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者报告3例闭合性二尖瓣损伤的诊断与治疗的经验与教训。2例佃性二尖瓣腱索断裂、分别行二尖瓣瓣环环缩术加二尖瓣腱索修补术和二尖瓣置换术治愈。1例为二尖瓣置换术后8外伤性人工机械瓣瓣钩断裂,致急性心衰,未及时手术而死亡,尸检证实诊断。认为闭合性二尖瓣损伤临床上易衰诊,一旦确诊宜早期手术,发生急性心衰时,应急症手术。  相似文献   

2.
彩超诊断二尖瓣腱索断裂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彩超诊断二尖瓣腱索断裂的临床价值。方法 :彩超诊断 30例二尖瓣腱索断裂患者的超声特点(13例手术证实 )进行分析。结果 :二尖瓣腱索断裂 ,前叶病变 >后叶病变。声像图显示 ,30例均有不同程度左房、左室扩大 ,瓣叶关闭时对合点错位 ,瓣叶运动呈“蛇口样”运动 (13例 ) ,“连枷样”运动 (17例 )。CDFI:均有二尖瓣反流 ,反流信号呈偏心方向改变。结论 :彩超诊断二尖瓣腱索断裂直观性好 ,特异性高。术前可以充分了解瓣膜的形态、功能 ,瓣叶的对合 ,腱索断裂的部位、程度 ,瓣膜反流的程度以作出准确的定量分析 ,为患者选择手术治疗的方式及预后提供可靠的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背景 ]探讨二尖瓣成形术术式及手术时机的选择问题 .[病例报告 ]对从 1999年 2月至 2 0 0 2年 5月期间施行的 14例二尖瓣成形术进行临床分析 ,其中二尖瓣交界部切开 4例 ,乳头肌切开及腱索切除 2例 ,二尖瓣前叶切除并交界部折叠术 1例 ,二尖瓣后叶切除并瓣环成形术 3例 ,腱索缩短术 2例 ,人工腱索形成术 1例 ,切除腱索及钙化灶 1例 .全组无 1例手术死亡病例 .1例成形术后改做二尖瓣置换术 ,2例瓣膜病变较重 ,术后仍有Ⅰ~Ⅱ级收缩期杂音 .[讨论 ]手术方法不同 ,术后效果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二尖瓣关闭不全外科矫治经验.方法 回顾近13年该院收治42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14例,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28例.二尖瓣关闭不全轻度10例,中度25例,重度7例.二尖瓣脱垂8例,瓣叶裂33例,瓣叶发育不良2例,二尖瓣环扩大36例.手术包括瓣环成形36例,瓣叶修复33,腱索缩短5例(其中多根腱索缩短2例),腱索移植3例.同时矫正合并心血管畸形.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早期死亡1例,术后第2天死于急性左心衰.其余心功能恢复1、2级.术后超声复查示二尖瓣残留少量反流15例(35.7%),中度反流2例(4.7%).术后随访0.5~12年,日常活动无碍.结论 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142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二尖瓣修复成形术的手术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总结 14 2例行二尖瓣修复成形术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4年 1月~ 2 0 0 3年 12月 ,连续对 14 2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修复成形术 ,男 88例 ,女 5 4例 ,平均年龄为 (38.5± 7.8)岁。病因诊断 :二尖瓣腱索断裂 74例 ,二尖瓣黏液变性伴瓣叶脱垂 36例 ,冠心病二尖瓣乳头肌功能不全15例 ,二尖瓣瓣环扩大 11例 ,感染性心内膜炎伴二尖瓣穿孔 4例 ,扩张型心肌病伴二尖瓣关闭不全 2例 ;7例患者合并非风湿性主动脉瓣病变。手术在体外循环、中低温下施行 ,采用瓣叶切除缝合、瓣环成形、穿孔修补、腱索转移、edgetoedge技术及人工腱索成形技术 ,术中以食道超声监测成形效果。 结果 死亡 2例 ,1例术后第 6天死于脑出血 ,另 1例术后第 5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5例患者术中转为瓣膜置换手术 ;其余患者术毕二尖瓣无返流或轻度返流。在平均为 (34.5± 4 .8)个月的随访中 ,有 2例二尖瓣返流加剧至中度而行二尖瓣置换手术。其余患者二尖瓣返流未见加剧 ,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选择适当的患者、运用合理的瓣膜成形技术 ,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瓣膜成形术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前瓣叶及其腱索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48例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二尖瓣置换手术,其中22例保留了二尖瓣前叶及其腱索(观察组),26例未保留瓣叶及其腱索(对照组)。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估测量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变化。