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象数理论是《周易》的根基和核心内容。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形成,亦源于此,所谓“医之为道,身心之易也”。河图洛书与脏象结构河图、洛书在中国历史上流传甚久。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洛书”,故《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以作易画卦。河图以其十位数,分奇偶配合,排列于中心和四方五个位置,而构成天地合五方、阴阳合五行的象数图形,即:一与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与七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三与八为友居东方,因天三生木,地人成之;四与九同道居四方,因地四生舍,天九成之;五与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其  相似文献   

2.
<正> [篇名解释] 阴阳,是指两种事物不同的属性,它是从相互对立的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它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二字,首见于《周易·系辞上》: “一阴一阳之谓道。”应,相应、相合之义。象,即形象、现象之义。天地自然界之阴阳与人体之阴阳,皆有现象相应相合,故日阴阳应象。马莳:“此篇以天地之阴阳,万物之阴阳,合于人身之阴阳,其象相应,故名篇。”高士宗:“应象者,天地之阴阳,人身之阴阳,皆有形象之可应也。”大  相似文献   

3.
藏象源于何处 ?它与《易》象有什么关系 ?我想到几点 ,谓之“杂说”。1 中国哲学的母题天人合一 ,这是从古至今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命题 ,也可以称为母题。这个问题从远古说 ,最早是阴阳的建立 ,到河图洛书诞生 ,就把阴阳哲学化了。如河图 ,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 ,天七成之。分天地 ,即分阴阳。天阳极则变为阴 ,下降 ,谓之天一生水 ;地阴极则变为阳 ,上升 ,谓之地二生火。一水一火 ,必然要相交 ,交在中心五上。则中心五为万物生化之枢。在万物化生之中 ,自然包括人 ,人是万物之前灵 ,又具有改造天地使之适应自然环境的任务。人在适…  相似文献   

4.
真气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气”一词首见于《内经》,对其组成历来就有争论,见仁见智,各执已见。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①真气是由先天之气与水谷之气相合而成;②真气是由先天之气、水谷之气、空气相合而成;③真气是由水谷之气与空气相合而成。这些不同见解,主要是对《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的理解有明显分歧,而分歧的焦点又集中于一个“天”字,有的理解为“先天”;有的理解为宇宙天地之“天”;有的理解为“先天”和宇宙天之“天”。查《内经》各篇章中之“天”,无一处是指“先天”而言。如《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日人”;《素问·生气通天论》:“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以及运气七篇大论中之“天”等,不胜枚举。《内经》中虽然也有“先天”、“后天”的记载,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素问·五常政大论》:“阳胜  相似文献   

5.
气,在古代是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就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问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气是万事万物之间沟通的媒介。《周易,系辞》中说,“天地氤氟,万物化生”,《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被引进中医学领域,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的气学说。  相似文献   

6.
《素問·阴阳应象大論》說:“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节也。”这是歧伯对黃帝所問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的答話,把原文前后細加审察,重要关鍵是說病理,无奈王冰引用女子男子的天癸期作注释,在张景岳《类经》已加批評,而李念莪《內經知要》认“七为少阳”,“八为少阴”,就是日本医家所著《医心方》、《素问识》,也不采用王說。那末七为阳奇,八为阴偶,如何推算出来?我以为可凭卦象求得之。周易卦爻,一至五为生数,这个“一”是本一不动,故以“二”为偶,以“三”为奇,三乘三得九,故九为乾阳的奇数,形成乾的卦爻(三)。又坤卦卦爻((?))三爻都是偶,偶数二,  相似文献   

7.
1 天地一体的整体统一观“天地一体”不仅指天和地是一个整体 ,是说整个自然界乃至宇宙是一个整体。如《内经》曰 :“天地者 ,万物之上下也。”“地气上为云 ,天气下为雨 ;雨出地气 ,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气下降 ,气流于地 ;地气上升 ,气腾于天”(《素问·六微旨大论》)。“在天为气 ,在地成形 ,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实”(《素问·天元纪大论》)。这些论述明确指出天和地是一个整体。此种认识不仅局限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及地球周围的有限空间 ,古人谓之天地一体学说实质上体现了整个宇宙的统一观。四时一体。一年四季 …  相似文献   

8.
浅谈精与神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把“精”视作天地万物之基础。《易·系辞》曰:“精气为物者,谓阴阳精灵之气,氤氲聚而为万物。”精乃气之精也,故此处之“精气”,可视作  相似文献   

9.
《素问&#183;经脉别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存在夺字,应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动静揆度以为常也”,断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动静.揆度以为常也”,释为:“水精四布于周身皮毛,流注于五脏经脉的情况,与四时气候相符合。脉象中所显示五脏相应的阴阳变化。应诊断为正常的生理现象”。揆度作脉诊解。  相似文献   

10.
郭士全 《国医论坛》1996,11(6):12-13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反顺为逆,是谓内格”,《外经微言·阴阳颠倒》篇“阴阳之道,不外顾逆,顺则生,逆则死也”,诸如此类,中医养生学广泛使用顺逆概念.实际上顺逆源于八卦,是易学最基本的一对哲学范畴,广泛用于中医及古代各学科,而与中医养生学关系尤为密切。《易·说卦》曰:“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所谓“易,逆数也”,即谓易学的实质,不过就是象数义理的顺逆变化。然何谓顺逆?《易·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即宇宙、人体及事物形成和…  相似文献   

11.
一、精为万类之基,分则先天后天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把“精”视作天地间万物的基础。《易·系辞》曰:“精气为物”,注曰:“精气氤氲,聚而生物。”疏曰:“精气为物者,谓阴阳精灵之气,氤氲积聚而为万物也。”精  相似文献   

