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0例,采用穴位埋"医用可吸收性羊肠线"治疗,对照组30例为西药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5%,无不良反应;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2%,不良反应轻微。结论:穴位埋线治疗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针刺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三叉神经痛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叉神经痛是颜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生的一种短暂而剧烈的疼痛。其特征呈阵发性、针刺样、刀割样疼痛。我科自1995年以来,采用针刺配合穴位埋线共治疗三叉神经痛60例,疗效比较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0例均为门诊患者,均经省、市级医院确诊为三...  相似文献   

3.
穴位埋线治疗三叉神经痛120例临床总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三叉神经痛为累及面部三叉神经一支或几支分布区反复发作性短暂而剧烈的疼痛,是典型的神经痛。国内有人统计其发病率为0,01%对其诊断较容易,但治疗上手段不多。我们自l990—1998年用穴位埋线进行治疗120例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 120例均排除了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年龄最大者76岁,最小者34岁。病程长者达20年,短者1个月。其中第一支疼痛10例,占8%;第二支疼痛42例,占35%;第三支疼痛52例,占43%;合并累及三支者2例。占1.6%;累及两支疼痛者14例,占11.6%。男性41例,女79例。…  相似文献   

4.
逯红莲  张祖善 《河北中医》2021,43(1):134-136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治疗组10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穴位埋线治疗。2组均治疗30 d,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并统计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86/100),对照组总有效率73%(73/1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疼痛VAS、PSQI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0%(8/100),对照组不良反应率18.0%(18/100),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刺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确切,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提高睡眠质量,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复杂,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共74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34例;40岁以上者55例,40岁以下者19例。左侧45例,右侧29例,...  相似文献   

6.
穴位埋线治疗三叉神经痛66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范围内反复出现阵发性、闪电样、短暂而剧烈的疼痛。我从1986年3月至1998年4月应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并以电针治疗作对照,现将资料完整者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穴位埋线组共66例,其中男29例,女37例;年龄21至67岁,平均45岁;病程7天至8年;疼痛部位第Ⅰ支12例,第Ⅱ支33例、第Ⅲ支5例,混合性16例。对照组共59例,其中男28例,女31例;年龄28至71岁,平均43岁;病程3天至6年;疼痛部位第Ⅰ支12例,第Ⅱ支26例,第Ⅲ支3例,混合性18例。2 …  相似文献   

7.
穴位埋线治疗三叉神经痛2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分布范围内出现反复发作的短暂、阵发性闪电样的剧痛。其临床表现为疼痛常骤然发作,无先兆,有明显的板机点,多在一侧,以第2、3支较多见,3支同时出现疼痛者较少见;疼痛剧烈,呈闪电样、刀割样或钻痛样,时间短暂,多数为数秒钟至1~2 min,反复发作性疼痛,可伴有面肌反射性抽搐,面红,结膜充血,流泪流涎等。我们采用穴位埋线治疗三叉神经痛29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笔者自1999年以来应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2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胖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某些肿瘤以及睡眠-呼吸紊乱等疾病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因此,重视和加强对肥胖的研究、探索安全有效的减肥方法势在必行.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疗效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其有效率为89%[1],但需接受一天一次的针灸治疗.2000年以来,笔者采用穴位埋线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228例,有统计意义者200例,省时且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胃镜征象及病理变化。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1例,采用穴位埋线(穴位取脾俞、胃俞、足三里)治疗;对照组51例,给予胃复春片口服治疗。疗程为3个月。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对CAG患者的胃镜征象、胃黏膜多种病变均有显著的疗效,对胃黏膜萎缩、肠化及异型增生皆有改善和控制作用。结论穴位埋线法能有效地防治胃黏膜病变,阻断其向癌发展,是预防胃癌、减少其发病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穴位帖敷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穴位贴敷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有效性,通过神经递质研究其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双盲随机分组对照法及放射免疫法进行。将入选的6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与贴敷组,每组30例,分别用按分支穴位贴敷法及毫针刺法进行治疗,15日为一疗程。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疼痛发作频次、临床总有效率以及其对三叉神经痛患者血浆P物质(致痛物质)、β-内啡肽(镇痛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穴位贴敷法可使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疼痛发作频次明显减少(P<0.01),临床总有效率为90%,与针刺组疗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穴位贴敷法可使患者血浆P物质含量明显下降(P<0.05),β-内啡肽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运用穴位贴敷法治疗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有效的且不诱发三叉神经痛发作的治疗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长强穴埋线治疗便秘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长强穴埋线治疗直肠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12 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60例 ,治疗组采用长强穴埋线 ,对照组则用开塞露及中药硝矾洗剂坐浴。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 93 .3 % ,对照组 76.7% ,两组比较 P<0 .0 1,且治疗组对继发症状亦有较好疗效。结论 长强穴埋线治疗直肠性便秘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配合太极拳运动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以穴位埋线配合太极拳运动治疗,对照组25例口服莫沙必利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配合太极拳运动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针刺加穴位埋线治疗青年单纯性肥胖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寻治疗青年单纯性肥胖症的较佳疗法。方法将83例患者分为针刺加穴位埋线组28例,针刺组28例,穴位埋线组27例。观察三组疗效。结果针刺加穴位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6.4%,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2.1%,穴位埋线组总有效率为66.7%。针刺加穴位埋线组与针刺组及穴位埋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穴位埋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加穴位埋线治疗青年单纯性肥胖症疗效优于单纯针刺和穴位埋线治疗。  相似文献   

16.
俞募配穴埋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俞募配穴埋线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法,将92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俞募配穴埋线法,针刺组采用俞募配穴针刺法,采用胃镜检查,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在1个疗程(4星期)结束后进行疗效观察。结果埋线组临床疗效优于针刺组。结论埋线组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埋线组治疗能够缩短治疗周期,提高治愈率,亦可使患者的健康状况得到全面的改善及恢复。  相似文献   

17.
穴位埋线治疗斑秃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斑秃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总有效率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斑秃总有效率优于药物组。  相似文献   

18.
偏侧面肌痉挛(facialspasm,FS),又称面肌抽搐是指一侧面部不自主阵挛性抽动。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是临床比较常见、顽固难治的一种疾病,常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药物治疗效果差,外科手术又相对风险大,治疗费用高,且患者难以接受。我科采用穴位埋线治疗面肌痉挛36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取穴规律与经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临床统计,探索分析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取穴规律。方法:查阅1979年~2013年1月间已公开发表并收录于中国知网( CNKI)的关于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文献,对相关穴位的使用频次、归经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92篇文献中,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涉及14条经脉的95个穴位,最常使用的前10个穴位大多数分布在阳明经和太阳经。结论:目前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在取穴方面虽然较为繁多,但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20.
穴位埋线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8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16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疗法,对照组采用口服乙炔雌二醇戊醚及谷维素。治疗3个月后观察疗效及相关指标。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率为80.2%,对照组为4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在平均起效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治疗后积分方面,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在降低FSH、LH及升高E2水平方面明显优于治疗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可有效调节性腺轴,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无明显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