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TC-Dynamic膝关节假体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方法]自2005年10月~ 20l0年12 月,采用TC-Dynamic膝关节假体行TKA共40例(50膝)与Depuy P.F.C.Sigma膝关节假体行TKA 40例(45膝)进行临床对比研究.对比两组术前、术后KSS评分、功能评分、Feller评分、测量膝关节ROM、术后膝前疼痛及髌骨弹响.[结果]两组术后与术前的KSS评分、功能评分、Feller评分及膝关节RO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KSS评分、功能评分、Feller评分、膝关节ROM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用时TC-Dynamic膝关节假体较Depuy P.F.C.Sigma膝关节假体组平均少10 min.TC-Dynamic膝关节假体组膝前疼痛1例(1膝),髌骨弹响1例(1膝),Depuy P.F.C.Sigma膝关节假体组膝前疼痛2例(2膝),髌骨弹向3例(3膝).两组术后随访X线片观察膝关节假体位置、力线、固定性能等均显示良好,无松动、透亮线等异常表现.[结论]使用TC-Dynamic膝关节假体行TKA临床疗效满意,术后膝关节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2.
不同程度屈膝挛缩畸形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比较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屈膝挛缩畸形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lasty,TKA)后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3年12月行TKA的65例97膝屈膝挛缩畸形患者资料。其中骨关节炎51例74膝,类风湿关节炎14例23膝。单膝置换33例33膝,双膝同时置换32例64膝。按屈膝挛缩畸形程度不同将患者分成A、B两组,A组屈曲挛缩<20°(0~15°)32例49膝,B组屈曲挛缩≥20°(20~60°)33例48膝。A、B两组膝关节术前屈曲挛缩度数、活动度(rangeofmotion,ROM)、KSS(kneesocietyscore)评分及功能评分分别为10.7±8.0°、104.6±20.0°、29.1±18.0、32.6±20.7和28.2±7.8°、60.8±26.6°、12.1±13.2、26.8±18.1,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均采用Scorpio后稳定型骨水泥固定假体,行初期置换。术后3~4d在同一康复师指导下行CPM及主动功能锻炼。结果患者获随访8个月~3年6个月,平均2年7个月。A、B组术后膝关节屈曲挛缩度数、ROM、KSS评分和功能评分分别为0.4±2.1°、108.6±19.0°、82.1±13.8、72.3±29.1和1.3±3.2°、98.6±16.4°、75.9±8.2、81.4±26.9,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总满意度为94.6%,无深部感染及再翻修者。结论膝关节屈膝挛缩畸形严重与否对TKA的早期疗效无明显影响;TKA后ROM有“趋中”现象;术后早期行膝关节功能锻炼也是获得功能改善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应用移动平台型假体和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进行随访对照研究,分析这两种假体TKA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3年1月~2004年12月间诊断为膝骨性关节炎的患者,随机应用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scorpio)和移动平台型假体(Gemini MK Ⅱ)行TKA手术.记录术前及随访时术膝的膝关节评分、疼痛评分、功能评分、髌骨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及股骨角、胫骨角、膝外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髌骨高度.[结果]术前固定平台组和移动平台组的年龄、体重指数、患膝内翻畸形、最大屈曲度及屈曲挛缩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平均随访31个月,固定平台组和移动平台组的术前术后膝关节评分、疼痛评分、功能评分、髌骨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都明显改善了患膝的症状和功能.固定平台组和移动平台组的术后最大屈曲度(108°±9.3°,99.5°±10.1°)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股骨角、胫骨角、膝外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术前术后髌骨高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平均随访31个月时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和移动平台假体TKA均明显改善了患膝的症状和功能,两组的膝关节评分、功能评分、疼痛评分、髌骨评分及X线片检查评价均无显著性差异.固定平台组的术后最大屈曲度大于移动平台组的术后最大屈曲度.  相似文献   

4.