结果:观察组无手术早期死亡病例;对照组手术早期死亡1例(3.8%,1/26),超声心动图显示,两组LVEDV、LVESV均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LVEF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保留前瓣及其腱索的二尖瓣置换术对左心室功能的改善优于传统不保留瓣膜的二尖瓣置换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根据二尖瓣腱索断裂的病因及病理来确定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本文总结52例二尖瓣腱索断裂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全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32例行二尖瓣置换术(MVR),20例行瓣膜修复或成形术。结果 术后48例存活,4例围手术期死亡(死亡率7.7%)。存活病例术后随访1—67个月,除其中1例风湿性病变患者二尖瓣,三尖瓣成形术,术后1年又出现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外,其余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我们初步认为风湿性病变及心内膜炎患者多以MVR为宜,退行性病变及先心痛者应根据病理类型选择手术术式,多考虑二尖瓣成形术。  相似文献   

8.
二尖瓣腱索断裂是一种比较少见临床急重症 ,如不及早手术治疗可发生心力衰竭和猝死 ,因此早期诊断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 9例二尖瓣腱索断裂病人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二尖瓣腱索断裂的诊断价值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二尖瓣腱索断裂病人 9例 ,男 6例 ,女 3例 ;年龄 2 1~ 6 5岁 ,平均 4 3岁。二尖瓣前叶腱索断裂 5例 ,二尖瓣后叶腱索断裂 4例 ,均经手术证实。 7例病人有心脏病基础 ,其中二尖瓣脱垂 3例 ,风湿性心脏病 2例 ,冠心病 2例 ;另 2例病人系由外伤引起。1.2 检查方法采用SONOS 2 0 0 0…  相似文献   

9.
二尖瓣前瓣病变成形手术治疗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二尖瓣前瓣脱垂施行成形术的近远期疗效。 方法 :分析 1993年 9月至 2 0 0 2年 4月间接受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前瓣病变患者 4 3例 ,其中二尖瓣前瓣退行性变 3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 6例、先天性二尖瓣前瓣裂或穿孔 5例、其他 2例。术前NYHA心功能Ⅱ级 18例、Ⅲ级 2 3例、Ⅳ级 2例。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中度反流 17例 ,重度反流 2 6例。采用前瓣叶三角形切除 2 5例、腱索缩短 14例、腱索转移 2 0例、人工腱索 11例、乳头肌缩短 4例、瓣叶游离缘重塑 6例、自体心包片修复 4例及瓣叶裂隙缝合 4例。 结果 :术中改行二尖瓣置换术 4例 ;术后早期死亡 1例 (2 .32 % )。随访 38例 ,无晚期死亡 ;术后 6个月心功能恢复Ⅰ级 11例 ,Ⅱ级 19例 ,Ⅲ级 6例 ,Ⅳ级 2例 ;术后 3年超声心动图随访检查二尖瓣瞬时反流量少于 3.0ml者占 82 .76 % (2 4 / 2 9) ;术后 5年免于再次手术和血栓栓塞的比率分别为 (90 .4± 1.9) %和 (97.4± 1.2 ) % ;5年的实际生存率为(85 .7± 1.3) %。 结论 :二尖瓣前瓣病变往往需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成形技术才能达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手术中注意恢复二尖瓣几何形态上的对称性对成形术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吕水萍  覃莉丽  王开权 《海南医学》2022,(22):2948-2951
目的 评估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诊断二尖瓣腱索断裂(MCTR)的准确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10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收治的44例MCTR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TTE检查及手术治疗,以术中结果为金标准。将TTE检查结果与术中所见进行比较,分析TTE与手术结果的符合率以及TTE诊断MCTR的误诊率。结果 TTE诊断44例MCTR患者,前叶腱索断裂20例,后叶腱索断裂24例,断裂腱索的长度多数(72.7%)<1 cm,少数(27.3%)≥1 cm,断裂腱索长度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4例MCTR患者中经手术证实MCTR 39例,前叶腱索断裂15例,后叶腱索断裂23例,前后叶腱索断裂1例,前叶、后叶腱索断裂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E诊断MCTR的符合率为88.6%,误诊率为11.4%;诊断前叶腱索断裂的符合率为75%,误诊率为25%;诊断后叶腱索断裂的符合率为87.5%,误诊率为12.5%。结论 TTE对诊断MCTR有较高的准确性,能为外科医师拟定手术方案提供有力帮助,在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告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的手术技巧及手术疗效。