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小学生人格特征及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湖北省中小学生人格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艾森克儿童人格问卷(EPQ)、家庭环境量表(FES-CV)对401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与全国常模相比,湖北省中小学生性格更趋内向、不稳定。(2)中小学生女生比男生情绪稳定,中学生比小学生更趋外向,情绪不稳定。(3)乡村学生比城市学生内向、社会适应能力差、社会成熟程度较低。(4)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影响中小学生人格特征的主要因素有家庭亲密度、化性、矛盾性、娱乐性及父母化、职业、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孩子与同学的关系等。结论 湖北省中小学生人格特征倾向于内向、不稳定;家庭环境质量、父母自身素质是影响其人格特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医学高职生的网络依赖情况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 [方法] 从某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抽取63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男性、低自尊、情绪不稳定、孤僻倔强、低社会掩饰性及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是网络依赖的影响因素,网络依赖群体与网络成瘾群体的家庭教养方式及人格特征并无显著差异. [结论] 在实践中应重视网络依赖群体.  相似文献   

3.
分析徐州市6~14岁中小学生超重肥胖与家庭行为因素的关系,为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徐州市10所小学、10所初中的6 22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家庭行为因素与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 中小学男生超重肥胖率均高于女生,城市高于农村(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与中小学男生超重肥胖相关的家庭行为因素主要有父母肥胖、早餐不规律、吃快餐、喜食甜食、饮含糖饮料、视屏时间长及睡眠时间短,与中小学女生超重肥胖相关的家庭行为因素主要有父母肥胖、早餐不规律、吃快餐及喜食甜食(P值均<0.05).此外,饮含糖饮料及睡眠时间短与小学女生、视屏时间长与中学女生超重肥胖均存在关联(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小学生超重肥胖相关的家庭行为因素主要有早餐不规律(OR男=1.58,OR女=1.74)、吃快餐(OR男=1.37,OR女=1.11)、喜食甜食(OR男=1.85,OR女=1.52)、饮含糖饮料(OR男=1.64,OR女=1.33)及睡眠时间短(OR男=1.56,OR女=1.69);视屏时间长与小学男生超重肥胖相关(OR=1.18).与中学生超重肥胖相关的家庭行为因素主要有父母肥胖(OR男=1.29,OR女=1.23)及喜食甜食(OR男=1.44,OR女=1.51);与中学男生超重肥胖相关的家庭行为因素还包括早餐不规律(OR=1.51)、吃快餐(OR=1.22)、饮含糖饮料(OR=1.75)及视屏时间长(OR=1.15).结论 家庭行为因素与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存在关联,且影响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家庭行为因素有所不同.应采取以家庭为基础的行为干预方式,做好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4.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人格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颞下颌关节紊乱(TMD)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门诊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339例为病例组和健康人群332例为对照组,采用埃森克人格问卷(EPQ)进行调查,同时进行TMD症状调查,按Helkimo指数进行分析.结果 TMD病例组比对照组趋于精神质异常、内向、情绪不稳定的人格倾向;精神质异常、内向性格、情绪不稳定的人群发生TMD的可能性高于外向性格、精神质正常、情绪稳定的人群;精神质异常人格倾向的患者抑郁、焦虑症状比精神质正常患者严重.在具有异常人格特征的患者中,女性患者心理障碍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更加严重.结论 ①TMD患者具有精神质异常、内向、情绪不稳定的人格特征;②具有异常人格特征的人群TMD的发病率高;③具有异常人格特征的TMD患者表现出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女性患者.  相似文献   

5.
贾文华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2):4592-4595
[目的]研究农村留守初中生人格特征的影响因素,为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儿童版)和自编调查问卷对332名留守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留守初中生的个性较为内向、孤独。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监护人的态度、学习成绩、与父母沟通交流的频次、安置方式对留守初中生的精神质有显著影响(P值均﹤0.01);好友个数、与父母沟通交流的频次对留守初中生的内外向有显著影响(P值均﹤0.001)。与父母沟通交流的频次、监护人的态度、安置方式、性别、学习成绩、教师的态度对留守初中生的神经质有显著影响(P值均﹤0.05)。[结论]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对留守初中生的人格特征有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山东省农村初中学生人格特征与父母的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为初中生家庭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211名农村初中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人格和父母家庭教养方式测查,通过相关分析、t检验、回归分析等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父母家庭教育中存在着期望过高、过分照顾、过分忧虑、过分顺从等一些问题,学生人格特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情绪稳定性维度上,父母的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情绪稳定性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农村初中生人格的重要因素,父母应适当调整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7.
