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 采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埃希氏菌 (EHEC)国际代表株O15 7∶H7-EDL933株 ,实验感染小鼠 (ICR) ,观察其感染和带菌消长情况。方法 ICR小鼠经口感染 ,剂量为 0 1~ 0 9ml(菌悬液浓度为 7 0× 10 8~ 4 0× 10 9CFU/ml) ,并在SPF动物实验室中饲养。结果 不同实验动物微生物等级的ICR小鼠对EDL933株表现出不同感染类型 ,Ⅰ级小鼠感染未成功 ;Ⅱ级小鼠为一过性排菌 (M =4h) ;Ⅲ级小鼠粪排菌中位数为 2 4h ,是Ⅱ级小鼠的 6倍。Ⅲ级小鼠发现盲肠带菌 ,阳性率为31 5 8% (6 / 19)。结论 研究结果提示 ,鼠可成为EHECO15 7∶H7的贮存宿主 ,可能是潜在的人类感染的传染源。不同实验动物微生物等级的ICR小鼠对EDL933株所表现出的感染类型 ,提示预防O15 7∶H7感染 ,可经口服菌苗来实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大肠杆菌O157:H7对小鼠感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采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埃希氏菌 (EHEC)国际代表株O15 7∶H7-EDL933株 ,实验感染小鼠 (ICR) ,观察其感染和带菌消长情况。方法 ICR小鼠经口感染 ,剂量为 0 1~ 0 9ml(菌悬液浓度为 7 0× 10 8~ 4 0× 10 9CFU/ml) ,并在SPF动物实验室中饲养。结果 不同实验动物微生物等级的ICR小鼠对EDL933株表现出不同感染类型 ,Ⅰ级小鼠感染未成功 ;Ⅱ级小鼠为一过性排菌 (M =4h) ;Ⅲ级小鼠粪排菌中位数为 2 4h ,是Ⅱ级小鼠的 6倍。Ⅲ级小鼠发现盲肠带菌 ,阳性率为31 5 8% (6 / 19)。结论 研究结果提示 ,鼠可成为EHECO15 7∶H7的贮存宿主 ,可能是潜在的人类感染的传染源。不同实验动物微生物等级的ICR小鼠对EDL933株所表现出的感染类型 ,提示预防O15 7∶H7感染 ,可经口服菌苗来实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中药圣露丸的体外及小鼠结核病模型中的抗结核活性。方法 在7H9液体培养基、7H10固体培养基中分别测定圣露丸对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气溶胶感染方式采用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先后感染SPF级BALB/C小鼠46只和36只,分别建立小鼠急性结核病模型。均为感染第10天开始给予药物治疗,随机分组,每组10只。其中圣露丸组每只小鼠每次剂量为3g/kg;异烟肼(INH)组,每次剂量为25mg/kg,同时设无药空白对照组。各组均口服灌胃给药,每周给药5次,分别给予3周和6周药物治疗。治疗结束后次日处死各组小鼠,称重,无菌操作下解剖,做肺组织活菌计数。结果 圣露丸在7H9液体培养基中对H37Rv的MIC为2.5mg/ml,在7H10固体培养基中对H37Rv的MIC为<5mg/ml。小鼠感染及治疗过程中各组耐受性良好,无死亡。给予3周共计15次(每次给予“圣露丸”3g/kg)剂量治疗后,圣露丸组小鼠全肺的CFU为 (6.81±0.71)lg CFU,较空白对照组降低0.39lg CFU。应用圣露丸治疗6周后,圣露丸组的小鼠全肺的CFU为 (4.33±0.51)lg CFU,较空白对照组降低1.10lg CFU。结论 在本研究条件建立的小鼠结核病模型中,中药圣露丸显示出抗结核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NH-AGID方法对布鲁氏菌M5、S2疫苗株免疫血清进行检测,评价该方法适用性。方法 选取3~5月龄羔羊74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以S2株1.0×1010 CFU、5.0×109 CFU灌服和皮下注射接种羔羊各25只,M5株以1.0×109 CFU皮下注射接种羔羊24只。免疫后7 d~150 d采集羊全血,分离血清,经RBT初筛和SAT确诊免疫抗体阳性血清。评估NH-AGID方法对M5和S2株疫苗免疫抗体与感染抗体的鉴别诊断特异性。结果 NH-AGID方法对M5株疫苗免疫阳性血清的LPS抗体检出率为100%,NH抗体检出率8.3%~29.2%,鉴别诊断特异性为82.8%。