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鄢茵  管细红  童华章 《全科护理》2016,(15):1530-1532
[目的]探讨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再训练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8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膀胱功能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2个月的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膀胱容量、残余尿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病人膀胱容量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尿路感染、膀胱结石和肾积水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再训练能有效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控制神经源性膀胱病人尿路感染及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神经源性膀胱病人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病人给予延续护理干预,出院3个月后比较两组病人的膀胱残余尿量、尿路感染率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病人的膀胱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3个月后观察组病人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源性膀胱病人出院后采用延续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病人残余尿量,控制尿路感染等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配合饮水计划在神经源性膀胱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将138例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按就诊顺序及病人意愿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66例,观察组实施清洁间歇导尿技术配合饮水计划,对照组给予常规留置导尿法。观察两组治疗2周、4周时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自主排尿量和泌尿系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治疗2周、4周后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早期实施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配合饮水计划,可明显降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膀胱尿压测定评定系统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12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膀胱尿压测定评定系统进行评定,根据监测的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等制定个体化靶向性康复护理。观察两组病人干预8周后膀胱功能疗效及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干预8周后,观察组病人膀胱功能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运用膀胱尿压测定评定系统确认脊髓损伤病人膀胱容量-压力关系,采用个体化靶向性膀胱功能康复护理,可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提高病人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穴位针灸联合膀胱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2016年12月选取本院收治的128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4,对照组病人应用间歇性清洁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穴位针灸,两组干预时间为8周,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膀胱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两组病人干预后膀胱容量、自行排尿频次、残余尿量及导尿间隔时间均优于干预前(P0.05),其中观察组干预后膀胱容量、排尿频次、残余尿量及导尿间隔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躯体、社会、心理及物质功能等纬度评分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而观察组病人干预后躯体、社会、心理及物质功能等纬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针灸联合膀胱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膀胱功能,可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电针联合个体化康复护理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抽取2016年1月—2019年6月收治入院的96例脊髓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观察组给予电针和个体化康复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评估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尿失禁月发作频率、疗效、最大逼尿肌压、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愈15例,有效31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愈3例,有效20例,无效25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尿失禁月发作次数、最大逼尿肌压、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电针联合个体化康复护理能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尿失禁病人临床症状及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间歇性清洁导尿术(CIC)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68例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34),对照组给予常规留置尿管法,观察组实施CIC;观察两组治疗2周、4周时的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及泌尿系统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第2周和第4周的泌尿系统感染率为2.94%和11.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65%和32.35%(P0.05);观察组第2周和第4周膀胱残余尿量为(61.27±2.36)mL和(46.73±2.14)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1.42±1.94)mL和(143.16±1.48)mL(P0.05);第2周两组的膀胱容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周观察组的膀胱容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第4周滴漏性尿失禁的发生率为2.9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71%(P0.05)。[结论]对SCI病人采用CIC,可明显增加膀胱容量、减少膀胱残余尿量和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根据入院编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留置导尿管并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间歇性导尿和针对性护理。观察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2组干预前后残余尿量及最大排尿量。结果观察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及肾积水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残余尿量均减少,最大排尿量均增加,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应用间歇性导尿有助于预防尿路感染、促进排尿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结合盆底肌治疗对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膀胱的影响。[方法]选取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病人8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均采用间歇导尿和饮水计划,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盆底肌电刺激和盆底肌运动训练。两组病人在治疗前、治疗后均采用B超检查膀胱残余尿量、尿动力学检查和拔除导尿管实验。[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差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拔除导尿管实验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导尿结合盆底肌训练明显改善膀胱功能,是治疗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膀胱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短波、中频电、磁热结合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将50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给予超短波、中频电、磁热治疗结合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只给予间歇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测定患者残余尿量及膀胱最大容量,同时观察患者尿道感染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残余尿量均明显少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治疗后膀胱最大容量明显多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膀胱最大容量明显多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尿道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短波、中频电、磁热治疗结合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可显著减少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残余尿量、改善膀胱容量,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5E"康复护理模式在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将90例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5E"康复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膀胱功能、心理状态[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生活质量(SF-36)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病人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膀胱容量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和排尿次数少于对照组,下尿路功能症状(LUT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HAMA、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总体健康、生理职能、机体功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服务态度评分、服务内容评分、人员素质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5E"康复护理模式能提高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病人的膀胱功能、生活质量及病人满意度,改善其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12.
