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在多人氧舱内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气管切开昏迷患者给予人工鼻吸氧,观察人工鼻吸氧方式对舱内氧浓度、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0-08/2005-08暨南大学第一、二临床医学院高压氧科收治的行高压氧治疗的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另选择440例行高压氧治疗的清醒患者,两类患者在年龄、原发病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本实验操作过程均为常规临床技术操作,遵循国家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所有患者及家属都被告知实验目的并同意参加。①高压氧治疗方案:0.20MPa,30min×2 10min,1次/d,10d/疗程,间歇吸氧。②高压氧吸氧方式:按国标要求440例清醒患者采用常规面罩和呼吸回路连接吸氧。而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采用如下吸氧方式:人工鼻吸氧(20例):将人工鼻置于人工气道外接口和吸排氧回路的“Y”型管之间,连接时动作轻柔,检查人工鼻连接的密封。护理人员用手轻扶人工鼻,防止人工鼻重力压迫、刺激气管;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10例):将面罩罩于气管切开外套管处,局部一级持续供氧、舱内排氧。传统头盔吸氧(10例):一级持续供氧、氧舱内排氧。舱内吸氧休息阶段,摘除带有“Y”型管的吸氧回路,人工鼻保留在气管外套管上;其他吸氧方式完全移开吸氧回路,停止吸氧和一级供氧,直接呼吸舱内压缩空气。③分组:每舱吸氧总人数均为12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与常规面罩吸氧患者同舱治疗,分为4组:人工鼻 常规面罩吸氧组:人工鼻吸氧患者2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0例;局部面罩 常规面罩吸氧组: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传统头盔 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2例。④随机选取每组10个舱次的氧浓度记录和与之相应的压缩空气使用量,观察各组高压氧治疗过程氧舱内氧浓度、氧舱内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变化。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行卡方检验、t检验以及方差分析的LSD检验。结果:①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的变化:人工鼻 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1.98±0.26)%和(21.95±0.22)%,均小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局部面罩 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 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4.82±0.31)%和(25.12±0.41)%,均大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②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监测图的变化:人工鼻 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氧舱内氧浓度虽随着吸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至吸氧结束时舱内氧浓度最高值分别为22.1%和21.9%,均低于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局部面罩 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 常规面罩吸氧组随吸氧时间的延长氧舱内氧浓度明显增高,至吸氧结束时分别达到23.8%和24.1%,均超过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③各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的比较:人工鼻 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均明显少于局部面罩 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 常规面罩吸氧组(P<0.01)。结论: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在多人舱内使用人工鼻吸氧,氧舱内氧浓度<国标规定界限23%,且高压氧治疗期间理论通风量和压缩空气的使用量少。不仅保证了高压氧治疗的安全,同时节省了高压氧的成本消耗。  相似文献   