对S2株疫苗口服组免疫阳性血清的LPS抗体检出率为31.2%~66.7%,NH抗体检出率为0%;皮下注射组免疫阳性血清的LPS抗体检出率为45.4%~100%,NH抗体检出率为4.5%~20%。对S2株疫苗免疫血清的鉴别诊断特异性为96.5%。结论 NH-AGID方法不完全适用于羊用布鲁氏菌疫苗M5株和S2株的鉴别诊断,该方法的鉴别诊断特异性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猫胃螺杆菌(Hf)对二级Balb/C小鼠进行实验性感染.方法二级Balb/C小鼠16只,6~8周龄,先灌服三联药物混合液(灭滴灵2.6mg/d,四环素2.6mg/d,丽珠得乐1.2mg/d),实验组继以Hf菌液0.25m1/次(1×105~6CFU/ml)灌服,隔日1次,共4次.对照组以布氏肉汤0.2ml灌服,隔日1次,共4次.结果细菌学检查,实验组均感染了Hf,对照组无感染;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组5只小鼠出现慢性胃炎病理改变,而对照组则无.结论运用二级Balb/C小鼠进行试验,全部感染了Hf,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聚维酮碘溶液灌洗胃肠道在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的感染预防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12只雌性家猪模型。对照组4只仅用生理盐水500ml灌洗胃肠道;实验组8只先用生理盐水500ml灌洗胃肠道,再用聚维酮碘溶液200ml灌洗胃肠道。对照组及实验组均在经胃或结肠途径时先留取胃肠道液5ml,在生理盐水或聚维酮碘溶液灌洗后再留取灌洗液5ml,最后在NOTES完成后留取腹腔抽取物5ml,标本分别送检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术后24h复查内镜观察胃肠道有无炎症、溃疡、出血等。术后3周处死并解剖动物,观察腹腔内有无粘连、脓肿等感染情况。结果除实验组1例出现膈肌损伤死亡外,11例成功存活至3周后处死解剖。经胃途径的灌洗前细菌负荷平均为17.5×10^3CFU/ml,对照组生理盐水灌洗后平均为2.5×10^3CFU/ml,术后平均为5.5×10^3CFU/ml;实验组聚维酮碘灌洗后细菌负荷平均为0CFU/ml,术后平均为7.5CFU/ml。经结肠途径的灌洗前细菌负荷平均为76.2×10^3CFU/ml,对照组生理盐水灌洗后平均为19.5×10^3CFU/ml,术后平均为21×10^3CFU/ml;实验组聚维酮碘灌洗后细菌负荷平均为2.25×10^3CFU/ml,术后平均为1×10^3CFU/ml。术后24h复查内镜胃肠道均未见炎症、溃疡、出血等。3周后处死动物解剖发现对照组粘连、脓肿等多于实验组;实验组中仅有经结肠途径1例出现粘连。结论使用聚维酮碘溶液灌洗胃肠道预防NOTES感染是可行和有效的,但还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评估其安全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脂多糖(LPS)在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17×L,Pyl7×L)感染早期的调节作用。方法 6~8w、雌性DBA/2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经腹腔接种1×106 Pyl7XL寄生的红细胞。实验组于感染后d2静脉给予LPS(25μg/只)。动态观察两组小鼠的原虫血症水平,小鼠脾脏树突亚群及其表面TLR4和活化T细胞的表达水平。结果 (1)两组小鼠于感染后约d15均自愈,LPS处理组小鼠的原虫血症水平在感染后d5-8显著低于对照组;(2)与对照组相比,在感染后d3和d5,LPS处理组小鼠脾脏DCs亚群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在感染后d3,TLR4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在感染后d5,LPS处理组小鼠脾脏细胞培养初始活化T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结论在P.y17×L感染早期,LPS可通过激活TLR4强化DC成熟进一步强化Th1免疫应答反应,降低原虫血症,这将为疫苗的开发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人类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的小鼠模型研究多组分重组减毒沙门疫苗菌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 