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研究3.0 T 磁共振静脉成像(MRV)辅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治疗布加综合征(BC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BCS患者,接受3.0 T MRV检查,并在此成像指导下行DSA下介入治疗。结果 MRV检查下腔静脉闭塞端危险交通支和闭塞端形态显示率分别为7.5%和25.0%,显著低于DSA检查的40.0%和60.0%(P<0.05),对肝静脉各支(右、中、左)和副肝静脉显示率分别为95.0%、80.0%、75.0%和52.5%,显著高于DSA检查的40.0%、35.0%、30.0%和17.5%(P<0.05),对下腔静脉节段狭窄、下腔静脉闭塞、下腔静脉膜性带孔和血栓显示率与DSA造影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0例患者经介入治疗均获得成功,其中21例(17.5%)经股静脉入路,63例(52.5%)经右股静脉和右颈内静脉双向入路,3例(2.5%)经皮肝穿刺肝静脉联合颈内静脉双入路,33例(27.5%)经右颈内静脉入路。结论 采用3.0 T MRV检查能清晰地显示BCS患者血管阻塞情况,弥补DSA造影的不足,对介入诊疗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右颈内静脉、左锁骨下静脉、右锁骨下静脉、右股静脉四种径路进行心脏临时起搏的优缺点。方法收集本院468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在非X线透视条件下,分别使用漂浮球囊起搏导管,经左锁骨下静脉、右锁骨下静脉、右股静脉、右颈内静脉四种途径穿刺插管,行右心室内膜临时心脏起搏。结果 486例均成功起搏,从穿刺到成功起搏用时为5~40min,起搏时间2~15d。入路途径:右颈内静脉276例、左锁骨下静脉156例、右锁骨下静脉40例、右股静脉14例。5例右颈内静脉穿刺不成功,术后有28例电极移位,重新调整电极获成功。全部病例未发生心肌穿孔、气胸、血胸、感染及导管断裂等严重并发症。65例病情稳定后改植永久起搏器。结论漂浮球囊起搏导管床旁心脏临时起搏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既可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也能预防性起搏保护外科患者安全渡过围手术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经特殊途径封堵动脉导管未闭3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特殊途径放置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方法:3例PDA患者,均并发下腔静脉肝下段缺如、奇静脉开放,1例同时并发镜像右位心,经股静脉不能直接到达右心房而采用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和降主动脉3种不同的途径封堵PDA。结果:3例均封堵成功,术后5min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封堵完全,术后1d、3个月、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无残余分流。结论:可通过特殊途径经心导管封堵并发下腔静脉肝下段缺如的PDA患者。  相似文献   

4.
气囊电极床边紧急心脏临时起搏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总结 36例经右颈内静脉、左锁骨下静脉及右股静脉三种不同的途径穿刺插管 ,行气囊电极床边紧急心脏临时起搏的经验。按Seldiger方法行静脉穿刺置管 ,按Swan Ganz球囊导管操作方法推送气囊电极导管 ,在无X线透视条件下 ,根据心腔内心电图、室性早搏出现或体表起搏心电图判断电极进入右室 ,行右室心内膜临时起搏。结果 :36例全获成功 ,其中右颈内静脉 (中位法 ) 16例、左锁骨下静脉 (下位法 ) 12例、右股静脉 8例。前两者开始穿刺至起搏成功时间为 3~ 10min ,后者为 10~ 2 5min。起搏效果肯定 ,起搏时间 2~ 2 0天。经股静脉插管者 2例误入下腔静脉分支 ,1例导管扭曲受阻 ,此 3例重新插管起搏成功。经左锁骨下静脉插管 1例误入左颈内静脉 ,改右颈内静脉起搏成功。全组除 11例腔内心电图和 5例边起搏边送管方法确定导管头位置外 ,余 2 0例在边送管边观察室性早搏出现的方法判断电极进入右室。术后胸片证实导管头位置与体表起搏图形定位的部位完全一致。除 3例电极移位和 2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外 ,全部病例未发生心脏穿孔、气胸、血胸及感染等并发症 ,除 2例死于原发病外 ,余均痊愈出院。结论 :本法创伤小、方便快速、安全有效、无需X线引导 ,值得急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原位肝移植术中容量性肺动脉导管的监测指标,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择期施行肝移植的终末期肝病病人20例,于静脉和吸入复合全身麻醉下,从右颈内静脉放置容量性肺动脉导管(Swan-Ganz CCOMBoV导管),分别在麻醉后、无肝期15 min、无肝期30 min、新肝期15 min、术毕前30min记录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心脏指数、每搏指数、体循环阻力指数、肺循环阻力指数、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结果 与麻醉后相比,平均动脉压在新肝期15 min下降(P<0.05),其余时间点基本稳定;肺毛细血管楔压、中心静脉压、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心脏指数及血氧饱和度在无肝期显著下降(P<0.01);各时间点内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与心脏指数均相关(P<0.01),肺毛细血管楔压仅在无肝期与心脏指数显著相关(P<0.01),中心静脉压在新肝期及术毕前与心脏指数相关(P<0.01).结论 容量性肺动脉导管检查能在肝移植术中提供全面实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有助于评估循环功能状态,指导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及容量治疗.  相似文献   

