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冒卫华  薛正俊  沈兵 《重庆医药》2009,38(15):1923-1925
目的探索前哨淋巴结活检(SI。NB)技术在早期大肠癌中的应用及前哨淋巴结(SI。N)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染料法对34例大肠癌患者,在根治术中于肿瘤周围或基底部浆膜下注射亚甲蓝溶液2mL左右,识别和定位蓝染的淋巴结(即前哨淋巴结),术后行常规HE病理和鼠抗人细胞角蛋白单克隆抗体AE1/AE3免疫组化染色法(ELIVISION二步法)检查。结果34例大肠癌患者中33例检出SLN,检出率为97.1%。由SLN状态预测其周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准确率为93.9%(31/33),敏感性为88.9%(16/18),特异性为100.0%(16/16),假阴性率为11.1%(2/18)。免疫组化与常规HE对SLN转移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免疫组化法共检出12枚18例SLN存在微转移现象。结论SLN能够较准确反映早期大肠癌的淋巴转移状况,免疫组化法较常规HE病理检查更为敏感,AE1/AE3免疫组化发能提高SLN微转移的检测,对确定临床分期诊疗及判断预后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淋巴结转移度对手术治疗Ⅲ期大肠癌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预测效果。方法 回归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4月来我院行根治切除术的120例Ⅲ期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有无远处转移将他们分为转移组与非转移组,然后分析Ⅲ期大肠癌患者术后出现远处转移与淋巴结转移度的关系。结果 转移组患者41例,非转移组患者79例。两组患者在肿瘤类型、检出淋巴结总数、肿瘤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度方面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的类型及淋巴结转移度都是影响Ⅲ期大肠癌术后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Ⅲ期大肠癌患者发生远处转移与淋巴结转移度独立相关,淋巴结转移度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可作为预测Ⅲ期大肠癌术后是否发生远处转移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直肠癌标本获取的淋巴结数对病理分期的影响。方法直肠癌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以常规方法在肉眼观察下获取淋巴结,观察组通过脂肪清除术获取淋巴结,对两组患者病理分期情况展开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淋巴结检出数、转移数、淋巴结直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理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T1分期外,观察组各病理分期的淋巴结转移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行全系膜切除手术之后采用不同获取方法获取的淋巴结数量有较大差异,直肠癌系膜淋巴结转移和分期密切相关,且与淋巴结获取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常规苏木素-伊红(HE)染色、连续切片(SSS)-HE染色和SSS-免疫组织化学(IHC)3种病理学检查方法对兔头颈部肿瘤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检测能力,分析其敏感性。方法兔头颈部肿瘤淋巴结转移模型建立3周后,分离20只实验动物颈部所有淋巴结,进行HE染色和IHC检测。分析不同病理检查方法检测淋巴结隐匿性转移存在与否,转移的数量和类型。结果从20只实验兔中分离出颈部淋巴结128个,隐匿性淋巴转移8个,常规HE染色检测出4个(3.1%),SSS-HE染色检测出6个(4.7%),SSS-IHC8个(6.3%)隐匿性淋巴转移均检出,3组间隐匿性淋巴结的检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方法均未检出单个的肿瘤细胞。结论常规HE染色切片仅能检出体积较大的隐匿性淋巴结转移。SSS-HE染色能检出体积较小的微转移、部分孤立肿瘤细胞。SSS-IHC能检出包括全部孤立肿瘤细胞的隐匿性淋巴结转移,是研究隐匿性淋巴结转移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前哨淋巴结(SLN)活检技术在胃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胃镜确诊的胃癌患者49例,术中在胃癌病灶周围浆膜下注射美蓝2 ml,5min后找到并解剖出SLN,术后将SLN及胃癌根治标本送病理检查,计算SLN预测胃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准确性、假阴性率及特异性.结果 49例中,成功检出SLN 48例(98.0%),共检出SLN 72个.45例(93.8%) SLN出现在第1站.用SLN状态预测胃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100.0%,准确率为93.8%;其中,T1期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为100.0%,T2期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8.9%、100.0%、95.0%.结论 胃癌SLN情况能较为可靠地反映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 着重研究早期大肠癌的内镜下治疗后,局部淋巴结转移是否追加外科根治性切除问题。方法 对103例早期大肠癌局切后的标本病理连续切片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103例中37例为粘膜内癌,66例浸润性早期癌,其中55例补充了外科根治性手术,发现14例(25.5%)局部淋巴、淋巴地转移或淋巴管受侵,癌栓形成。结论 早期大肠癌内镜下高频电灼摘除后,有局部淋巴结转移江淋巴管受侵是辩驳奶治性切除术,应根据患者年龄  相似文献   

7.