术前活动度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Shi MG  Lü HS  Guan ZP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6):1101-1105
目的回顾性分析患者手术前的活动度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功能的影响。方法随访2000年1月—2003年12月在我科行TKA的患者65例(97膝),年龄64.8±9.9岁(35~85岁)。其中骨性关节炎55例(81膝),类风湿关节炎10例(16膝)。单膝置换33例,双膝同时置换32例。所有患者按术前膝关节活动度数(ROM)分成两组,≤90°(5°~90°)49膝,>90°(95°~140°)48膝。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最大屈膝度、活动度、KSS评分及功能评分)对比。所有患者均采用Scorpio后稳定型骨水泥固定的假体,均为初期置换,全部手术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术后3 d在同一康复师指导下行患肢CPM及主动功能锻炼至出院。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9个月(10~44个月)。所有膝关节的活动度从术前的平均84.2°(5°~140°)提高到术后的平均101.6°(40°~140°) (P=0.000);而最大屈膝度数术前的平均103.5°(25°~140°)与术后的平均101.6°(40°~140°)无显著差异(P=0.439);KSS膝关节评分从术前平均19.5分(-24~62分)提高到术后平均78.8分(50~95分)(P=0.000)。所有患者的总满意度为93.8%(61/65)。两个分组比较,ROM≤90°的膝关节ROM及最大屈膝度术后均较术前有提高,而ROM>90°的膝关节平均最大屈膝度术后反而下降。没有翻修及深部感染。结论(1)在影响TKA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多种因素中,手术技术是关键因素。(2)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术前膝关节的活动度对TKA术后的功能也有很大的影响,术前活动度大的膝关节比那些术前活动度小的膝关节术后能获得更好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股骨髁间截骨膝关节假体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自2005年5月2010年10月本科行TKA术的患者107例(122膝)。使用深盘型后稳定假体62例(72膝),使用桩柱型后稳定假体45例(50膝)。对比两组术前、术后KSS评分、功能评分、测量膝关节ROM。[结果]两组术后与术前的KSS评分、功能评分、膝关节RO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KSS评分、功能评分、膝关节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盘型后稳定假体组有1例,术后出现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经过一期骨水泥旷置,3个月行二期翻修;桩柱型膝关节假体组有1例术中发生股骨外髁骨折,术中及时发现给予螺钉内固定,1例术后7个月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给予钢板内固定术,患者均痊愈出院。两组术后随访X线片观察膝关节假体位置、力线、固定性能等均显示良好,无松动、透亮线等异常表现。[结论]两种不同术式股骨髁间截骨膝关节假体行TKA临床疗效满意,术后膝关节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初步使用国产TC-Dynamic人工膝关节系统的临床效果和手术经验。方法本组使用国产TC—Dynamic人工膝关节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40例60膝,术前膝关节外科学会评分(KSS)的膝评分平均为16.28分(-32~47分),功能评分平均为18.36分(-20~60分),膝关节活动度(ROM)平均为79.22&#176;(20&#176;~145&#176;)。结果36例52膝术后获得平均随访时间为20.41m(1.5~40m),随访时KSS膝评分平均为84.88分(70~95分),功能评分平均为80.58分(55~90分),ROM平均为110.48&#176;(85&#176;~140&#176;)。所有随访患者术后X线片均示下肢力线良好,假体位置满意,无透亮线及任何松动迹象。结论使用国产TC—Dynamic人工膝关节假体的TKA手术临床效果满意。手术操作简便,截骨量较少,如果手术配套器械的设计和制作工艺能够进一步改良和提高,则更利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国产T-free膝关节假体与同类进口假体膝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方法 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国产T-free膝关节表面假体施行膝 关节置换25例35膝,单侧15例、双侧10例;屈曲挛缩19例25膝、内翻畸形11例18膝、外翻畸形4例5膝。膝关节活动度75.11°±27.68°,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系 统(Knee Society Score,KSS)膝评分(17.88±14.37)分,KSS功能评分(21.62±21.27)分。同期同一术者施行的同类进口膝关节假体置换27例39膝做为对 照进行回顾性研究。