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实验用昆明大鼠经静脉注射家兔白细胞致热原或内毒,分别复制发热模型。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了LP和ET发热动物中枢不同脑区β-内啡肽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大鼠LP双相热各时相其下丘脑组织β-EN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发热间歇期和体温恢复期β-EN含量高于发热时相(P<0.05)。中脑β-EN含量在发热第一时相高于对照组。皮质β-EN含量无显著变化。(2)大鼠ET发热高峰期下丘脑组  相似文献   

2.
用粗制家兔内生致热原(EP),给大鼠静脉注射复制双相热模型。通过放射免疫测定方法(RIA)观察了大鼠EP双相热各期不同脑(下丘脑,中脑,皮质)组织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NT)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EP所致大鼠双相热各期下丘脑组织NT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中脑组织,在发热间歇期和发热第二时相NT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皮质NT含量在发热第一时相高于对照组(P>0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用大鼠静脉注射内生致热原(EP)复制发热模型。观察发热反应及发热不同时相、不同胞区精氨酸加压素(AVP)和亮氨酸脑啡肽(L-EK)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大鼠EP双相热时下丘脑组织AVP含量在双峰热的两个高峰期和体温恢复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VP含量与发热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体温升高有相关关系。而脑干和大脑皮质组织中AVP含量则无明显变化。下丘脑组织、脑干组织中L-EK含量在双峰热的两个高峰期均高于对照组,恢复期脑干组织中L-EK含量仍高于对照组。大脑皮质组织中L-EK含量无明显变化。提示EP性发热时中枢的AVP和L-EK可能参与体温调节反应。  相似文献   

4.
α—MSH对内毒素性发热效应及下丘脑cAMP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对内毒素(ET)发热效应及下丘脑组织环一磷酸腺苷(cAMP)含量的影响。结果:α-MSH能明显抑制ET引起的体温升高(P<005),同时降低ET引起的下丘脑组织cAMP含量的升高(P<001);而对正常家兔体温及下丘脑组织cAMP含量均无影响(P>005)。结论:α-MSH抑制中枢发热介质cAMP的生成可能是降低ET发热效应的主要机制之一。从而证明发热时中枢神经不但存在正调节途径,也存在负调节途径,体温上升的水平是正调节和负调节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用大鼠静脉注射内生致热原(EP)复制发热模型。观察发热反应及发热不同时相,不同脑区精氨酸加压素(AVP)和亮氨酸脑啡肽(L-EK)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大鼠EP双相热时下丘脑组织AVP含量在双峰热的两个高峰期和体温恢复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VP含量与发热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体温升高有相关关系。而脑干和大脑皮质组织中AVP含量则无明显变化。下丘脑组织,脑干组织中L-EK含量在双峰热的两个高峰期均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采用放射免疫学方法,观测了大鼠在不同寒冷条件下血浆、垂体、下丘脑中β-EP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血浆、垂体、下丘脑中β-EP含量在冷刺激过程中总的趋势表现为升高,但Ⅱ组垂体中β-EP含量下降(P<0.05),且下丘脑中β-EP含量明显升高(P<0.001)。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采用放射免疫学方法,观测了大鼠在不同寒冷条件下血浆,垂体,下丘脑中β-EP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血浆,垂体,下丘脑中β-EP含量在冷刺激过程中总的趋势表现为升高,但Ⅱ组垂体中β-EP含量下降(P<0.05),且下丘脑中β-EP含量明显升高(P<0.001)。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分子生物学和放射免疫测定方法,观察了老年前期雌性大鼠下丘脑、垂体和血浆中内阿片肽含量及下丘脑内阿片肽基因表达的变化。与5月龄青年大鼠比较,18月龄雌性大鼠下丘脑和血浆β-EP、L-ENK、Dy-nA含量减少,垂体β-EP、L-ENK含量升高,DynA含量降低(P〈0.05 ̄0.01)。下丘脑POMC基因和proenkephalin基因mRNA水平明显低于青年大鼠(P〈0.05)。结果提示,  相似文献   