将二级C5 7BL/ 6小鼠随机分成 6组 ,通过灌胃方法分别给予生理盐水 (A组 )、PBS(B组 )、减毒鼠伤寒沙门菌SL32 6 1(C组 )、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菌pTrc99A -ureB +pGSTag -katA(D组 )、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菌pTrc99A -ureB +pTrc99A -HPaA(F组 )及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菌 pTrc99A -ureB +pGSTag -katA +pTrc99A -HPaA(F组 )。免疫后 4周 ,予Hp进行攻击 (A组不攻击 )。攻击菌量 10 7CFU/只 ,灌胃 2次 ,每日 1。再 4周后处死动物 ,取胃组织分别行尿素酶试验、改良Giemsa染色及定量细菌培养 ,观察Hp定植情况。行HE染色观察胃粘膜组织炎症情况。取脾组织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结果 A组小鼠Hp定植密度为 0 ,B组为 9 4 9× 10 6CFU/ g胃组织 ,C组为 1 4 2× 10 6CFU/ g胃组织 ,D组、E组和F组小鼠分别为 2 92× 10 5CFU/g、5 5 1× 10 5CFU/g和 2 16× 10 5CFU/g胃组织 ,C组、D组、E组和F组与A组和B组相比定植密度均明显降低 (P <0 0 5 )。免疫组与对照组胃粘膜均无明显炎症反应。免疫组脾淋巴细胞增殖试验阳性。结论 口服多组分重组减毒沙门疫苗菌对小鼠Hp感染具有一定免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免疫状态正常的BALB/c小鼠及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为模型,对临床较常用的阿托伐醌(ATQ)+阿奇霉素(AZM)和马拉龙进行抗田鼠巴贝虫体内药效评价。方法取69只BALB/c健康小鼠与15只NOD/SCID健康小鼠,每鼠接种107个感染田鼠巴贝虫的鼠红细胞。2种小鼠感染后均设置3个组,即ATQ+AZM组(195 mg/kg ATQ+32.5 mg/kg AZM)、马拉龙组(62.5 mg/kg ATQ+25 mg/kg氯胍,即1/4片)和对照组(5%可溶性淀粉溶液),每鼠按0.2 ml/10 g灌胃给药。BALB/c小鼠药物抑制试验中(2个用药组各12只,对照组15只),小鼠感染后4 h开始用药,连用10 d,每组于感染后1、 3、 5、 7、 10 d喂药前,随机取3只小鼠尾尖采血,采用薄血膜涂片染色镜检观察红细胞感染情况并计算红细胞染虫率(EIR),qPCR检测18S r RNA基因相对量。BALB/c小鼠药物治疗试验中(3组各10只),于感染后7 d取所有小鼠尾尖血制薄血膜染色镜检,确认感染后开始用药,连用10 d,于感染后7、 10、 11、 12、 13、 15、 17、 19、 24、 27 d均采血镜检并计算EIR;于感染后27 d,每组随机取5只小鼠,采用免疫抑制剂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200μl/鼠),连续腹腔注射7 d,自免疫抑制后3 d起,每天采血制薄血膜涂片染色镜检,观察复燃情况;于感染后27 d,每组随机取5只小鼠采眶窦血,将抗凝全血混匀后腹腔注射接种对应的3组健康BALB/c小鼠(每组5只),继代接种感染后7~10 d,制薄血膜涂片染色镜检并计算EIR。NOD/SCID小鼠(3组各5只)于感染后10 d开始用药,连用10 d,于感染后10、 12、 15、 17、 19、 21、 24、 27、 29、 31、 35、 42、 49 d,分别取3组小鼠尾尖血,采用薄血膜涂片染色镜检并计算EIR。应用GraphPad Prism 8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ALB/c小鼠药物抑制试验结果显示,ATQ+AZM及马拉龙均可有效抑制小鼠虫血症。镜检结果显示,ATQ+AZM组在感染后3 d、5 d,均仅1只小鼠查见虫体,EIR分别为(0.20±0.12)%和(0.30±0.17)%,感染后7 d (用药第8天),EIR降为0;马拉龙组小鼠EIR一直为0;对照组与ATQ+AZM组、马拉龙组EIR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1.6、153.5, P 0.05)。