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颅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隙,称之为蛛网膜下隙出血(SAH)。颅内动脉瘤破裂是最常见的原因。SAH总体预后较差,致残率和病死率高[1]。其预后与病因、出血部位、出血量、有无并发症及是否得到适当治疗有关。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隙出血未经外科治疗的病人约20%死于再出血,动脉瘤再次破裂导致出血即使病人不死亡也会使病人留下严重的残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多在首次出血后最初数日发生。为了减少病人再次发生动脉瘤破裂,临床上一般尽早行手术治疗。由于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治疗蛛网膜下隙出血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的特点,临床已经广泛开展[2]。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人病情一般较重,术前有再出血的危险,术后有较多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所以围术期的护理较为重要。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收治蛛网膜下隙出血并进行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的病人95例,现将围术期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隙出血介入栓塞治疗的围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围术期护理方法。[结果]动脉瘤栓塞成功率100%,平均住院时间12.62 d。术后出现脑梗死2例,其中死亡1例,肢体功能障碍2例,意识障碍3例,电解质紊乱5例,高热4例,无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发生。[结论]全面细致的围术期护理能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老年颅内破裂性动脉瘤介入术后继发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危险因素,探讨围术期防治对策。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老年颅内破裂性动脉瘤介入术后继发CVS患者54例作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老年颅内破裂性动脉瘤介入术后未继发CVS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围术期医疗因素,对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筛查术后继发CVS的危险因素。两组随访3个月,观察近期预后。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动脉瘤直径、吸烟和酗酒史、高血压病史、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患者预后(prognosison admission of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aemorrhage,PAASH)分级、既往动脉瘤破裂次数、术前Hunt-Hess分级、术前Fisher分级、栓塞程度、真假性动脉瘤、术后血压波动范围、介入手术时机、术后使用"3H"疗法为老年颅内破裂性动脉瘤介入术后继发CVS的影响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动脉瘤直径≥15 mm、既往动脉瘤破裂2次、术前Hunt-Hess分级Ⅲ级、术前Fisher分级≥3级、非致密栓塞、假性动脉瘤、术后血压波动30 mm Hg是老年颅内破裂性动脉瘤介入术后继发CVS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72 h以内)介入栓塞、术后使用"3H"疗法是其保护因素。两组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分级量表显示,观察组近期预后较对照组差(P0.05)。结论老年颅内破裂性动脉瘤介入术后继发CVS患者病死率高、总体预后差,针对患者术后继发CVS的可控危险因素实施良好的控制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系颅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为颅内动脉局部的异常扩张,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微创的手术治疗方法已经逐渐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主要手段[1].颅内动脉瘤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技术,与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颈相比,因其有效率高,致残率和病死率相对较低,已越来越被医患双方所接受和认可.而术中动脉瘤再破裂出血是这种治疗手段最可怕的风险之一.本院2007~2009年在施行颅内动脉瘤经血管微弹簧圈(MCS)瘤腔栓塞治疗中发生4例术中动脉瘤再破裂出血,这类患者病情危重,随时有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脑血管痉挛及脑梗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全方位的术后护理,除1例患者术后10d死于多发性脑梗塞外,其他3例患者均康复出院,未留下后遗症.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护理干预在1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壁异样改变及血液动力学异常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神经外科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的80%发生在大脑动脉环(willis动脉环)的前部及其邻近的动脉主干上。一般来说脑血管痉挛(CVS)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隙出血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破入蛛网膜下隙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最常见的病因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和颅内血管畸形。再出血是蛛网膜下隙出血主要的急性并发症[1]。给予足够疗程的6-氨基已酸是预防蛛网膜下隙出血再出血的有效方法[2]。但因其药理作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常见的有恶心、呕吐、腹泻、腹部不适、结膜充血,其次为眩晕、瘙痒、头晕、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孟蕾蕾 《护理研究》2001,15(6):345-345
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大部分可出现中度或重度脑血管痉挛 ,造成延迟性脑缺血 ,为动脉瘤破裂后致残的主要原因。临床常应用钙离子通道阻断剂 ,如尼莫地平、低分子右旋糖酐降低血液粘稠度、扩充血容量和升高血压治疗 ,简称“3H”疗法。我科2 0 0 1年 2月— 2 0 0 1年 6月对 2 4例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病人进行了动脉瘤栓塞或夹闭术 ,术后进行“3H”治疗 ,并入监护室监护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2 4例病人中男 9例 ,女 15例 ,年龄 12岁~ 72岁。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 9例 ,位于前交通动脉 6例 ,位于后交通动脉 4例 …  相似文献   

