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肝癌SCT血供分型与免疫组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小肝癌的生物学特性,为SHCC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新的依据。方法 手术病理证实小肝癌 30例,共 33个癌结节,术前均进行螺旋CT多期扫描,其中男 26例,女 4例。对SHCC血供进行SCT分型。术后肿瘤行大体病理及其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 动脉供血型 19个病灶,门脉供血型 0个病灶,双重供血型 7个病灶,少血供型 7个病灶。各种供血型肿瘤间p53表达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Ρ>0. 05);动脉供血型、双重供血型与少血供型之间p21表达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 (Ρ<0. 05或<0. 01);动脉供血型或动脉供血型和双重供血型合并组与少血供型之间VEGF表达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Ρ<0. 05 )。动脉供血型和双重供血型的小肝癌,其MVD记数均高于少血供型 (Ρ<0. 01 )。结论 少血供型SHCC组织中VEGF、p21表达阳性率高于多血供型(动脉供血型和双重供血型),而MVD则相反。血供类型与p53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小肝癌的SCT动脉期最大强化率与组织分级、p53、p21、CD34、VEGF表达的相关性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以SCT多期扫描评价SHCC的生物学特性,为SHCC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新的依据。方法:手术病理证实小肝癌30例,共33个癌结节,术前均进行螺旋CT多期扫描,其中男26例,女4例。术后肿瘤行大体病理及其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癌结节直径≤1cm者2个病灶,1~2cm者13个病灶,大于2cm者18个病灶(≤3cm)。与病灶动脉期最大强化率相关的因素为癌结节大小、VEGF和CD34,其中癌结节大小和CD34为正相关因素,WGF为负相关因数。亦即,动脉期强化率高的肿瘤,直径多较大,CD34高表达,而VEGF多不表达。CD34对动脉期强化率的贡献最大。结论:SCT多期增强扫描可比较全面观察肿瘤,反映SHCC的生物学特性,且无创、快捷、可重复运用。根据SHCC的SCT征象,可间接评价其相关基因的表达,为SHCC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新的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小肝癌螺旋CT门脉期最大强化率与病理及免疫组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小肝细胞肝癌(SHCC)的螺旋CT多期扫描肿瘤门脉期强化程度与组织分级、p53、p21、CD34、VEGF表达的相关性进行多因素分析,试图以螺旋CT多期扫描的影像学评价SHCC的生物学特性,为SHCC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新的依据。方法:手术病理证实SHCC30例,共33个癌结节,术前均进行螺旋CT多期扫描,其中男26例,女4例。术后肿瘤行大体病理及其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门脉期最大强化率高的肿瘤,CD34和p53多为高表达,VEGF多为低表达。三者的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2809,0.6042和-0.2590,其中p53最大,即p53与癌灶门脉期最大强化率的关系最密切;CD34和VEGF与癌灶门脉期最大强化率的相关性类似,但作用方向相反。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可比较全面观察肿瘤,反映SHCC的生物学特性,且无创、快捷、可重复运用。根据SHCC的螺旋CT征象,可间接评价其相关基因的表达,为SHCC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新的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肝癌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肝癌干CT增强前及增强后动脉、静脉期和延迟期的影像表现。结果:27俐小肝癌中,直径〈1cm者2例,1.0—3.0cm25例,CT平扫时23例表现为均匀低密度,4例为等密度。增强后动脉期绝大多数病灶有强化表现,均匀或不均匀,少数病灶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大多数表现为低密度病灶,延迟期大多数表现为低密度病灶。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应注意与肝小血管瘤等的鉴别。  相似文献   

5.