qPCR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7 d,马拉龙组、 ATQ+AZM组的18S r RNA基因相对量分别为0.010 2±0.001 2、 0.007 8±0.006 6,均与对照组(68.143 8±79.122 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76、 7.382,P 0.05);感染后10 d (停药第1天),马拉龙组、 ATQ+AZM组的18S r RNA基因相对量分别降为0.001 7±0.000 9、 0.000 8±0.000 6,均与对照组(18.309 9±7.498 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9、 4.229, P 0.05)。BALB/c小鼠药物治疗试验中,对照组、 ATQ+AZM组和马拉龙组的EIR均于感染后7 d达峰值,分别为(36.67±10.85)%、(35.30±6.46)%和(33.53±7.37)%;感染后11 d (用药第5天),EIR分别降为(10.47±8.02)%、(1.53±0.31)%和(6.27±1.01)%;感染后15 d,各组EIR逐渐趋于0。免疫抑制剂复燃试验结果显示,免疫抑制后3 d,对照组1只小鼠查见虫体;免疫抑制后5 d起,ATQ+AZM组和马拉龙组小鼠均查见虫体,出现复燃。继代接种试验结果显示,继代接种感染后7 d, ATQ+AZM组和马拉龙组均有3只受血鼠查见虫体;继代接种感染后9 d, ATQ+AZM组和马拉龙组分别有1只、 2只受血鼠查见虫体;继代接种感染后10 d, ATQ+AZM组和马拉龙组受血鼠未查见虫体。ATQ+AZM组和马拉龙组NOD/SCID小鼠用药后,EIR均较快下降,从感染高峰(感染后10 d)的(59.90±0.10)%和(59.37±0.35)%降至感染后24 d的0,但分别于42 d、 29 d又查见虫体;对照组小鼠感染后EIR在(47.20±0.80)%~(66.80±0.80)%波动,于感染后45 d全部死亡,与ATQ+AZM组、马拉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 505、 5 984, P 0.05)。结论临床常用的ATQ+AZM和马拉龙对感染小鼠体内的田鼠巴贝虫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均不能完全杀灭虫体;治疗后血液仍具感染性,且在宿主免疫力低下至一定程度时虫体会复燃,呈较高红细胞染虫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研究链霉素纳米制剂与普通制剂——硫酸链霉素注射液在小鼠体内经肠胃外给药时的抗结核活性。方法雌性BALB/c小鼠尾静脉感染结核分枝杆菌H37Rv 1&#215;107CFU。感染后第2 d开始按照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比较对照组和纳米链霉素SM-NP BSA组、纳米链霉素SM-NP CRM组的剂量和频率分别腹腔注射给药,给药至感染后28 d。在感染的14、28、56 d分别处死每组4只小鼠进行脾、肺活菌计数。结果SM-NP CRM组在整个实验期间的存活率是100%,SM-NP BSA组第28 d和第56 d的存活率分别为83%和75%。治疗14 d时,比较对照组小鼠脾、肺的菌量较阳性对照组大,而SM-BSA与SM-CRM组小鼠脾、肺的活菌数较阳性对照组降低;治疗4周时,各组的活菌数与2周时相比没有明显变化,但SM-NP BSA与SM-NP CRM组的脾、肺活菌数均比比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8周时,SM-NP BSA、SM-NP CRM组肺的活菌数量仍比阳性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纳米链霉素制剂SM-NP BSA、SM-NP CRM与普通链霉素注射液相比,在给药剂量与给药频率降低时,在小鼠急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田鼠巴贝虫肽基脯氨酸异构酶(BmPPIase)重组蛋白主动免疫对巴贝虫感染小鼠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 将雌性BALB/c小鼠(6周龄,约20 g/只)分为重组蛋白免疫组、感染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各组分别为25、18、15只。