8.
目的 测定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含量变化,探讨其与病情演变的关系。方法 对3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人发病后l一3天、发病后7—9天、发病后13一15天血清FSH、LH进行动态观察,用TCD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CA)。结果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血清FSH、LH发病后l一3天、发病后7—9天各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尤以发病后7—9天变化最明显;术前、术后有脑血管痉挛组和非脑血管痉挛组也有明显差异。结论 血清FSH、LH含量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情演变、脑血管痉挛(CVS)有关。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患者的术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为动脉壁薄弱处的病理性膨出[1],是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最常见原因.血管内介入可解脱式弹簧圈栓塞术以其操作简单、侵袭性小、术后反应轻、感染机会少、安全性高等成为现代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最先进的治疗手段之一[2].  相似文献   

10.
正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主要原因之一。SAH一旦发生,未经治疗的致死率接近50%,治疗后的致残率高达60%[1],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当前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有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动脉瘤夹闭手术、载瘤动脉闭塞术等。血流动力学被认为是颅内动脉瘤发生、进展和破裂的一个主要因素[2],所以动脉瘤的最  相似文献   

11.
12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报告了12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脑血管痉挛(CVS)的观察与护理.术后做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脑池内置管的护理和用药护理,重点做好三高疗法护理,即严格调控血压,维持高血容量、高血液稀释度,同时密切观察是否发生三高疗法并发症.本组有3例发生CVS,经治疗后2例恢复良好,1例持续昏迷自动出院.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的病理性扩张、膨大。因具有异常脆弱的瘤壁而容易破裂。动脉瘤破裂的直接后果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 A H )或脑内出血。大部分发现的颅内动脉瘤是囊状或梭形,囊状动脉瘤是最常见的类型,同时也是导致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现就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及其破裂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58例颅内动脉瘤致密栓塞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柏慧华 《护理研究》2006,20(8):702-703
颅内动脉瘤(AN)是由于颅内动脉管腔局部异常扩张而形成的[1]。临床症状隐匿,绝大多数病人以动脉瘤破裂,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就诊。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37%,反复出血者病死率达70%以上。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栓塞技术,其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达到近似手术夹闭的效果[2]。我科1999年12月—2004年7月共对58例颅内动脉瘤施行了GDC栓塞术。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58例,男31例,女27例,年龄27岁~79岁,平均48岁。58例均行头颅CT检查,并证实有蛛网膜下隙出血,均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人的术后护理措施.[方法]对28例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人行手术治疗,术后做好病情观察、呼吸道护理,预防并处理相关并发症等.[结果]本组病人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2例,颅内血肿1例,经积极治疗或急诊开颅血肿清除术后恢复良好;无一例死亡.[结论]加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人的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高洁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6,12(28):2695-2696
颅内动脉瘤是因颅内某部位的动脉管壁局限扩大的脑血管疾病,多因动脉壁局部薄弱和血流冲击而形成,极易破裂.一旦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者流入脑室,导致脑室内积血,可造成脑组织受压和破坏、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严重的后果,病死率及残率极高[1].动脉瘤患者病情较为严重,而颅内双侧后交通动脉瘤极为少见,我科于2006年4月成功救治了1例颅内双侧后交通动脉瘤的患者,术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瘤系颅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多以自身破裂出血而起病。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颈是治疗的主要手段。做好预防性再出血的护理是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的关键,现将颅内动脉瘤病人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1990年3月至1992年9月收治颅内动  相似文献   

17.
戴月琴 《全科护理》2011,9(32):2951-2952
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系临床常见病,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约占80%),并发症多而且病死率及致残率高。临床上常应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或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来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部分,好发于组成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分支或分叉部,由于这些动脉位于脑底的脑池中,直至自发性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时方被发现[1].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死亡率高达25%~60%[2].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手术简便、安全、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正逐渐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法,特别对于合并心、肾功能异常且不能耐受麻醉的老年患者,或后循环、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来说,是首选的介入栓塞治疗方法[3].2009年4月,我们对1例多发颅内动脉瘤患者成功实施血管内栓塞治疗,在围术期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李涛  罗炜 《临床医学》2010,30(1):104-105
颅内动脉瘤并非真正的肿瘤,实际是因各种原因促使脑血管壁变薄,形成囊性突出而压迫脑神经,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严重时可发生颅内出血。据统计,80%的颅内出血是由颅内动脉瘤引起。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有两类,即开颅夹闭动脉瘤和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手术的病人于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期,存在血压骤升或呛咳而并发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危险,为防止血压增高导致动脉瘤破裂出血意外,术中常需实施控制性降压,以使瘤壁松弛,减少破裂机会,保证手术安全。我院自2005年至2009年8月共实施颅内动脉瘤手术46例;现就其麻醉处理进行总结,并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对颅内动脉瘤形成的影响和病理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辉 《浙江临床医学》2007,9(12):1689-1690
颅内动脉瘤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在颅内动脉壁的囊性突起。8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都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危险因素中,高血压诱发出血的危险性居第四位,仅次于家族动脉瘤史,酗酒和多囊肾。尽管很多学者都认为高血压是颅内动脉瘤的危险因素,但是目前还缺乏确切的证据。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探讨高血压同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以及诱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关系和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