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随访时间、术前膝关节活动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KSS膝评分及KSS功能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国产假体组24例平均随访(14.92±8.32)个月,与进口假体组26例(15.42±9.87)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国产假体组的膝关节活动度平均 107.53°±18.32°,与进口假体组112.84°±9.7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SS膝评分平均(86.71±9.78)分,与进口假体组(86.68±6.01)分的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KSS功能评分平均(65.88±25.01)分,与进口假体组(71.35±16.74)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国产假体组患者的满意率为95.8%(23/24)。结论 国 产T-free膝关节表面假体与同类进口产品的近期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半径后稳定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中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上海市东方医院骨科自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应用单半径后稳定型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20例(20膝)为观察组,纳入标准:初次单侧TKA,符合膝关节骨关节炎诊断标准;排除标准为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或合并其他手术、药物成瘾、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其它炎症疾病、膝关节感染或可疑感染。其中女15例,男5例;平均年龄(68.3±0.5)岁。对照组20例为采用多半径后稳定型假体全膝置换。采用记录术前、末次随访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手术时间、KSS评分、功能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观察组的术前与术后KSS评分、KSS功能评分及对照组的术前与术后KSS评分、KSS功能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性别比例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所有病例均无感染,松动及静脉血栓症,平均随访(4.1±0. 6)年。术后随访X线片观察膝关节假体位置、力线等均显示良好。两组术后膝关节KSS评分(t=1.428,P <0.05)、膝功能评分比较(t =2.75,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单半径后稳定型假体中期有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ü HS  Guan ZP  Zhou DG  Yuan YL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0):1305-1308
目的探讨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4年8月74例87个膝关节外翻畸形TKA手术进行回顾分析。患者男11例,女63例,平均年龄63岁(26~80岁);股胫角(股骨和胫骨解剖轴线的夹角)平均为21·59°(12°~40°);应用后稳定型假体,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加单纯外侧软组织松解方法。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X线外翻角度及KSS评分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术后评价随访时间33·8个月(5个月~9年),根据膝关节活动度数及KSS评分评估关节功能情况。膝关节平均活动度为112·4°(80°~130°),KSS评分平均为81·7分(71~93分),比术前提高了59分;功能评分平均为86·3分,比术前提高了59·8分。所有膝关节在行TKA后外翻畸形基本得到矫正,随访时外翻度数(股胫角)平均为8·7°(0°~11°),较术前有明显改善。随访时1例患者有膝关节轻度不稳症状,1例术前严重髌脱位患者术后髌骨存在半脱位,其余正常。结论对于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加单纯外侧软组织松解以及安装后稳定型假体的方法,可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人工全膝置换在严重膝内翻畸形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观察保留后交叉韧带人工全膝置换治疗严重膝内翻畸形患者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1995年7月间严重膝内翻畸形骨关节炎患者(≥20°)人工全膝置换后的临床结果.假体为Miller-Galante-Ⅰ人工全膝(MG-Ⅰ,Zimmer公司).采用KSS评分对临床结果进行评估.结果38人56膝获完整随访,平均随访6(4~9)年.术前至最后一次随访,平均膝评分从33分提高到91分,其中84%优秀;平均膝关节功能评分自39增加到76分;两者的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86%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超过90°,多数病例(50/56)术后膝关节力线正常,6例残留5~10°内翻畸形.总翻修率21%(12/56),平均翻修时间为术后5.5年.其它并发症包括髌骨半脱位,膝前痛,浅表感染.无深部感染、假体松动及前后向不稳.结论保留后交叉韧带人工全膝可矫正严重膝内翻畸形,术后内、外向不稳问题常致假体早期失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选择不同参照点测量关节线(JL)变化与膝关节临床功能评估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在安徽省滁州市皖东人民医院骨科接受TKA手术的患者,分别以腓骨头、股骨内收肌止点、胫骨结节为参照点测量JL变化,评估术前及术后12个月后患者美国膝关节协会(KSS)评分、关节活动度(ROM)及Feller髌骨评分。