以BmPPIase重组蛋白主动免疫重组蛋白免疫组小鼠,末次免疫后2周,选取抗体效价较高的18只小鼠经腹腔注射100μL田鼠巴贝虫染虫全血;感染对照组小鼠均经腹腔注射100μL田鼠巴贝虫染虫全血;正常对照组15只小鼠不进行任何处理,直接进行后续实验。重组蛋白免疫组、感染对照组于实验第0~30天,采血观察各组小鼠巴贝虫感染情况,计算染虫率;此外,于实验第0、7、14、21、28天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对各组小鼠进行血常规检测,并采用微量样本多指标流式蛋白定量技术进行小鼠血清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末次免疫后2周,重组蛋白免疫组25只小鼠体内均产生抗BmPPIase抗体,效价为5×103~8×104。重组蛋白免疫组和感染对照组小鼠均于实验第7天达到染虫高峰,染虫率分别达13.3%和50.0%;两组染虫率在实验第3、5、7、9天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鼻腔滴注法建立小鼠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模型,为研究肺炎链球菌致脑膜炎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将冻存的TIGR4在新鲜TSA血平板上培养16 h~18 h后,刮取细菌并稀释成3种不同密度的菌液,每种密度分成2份,其中1份加入一定量的透明质酸酶,另1份不加。对小鼠行浅麻醉,用卡介苗注射器将上述菌悬液缓缓滴入小鼠鼻腔,待其自动吸入,每只小鼠50μl。每天观察小鼠情况,分别于感染后24、48和72 h处死小鼠,取心脏血和一半脑组织匀浆,做细菌计数,另一半脑组织用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加透明质酸酶的TIGR4 3个剂量组小鼠脑膜炎发生率分别为20.00%、65.00%和46.67%,对照组分别为13.33%、53.33%和6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000 0);其中3×10~7CFU组和3×10~8CFU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2 1),两组合并后与3×10~6CFU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6)。结论1)透明质酸酶不能促进鼻腔滴注TIGR4致小鼠脑膜炎的发生;2)小鼠脑膜炎的发生率与鼻腔感染TIGR4剂量有关,适宜剂量为3×10~7CFU,低于该剂量脑膜炎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3种N,N -二乙基间甲苯甲酰胺(DEET)剂型对日本血吸虫尾蚴侵入小鼠皮肤的防护效果。方法 制备含10 % DEET的DEET液、DEET霜和DEET凡士林软膏,分别用于单纯涂抹实验和浸泡实验。每种实验均将昆明鼠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和3个对照组。实验组小鼠腹部皮肤分别涂抹不同剂型的DEET,对照组小鼠分别涂抹异丙醇、“郁美净”霜和凡士林软膏。在涂抹实验中,实验组小鼠分别于涂药后0 .5、1、2、4、8h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对照组小鼠在涂药后0 .5 h感染尾蚴。在浸泡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涂药后分别浸泡10 min,0 .5、1、2、4 h,然后感染尾蚴。各组小鼠均经腹部感染尾蚴(5 0±5 )条。于感染后6~7周处死小鼠,经心脏灌注法收集成虫,计数后计算减虫率及进行秩和检验。结果 单纯涂抹实验中,3种剂型DEET涂抹小鼠至少在1h内可获得10 0 .0 %的减虫率。涂药后2、4、8h感染尾蚴,DEET液组减虫率分别为94 .8% ,89.9%和13.3% ;DEET霜组减虫率分别为10 0 .0 % ,97.8%和5 0 .7% ;DEET凡士林软膏组减虫率分别为10 0 .0 % ,99.0 %和98.0 %。浸泡实验中,若以小鼠获得5 0 .0 %以上的减虫率为保护有效,则DEET液的持效时间为10 m in;DEET霜为30 min;DEET凡士林软膏为2 h。结论 DEET对日本血吸虫尾蚴侵入小鼠皮肤具有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观察不同剂量阿苯达唑对感染曼氏裂头蚴小鼠的疗效,将72只小鼠随机均分为A~H等8组,每鼠经口感染5条裂头蚴。