攻击行为学生的人格特征及影响因素配对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具有攻击行为中小学生的人格特征,筛选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为开展人格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湖北省4 010名6~15岁学生进行调查,并对131名有攻击行为的学生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学生攻击行为的检出率为3.27%,其中男生为3.72%,女生为2.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攻击行为组EPQ问卷中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中小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父母对孩子管教方式不良、居住地社会风气不好、学校风气不好、与同学和邻居的关系不好、高精神质、高神经质。结论有攻击行为学生的人格特征表现为高精神质、高神经质。攻击行为的发生受诸多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8.
地震灾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目的 探讨四川省地震灾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人格特征.方法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儿童版),对地震灾区20d后137例学生进行心理测评.结果 灾区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为31.3%,其中较明显的有强迫为35.8%,人际关系敏感为30.7%,焦虑为24.1%,抑郁为22.6%,敌意为20%.恐惧为15.3%.女生除躯体化、偏执、敌意,附加因子外,其他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男生;灾区学生SCL-90中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主要表现为恐怖、焦虑、精神病症状、总分方面,提示灾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人格测评结果显示,有心理问题的灾区青少年具有内向、情绪不稳定的人格特征.结论 灾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要特别关注那些内向及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对他们及早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湖北省中小学生心理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采用中国标准化的 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对 4 0 1 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小学生为 2 4 .3% ,初中生为 1 8.3% ,男女生的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 ,农村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城市 ;2最突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小学男生为社交不良 (1 1 .1 % ) ,女生为分裂样强迫性 (1 0 .0 % ) ,初中男生为强迫性 (7.6% ) ,女生为分裂样 (1 2 .8% ) ;3家庭环境质量、父母文化程度 ,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期望 ,孩子的人际关系 ,居住地及学校的社会风气等与学生行为发育明显相关。提示 :湖北省中小学生心理行为状况不容乐观 ,家庭环境质量、社会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问题行为及家庭影响因素,为特殊群体的身心健康教育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及自编家庭情况调查问卷,对207名小学和初中的留守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留守中小学生的问题行为检出率为15.46%,其中品行问题检出率最高;留守中小学生的问题行为较非留守中小学生严重,其品行问题、多动、不注意-被动得分高于非留守中小学生;抚养人类别、文化程度及父母外出时间是影响留守中小学生的重要因素。结论正常、温暖、有序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证。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父母、抚养人、学校及社会应群策群力,减少中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为进行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病例组:经SCL-90测试分析筛检出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370人.健康对照组:按专业、性别、年龄等1∶1匹配 SCL-90测试各项指标正常的学生370人.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及自行设计的心理卫生调查表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家庭成员的关系、烦恼时的倾述方式、家庭经济收入、对学习要求的程度、社会生活事件、课余活动方式、人格特征7项因素进入模型,与大学生心理问题有关(P<0.05);心理问题组内向不稳、外向不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外向稳定对照组高于心理问题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父母的教育态度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有影响;性格内向、焦虑程度高、不易与人相处者心理问题发生将增高;生活事件对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城镇中学生敌对问题的现状及其与人格、家庭因素的关系,为探索早期人格、家庭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等对722名城镇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敌对问题检出率为11.2%,其中男生11.7%,女生为10.8%;敌对组的学生神经质、精神质得分明显高于非敌对组;父母经常吵架家庭的学生发生敌对问题是不吵架家庭的4.43倍。回归分析显示:父母经常吵架、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具有神经质(N)、精神质(P)人格是中学生敌对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应改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素质,加强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青少年心理气质人格特征、分类及其与生活习惯及常见症状的关系。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调查高一至高三人群中心理人格气质特征、饮食生活习惯、常见症状及特点,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及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数据。结果 受访者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为58.6%和46.6%,大多数受访者的人格特征处在内外向之间,有7.3%表现为明显内向,人格不稳定的学生占总受访者的41.4%。气质特征中典型的单一气质以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较常见。受访者心理人格气质特征可以分为4类,不同类别的学生在生活习惯、常见症状等方面有差异。结论 青少年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且人格不稳定的学生比例较高,应引起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关注。不同心理人格气质类别的学生在生活习惯、常见症状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学生人格偏离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相应问卷,采取集合式对包头市3所大学一年级1780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单因素分析及父母养育方式相关分析,了解对人格的影响.