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气血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之一,在中医骨伤科治疗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因为气血的温养与运行对骨折、伤筋后的恢复快慢有直接影响,故以气血为理论基础的辨证施治原则就成为中医骨伤科临床治疗中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2.
气血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四诊八纲等理论都密切相关。气血辨证遵循中医基础理论,特别是脏腑学说中有关气血的理论,分析气血的病变,对机体功能活动状态做出判断,进而辨认其所反映的不同证候,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气血辨证是中医骨伤科治疗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渭良对气血辨证的认识有很多独到之处,以"流"、"留"、"积"概括损伤血证的变化过程,"伏瘀"之说解释陈旧损伤病机,认为瘀血辨证与全身阴阳虚实、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揭示了损伤血证的病理特点,丰富了骨伤科治瘀的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4.
李伟强  朱永展 《中医药学刊》2005,23(7):1191-1192
气血辨证是中医骨伤科治疗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渭良对气血辨证的认识有很多独到之处,以“流”、“留”、“积”概括损伤血证的变化过程,“伏瘀”之说解释陈旧损伤病机,认为瘀血辨证与全身阴阳虚实、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揭示了损伤血证的病理特点,丰富了骨伤科治瘀的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5.
一般骨伤科疾病的发生常责之以气血损伤为其病机核心。如《杂病源流犀烛》中所说:“跌扑闪挫,卒然身受,气血俱伤病也”。因此理伤也多从气血论治,或理气活血,或调气和血,或益气养血。石氏伤科是我国骨伤科一大流派,在历经几代人的不断探索及实践下,认为除了气血之外,痰也是发病和论治的重要因素,故其在理伤中不但重视气血,而且常常从痰取治,收效甚好。余有幸拜于石氏之门下,拾其麟爪,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6.
子午流注学说是专门研究人体气血流注按时间推移、有规律地循行于脏腑经脉的理论,这种学说从总体来看,认识到人体经脉气血变化受到自然界日、时变异的一定影响,对临床诊断治疗疾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笔者近来临证运用该理论,推断病因病机,治愈2例疑难病证,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太极学说是道家的基本思想,强调动静之间、阴阳中和等理念。太极学说也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根基,例如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体现了中焦气机平衡的太极思想。故在脾胃病的治疗中,气机的通畅、阴阳寒热的平衡十分重要。新安医学历来重视太极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与实践中的指导作用。该文结合新安医学思想以及作者对于泄泻、胃脘痛的实际临证经验,对太极学说在脾胃病治疗中的指导意义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程坤 《江苏中医药》2009,41(3):28-28
郭维淮是著名的中医骨伤科专家,耕耘杏林60余年.治学严谨.医术精湛。郭师经过长年的临床探索,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尤其注重调理气血在骨伤病治疗中的根本地位.强调形气之间的辩证统一。笔者有幸随郭师学习.现将其运用形气学说指导骨伤科疾病治疗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脾胃学说在妇科临床应用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东垣是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所著《脾胃论》一书,奠定了祖国医学脾胃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的“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由生也”,“诸病从脾胃生者也”,成为临床辨证治疗的指导思想。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而妇女以气血为本,气血是经、带、胎、产、乳的物质基础,由此可知脾胃功能失常是导致妇科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因,运用脾胃学说指导妇科疾病的辨证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多年来从事脾胃学说研究,并运用于临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总结如下。1脾胃与月经异常脾胃功能异常,则机体生…  相似文献   

10.
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奠定了气机升降理论的学术思想,《伤寒论》将升降理论思想贯穿于六经辨证,而对升降学说从理论阐发,当从金元诸家开始,其从不同角度进一步丰富了升降学说,如刘完素之玄府水火升降观、张从正之攻邪升降观、李杲之脾胃为升降枢纽观、朱丹溪之五脏气血升降观,均对后世气机升降理论学说阐发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清代名医沈金鳌所撰《杂病源流犀烛》中诸多论述是骨伤科气血病机理论的发端,其论述骨伤科病的治法、方药、变证、兼证等,条分缕析,甚为完备;其整理总结手法整复的方法、要点及固定、敷药等外治法,精审扼要,平正可法;其所用方剂154首,每方记述主治、药物、剂量、加减及煎服法等,备列方药,繁复有章;其骨伤学思想影响深远,是为后学之津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陈基长教授活用蠲痹汤治疗骨伤科痹痛证多年的临床经验。他认为正气不足、经脉气血痹阻是骨伤科痹痛证重要病机,但发病往往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应衡量虚实,按辨证一辨病一再辨证的诊疗模式,审病因察病位指导用药,蠲痹汤是攻补兼施、标本兼治之剂,是治疗痹痛证的良方。随证加减治疗痹痛证充分体现祖国医学“异病同治”原则的精髓。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陈基长教授活用蠲痹汤治疗骨伤科痹痛证多年的临床经验。他认为正气不足、经脉气血痹阻是骨伤科痹痛证重要病机,但发病往往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应衡量虚实,按辨证—辨病—再辨证的诊疗模式,审病因察病位指导用药,蠲痹汤是攻补兼施、标本兼治之剂,是治疗痹痛证的良方。随证加减治疗痹痛证充分体现祖国医学“异病同治”原则的精髓。  相似文献   