方法对 2 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施行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 ,并与切除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的疗效进行跟踪随访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术后心功能恢复更好。结论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瓣替换术优于切除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告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的手术技巧及手术疗效。方法对 5 2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施行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 ,并与切除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的疗效进行跟踪随访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后心功能恢复更好。结论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优于切除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  相似文献   

13.
应用经皮穿刺球囊导管二尖瓣成形术(PBMV)治疗45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MS)患者,均获成功。其二尖瓣瓣口面积从术前的1.05±0.31cm~2增至术后的2.10±0.51cm~2(P<0.001),二尖瓣跨瓣膜压力阶差从术前的2.6±0.7kPa(19.4±5.2mmHg)降至术后的1.1±0.2kPa(8.0±1.8mmHg)(P<0.001),左心房平均压从术前的3.0±0.9kPa(22.5±7.1mmHg)降至术后的1.4±0.5kPa(10.6±3.4mmHg)(P<0.001),左心房内径72h 内从术前的46.6±5.7mm 降至术后的38.9±5.1mm(P<0.001);患者心功能均明显改善,心前区舒张期杂音消失或明显减弱,且无任何严重并发症,提示该技术系一项非开胸治愈 MS 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在二尖瓣成形术中准确迅速判断瓣环和瓣叶病损的部位及程度,提高二尖瓣成形术的成功率。方法解剖测量30例国人正常新鲜心脏的二尖瓣,术中观察二尖瓣病理变化特点后研制了一种新型二尖瓣成形测瓣器。结果用测瓣器行二尖瓣成形术35例,成形手术时间由原来的(57±11)min减少到(35±15)min,手术死亡率由11%下降到3.3%。结论使用此种测瓣器可使二尖瓣成形术省时、准确,成功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保留二尖瓣后瓣叶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保留二尖瓣后瓣叶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效果。方法自1997年10月—2006年3月完成保留二尖瓣后瓣叶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1050例,男487例,女563例,其中合并风湿性心脏瓣膜病753例,严重冠状动脉性心脏病52例。结果术后早期病死率为3.43%,并发症发生率为5.05%。术后3个月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直径(LVSD)改善最为明显,LVDD、LVSD分别减小(3.57±1.32)%和(2.82±0.82)%;术后6个月分别减小(2.77±0.84)%和(2.35±0.74)%;术后12个月分别减小(1.51±0.64)%和(0.93±0.61)%。结论保留二尖瓣后瓣叶及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适用于大部分二尖瓣病变,可减少左心室破裂的危险,改善术后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赵亚琴  李伟  张珍妮  薛荣亮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9):1147-1149,1178
目的:观察选择性M-受体拮抗剂长托宁对二尖瓣置换术患者血液动力学及胃粘膜pH值(i-pH)的影响。方法:选择二尖瓣置换手术30例,随机分为两组,长托宁组(C组)和东莨菪碱组(D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30min肌肉注射C组长托宁0.015mg/kg和D组东莨菪碱0.006mg/kg,记录患者在给药前(T0),给药后10min(T1),给药后30min(T2)的心率和血压的变化以及给药前(T0),给药后30min(T2),转机后10min(T3),转机后30min(T4)以及停机时(T5)对应点动脉血pH值(pHa),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胃黏膜的pH值(i-pH)。