结果 "人格诊断量表"总均分为29.81,人格偏离阳性率为17.1%,重度人格偏离阳性率为3.7%.相关分析显示人格偏离得分与父母拒绝、过度保护、偏爱呈正相关,与父母情感呈负相关.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专业、家庭情况、父母关系是影响大学生人格的因素.结论 大学生人格偏离是值得注意的问题,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家庭一般情况及父母关系均是人格偏离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生人格特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小学生人格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中小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儿童版)、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湖北省2237名8~15岁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EPQ量表结果显示,男生P纬度得分为(5.20±2.25)分,高于女生的(4.75±19.7)分;E纬度和L纬度得分分别为(16.12±3.90)和(14.39±3.84)分,均低于女生的(16.44±3.92)分和(15.10±3.8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女生大年龄组(13和14岁)L纬度得分较低,P和E纬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生大年龄组(13和14岁)N纬度得分较高。相关分析表明,家庭环境各因子与中小学生人格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文化、职业,父母的教育态度、教管方式,与教师、同学的关系,学校类型等因素影响中小学生人格发展。结论中小学生人格的发展受家庭和学校的影响最为明显,家长和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孤独症(autism)患儿症状与父母人格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对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孤独症患儿250例采用社会沟通量表(Social Communication Questionnaire,SCQ)对孤独症患儿症状进行评定,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对患儿父母的人格特征进行评定。结果 1)学龄前患儿与学龄期患儿的SCQ量表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学龄期患儿父亲比学龄前患儿父亲个性更不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不同性别患儿进行比较,女性患儿相较男性患儿重复刻板症状评分更高,并且女性患儿母亲个性更不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以SCQ高分界值(22分)对患儿分组,发现两组患儿父母各人格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孤独症患儿的SCQ各维度得分与父亲、母亲EPQ各维度得分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女性孤独症患儿刻板重复症状更为严重;父母不稳定的人格特性与患儿年龄、性别有关;孤独症患儿症状与父母人格特征可能不通过直接作用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新疆少数民族地区警察的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征及应对方式特点及其关系.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成人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及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对850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警察进行调查,并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 ①新疆少数民族地区警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其他因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聚类后的4种人格中外向稳定型警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好,外向不稳定和内向稳定介于中间,内向不稳定型警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差;③聚类后的4种人格类型个体在应对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人格特征中的神经质和应对方式中的消极应对方式能显著预测心理问题.结论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其中人格与应对方式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大学生抑郁症状与人格特征和家庭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了解安徽省大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状况,探讨家庭环境因素和人格特征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属高校一~四年级4 641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流调用抑郁量表(CES-D)、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家庭环境量表(FES)分别对抑郁症状、人格特征及家庭环境进行评定.结果 安徽省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1.2%.人格中具有敌意倾向、性格内向及情绪不稳定因素,家庭环境因素中不积极参与社交及娱乐活动、家庭关系疏远、矛盾性高以及女生、低年级、来源于农村和学习成绩差均与抑郁症状相关,其中情绪不稳定与抑郁症状关系最为密切.结论 安徽省大学生抑郁心理症状检出率较高,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人格特征有利于保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意识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527名留守中小学生,采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PHCSS)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271名(51.42%)留守学生的自我意识总分偏低。留守女生的自我意识评分高于男生(t=2.621,P=0.009),不同年级(F=2.639,P=0.023)、家庭经济条件(F=3.913,t=0.009)、父母受教育程度(F=5.921,t=0.001)、与父母关系(F=22.151,t=0.000)及联系频率(F=6.140,t=0.000)、监护人关受程度(F=11.011,t=0.000)的留守学生自我意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家庭经济状况、与父母关系及联系频率、监护人关爱程度是影响自我意识的主要因素。结论留守对儿童自我意识水平总体较低,性别、家庭经济状况、与父母关系及联系频率、监护人关爱程度是影响自我意识的主要因素。家庭及学校应注重留守学生自我意识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影响初中生心理障碍发生的若干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初中学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心理障碍发生的影响。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应对方式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372名初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初中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为9.39%;影响初中生心理障碍发生的主要因素为精神质(P)及神经质(N)人格特征,自责、求助应对方式,父过度保护、母惩罚严厉教养方式。结论预防初中学生发生心理障碍,需采取综合措施进行心理健康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