2.
龙颖  谢小梅  涂超群  钟敏珍  黄琴凤  易治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7):130-133,i0008
目的:在多人氧舱内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气管切开昏迷患者给予人工鼻吸氧,观察人工鼻吸氧方式对舱内氧浓度.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0-08/2005-08暨南大学第一、二临床医学院高压氧科收治的行高压氧治疗的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另选择440例行高压氧治疗的清醒患者,两类患者在年龄、原发病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本实验操作过程均为常规临床技术操作,遵循国家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所有患者及家属都被告知实验目的并同意参加。①高压氧治疗方案:0.20MPa,30min&;#215;2+10min,1次/d,10d/疗程,间歇吸氧。②高压氧吸氧方式:按国标要求440例清醒患者采用常规面罩和呼吸回路连接吸氧。而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采用如下吸氧方式:人工鼻吸氧(20例):将人工鼻置于人工气道外接口和吸排氧回路的“Y”型管之间,连接时动作轻柔,检查人工鼻连接的密封。护理人员用手轻扶人工鼻,防止人工鼻重力压迫、刺激气管;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10例):将面罩罩于气管切开外套管处,局部一级持续供氧、舱内排氧。传统头盔吸氧(10例):一级持续供氧、氧舱内排氧。舱内吸氧休息阶段,摘除带有“Y”型管的吸氧回路,人工鼻保留在气管外套管上;其他吸氧方式完全移开吸氧回路。停止吸氧和一级供氧,直接呼吸舱内压缩空气。③分组:每舱吸氧总人数均为12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与常规面罩吸氧患者同舱治疗,分为4组: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人工鼻吸氧患者2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0例;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2例。④随机选取每组10个舱次的氧浓度记录和与之相应的压缩空气使用量,观察各组高压氧治疗过程氧舱内氧浓度、氧舱内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变化。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行卡方检验、t检验以及方差分析的LSD检验。 结果:①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的变化: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1.98&;#177;0.26)%和(21.95&;#177;0.22)%,均小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4.82&;#177;0.31)%和(25.12&;#177;0.41)%,均大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②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监测图的变化: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氧舱内氧浓度虽随着吸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至吸氧结束时舱内氧浓度最高值分别为22.1%和21.9%,均低于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随吸氧时间的延长氧舱内氧浓度明显增高,至吸氧结束时分别达到23.8%和24.1%,均超过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③各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的比较: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均明显少于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P〈0.01)。 结论: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在多人舱内使用人工鼻吸氧,氧舱内氧浓度〈国标规定界限23%,且高压氧治疗期间理论通风量和压缩空气的使用量少。不仅保证了高压氧治疗的安全,同时节省了高压氧的成本消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发并验证适合于高压氧舱内气管切开患者吸氧头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先由正常受试者戴研发头罩进行临床验证(常压及高压下吸氧),找出合适的供氧流量,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感受,头罩内和氧舱内氧浓度值,之后再用于颅脑损伤伴气管切开,且意识障碍患者的高压氧治疗,通过心电监护及家属观察患者反应,并记录吸氧、吸痰过程中头罩内和氧舱内氧浓度值。结果:合理的供氧流量为5L/min,正常受试者高压氧治疗时供氧3min之内头罩内氧浓度即达99%,且舱内氧浓度始终保持在20.8%~20.9%。气切患者高压氧治疗时供氧1min内罩内氧浓度即达99%,且舱内氧浓度始终保持在20.8%~21.0%。此头罩操作方便但存在舒适性不够、吸痰时戴脱头罩不方便等问题。结论:本研究研发的头罩安全、有效、密闭性好,只是舒适性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4.
董艳  赵玉  唐剑霞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0):1968-1969
[目的]探讨空气加压舱内氧浓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高压氧科2011年1~8月进行高压氧治疗病人的有关资料,观察加压氧舱内治疗人数、吸氧方式对舱内氧浓度的影响,分析舱内漏氧的原因.[结果]舱内人数越多或一级连续供氧气管切开的患者越多,越易造成舱内氧浓度的升高.[结论]正规执行高压氧治疗操作规程,可控制舱内氧...  相似文献   

5.
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在抢救过程中常需行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术是解除呼吸道梗阻、抢救病人生命的重要措施之一。气管切开病人在空气加压舱内接受高压氧治疗,不能按常规佩戴面罩吸氧,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吸氧方式,为了能使这些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高压氧治疗,争取最佳的治疗时间。我科采用麻醉用的呼吸回路自制吸氧连接装置进行吸氧,使病人能够带气管套管早期进行高压氧治疗,争取早日拔除气管套管,减  相似文献   

6.
分析高压氧治疗中舱内氧浓度过高的原因,提出护理对策。氧浓度过高的原因与氧气输送管道漏气、吸氧方式、面罩佩戴不密封、排氧阀未开及舱内急救供氧流量表未关等因素有关。严格执行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吸氧方式,加强宣教,加强巡视,严格监测氧浓度及加强护士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可预防舱内氧浓度过高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气管切开行高压氧治疗的气道连接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气管切开患者在空气加压舱中进行高压氧治疗时,采用双路供氧法吸氧,即一路经口鼻面罩一级给氧,另一路经气管套管接管一级给氧。本院高压氧舱室利用自制波纹管,解决了气管套管与呼吸三通阀的连接问题。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葛敏娟 《护理学报》2007,14(12):80-81
高压氧舱内的吸氧方法一般患者采用活瓣式面罩吸氧,重危患者采用开放式一级供氧,而气管切开患者的高压氧治疗方法,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标准。我院自2002年5月开始对气管切开患者的高压氧治疗方法进行探索改进,引入麻醉呼吸回路,治疗患者51例。结果治疗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治疗安全得到保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自制高压氧吸氧接头在气管切开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制高压氧吸氧接头在气管切开病人中的应用赵丽君,张书香,曲军高压舱内用压缩空气加至预定压力,舱内病人通过时吸面罩吸入高压氧。[1]面罩吸氧是最常用的方法。但危重、昏迷病人行气管切开后,不能采用面罩法吸入。我院为脑系科医院,危重、昏迷病人多,行气管切开...  相似文献   