将不同参照点下JL变化情况与KSS评分变化、ROM变化及Feller髌骨评分变化等资料进行相关性检验。 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患者KSS评分、ROM、Feller髌骨评分均显著增高(P<0.05)。以腓骨头、股骨内收肌止点为参照点测得的JL变化之间呈正相关性(r=0.874,P<0.01)。术后12个月,以胫骨结节为参照点测得的JL变化,与TKA术后12个月KSS评分变化(r=-0.521,P<0.01)、髌骨Feller评分变化(r=-0.493,P<0.01)具有负向相关性。 结论以胫骨结节为参照点测量JL变化,与TKA术后膝关节KSS评分变化、髌骨Feller评分变化呈负相关性;以胫骨结节为参照点测量JL变化能更好地评估TKA术后膝关节临床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深盘型假体对全膝关节置换初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6年6月~2012年1月,本组应用深盘型垫片假体行TKA的76例(97膝)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2~6年,平均4.2年,其中女65例,男11例;年龄55~78岁,平均65.8岁;选择男女共76名志愿者,年龄在18~42岁之间,平均30.5岁,随机左右膝。对比TKA组术前、术后KSS评分、功能评分、膝关节ROM、股骨后髁偏心距;对比TKA组与志愿者组膝关节从伸直位到最大屈曲位时股骨相对于胫骨前后移动的距离。结果 TKA组手术前后膝关节KSS评分、功能评分及膝关节RO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股骨后髁偏心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KA组膝关节从伸直位到最大屈曲位时股骨相对于胫骨向后移动距离之差(6.24±2.45)mm。志愿者组膝关节伸直至最大屈曲位时股骨相对于胫骨向后移动距离之差(10.87±1.49)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术后出现伤口浅表感染,经处理后痊愈。1例术后出现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经二期翻修痊愈出院。术后随访X线片观察膝关节假体位置、力线、固定性能等均显示良好,无松动、透亮线等异常表现。结论使用深盘型膝关节假体行TKA术,初期临床疗效满意;TKA组术后膝关节伸直至最大屈曲位时股骨相对于胫骨后移距离较志愿者组短。  相似文献   

13.
全膝关节置换治疗严重膝外翻畸形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方法.[方法]2008年6月~2010年3月,15例(18膝)严重膝外翻患者,术前X线测量FTA角,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且使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价标准KSS评分及功能评分.手术方法采用髌旁外侧入路、针对性截骨、选择性的外侧软组织松解、安装限制性小的假体或非限制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测量FTA角,术后定期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行KSS评分及功能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8个月.FTA角由术前的27.0°(20°~35°)降低至4.5°(0°~9°);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79.4°(70°~90°)提高到109.7°(100°~120°);KSS评分由术前的28.9分(15~40分)提高到88.7分(85~95分),功能评分由术前的23.0分(0~40分)提高到89.1分(85~95分);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所有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外翻畸形基本得到纠正,所有病例术后无明显疼痛,行走及上下楼梯等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说明对于严重膝外翻畸形的患者,采用髌旁外侧入路、针对性截骨、选择性的外侧软组织松解、安装限制性小的假体或非限制型假体实施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从而明显改善患者膝关节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Wang XF  Chen BC  Shi CX  Gao SJ  Shao DC  Li T  Lu B  Chen JQ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2):839-842
目的通过增加胫骨平台后倾角度或后交叉韧带(PCL)部分松解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屈曲间隙过紧进行处理,分析这两种方法对TKA术后膝关节运动学的影响。方法测量6例新鲜尸体膝关节标本在完整状态下、正常TKA、屈曲间隙过紧、增加胫骨平台后倾角以及PCL部分松解TKA术后膝关节屈曲0°、30°、60°、90°、120°时的前后松弛度、内外翻松弛度、旋转松弛度及最大屈曲度。结果屈曲过紧TKA与正常TKA相比,在屈曲30°、60°、90°和120°时前后松弛度、内外翻松弛度及旋转松弛度均显著较小(P〈0.05)。与屈曲过紧TKA相比,增加胫骨后倾角后,在屈曲30°、60°、90°和120°时前后松弛度、内外翻松弛度和旋转松弛度均明显增大(P〈0.05)。PCL部分松解与屈曲过紧TKA相比,在屈曲30°、60°、90°和120°时前后松弛度明显增加(P〈0.05);旋转松弛度在屈曲30°、60°、90°时明显增加(P〈0.05)。与PCL部分松解相比,增加胫骨后倾角的内外翻松弛度在屈曲30°、60°、90°时明显较大(P〈0.05);旋转松弛度在屈曲0°、30°、60°和90°时明显较大(P〈0.05)。