马洪宇  李攀 《哈尔滨医药》2021,41(6):112-113
目的 研究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检查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96例宫颈癌患者,均行DCE-MRI及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DCE-MRI、DWI诊断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及淋巴结检出率.结果 本组共96例宫颈癌患者,手术病理诊断证实35例患者有盆腔淋巴结转移,DCE-MRI检查检出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真阳性33例,DWI检查检出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真阳性29例;DCE-MRI诊断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91.67%)高于DWI (81.25%)(P<0.05);DCE-MRI对淋巴结的检出率(87.35%)高于DWI(78.82%) (P<0.05).结论 DCE-MRI检查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具有较高诊断准确度,且对淋巴结的检出率更高,可为临床判断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提供更准确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直肠癌标本获取的淋巴结数对病理分期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160例直肠癌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肉眼条件下以手采集淋巴结标本,研究组应用脂肪清除技术采集淋巴结标本,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病理分期及淋巴结数量.结果 两组患者淋巴结数量、大小和转移数量、病理分期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手术后,患者淋巴结数量具有明显差异,直肠癌系膜淋巴结转移因淋巴结数量及病理分期的不同而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窦癌第三组淋巴结转移灶以远前哨淋巴结转移状态,为进展期胃窦癌淋巴结清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手术中将砭甲蓝抗癌混合溶液2~4ml注射至转移第三组淋巴结内或结节边缘,然后于5-10分钟寻找及切取首先着色并距第三组淋巴结转移结节最近的淋巴结即二级前哨淋巴结。通过标本常规病理学检查分析转移状况。结果:38例进展期胃窦癌成功找到二级前哨淋巴结31例,检出率81.6%(31/38)。病理检查二级前哨淋巴结转移26例,阳性率83.9%(26131)。总二级前哨淋巴结52枚,平均每例1.67枚,阳性35枚,总阳性率67.3%(35/52)。分布特点为二级前哨淋巴结的检出淋巴个数、阳性个数(阳性率)分别是第七组:35枚、18枚(60.0%);第五组:14枚、13枚(92.8%)、;第四组:3枚、1枚(33.3%);第六组:3枚、3枚(100%);第九组:1枚、0枚(0);第八组:1枚、0枚(0)。临床病理特征为肿瘤大于5cm及分化程度低者SSLN的阳性例数及阳性率较高。结论:在进展期胃窦癌根治术中采用二级前哨淋巴结示踪技术可以了解淋巴结转移的终末状态,对术中淋巴结清扫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研究角蛋白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法在检测淋巴结微转移灶上的意义。方法采用三种角蛋白单克隆抗体AE1,AE3、AE1/AE3,对我院47例大肠癌术后患者331个淋巴结用免疫组织化学法重新检查。结果36个淋巴结存在微转移灶(11.9%),Duke'sC期患者微转移灶检出率高于Duke'B期患者(P<0.05)。随访显示有微转移灶Duke'B期病人肿瘤复发、远处扩散转移均较无微转移病人高(P<0.05)。结论即使是组织学检查结果为阴性的淋巴结,也很有存在微转移的可能性。免疫组织化学法栓测单克隆抗角蛋白抗体,可详细阐明临床分期,并可提供大肠癌治疗的指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常规超声联合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诊断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滨人民医院2018-05~2020-12收治的8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超声以及CDFI检查,以病理组织活检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不同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及诊断效能。结果:(1)80例乳腺癌患者经病理活检检出71例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常规超声检出63例淋巴结转移,CDFI检查检出65例淋巴结转移,常规超声联合CDFI检查检出69例淋巴结转移。(2)以病理活检结果为金标准,常规超声诊断乳腺癌淋巴结病变性质敏感性为88.73%、特异性为77.78%、准确率为87.50%;CDFI诊断乳腺癌淋巴结病变性质敏感性为91.55%、特异性为66.67%、准确率为88.75%。采用配对四表格卡方检验计算常规超声、CDFI、常规超声联合CDFI与病理学金标准的一致性得出kappa值分别为0.515、0.508、0.750,即常规超声联合CDFI检查与病理学金标准的一致性较好。结论:常规超声联合CDFI检查在乳腺癌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采用颈淋巴结穿刺细胞学检查进行颈淋巴结转移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03年1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颈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对患者的细胞学检查结果进行观察记录,并同术后常规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80例患者经颈淋巴结穿刺细胞学检查,其中74例患者诊断为存在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92.50%;颈淋巴结穿刺细胞学检查的灵敏度(85.19%)明显高于甲状腺切片细胞学检查结果(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淋巴结穿刺细胞学检查可对甲状腺癌合并颈淋巴结转移患者进行准确的术前诊断,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治疗的顺利开展,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中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node,SLN)概念的适用性,评估前哨淋巴结活检预测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状态的价值及其指导胃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临床意义。