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机械通气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手段,但有可能因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而影响到患的预后。目前提倡采取肺保护性通气策略(LPVS)来减轻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作对机械通气成功治疗的29例ARDS患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有创机械通气(IMV)-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序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效果。方法125例SAP所致ARD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65例)采用IMV—BiPAP序贯治疗,对照组(n=60例)仅采用IMV治疗。比较两组出现“ARDS控制窗”时的情况,序贯治疗组拔管前和无创通气12h后生命体征变化,两组撤机后的临床指标。结果两组出现“ARDS控制窗”时,在出现时间、平均气道压(MAP)、呼吸频率(RR)、心率(HR)、酸碱度(pH)、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02)及吸入氧浓度(FiO2)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序贯治疗组患者在拔管前和无创通气12h后的生命体征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住院费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IMV—BiPAP序贯治疗SAP所致ARDS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管理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临床常见的肺部综合征,临床以进行性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肺顺应性下降为特征,病死率为40%-50%。机械通气作为支持呼吸的重要手段,能够缓解呼吸窘迫、改善肺压力-容量关系,为ALI/ARDS患者的病因治疗争取时间、创造条件。本文将重点讨论ALI/ARDS患者的机械通气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机械通气和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ARDS患者经机械通气和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37例ARDS机械通气患者1次脱机成功者30例,2次脱机成功者5例,3次脱机成功者2例。机械通气3—10d,无一例依赖呼吸机。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4-12d,TPN支持期间合并高血糖5例,消化道出血4例,肺感染、呼吸衰竭5例,无一例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结论机械通气和营养支持治疗ARDS临床效果较好。但应注意营养供给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所谓“肺损伤”,并非仅指对肺的直接损伤,也包括其他脏器发生的炎症和病损引起的继发性肺部损害。根据2000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提出的标准,急性肺损伤(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指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因素所导致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ALI和ARDS的病理、生理学发展过程基本是一致的,严重的ALI或ALI的严重阶段即为ARDS。ALI和ARDS的临床特征均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自1967年Ashbaugh等首先报道ARDS以来,随着机械通气,尤其是呼气末正压(PEEP)等治疗手段的大量应用,虽然也有报道ALI/ARDS的病死率在30%~60%之间,但近年来大部分的临床资料显示其死亡率在30%~40%左右,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俯卧位通气技术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采用俯卧位通气技术护理的ARDS患者18例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本组18例患者中,康复出院15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1例。结论:俯卧位通气技术治疗ARDS的临床疗效好,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1例俯卧式通气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子秀  王宁 《护理研究》2006,20(2):562-563
俯卧式通气(prone ventilation)是指在施行机械通气时,把病人置于俯卧式体位,可使下垂不张区域肺扩张,改善通气/灌注比例。自1977年。Douglas等首次报道俯卧位通气可以提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的氧合之后,临床上逐渐将其应用于ARDS病人的治疗,并且成为护理研究的热点之一。我科为1例重症呼吸衰竭病人采取俯卧式通气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其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模式在重症胸外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症胸外伤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常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治疗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作对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模式进行了相应的临床研究,现探讨PRVC治疗重症胸外伤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儿科危重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认识逐渐增多,临床应用呼吸机抢救ARDS的机会也日益增多,但随着对ARDS的病理生理和机械通气机制的进一步阐明,发现用常规通气模式易致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而近年来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已在成人领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在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效果。方法:42例ARDS患者分为2组,其中一组采用仰卧位肺保护通气策略,另一组采用俯卧位肺保护通气策略。比较2组患者PaCO2、PaO2/FiO2及pH值的改善情况。结果:俯卧位组与仰卧位组比较氧合指数、动脉血气分析明显改善(P〈0.05)。上机时间、住院时间和死亡率大大降低。结论:俯卧位肺保护通气策略治疗ARDS具有良好的肺保护效果和疗效,在抢救ARDS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无创正压通气(NIPPV)已被应用于急性呼吸衰竭(ARF)、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心源性肺水肿、存在免疫缺陷的ARF患者,以及有创一无创通气的序贯治疗等,但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中使用的报道尚少,其临床效果尚存争议。近年来,本院对14例ARDS患者应用NIPPV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有创机械通气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有创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分析影响有创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发生AKI的危险因素;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结果:共120名有创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其中57名发生AKI,发生率为47.5%。降钙素原、基础肌酐增高,pH值降低和意识障碍是有创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120例患者中57名死亡,总住院病死率38.3%。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AKI组生存率低于非AK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有创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AKI发生率高,可明显增加患者住院病死率。降钙素原、基础肌酐增高,pH值降低和意识障碍是有创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继发于多种疾病,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急危重症,表现为顽固性低氧血症、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呼吸窘迫,死亡率较高。研究提示,20%以上的ARDS患者在病程中发生急性呼吸衰竭,是致死的主要原因。无创正压通气(NIPPV)已经广泛应用于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嗍)急性加重期在内的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衰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侧卧位通气和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两种体位通气方法进行对比观察。方法 将ICU2005年收治的23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施行侧卧位通气(15例)和俯卧住通气(8例),监测仰卧位时,体位改变后1、2、4h及转复为仰卧位后1h的呼吸循环指标,并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体位改变后1、2、4h及转复为仰卧住后1h,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氧舍指数均较仰卧位时升高(P〈0.05),心率、平均动脉压、气道峰压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仰卧位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氧分压升高10mmHg为有效标准。治疗有效率侧卧位组73.3%,俯卧位组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作为ARDS机械通气治疗手段,侧卧位通气与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有效率接近。但侧卧位实施更容易,护理更方便。并发症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呼吸衰竭,大量肺泡塌陷和肺内气体分布不均一是其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气体分布不均一性影响机械通气的效果进而影响ARDS的治疗,因此,对气体分布不均一性的评价尤为重要。现有评价气体分布的影像学方法包括数字X线摄影(DR)、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肺部超声(LUS)、电阻抗断层成像(EIT),在ARDS患者肺部气体分布不均一性的评价上各有利弊,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韩桂清  王志月 《全科护理》2009,7(35):3231-323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机械通气(MV),但MV对病人造成的不良影响已逐渐显现。因此,探讨ARDS病人在机械通气过程中的监护方法受到广大医护工作者的重视。2004年1月-2009年1月收治ARDS病人42例,现将MV监护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马骏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6):3030-3031
研究表明,机械通气(MV)可引起肺损伤或已损伤的肺损伤加重(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VILI)VILI已成为影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近年提出了以“小潮气量,最佳呼气末正压(PEEP)”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通气策略.我们采取保护性肺通气治疗ARDS患3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允许性高碳酸血症机械通气(PHV)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疗效。方法:对照观察PHV及大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ARDS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及血压变化,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气压伤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PHV既可纠纠正低氧血症。又可减少气压伤的发生,且对循环的影响小,可降低ARDS死亡率。结论:PHV为治疗ARDS的合理的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机械通气是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主要手段,但近年来研究显示,呼吸机应用不当可加重原有肺损伤,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且促进肺内炎症介质进入血液,引发或加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VILI是机械通气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同时也是导致临床上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由于VILI可与肺部原有病理改变如ARDS并存,故临床上很难明确是机械通气引起还是原有病变的进展所致。现进行此研究,以期为肺损伤病理的鉴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无创通气技术在抢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方法:总结自2002年以来用无创通气技术面罩正压通气抢救9例肺源性ARDS临床实践经验。结果:8例成功存活并治愈,避免了气管插管;1例急性间质性肺炎死亡。结论:无创通气技术可以早期应用于肺源性ARDS的抢救,减少气管插管机会,并有良好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