6.
张安忠  杨崇美 《山东医药》2003,43(34):60-60
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S)是在门腔静脉分流术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介入疗法。此方法是经颈内静脉插入穿刺导管,通过肝右静脉,在肝实质内穿刺静脉的右支或左支,以建立起肝静脉-门静脉通道,继而用球囊扩张通道,放入可扩张性血管支撑夹,以防止肝回缩,保持分流道通畅。  相似文献   

7.
射频消融心动过速时合并孤立性左旋心、先天性下腔静脉肝段缺如者罕见,本文报道1例右侧显性旁路经下腔静脉腹腔段奇静脉(azygosvena)途径消融成功。患者女性,4 3岁,反复心动过速发作5年。查体:发育正常,心肺未见异常,肝脏位于左上腹部,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B型预激综合征,食管调搏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X线胸片正常,B型超声检查心脏未见异常,肝脏和脾脏反位。手术经过:常规穿刺右颈内静脉和右股静脉,自颈内静脉插入冠状窦电极顺利,经股静脉导入标测电极至右心室和肺动脉困难,但可进入上腔静脉;侧位显示心导管在心房的后方上行,并不在心房…  相似文献   

8.
1 目的 作者报告16例肝硬化患者经颈静脉途径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S)治疗门脉高压症的结果。2 方法 TIPSS的主要步骤包括:①经右侧颈内静脉穿刺送入导管鞘至下腔静脉一肝静脉入口处。②以长穿刺针在外套管保护下从肝右静脉穿刺门静脉右支。③经导引钢丝送入球囊导管并扩张肝内穿刺道。④置入自展式内支架。3 结果 ①14例成功,2例失败,无死亡并发症。②肝内门体分流后,门脉压由3.98±0.24kPa降至2.40±0.16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种全新的超声引导下经右颈内静脉可调弯鞘的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手术方式。方法:共15例ASD患者经颈内静脉穿刺,送入可调弯鞘,超声引导下调节鞘管头端,使其与房间隔平面垂直并居于ASD正中,选择适当大小的封堵器通过鞘管,常规释放左盘伞及右盘伞。结果:所有患者均封堵成功,手术时间(27.4±5.6)min,心内操作时间(6.7±5.2)min,全部病例无残余分流,住院期间无死亡,无心律失常、溶血及心内感染,无颈内静脉损伤及栓塞。术后随访1个月,所有患者无残余分流,无封堵器脱落、移位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经右颈内静脉可调弯鞘ASD封堵术是一种操作简单,创伤轻微,适应证更广,并发症更小的新术式,较传统的经皮介入封堵、经胸封堵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69岁。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行电生理检查,穿刺右侧股静脉送入电生理标测导管的过程中,肝下段不能通过,行下腔静脉造影发现下腔静脉下段缺如。行左锁骨下静脉造影不能显现下腔静脉。电生理标测证实该例为左侧旁道参与的心动过速,经右股动脉穿刺逆行消融旁道成功。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性,51岁。因"发作性心悸2月余"入院,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行电生理检查,穿刺右股静脉送入冠状窦电极困难,行下腔静脉造影发现下腔静脉通过扩张的奇静脉连接于上腔静脉。电生理检查证实该例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经右股静脉逆行消融未成功,改穿刺右锁骨下静脉顺行消融成功。  相似文献   

12.
用心内心电特征定位肝功能导管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为了直接动态监测肝代谢功能变化,用以指导重症肝病的诊断和治疗,我们把双腔导管改制成测肝功能导管,其导管壁为绝缘体,导管内液为导电体与心电监护仪V_1导联相连并示波监护;依据心房内不同部位心电特征,定位经右颈内静脉穿刺置放的肝功能导管,使导管内二个开口分别位于右心房与上腔静脉交界区(A)和右心房与下腔静脉交界区(E);静注ICG(吲哚,青绿)几乎全部被肝脏代谢和排泄,无肝肠循环,其血浓度在20分钟内呈指数函数下降,肝脏动静  相似文献   

13.
经右颈内静脉快速床边起搏3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右内静脉进行床边快速起搏的方法。方法 采用Jernoigan法穿刺右颈右静脉 ,并导入自制的远端呈J形鞘管至高右房上腔静脉口 ,然后在体外将J形弯头转向三尖瓣口 ,经鞘管插入电极导管直至右室起搏。结果 共 30例在床边迅速达到有效起搏 ,插入时间为 6~ 30s(平均 13s)。结论 采用Jernigan法穿刺右颈内静脉 ,置入远端呈J形鞘管 ,起搏迅速 ,可在床边不需X线指引 ,快速顺利地进行右室起搏  相似文献   