间歇性清洁导尿术在脊髓损伤病人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间歇性清洁导尿术(CIC)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68例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34),对照组给予常规留置尿管法,观察组实施CIC;观察两组治疗2周、4周时的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及泌尿系统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第2周和第4周的泌尿系统感染率为2.94%和11.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65%和32.35% (P<0.05);观察组第2周和第4周膀胱残余尿量为(61.27±2.36)mL和(46.73±2.14)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1.42±1.94)mL和(143.16±1.48)mL(P<0.05);第2周两组的膀胱容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周观察组的膀胱容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第4周滴漏性尿失禁的发生率为2.9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71%(P<0.05).[结论]对SCI病人采用CIC,可明显增加膀胱容量、减少膀胱残余尿量和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基于盆底肌功能锻炼的综合护理对子宫广泛性切除术后病人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4月—2018年4月在医院接受子宫广泛性切除术治疗的9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病人术后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病人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功能锻炼的综合护理,比较两组病人术后7 d、14 d自行尿液排出量、膀胱残余尿量,尿潴留、尿路感染发生率,干预前后性生活质量变化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后7 d、14 d自行尿液排出量多于对照组,而术后7 d、14 d膀胱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病人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各项性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功能锻炼的综合护理可明显促进子宫广泛性切除术后病人膀胱功能的恢复,同时有利于降低尿潴留发生风险,改善病人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49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给予中医综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功能评分及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最大排尿量、最大尿流率、最大逼尿肌压)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膀胱容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膀胱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膀胱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膀胱功能,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有效提升膀胱的顺应性,对膀胱平衡状态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单小虹  吕慧 《护理研究》2008,22(7):1830-1831
[目的]了解综合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将48例脊髓损伤(SCI)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膀胱引流,观察组采取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呼吸肌及腹肌训练、坐站训练、膀胱训练、间歇性清洁导尿、盆底肌刺激仪应用等。[结果]观察组经过综合康复护理,其膀胱功能平衡指标、膀胱容量、泌尿系统并发症等评价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康复护理能明显提高SCI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鍉针点穴按摩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病人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针刺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留置导尿,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鍉针点穴治疗,每个穴位按压5min,每日1次,连续6次后休息1d,共干预2个月。分别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膀胱功能评分、残余尿量,以及治疗后尿路感染发生率,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人干预后膀胱功能积分、残余尿量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干预后膀胱功能积分、残余尿量以及尿路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干预后愈显率为66.67%,对照组为3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鍉针点穴按摩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能够显著改善病人膀胱功能积分、减少残余尿量、降低尿路感染率,疗效优于常规的留置导尿。  相似文献   

17.
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小虹  吕慧 《护理研究》2008,22(20):1830-1831
[目的]了解综合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将48例脊髓损伤(SCI)痉孪型神经源性膀胱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膀胱引流,观察组采取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呼吸肌及腹肌训练、坐站训练、膀胱训练、间歇性清洁导尿、盆底肌刺激仪应用等.[结果]观察组经过综合康复护理,其膀胱功能平衡指标、膀胱容量、泌尿系统并发症等评价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康复护理能明显提高SCI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间歇清洁导尿在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9月就诊于本院的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共7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78例患者根据就诊时间进行逐一排序,然后将双数患者分为实验组,将单数患者分为对照组,每组39例。治疗期间给予所有患者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间歇清洁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护理干预结束后测量两组最大排尿量和残余尿量并比较,同时记录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最大排尿量和残余尿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最大排尿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尿结石、尿路感染及肾积水等并发症几率比较,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清洁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中作用显著,能有效减少患者尿潴留量及并发症发生,保证治疗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膀胱容量压力测定仪联合间歇导尿术在脑卒中排尿障碍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脑卒中排尿障碍病人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留置导尿法,观察组采用膀胱容量压力测定仪,了解膀胱容量-压力的关系,并根据膀胱容量-压力的关系及安全容量下的残余尿量制订间歇导尿计划及实施方案,6周后比较两组病人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自解尿量和残余尿量及达到平衡膀胱的例数。[结果]观察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自解尿量明显增加,残余尿量明显减少,平衡膀胱例数明显增多(P均0.01)。[结论]膀胱容量压力测定仪联合间歇导尿法用于脑卒中排尿障碍病人护理安全、可行;可促进脑卒中排尿障碍病人膀胱功能的恢复,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下尿路测压在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康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的80例SCI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SCI的不同时期(脊髓休克期、脊髓恢复期、脊髓恢复后期)采用下尿路测压装置,护士实时监测膀胱容量-压力变化,有针对性地指导病人在SCI不同时期进行膀胱功能训练。[结果]两组病人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拔尿管时机、泌尿系统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下尿路测压可实时、持续监测膀胱容量-压力的变化,使膀胱在生理安全压力范围内充盈和排空,避免了膀胱内压力增高造成上尿路感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