屈曲过紧TKA的最大屈曲度(120.4°)与正常TKA(130.3°)及增加胫骨后倾角(131.1°)相比明显较小(P〈0.05)。增加后倾角与PCL部分松解(124.0°)相比,最大屈曲度较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6)。结论屈曲间隙过紧TKA术后膝关节的前后松弛度、内外翻松弛度、旋转松弛度和最大屈曲度均减小;增加胫骨平台后倾角后,前后松弛度、内外翻松弛度、旋转松弛度和最大屈曲度均明显增大;PCL部分松解仅能明显增大前后松弛度。因此对于TKA术中屈曲紧张的膝关节,增加胫骨平台后倾角比PCL部分松解能更好地改善膝关节的运动学。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The use of highly conforming polyethylene tibial inserts in cruciate-retain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 often requires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 release/sacrifice for balancing (CS TKA). The CS TKA relies on the posterior capsule, collateral ligaments, and articular conformity without a cam or post to achieve stability. Using prospectively collected data we compared clinical outcomes of CS TKA to posterior-stabilized (PS) TKA utilizing a contemporary TKA system.MethodsSixty-nine consecutive CS TKAs were compared to 45 consecutive PS TKAs at 2-year minimum follow-up. CS knees were balanced with the PCL released. Preoperative/postoperative range of motion (ROM), Knee Society Scores (KSS), stair function, and squatting ROM were analyzed.ResultsAt minimum 2-year follow up, CS and PS TKA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ROM (P < .001), KSS (Pain, P < .001; Function, P < .001), and KSS stair function (P < .001), with no revision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preoperative to postoperative improvements for passive knee ROM (10° (0°-20°) vs 13° (5°-25°); P = .16), KSS Pain (34 (21-42) vs 38 (24-46); P = .22), KSS Function (35 (30-50) vs 35 (18-50); P = .34), and KSS stair function (10 (10-20) vs 10 (0-20); P = .37) for CS and PS TKA, respectively. CS TKA had higher squatting ROM (P = .02) at minimum 2-year follow-up compared to PS TKA.ConclusionBoth PS and CS TKA provid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clinical outcomes, with no differences in passive ROM, KSS, or stair function postoperatively. Our data support that with proper articular conformity and balancing, cruciate-retaining TKA in a PCL-deficient knee (CS TKA) is appropriate. This may be design specific and further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ies are needed to corroborate these findings.  相似文献   

16.
国产TC-Dynamic(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置换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膝关节置换在国内已广泛开展,发展合适国人自身的假体意义重大,本研究介绍了国产TC-Dy—namic(后稳定型)膝关节置换系统在临床的应用体会。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51例患者行TC-Dy—namic膝关节置换。男19例,女32例;年龄71—84岁,平均(76.4±4.1)岁;骨性关节炎3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4例;病程5~40年,症状主要为疼痛及活动受限。术前术后行HSS评分和X线检查。结果:随访48-61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HSS评分平均(86.1±7.7)分(63~95分);共32例患者获48个月随访,HSS评分平均(83.5±8.1)分(60±95分)。负重位X线检查力线测量结果:术前平均膝内翻(21.0±5.8)°(9°±30°),术后下肢力线基本正常。无感染、假体松动或髌骨脱位等并发症。结论:作为根据国人膝关节解剖特点设计的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中期疗效满意,长期疗效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