超声与CT诊断小肝癌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向阳  宋倩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2):1574-1576
目的:比较超声与CT诊断小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对48例超声拟诊为肝癌的病例行CT检查,作对比研究。结果:本组病例超声拟诊为肝癌48例,其中误诊6例,确诊率87.5%;CT漏诊5例,确诊率89.6%。结论:小肝癌在超声和CT像上均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但在早期,病灶较小、肝动脉血供不丰富、没有出现典型的组织坏死即病灶呈等密度时,CT可能会出现漏诊,此时结合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联合诊断以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双螺旋CT增强三期薄层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螺旋CT增强三期薄层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100例中采用双螺旋CT增强三期薄层扫描(triple-phase duplex-helical CT,TDHCT)检出的76个(瘤径≤3cm)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t carcinoma,SHCC)的CT图像,由有经验的CT室医师通过医学影像工作站(MIW)和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的医学图像浏览终端,分析、统计SHCC各时相病灶强化类型,计算检出率。依SHCC的典型表现,即动脉期高密度、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为等或低密度,做出诊断。结果:76个SHCC在三期扫描中,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检出率分别为86.8%(66/76)、61.8%(47/76)、93.4%(71/76)。小肝癌在动脉期89.3%(59/66)呈高密度,在门静脉期87.2%(41/47)呈低密度,在延迟期100%(71/71)呈低密度。结论:SHCC定性诊断主要依靠其自身形态强化特点,双螺旋CT增强三期薄层扫描能提高SHCC的检出率,TDHCT可提高SHCC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多层螺旋CT与病理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测和区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准确性。方法:搜集 4 例成人心脏标本,从冠状动脉内注入对比剂,将标本行 16 层螺旋 CT(M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测非钙化斑块的形态和密度,并与病理对照。结果:4例标本中,MSCT显示冠状动脉斑块8处,与病理所见斑块的位置和数目一致。脂质丰富的 3 例冠状动脉粥样斑块CT值分别为(25±6) HU、(47±9) HU和(28±7) HU。5例纤维丰富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CT值分别为(87±9) HU、(68±8) HU、(78±11) HU、(97±9) HU和(83±10) HU。部分血管节段内充满血凝块,其 CT值平均为(35±6) HU。结论:多层螺旋CT可用于发现冠状动脉斑块,通过检测斑块 CT值的不同反映斑块的主要成分,从而可区分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能谱CT(dual-layer detector computedtomography,DLCT)在上腹部增强扫描的动脉期中小肝癌显示最佳的单能量值,实现在动脉期时对小肝癌的最优显示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行上腹部能谱CT增强检查,并在检查前后一周内,病理学确诊小肝癌的64例患者的能谱CT数据,应用Philips能谱工作站,将患者动脉期的120kVp混合能量图像(A组)与不同单能量的图像(40~100keV和200keV)(B组)分别进行两两比较。测量各组图像中小肝癌、同层图像的肝实质的CT值,计算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图像背景噪声值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单能量值升高,动脉期时相对应的CNR、SNR、图像背景噪声值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值均呈下降趋势,当能谱CT单能量水平处于40~60keV区间时,病灶的CNR值(4.09±2.34~1.75±1.16)、SNR值(9.09±4.21~7.07±2.48)、图像质量主观评分(2.90±0.25~2.78±0.42)均优于120kVp混合能量图像(0.96±0.82,5.36±1.61,2.53±0.51),而背景噪声无明显差异。在单能量处于40KeV水平时,病灶的CNR值(4.09±2.34)、SNR值(9.09±4.21)、图像的主观评分(2.90±0.25)最高,对小肝癌病灶显示最佳。结论DLCT在40keV单能量成像时小肝癌病灶具有最佳的CNR、SNR及良好的图像质量评分,能够在动脉期更好的显示小肝癌病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定量参数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水平相关性。方法 选取确诊的80例NSCLC患者作为NSCLC组,另选确诊为肺部良性病变的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实施CT灌注成像检测及血清VEGF、PCNA水平检测,对比组间CT灌注成像定量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VEGF、PCNA水平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NSCLC患者BF、BV与VEGF、PCNA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NSCLC组CT灌注定量参数BF值和BV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CLC组VEGF、PCN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NSCLC患者BF与VEGF、PCNA水平呈现正相关性(r=0.2445,P<0.0001)、(r=0.1719,P=0.0001),BV与VEGF、PCNA水平呈现正相关性(r=0.4195,P<0.0001)、(r=0.4241,P<0.0001);BV和BF对NSCLC的诊断曲...  相似文献   

10.
小细胞肺癌的CT征象和血管生成(VEGF、MVD)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SCLC)的CT征象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37例小细胞肺癌,回顾性分析CT征象;应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标本中的VEGF、MVD的含量,统计分析其相关性。结果37例小细胞肺癌中VEGF阳性表达为83.78%(31/37)、MVD平均为51.75±16.97;VEGF阳性组MVD为53.45±13.58,VEGF阴性组MVD为39.16±15.39,2组间有差异(P<0.05);小细胞肺癌的CT征象:肿瘤直径≥3cm、分叶征、肺门纵隔淋巴结大、强化程度与MVD含量密切相关(P<0.05)。结论通过小细胞肺癌的CT征象可以评价其组织中VEGF、MVD的表达及血管生成情况,进一步判断小细胞肺癌的恶性程度、转移、预后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小肝癌的螺旋CT不典型表现并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小肝癌(SHCC)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中的不典型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中呈不典型表现的小肝癌30例共32个病灶的CT征象和病理学改变。