9.
用精制大肠杆菌内毒素(endotoxin,ET)给家兔静脉注射,复制发热模型。通过放射性免疫测定方法(RIA)观察了发热及电针退热家兔脑脊液中神经降压素(nurotensin,NT),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P物质(substanceP,SP)和血浆中NT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电针家兔“百会穴”对ET所致发热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发热和电针抑制发热时家兔脑脊液(c.s.f.)和血浆中NT、SS、SP含量也有明显变化。发热组动物c.s.f.中NT、SS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电针组动物c.s.f.中NT、SP含量不仅高于对照组,而且高于发热组(P<0.05)。SS含量低于对照组和发热组(P<0.01,P<0.05)。血浆NT含量,发热组低于对照组(P<0.05),电针组高于对照组(P<0.01)。作者认为,家兔c.s.f.中NT、SS和SP及血浆中NT含量变化与ET的致热作用有关。电针退热时家兔c.s.f.中NT、SS、SP含量变化在电针退热机制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抗退饮解热机制。方法:建立家兔LP 发热模型,观察抗退饮灌胃对家兔体温的影响和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腹 中隔AVP 含量及下丘脑cAMP 含量的变化。结果:(1) 抗退饮灌胃+ 静注LP 组的△T 为(0-51 ±0-25) ℃、中隔区AVP 含量为(11-95 ±4-52) pgmg 、下丘脑cAMP 含量为(0-913 ±0-450) pmolmg 、分别低于NS 灌胃+ 静注LP 组的△T(1-18 ±0-27) ℃、中隔区AVP 含量(22-37 ±3-58) pgmg 、下丘脑cAMP 含量(1-562 ±0-360) pmolmg( P<0-01) 。(2) 中隔区AVP 含量变化与体温变化呈明显正相关(r = 0-782 ,P< 0-01) 。结论:抗退饮解热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下丘脑cAMP 含量升高,同时促进腹中隔AVP 释放两种途径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精氨酸加压素在内毒素热限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本文观察了家兔静脉注射不同剂量ET后中隔区,下丘脑组织及血浆中AVP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在ET发热过程中,中隔区,下丘脑及血浆AVP含量均显著增多(P<0.01);ET发热达热限时,体温不再升高,中隔区与血浆AVP含量也不再增多,且中隔区及血浆AVP含量变化与体温变化呈明显正相关(r=0.984,0.05<P<0.01;r=0.994,P<0.01);此时,下丘脑升高的AVP含量开始下降(P0。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用大鼠腹腔注射内毒素(endotoxin,ET)复制发热模型。动物注射ET后80min体温上升达高峰(0.97±0.21℃),立即处死动物,检测大鼠脾细胞增殖反应IL-1、IL-2活性。实验结果如下:(1)ET性发热时大鼠脾细胞在无丝裂原的作用下 ̄3H-TdR掺入的cpm值明显高于对照组。(2)ET组大鼠脾细胞对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A,ConA)的反应性显著高于对照组。(3)ET组大鼠脾细胞产生IL-1,IL-2的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放射免疫分析(radioimmunoassay,RIA)方法检测4,8和25Gy_60CoY射线照射后大鼠下丘脑和垂体内亮脑啡肽(leucine-eukephalin,L-ENK)含量的变化。发现8Gy照射后24和72小时下丘脑L-ENK含量分别为138.23±18.32pg/mg和210.68±28.99pg/mg,前者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77.92±24.68pg/mg)(P<0.01),后者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25Gy照射后24和48小时下丘脑L-ENK含量分别为131.65±10.64pg±mg和152.66±14.07pg/mg,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前者P<0.01,后者P<0.05)。25Gy照射后48小时垂体L-ENK含量为96.37±15.74pg/mg,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21.41±1.94pg/mg)(P<0.01)。  相似文献   