结果:给药后与基础值相比,D组心率明显增快(P<0.05),但血压基本平稳;C组用药后心率、血压与基础值相比明显下降(P<0.05);C组用药后心率、血压明显低于D组(P<0.05);两组pHa、i-pH在T2、T3、T4、T5时明显下降(P<0.05或P<0.01),但D组比C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长托宁对二尖瓣置换术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影响小于东莨菪碱,并且可以改善微循环灌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及其瓣膜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998年3月至2002年3月,在我院接受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及其术后瓣膜置换术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本组男性4例,女性6例,瓣膜置换年龄33—50岁,平均39.80岁。其中2例因PBMV术后造成二尖瓣叶撕裂,急诊行体外循环二尖瓣置换术,其余8例为择期手术。PBMV术后症状元明显改善3例,改善后症状又复发5例,术后症状加剧2例(急诊手术)。再就诊时超声心动图检查示二尖瓣狭窄8例,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2例,二尖瓣开口面积0.9-1.5cm2。心胸比率为0.46-0.60,心功能Ⅱ级7例,Ⅲ级1例,Ⅳ级2例。全组采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温血灌注体外循环行二尖瓣置换术。结果:全组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治疗效果满意。结论:术前通过各种检查,了解二尖瓣叶条件,选择好适应征是PBMV成功的关键。而PBMV术后再次换瓣同单纯瓣膜置换术一样,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 98例二尖瓣病变的外科成形治疗经验。方法 自 1985年 1月 -2 0 0 0年 8月 ,全组 98例病人 ,年龄 1.5~ 56岁 (平均 2 2 .0 8± 14 .2 5岁 ) ,体重 10~ 77kg(平均 41.0± 18.5kg)在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成形术。病变包括先天性 61例、风湿性 3 0例、退行性 3例、及心脏肿瘤 4例。手术作二尖瓣腱索成形 2 3例、瓣叶成形3 8例、及二尖瓣瓣环环缩 64例。结果 全组死亡 2例 (死亡率 2 .0 4% ) ,分别死于术后低心排和心律紊乱。 1例 14个月后出现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 ,行二尖瓣置换术。其余病例随访 3~ 3 6个月情况良好。结论 适当严格地选择二尖瓣直视成形手术适应症和手术方法可获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全部保留和部分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随机选取44例接受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接受全部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B组接受部分保留瓣下结构的手术,比较两组在术后早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超声心动图改变。结果A组与B组在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术后呼吸机应用时间、重症监护时间上均无显著性差异,术后3个月两组的超声心动图指标均无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A组左室长轴收缩末纵径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同等条件下应首选全部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但不必强求全瓣结构保留,应视术中瓣膜的病变情况和术者的经验而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二尖瓣成形术在成人二尖瓣反流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2年6月56例成人二尖瓣反流患者行二尖瓣成形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成形术包括人工瓣环置入,瓣叶部分切除,腱索修复、转移,人工腱索置入,缘对缘缝合技术等。术中行左心室注水试验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效果。出院后门诊随访,超声心动图观察心功能及二尖瓣反流程度。结果全组围手术期无死亡。出院时心功能均明显改善,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47例,Ⅱ级9例。术后随访52例,随访率为92.9%,随访时间18~36个月。术后1年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房内径[(35.5±5.5)mm vs.(50.6±5.7)mm]、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52.9±6.4)mm vs.(66.5±6.4)mm]、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35.1±6.3)mm vs.(49.8±6.0)mm]与术前比较明显缩小,左心室射血分数[(61.0±7.0)%vs.(52.0±8.0)%]与术前比较明显提高。结论成人二尖瓣反流采用二尖瓣成形术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