感染后1周,A~C组小鼠应用阿苯达唑灌胃治疗1个疗程(2次/d×7d),阿苯达唑1个疗程的总剂量分别为1700、2500和3300mg/kg,治疗后1周剖杀;E~G组小鼠治疗1个疗程后间隔7d,再治疗1个疗程,总剂量同A~C组,第2疗程结束后1周剖杀;D、H组小鼠仅灌服蒸馏水,分别作为A~C组和E~G组小鼠的对照组。检获裂头蚴,计算各组小鼠的平均虫数和减虫率。结果发现,A~C组小鼠的减虫率分别为20.0%、20.0%和2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1,P>0.05)。E~G组小鼠的减虫率分别为22.3%、36.4%和31.9%,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1.812,P>0.05);应用相同阿苯达唑剂量治疗1个与2个疗程后,小鼠减虫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阿苯达唑对裂头蚴感染小鼠无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氯硝柳胺悬浮剂灭蚴和预防血吸虫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氯硝柳胺悬浮剂(SCN)杀灭日本血吸虫尾蚴效果,寻找适宜杀蚴剂量,为制定预防血吸虫感染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将SCN配制成氯硝柳胺有效浓度(W/W)分别为1×10-5、0.5×10-5、1×10-6、0.5×10-6、1×10-7、0.5×10-7溶液,测定SCN杀尾蚴的效果;配制氯硝柳胺有效浓度为1.2×10-5、1.2×10-6、1.2×10-7、1.2×10-8、1.2×10-9、1.2×10-10溶液,用接种环取日本血吸虫尾蚴200条,加入上述浓度的药液中,分别于0、10、30min后投入小鼠,感染30 min,感染后饲养45 d,解剖,观察小鼠感染情况;用SCN 0.02 g/m2分别喷入水体表面,1 h后用哨鼠法测定水体感染性。结果尾蚴接触氯硝柳胺有效浓度≥0.5×10-61 min 100%死亡,≥0.5×10-72 min100%死亡,≥1×10-830 min 100%死亡,<0.5×10-860 min全部存活。尾蚴接触氯硝柳胺有效浓度1.2×10-5,10、30min后小鼠无感染;接触1.2×10-6,10 min后小鼠80%感染,虫负荷为3.2条/只,接触30 min后鼠无感...  相似文献   

16.
亚洲带绦虫卵经次氯酸钠孵育4、6和8 min后,分别经皮下注射感染免疫机能正常小鼠(A组,60只)和免疫抑制小鼠(B组,60只),A、B组小鼠根据虫卵孵化时间的不同均分为3组,每组20只。各组小鼠均于感染后第5天开始出现不适,15 d左右背部出现包块,A组7~15 d均有小鼠死亡,B组7~50 d均有小鼠死亡。60 d后剖杀,A1、A2和A3组存活率均为95.0%(19/20),感染率分别为89.4%(17/19)、73.6%(14/19)和47.3%(9/19)。B1、B2和B3组存活率分别为60%(13/20)、55%(11/20)和55%(11/20),感染率为76.9%(10/13)、54.5%(6/11)、45.4%(5/11)。囊尾蚴用15%猪胆汁进行头节翻出,可见囊尾蚴四个吸盘和明显顶突及两圈点状小钩结构。表明免疫机能正常小鼠可代替免疫抑制小鼠用来构建亚洲带绦虫六钩蚴感染模型,次氯酸钠溶液孵化4 min亚洲带绦虫卵感染性最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原型株(WIV04)感染的金黄地鼠动物模型。方法 利用WIV04攻毒感染不同周龄段(8、9、16、28周龄)地鼠,观察周期为14 d,每天观察动物状态、监测动物体重,分别于感染后第2、5、7 d采集地鼠组织,检测病毒核酸拷贝数及病毒滴度,组织病变情况及新冠病毒核蛋白在组织中的表达丰度。另设置不同病毒梯度攻毒感染5周龄和8周龄地鼠,第2、5 d取相关组织进行上述指标的检测。结果 地鼠在感染后第2 d体重开始下降,第5~6 d体重降到最低点,第7 d体重开始恢复。感染前期地鼠出现嗜睡、弓背等症状,感染后期恢复至正常状态。感染后第2、5 d,地鼠肺部组织均可检测到病毒核酸,心脏、肝脏、脑组织能检测少量的病毒核酸,感染后第2 d地鼠鼻甲组织中检测到较高病毒滴度。组织病理检查感染地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肺水肿、肺实质病变,病变组织检测到病毒抗原表达。结论 成功建立了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攻毒感染金黄地鼠动物模型,感染地鼠出现嗜睡,体重下降等临床特征,肺部组织检测到较高载量的病毒核酸,并有实质性病变。  相似文献   

18.