14.
射频消融术并发急性心包填塞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 ,6 3岁。因反复发作阵发性心悸 14个月余入院 ,外院心电图提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室上速 )。入院体格检查 :血压 14 0 / 80mmHg(1mmHg =0 133kPa) ,心率72次 /min ,心律齐 ,无杂音。诊断为阵发性室上速 ,故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治疗。术中经右颈内静脉插入10极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管 ,经双侧股静脉插入 3根电生理标测导管 ,分别置于高位右心房、希氏束及右心室心尖部。按常规行电生理检查 ,并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电生理检查示房室结双径路。经右股静脉鞘管插入 7F蓝色消融导管 ,右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移植新术式肝后腔静脉成形术在人原位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改良肝移植新术式肝后腔静脉成形术行原位肝移植103例,观察其手术所用时间、无肝期、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等.结果:本组无1例发生围手术期死亡.肝后腔静脉成形术手术所用时间及无肝期(6.8±0.8 h,52.6±14.5 min)显著短于同期报告资料经典式肝移植(7.4±0.6 h,86.5±7.1 min)以及改良背驮式肝移植(7.9±0.6 h,78.4±7.94 min).术中出血量(2960±1120 mL)也显著少于改良背驮式(4662±913 mL)和经典式肝移植(4441±1072 mL).肝后腔静脉成形术术后肾功能不全发生率为29.1%(30/103),与经典式肝移植相近,比改良背驮式高,但均能在术后3-4 wk内恢复正常.结论:肝移植新术式肝后腔静脉成形术能简化病肝切除和新肝植入的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5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射频消融术(RFCA)采用的它种导管径路与消融结果:1例因双髂动脉迂曲改由右腋动脉穿刺送入大头导管至左室消融左侧壁旁道(AP)成功;1例为伴永存左上腔静脉的房室结双径路(DAVNP),导管由左锁骨下静脉送入不成,改由右颈内静脉送入冠状窦(CS)标测电极消融成功;1例为中间隔主AP和右游离壁次AP,两种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分别经右股静脉和右颈内静脉径路消融无复发;CS内消融2例,1例为CS近端消融左后间隔隐匿性AP(CAP),即刻成功,术后复发,再于左室侧消融阻断AP;1例于左室侧行RFCA二次未成,第三次先后于左室侧,导管逆行推进入左房和经房间隔穿刺于左房侧消融亦未成,最后将大头导管送入CS内一次成功阻断左侧壁AP。提示:对于特殊患者采用它种导管径路可提高RFCA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途径建立方法,评价经该途径行右侧房室旁路消融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选择解放军第89医院2008—2012年26例临床诊断为右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采用穿刺右颈内静脉、双侧锁骨下静脉,安放动脉鞘,经三个静脉通路分别插入电极导管至右心室心尖部、冠状静脉窦、希氏束,用于心房和心室局部记录和刺激途径,8F加硬消融电极导管亦经过右侧锁骨下或颈内静脉途径送入,用于标测和消融。结果 26例患者中2例经上腔静脉途径射频消融失败,均改为下腔静脉途径成功,余24例均成功地经上腔静脉途径完成了射频消融术,平均随访(6.0±1.2)个月,两例复发,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上腔静脉途径可安全有效地消融右侧房室旁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经静脉取得肝组织标本1,000次的经验。方法患者肌注度冷丁50mg,局麻后,用有聚丙烯套的血管扩张器经皮插入右(或左)颈内静脉。在荧光屏下用一9F 导管引入右肝静脉。如颈内静脉穿刺失败,可隔天用1,000ml 明胶液灌注后再行穿刺。弯曲的静脉肝活检针连接于盛满造影剂的注射器,送入  相似文献   

19.
空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心脏畸形.经导管封堵治疗因创伤小、恢复快已经在临床广泛开展.VSD封堵通常要建立股静脉轨道,但下腔静脉中断或阻塞时,通过股静脉轨道则无法完成手术.需要选择其他路径。我们对1例VSD并下腔静脉畸形阳患成功实施了经颈内静脉途径的导管封堵术。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31岁,阵发性心悸2年。当地医院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行射频消融术未成功,但未说明治疗失败原因,此次入我院为行再次射频消融术。体格检查:发育正常,心肺未见异常,肝脾无肿大,双下肢无水肿。体表心电图为B型预激综合征,心悸发作时心电图为PSVT。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异常。常规穿刺右侧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经右侧颈内静脉不能将导引钢丝送达下腔静脉,但可送入右心室,常规放置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