伤、胰漏、出血、胃肠道穿孔等并发症.[结论]HIFU对腹膜后恶性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局部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价超声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和病理证实的69例腹膜后肿瘤的超声资料。结果:超声对腹膜后肿瘤的定位诊断正确率为85.5%,定性诊断正确率为52.9%。结论:超声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诊断较为可靠,对其病理类型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有一定限度。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膜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43例于2000年1月至2001年8月行广泛性子宫加双附件切除加腹膜后盆腔淋巴结清扫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分析腹膜后盆腔淋巴结(retroperitoneal lymph node,RLN)转移与临床病理和5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RLN转移在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宫颈浸润深度和宫旁血管浸润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阴性组和阳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5年生存率在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RLN转移和宫旁血管浸润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宫颈浸润深度不同组间5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RLN转移与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宫颈浸润和宫旁血管浸润有关;5年生存率与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RLN转移和宫旁血管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15.
Hibernomas are extremely rare, benign tumors of brown fat origin with no specific symptoms. Surgery is the only treatment option, and because a definitive preoperative diagnosis is often not obtained, open surgery is usually chosen. In this case, we performed laparoscopic surgery on a 33-year-old woman with retroperitoneal hibernoma. As in most cases, a definitive diagnosis had not been preoperatively made; therefore, we laparoscopically removed the retroperitoneal tumor of unknown pathology as a diagnostic treatment. We chose laparoscopic surgery because of the magnifying effect of the laparoscope and to minimize scarring. The surgery was uneventful, with a procedure time of 280 minutes and a blood loss of 20 mL. The postoperative course was uneventful with no complications or recurrence. We conclude that laparoscopic surgery may be a viable option for hibernomas.  相似文献   

16.
17.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