10.
张霞  王宏 《护士进修杂志》2003,18(6):491-491
气管切开病人在舱内吸氧所需的治疗氧罩价格昂贵。为降低病人费用 ,我们根据气管套管型号的不同 ,利用输液后的液体瓶塞作为氧舱吸氧“Y”型管与气管套管的连接物。具体做法如下 :将液体瓶塞盖中央取一圆孔 ,直径不超过瓶塞内口。将瓶塞边缘翻起 ,使其呈漏斗状后将氧舱吸氧用的“Y”型管直接套入皮塞内口 ,而后将皮塞边缘翻下包住“Y”型管口 ,再将其与病人的气管套管相接。因皮塞完全紧包“Y”型管口以及气管套管也正好能插入皮塞中央圆孔 ,所以使其连接较紧密 ,且因皮塞为橡胶质地密封性好 ,因此确保了病人在高压环境中吸入纯氧 ,降低阻…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压氧医学的迅速发展,高压氧治疗已广泛应用于儿科多种疾病,尤其是小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冶疗,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高压氧治疗就成为一种特别有效的主要治疗手段。针对我院氧舱类型和结构难以适合婴幼儿使用。我们于1996年研制出婴幼儿吸氧面罩,应用于临床200余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 材料与结构 氧罩采取8cm厚的透明有机玻璃制成,罩长32 cm,宽27 cm,氧舱内有一级供氧阀,波纹塑料管(白、兰色),密封圈,气体流量计,氧罩前端和末端设有进气口和排气口,一种在进气端中开有一应急窗口,另一种在氧罩两侧面距中各开一应急窗口,窗口内面粘有长 40 cm的透明膜,用时可随手臂长短伸缩,不用时折叠放于边缘,外圈橡胶圈密闭。氧罩入口处,根据不同年龄、体型的患儿,我们备有不同型号的密封圈,防止氧气外漏。吸氧面罩结构见图1  相似文献   

12.
人工鼻在人工气道病人高压氧治疗中预防肺部感染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昏迷的患者由于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又破坏了气道的生理屏障,使菌群移位,而高压氧治疗中吸人干燥气体:氧气筒内的气体湿度不足,加上多人氧舱内空气净化不良,易发生下呼吸道感染。为此,作者对ICU37例人工气道昏迷病人应用人工鼻吸氧,并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测定高压氧治疗过程中受试者经皮氧分压和呼出气中氧气浓度,比较改良面罩和传统面罩的密闭性。方法选取10名健康志愿者行高压氧治疗,其中升降压时间分别为20 min、35 min,受试者吸入舱内空气。压力升至0.1 MPa后受试者佩戴传统面罩吸氧25 min,测定受试者经皮氧分压变化。用储气袋收集受试者呼出的气体,并用测氧仪测定受试者呼出气中氧浓度。一周后受试者佩戴改良面罩再次进行本实验。结果未吸氧时,受试者佩戴传统面罩和改良面罩时经皮氧分压、呼出气中氧浓度无显著差异。吸氧过程中,受试者佩戴改良面罩时经皮氧分压高于佩戴传统面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佩戴改良面罩时,受试者呼出气中氧浓度高于佩戴传统面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中改良面罩的密闭性优于传统面罩。  相似文献   

14.
“L”形管在高压氧舱内的应用与护理王金玲高压氧做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手段,应用于解决全身缺氧,特别是脑缺氧、脑水肿已取得了明显效果。以往,气管切开的危重患者,必须达到堵住气管导管外口、能维持自主呼吸、佩戴吸氧面罩、生命体征平稳的临床指标时,才能进行高压氧...  相似文献   