12.
为夫妇之道,虽有琴瑟之偕,而乏天伦之乐,也人生之痛苦,男女婚后而育乃人伦之长。当今之世,节多育,尚优生,是以男女婚后而育,育则必优,生必有节,是我华裔文明之美德。若婚后不育,非但精神痛苦,生活极乏乐趣,且碍及工作与学习,亦有因不育而夫妻相怨,渐至转爱为仇者亦不乏其数,危害之深实难尽述。夫妇不育,责在女方者治当别论,此究其责在男方。中医认为,万物之生本乎阴阳二气。《素问&#183;阴阳应象大论篇》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灵枢&#183;经脉篇》云:“人始生,先成精”。是以阴阳乃变化之父母,精气乃人身之先形,阳施而阴受,造化之机乃由阴阳之精气而成。《素问&#183;上古天真论》云:“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金匮要略》云:“男子脉浮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易》曰:生生之为易。《太极图说》则本易义认为,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故云天地万物无不由阴阳二气交感而生。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此造化自然之理。盖乾坤之道,阴阳相和两精相构而有子嗣,设阴阳乖戾,或以偶有其偏,二气不得相和,则虽构精亦无以生子,故景岳云:“...  相似文献   

13.
古医书中偶有“一六”之语。如《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丹家曰:‘涕唾精津汗血液七般灵物总属阴。’由此观之,则凡属水类,无非一六所化。”“一六”当指“水”。《易经·系辞上》:“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谓五奇数,即一、三、五、  相似文献   

14.
1 心肾相交理论形成与发展早在《内经》中就讨论了水火升降的问题 ,为心肾相交理论形成打下基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天地者 ,万物之上下也 ;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阐明天地上下阴阳水火之间相互关系。《素问·六微旨大论》曰 :“升已而降 ,降者为天 ,降已而升 ,升者为地 ,天气下降 ,气流于地 ,地气上升 ,气腾于天。”从宇宙范围说明天地之间阴阳水火升降的自然规律 ,为以后的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奠定理论基础。《中藏经》提出 :“水火相交 ,阴阳相应 ,乃为和平”观点 ,指出阴阳相交相应才属正常 ,此观点进步于《内经》唐代孙思…  相似文献   

15.
《周易》两仪四象与《伤寒论》三阴三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丹波元简先生在其<]J4…说:“太少阴阳,原是四时之称……以阳明惭利t付二阴三阳老,乃医家之言也。”并引《易·乾凿度》上:“《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放生天地。天地计春〔秋冬之力.故生四时。”如此看来.l叫/即象‘、外肝火.—一地),四象即四时(少pl一个,太同Iv.少川队,入DXI冬)。若依《易·序排I〔而言.””灯\地.汁h万物生℃”。万物生、长、化、收、藏之序,业、依田时。然则《易·连凿度》以两仪四象作为天地四时之说,确属宇宙客观自然立法象。若移用于医家三阴三阳之说,则不合。人身有没有天地…  相似文献   

16.
“下合穴”是指六腑相合于下肢阳经的穴位,归属于特定穴的范畴。即:胃合于足三里,膀胱合于委中,胆合于阳陵泉,大肠合于上巨虚,小肠合于下巨虚,三焦合于委阳。因为手、足三阳经都合于下肢,所以称“下合穴”,亦称“六合穴”。“下合穴”始见于《灵枢·四时气》:“邪在腑,取之合。”《素问·咳论》:“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洽其合。”说明六腑的疾病,临床可取合穴予以治疗。《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荣俞治外经,合治内腑。”这是从五输穴的分布来确定其治疗范围的。荣穴和俞穴在肢体远端,经气表浅,宜治脏腑之外经脉及所属器官  相似文献   

17.
范宏宇  张书文 《中医杂志》2003,44(5):397-397
升降学说无论对外感病还是内伤病的治疗均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医源》云:“天地之道,阴阳而已矣,阴阳之理,升降而已矣”。指出人与万物生于天地气交之中,人气从之则生长壮老已,万物由之而生长化收藏。《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谓:“言天者求之于本,言地者求之于位,言人者求之气交。”言天者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为天,故为天之本;言地者即木火土金水,五行为地,故为地之位;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一升一降,则气交于中,而人居之,生化变易,则无非气交之使然。故人居天地之  相似文献   

18.
试论《内经》理论思维的深层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理论思维的深层结构问题,是一个具有永久魅力的理论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揭示,是理解中医理论的一把钥匙。在此,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作一尝试性的探索,并盼就教于医界同仁。 一、《内经》理论思维的时空框架 首先,我们注意到在《内经》中,时间因素远比空间因素受到更多的“青睐”。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与人体相关的时间因素是《内经》理论思维的重心。所谓“天有五行御五位”(《素问·天元纪》)、“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素问·宝命全形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素问·咳论》)、“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素问·平人气象论》)、“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灵枢·卫气行》)等等,便是明证。  相似文献   

19.
一、古为今用 《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互相转化,亦体现对立的统一,故《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亦此旨也。阴阳是互补互根的,但必须与自然界相应调节,如《素问·四气调神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春夏养阳,顺其生长之性,秋冬养阴,顺其收藏之性,以存其  相似文献   

20.
正《灵枢·决气》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即指男女之精相合而成新的生命体。《妇人大全良方》在继承易学和《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上提出:"天地者,形之大也;阴阳者,气之大也……万物化生,天地阴阳之形气寓焉。"《素问》中正式提出"不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