14.
用免疫细胞化学PAP法和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下丘脑弓状核β-内啡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变化进行半定量研究。结果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的下丘脑弓状核内β-END阳性细胞数量增加,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单位剖面弓状核内,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9.1±5.1和15.5±4.2个。计算机图象分析其阳性细胞的积分光密度,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0.11446±0.0513和0.08330±0.0416,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之间阳性细胞和IOD都具有显著差异(P<0.05)。本文提示:下丘脑弓状核内β-END样阳性神经元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或调控过程可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用封闭群新西兰白兔60只,观察了比较家兔EP性发热时血浆,脑脊液和不同脑区组织中cAMP的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家兔EP性发热时,下丘脑和脑脊液的cAMP含量明显升高,到达热限时,两者的cAMP含量增长同进受限,两者间cAMP含量变化呈显著性的正相关(r=0.985,P〈0.01),而血浆,脑干及皮层cAMP含量无明显改变,据此,作者推论:(1)EP性发热时下丘脑cAMP含量的增多是脑脊液cAMP  相似文献   

16.
用封闭群新西兰白兔60只,观察比较家兔EP性发热时血浆、脑脊液和不同脑区组织中cAMP的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家兔EP性发热时,下丘脑和脑脊液的cAMP含量明显升高,到达热限时,两者的cAMP含量增长同时受限,两者间的cAMP含量变化呈显著的正相关(r=0.985,P<0.01),而血浆、脑干及皮层cAMP含量无明显改变,据此,作者推论:(1)EP性发热时下丘脑cAMP含量的嵲龆嗍悄约挂海悖粒停性龆嗟闹饕丛矗唬ǎ玻┫虑鹉裕悖粒停泻吭龀な芟奘牵牛腥认薜闹匾梢颉  相似文献   

17.
α-MSH对EGTA发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观察α-MSH对EGTA发热反应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EGTA发热模型;在离体条件下,应用Fura-2荧光指示剂测定细胞内Ca2+浓度([Ca2+]i);体外培养下丘脑神经细胞。结果:α-MSH能明显抑制EGTA性发热反应(P<0.01);EGTA可以降低下丘脑神经细胞[Ca2+]i水平(P<0.01),但α-MSH不影响正常下丘脑神经细胞[Ca2+]i及EGTA对下丘脑神经细胞[Ca2+]i的作用(P>0.05);EGTA可刺激体外培养的下丘脑神经细胞释放CRH(P<0.05),而α-MSH能抑制EGTA的这种作用(P<0.05)。结论:α-MSH抑制中枢发热介质CRH的产生可能是降低EGTA发热反应的主要机制之一;中枢CRH的产生和释放增加可能是EGTA性发热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用免疫细胞化学PAP法和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下丘脑弓状核β-内啡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变化进行半定量研究。结果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的下丘脑弓状核内β-END阳性细胞数量增加,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单位剖面弓状核内,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9.1±5.1和15.5±4.2个。计算机图象分析其阳性细胞的积分光密度,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0.11446±0.0513和0.08330±0.0416,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之间阳性细胞和IOD都具有显著差异(P<0.05)。本文提示:下丘脑弓状核内β-END样阳性神经元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或调控过程可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α—MSH对家兔ET性发热反应及脑腹中隔区AVP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目的:研究脑腹中隔区精氨酸加压素(AVP)在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解热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家兔ET性发热模型,观察侧脑室注射α-MSH对家兔ET性发热反应及脑腹中隔区AVP含量的影响。结果:(1)静脉注射ET(03μg/kg)引起家兔明显的发热反应(P<0001),并增加脑腹中隔AVP含量(P<005);(2)静脉注射ET(03μg/kg)30min后,侧脑室注射α-MSH(200ng/只),能明显抑制家兔发热反应,同时脑腹中隔区AVP含量进一步显著增高(P<0001);(3)侧脑室注射α-MSH(200ng/只)并不影响家兔正常体温,但增加脑腹中隔区AVP含量(P<005)。结论:α-MSH的解热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腹中隔AVP增多来实现的,αMSH可能是引起发热时脑腹中隔区AVP含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黑色素细胞刺激素对家兔血细胞生成内生致热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了黑色素细胞刺激素对体外培育的兔全血细胞产生内生致热原的影响。结果显示,Ⅲ组(“α-MSH+ET+全血培养物”上清)的致热性明显低于Ⅱ组(“ET+全血细胞培养物”上清)(0.01<P<0.05);而α-MSH单独与血细胞培养无降温物质产生;同时,相同剂量的α-MSH对EP性发热无直接抑制作用。由此作者推论,α-MSH能抑制ET诱生EP的产生,而这一作用可能是其抑制ET性发热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