小鼠的原发性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模型的建立。方法实验组用在HEP-2细胞上培养出的不同滴度(7.5×105,2.75×106,2.5×107PFU/ml)的98159株RSV予Balb/c小鼠滴鼻,每个滴度3只小鼠,共9只。对照组3只小鼠用HEP-2细胞悬液滴鼻,5d后,无菌状态下取肺,右肺称重,按1∶10加入eagleMEM,匀浆,4℃,2000r/min离心20min,上清液加入HEP-2细胞作病毒分离,空斑分析。左肺用于病理检查,电镜检查。结果(1)RSV感染使梭形的HEP-2细胞融合成地图状、圆形、椭圆形、树枝状;(2)肺组织匀浆接种于HEP-2细胞上,于接种的10~12d分离出病毒;(3)不同滴度的RSV在肺组织中的复制滴度不同,滴度越高,肺复制滴度越高;(4)较高滴度的RSV感染小鼠,肺组织病毒复制于感染后的4~6d达高峰,肺病理变化于5~8d最明显,可见炎症细胞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低滴度RSV感染小鼠后病理变化不明显;(5)电镜检查高倍镜下可见毛刺样外观的病毒,病变呈横切或纵切。结论采用98159株呼吸道合胞病毒滴鼻可成功地在Balb/c小鼠身上复制出RSV肺部感染的模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吡喹酮、甲苯达唑、三苯双脒、伊维菌素、蒿甲醚和双氢青蒿素对感染舌状虫小鼠的疗效。方法 35只小鼠每鼠口服感染40个尖吻蝮蛇舌状虫虫卵25~37周后,分为10组,每组2~8只,其中9组分别用吡喹酮500mg/(kg·d)×5d、500mg/(kg·d)×14d,甲苯达唑300mg/(kg·d)×5d,三苯双脒300mg/(kg·d)×5d,伊维菌素8mg/(kg·d)×3d、10mg/(kg·d)×3d和15mg/(kg·d)×14d、蒿甲醚400mg/(kg·d)×5d和双氢青蒿素200mg/(kg·d)×5d治疗,余1组不治疗为对照组。治毕后1~3周剖检小鼠,自腹壁和内脏剥离含有若虫的囊包,观察其在生理盐水中的活动情况并计数。结果感染尖吻蝮蛇舌状虫的小鼠用吡喹酮、甲苯达唑、三苯双脒、伊维菌素、蒿甲醚和双氢青蒿素治疗,各组的平均若虫数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虫率为8.3%~35.0%。在剖检受治鼠过程中未查见异常的若虫囊包,若虫的形态、色泽、大小和在生理盐水中的活动均与对照组相仿。结论吡喹酮、甲苯达唑、三苯双脒、伊维菌素、蒿甲醚和双氢青蒿素在所用的实验条件下对小鼠的尖吻蝮蛇舌状虫若虫感染疗效不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N,N-二乙基-间-甲苯甲酰胺(DEET)对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的防护效果。方法将昆明鼠随机分为4组,其中3组为实验组,分别涂抹10%、20%、30?ET凡士林软膏;1组为对照组,涂抹不含DEET的凡士林软膏。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涂药后分别浸泡10min、0.5、1、2、4h,然后感染尾蚴。各组小鼠均经腹部感染尾蚴(50±5)条,于感染后6~7周处死小鼠,经心脏灌注法收集成虫,计数后计算减虫率及进行秩和检验。结果涂药浸泡1、2、4h后感染尾蚴,10%、20%和30?ET凡士林软膏组小鼠获得的减虫率分别为:78.34%、63.15%、40.23%;98.61%、93.37%、75.74%和100.00%、98.61%、93.07%,经统计学分析,3个实验组小鼠体内虫体计数差异均有显著性(H值分别为10.60、10.84和10.80,P均<0.01)。结论DEET凡士林软膏对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的防护效果随DEET浓度的增加而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