14.
孔令彪  江琪  李颖  陈阳 《北京中医药》2014,(12):928-929
心胃学说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理角度看,心胃同源,心与胃位置相邻,经络相连,气血相通,五行相关;从病理角度看,心胃同病,相互影响,因此在治疗上有心胃同治之说。阳明客气上逆,致心胃同病之心胃不和、心神不安2种主要病理趋势,从心主血脉、心主神志、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角度理解,运用心胃学说理论予以心胃同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经筋的关系,丰富经络学说的理论内容。方法:通过整理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经筋理论的相关经典文献,结合临床,分析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经筋的关系,探讨十二经脉气血多少对经筋病的指导作用。结果:十二经气血濡润、营养着经筋,而经筋也反过来影响着十二经脉气血的盛衰。结论:引入十二经气血多少理论,完善了经筋病的针灸治疗,提高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阳明病》篇载有“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一般认为此句是阳明病之提纲,而有人则持不同意见,认为该条不能完全概括阳明病的病机与证候,因而不能作为阳明病之提纲。为了回答孰是孰非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弄清以下几个概念。1有关阳明病的几个概念1.1何为阳明病从中医阴阳学说阴阳消长的理论来看,阳明表示阳气充盛;从经络学说来理解,阳明是气血充足、人体阳气旺盛的经络,它包括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从藏象学说来看,阳明指胃与大肠,是气血充盈的脏腑;从发病学说来看,阳明的病邪属于阳邪、热邪,与病邪作斗争的正…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就从中医角度,对骨折愈合的理论作初步探讨。求教于同道。一、气血与骨折愈合的关系人体病理变化无不涉及气血,尤以骨伤科为最,如《杂病源流犀烛》说:“跌仆闪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内,气血俱伤病也。”肢体损伤诸症,虽然也损及筋骨、经络、精津、脏腑等,但多伤及气血。不论是闭合性或开放性骨折,气血必然受损,局部都有不同程度之内或外出血,而出血是血虚的病因,又可能是淤血的病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伤痛,形伤肿”。则是气血的病理反应。气血有充养筋骨之功能,因此血管的成骨作用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血在  相似文献   

18.
李玲  魏黎洁 《中医研究》2011,24(6):13-14
中医学虽没有"周围神经损伤"之说,但其损伤后的症状与"痹证"、"痿证"类似,因肝主筋,肾主骨,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故其病机多以肝、肾、脾胃等脏腑立论。本研究从气血学说入手,探讨周围神经损伤的病理机制。气血学说始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则代有发挥,至清代王清任等对气血研究更是独树一帜,为气血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肝开窍于目"是中医学"藏窍理论"经典论述之一,反映了藏象之肝与目窍的密切关系,也是中医学最具影响的理论学说之一。该理论学说首见于《素问·金匮真言论》,其理论内涵可概括为目为肝窍、肝血养目、肝气通目、肝经循目、肝体柔目。肝为五脏之一,主疏泄、主藏血,在体合筋,在窍为目;目属五官之一,主司视觉,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相连。十二经脉中,唯有足厥阴肝经以本经上连目系,临床上可通过目病推测肝脏气血阴阳的变化。从肝论治是指导中医眼科医家临床诊治目病的重要学术思想,历代医家尤为推崇。本文就"肝开窍于目"的理论内涵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粗浅探析,以资学习与临证之参考。  相似文献   

20.
《山东中医杂志》2016,(12):1071-1075
云南昆明姚氏妇科倡导气化学说,注重阴阳气血的生理病理变化对女子诸疾的影响,认为气血、肝脾、冲任与之密切相关。经期诸杂病,其症虽异,而其理皆因营卫气血脏腑、冲任失调所致,故治疗应紧扣这一病机,以养血调气、和调肝脾为主,纵有兼挟亦当勿忘养血和营之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