15.
高压氧舱安全无阻力吸氧装置的临床实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定新吸氧装置吸氧阻力和舱内氧浓度值,探讨新吸氧装置的高压氧治疗临床实用性。【方法】分三组分别测量肺式供氧吸氧装置(A组)、连续供氧装置(B组)、新吸氧装置(C组)的吸氧阻力及舱内氧浓度值,并进行比较判定。【结果】B组舱内氧浓度值明显高于A、C两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吸气阻力值明显高于B、C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B、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吸氧装置既能减小吸氧阻力,又能将降低舱内的氧浓度,既有利于患者的高压氧治疗;又保证了高压氧治疗的安全性,这一新吸氧装置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6.
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不同吸氧方式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军娥  喻道元 《护理学报》2009,16(23):39-41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行高压氧治疗不同吸氧方式的效果。方法将300例气管切开行高压氧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头罩组和球囊连接管组各150例,头罩组稳压阶段采用自制头罩吸氧;球囊连接管组稳压阶段采用改进的球囊连接管吸氧。比较两组患者吸氧方式的完成情况、每次治疗时的吸痰次数及舱内氧浓度;并于高压氧治疗前、治疗第1、第2个疗程结束时,分别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评估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结果球囊连接管组吸氧方式完成率为59.3%(89/150),头罩组吸氧方式完成率为99.3%(149/150),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球囊连接管组每次治疗时的吸痰次数为(2.18&#177;0.56)次,头罩组为(1.02&#177;0.38)次,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吸氧方式舱内氧浓度均控制在23%以下;两组治疗第1、第2个疗程结束时球囊连接管组GCS评分均高于头罩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球囊连接管吸氧方式疗效较好,但依从性差;头罩吸氧方式依从性好,但缺点是头罩内氧浓度较低,以致疗效不如球囊连接管。对于气管切开患者行高压氧治疗,应首先创造条件采用球囊连接管吸氧,不能耐受者再使用头罩,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高压氧治疗中气管切开病人肺部交叉感染的影响.[方法]将300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0例,两组病人均进行高压氧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发生舱内交叉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舱内交叉感染发生率为25%,对照组为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高压氧治疗中气管切开病人肺部交叉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韦贵珠  韦孟怀 《全科护理》2011,9(19):1718-1719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高压氧治疗中气管切开病人肺部交叉感染的影响。[方法]将300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0例,两组病人均进行高压氧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发生舱内交叉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舱内交叉感染发生率为25%,对照组为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高压氧治疗中气管切开病人肺部交叉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多人氧舱内气管切开患者使用人工鼻吸氧治疗时,患者痰液的变化.方法 随机将239例气管切开患者分别使用L型连接管(L组,111例)和L型连接管加人工鼻连接(HEM组,128例)吸氧法在多人氧舱内进行高压氧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第1、10天的痰液性状、吸痰量、吸痰次数的变化,及封/拔管例数.结果 HEM组患者第1天治疗时吸痰次数、吸痰量明显较L组多,第1~10天痰液由黏稠黄色浓痰逐渐变为白色稀薄痰,排痰量明显减少(P<0.01).封/拔管者的比例在HEM组显著高于L组(P<0.01).结论 人工鼻对多人氧舱内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时,在助于痰液湿化,肺内积痰的排出.  相似文献   

20.
田琳 《现代护理》2006,12(6):540-540
氧气吸入和雾化吸入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我们用高压氧舱一次性的专用面罩制作成一种既可吸氧又可雾化的面罩,方便、实用,现介绍如下。1材料选用高压氧舱专用的一次性吸氧面罩1个,吸氧时备玻璃接头1个、输液瓶橡胶塞1个;雾化时备短接头1个、一次性吸氧波纹管1根。2方法在氧舱专用面罩下缘剪出直径为0.5~1.0 cm的圆形小孔3~5个。2.1吸氧面罩制作方法将输液瓶橡胶塞上扎一小孔,玻璃接头从小孔中穿入,利用瓶塞的弹性将其固定,也可在瓶塞两侧玻璃接头处缠绕胶布以防移位。将瓶塞与吸氧面罩接口端相连,使瓶塞边缘向上反折,包裹在面罩接口外部,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