结果30例共发现32个病灶为不典型表现,其中14个病灶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中均呈低密度;10个病灶动脉期强化明显,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8个病灶动脉期病灶边缘有环形或点状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仍有持续强化。结论SHCC在螺旋CT三期扫描中有多种不典型表现,病灶的血供情况、病理学基础等是产生不典型表现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小肝癌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小肝癌的CT表现特征.方法 3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肝癌分别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25 s,门脉期70 s,延迟期5 min,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速率为2.5~3 ml/s,剂量为1.5 ml/kg,分析其CT表现特征.结果动脉期73%(27/37)肿瘤病灶呈高密度,门静脉期65%(24/37)呈低密度,35%(13/37)呈高密度,其中8例平衡期呈低密度.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能反映出小肝癌的血供特点, 有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对壶腹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进一步提高CT对壶腹癌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壶腹癌的螺旋CT图像。结果12例壶腹癌中有9例显示十二指肠乳头区充盈缺损,明显强化,12例有胰管扩张,8例有“双管征”,双管紧靠,11例扩张的胆总管长度环影数为7~9 cm。11例肝内胆管呈软滕状重度扩张,11例肝内、外胆管成比例扩张。结论螺旋CT扫描对壶腹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螺旋CT经动脉门静脉造影 (SCTAP)对肝癌可手术切除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 3例肝内病变 (包括肝癌 2 1例 )采用SCTAP、常规CT及DSA检查 ,比较三者显示病灶个数的差异性及敏感性。结果 SCTAP对显示 <3 0mm及<10mm病灶数与常规CT及DSA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Ρ <0 .0 1及Ρ <0 .0 5 ) ,对 >3 0mm病灶的显示 ,无显著性差异 (Ρ >0 .0 5 )。2 1例肝癌患者中 9例SCTAP未发现肝内转移灶而选择手术治疗 ,12例SCTAP发现肝内多个转移灶而选择介入经肝动脉化疗栓塞 (TACE)治疗。结论 SCTAP显示小肝癌微小肝癌或微小转移灶与常规CT、DSA比较具有极高的敏感性 ,对判断肝癌能否手术切除治疗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及胆管细胞癌(CCC)螺旋CT(SCT)增强表现特征与它们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水平、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术前行SCT增强检查的50例HCC(共54个病灶)和24例CCC(共28个病灶),观察其SCT增强表现类型及二者动脉期增强程度,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VEGF组织的表达水平,用CD34标记微血管染色,进行MVD计数。对二者的SCT增强表现类型与VEGF表达、MVD进行统计学对照分析。结果(1)HCC和CCC肿瘤组织VEGF阳性表达率及MVD方面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2χ=5.50,t=2.03,P<0.05);(2)HCC中动脉期强化类型与VEGF和MVD未显示出相关性(2χ=1.95,t=1.80,P>0.05);CCC中不同延迟强化类型病灶的MVD值差异具有显著性(t=2.09,P<0.05);(3)HCC和CCC病灶动脉期增强程度具有显著性差异(2χ=46.6,P<0.01)。结论HCC和CCC的VEGF蛋白表达率及MVD方面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二者SCT图像增强表现情况。  相似文献   

16.
肝细胞癌螺旋CT表现特征与临床、病理关系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carcinoma ,HCC)螺旋CT(spiralcomputedtomography ,SCT)增强表现特征与HCC多个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5 0例 (男 3 9例 ,女 11例 )共 5 4个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行SCT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的HCC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 ,观察其SCT增强表现特征 ,包括包膜类型、强化类型、侵袭转移性、病灶大小和肝硬化等。记录HC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 ,如年龄、HBsAg、AFP值、肝硬化、瘤内有无坏死等情况。将SCT表现特征与上述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SCT表现特征与HCC的病理表现具有相关性。与SCT显示的包膜类型有关的是病理分级 ,与强化类型有关的是病灶的大小和瘤内有无坏死 ,与SCT显示的侵袭转移性有关的是病灶的大小 ,与SCT显示的病灶大小有关的是AFP值 ,与SCT显示的肝硬化有关的是HBsAg和病灶的大小。结论 SCT各种的表现特征与HCC的某些临床和病理特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原发性周围型肺癌(以下简称肺癌)螺旋CT征象与组织病理学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原发性周围型肺癌螺旋CT征象及组织病理类型,对各种CT征象及其组织病理类型进行统计对照。结果不同组织病理类型病灶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鳞癌病灶的分叶征较其他组织学类型病灶多见(P<0.05),且多伴有肺炎;腺癌病灶的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较其他组织学类型病灶多见(P<0.05),且多伴有胸腔积液;肺泡癌病灶的空泡征较其他组织学类型病灶多见。不同病理类型病灶的平扫CT值,增强60s后CT值及CT差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周围型肺癌螺旋CT征象与组织病理类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系,CT检查可为周围型肺癌初步定性。  相似文献   

18.
肝细胞癌的CT灌注成像及其在灌注参数图像上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的CT灌注特征以及在各种灌注参数图像上的影像表现。方法对27例肝细胞癌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采用最大斜率法计算各自的灌注参数,应用改进后的图像重建方法重建出肝细胞癌的4种灌注参数图像。结果肝癌病灶、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瘤栓的CT灌注表现基本一致,其时间-密度曲线(TDC)多数呈速升速降或速升缓降型,少数呈速升缓升型。各病变的全肝总灌注量(TLP)基本与周围肝实质一致,肝动脉灌注量(HAP)明显增加,门静脉灌注量(PVP)明显减低,与周围肝实质相比呈明显HAP、PVP倒置倾向,肝动脉灌注指数(HPI)明显升高,约在79%~99%之间,PPI明显降低,约在1%~21%之间。在HAP图像上,肝癌病灶、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瘤栓呈明显高灌注,周围肝实质呈低灌注;在PVP图像上,各病变呈明显低灌注,周围肝实质呈高灌注;在HPI、PPI图像上各部位表现分别类似HAP、PVP。结论肝脏CT灌注成像能准确地反映肝细胞癌的血液动力学特征,灌注参数图像更直观显示病变血流动力学特点,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