方法46例胃癌患者,术前经胃镜于病灶周围黏膜下注入锝标记的锡胶体,术中于病灶周同浆膜下分点注入亚甲蓝,待亚甲蓝显示淋巴结后,将γ探测仪检测到的放射活性最高的淋巴结视为胃癌前哨淋巴结,行术中冰冻免疫组化和常规病理检查或进一步行常规免疫组化染色,分别计算前哨淋巴结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状态的准确性、敏感性、阴性预测值。结果胃癌前哨淋巴结的检出成功率为100%(46/46)。联合法测定SLN诊断胃癌周围淋巴结转移状态的准确性为100%.敏感性为100%,阴性预测值为100%。结论前哨淋巴结概念适合于胃癌;联合使用蓝染料和锝标锡胶体示踪检测胃癌前哨淋巴结可准确预测胃癌周围淋巴结的转移状态,并可能用于指导胃癌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行根治性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的阴性淋巴结进行检测和分析,形成分子生物学分期。方法共3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治术中193枚常规病理阴性淋巴结.进行CEAmRNA的荧光定量PCR及P53和角蛋白(AE1/AE3)免疫组织化学定性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重新确定患者的TNM分期.形成分子生物学分期,并进行平均40个月的随访。结果肺癌阴性淋巴结CEAmRNA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21.7%(42/193)阴性淋巴结阳性,共17例(17/34,50%)患者;8例患者常规病理分期上调;9例患者淋巴结阳性数目增加。肺癌阴性淋巴结P5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9.8%(19/193)阴性淋巴结阳性,共11例(11/34,32.4%)患者,2例患者常规病理分期上调;7例患者淋巴结阳性数目增加。肺癌阴性淋巴结AE1/AE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18.6%(36/193)阴性淋巴结阳性.共15例患者(15/34,44.1%),4例患者常规病理分期上调;11例患者淋巴结阳性数目增加。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子生物学技术及标记物可以更敏感的检出肺癌微转移,形成分子生物学分期。这种分期及微转移与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5.
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的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瑞华  吕晔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1):1775-1776
目的 探讨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为保乳手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手术治疗的乳腺癌病例200份.将其分为腋淋巴结转移组及无转移组。登记肿瘤大小、时间及手术情况和腋淋巴结扪及等资料。结果当肿瘤〈2cm时,腋淋巴结无转移占71.4%.肿瘤〉5cm时,无转移下降到26.8%(P〈0.05);肿瘤发现后在3个月内手术.其腋淋巴结无转移占57.1%.如超过6个月.则下降为20.9%(P〈0.01)。腋淋巴结无扪及者淋巴结转移为7.5%。结论 肿瘤小、腋淋巴结转移少、手术切除后淋巴结转移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结肠癌术中定位前哨淋巴结(SLN)的可行性及在分析结肠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86例结肠癌患者进行术中异硫蓝定位检测SLN,术后常规病理检测所有淋巴结;对所有SLN进行连续切片病理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86例结肠癌中检出SLN 82例,检出率为95.3%.SLN转移患者共39例,而常规病理检测淋巴结转移患者26例.82例结肠癌共检出SLN 182枚,占全部区域淋巴结的16.4%(182/1107),平均每例(2.0±0.29)枚.SLN转移率明显高于其它区域淋巴结(P<0.01).结论 进行结肠癌术中定位SLN是可行的,且能明显提高结肠癌淋巴结检出阳性率.  相似文献   

17.
超声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超声与临床触诊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方法:应用双盲法对106例(110侧)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前触诊、超声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10侧中,病理证实82侧有淋巴结转移,临床触诊与超声检出分别为70侧和78侧,触诊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8.3%,50.0A,63.6%,超声分别为87.8%,78.6%,85.5%,两组间的灵敏度及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腋窝淋巴结的灵敏度及诊断符合率均高于触诊,可作为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8.
结直肠癌术中异硫蓝染色定位前哨淋巴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中异硫蓝染色定位前哨淋巴结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4例结直肠癌患者术中肿瘤周围注射异硫蓝,定位前哨淋巴结,手术结束后,对前哨淋巴结和其他淋巴结行苏木素-伊红染色。结果术中44例患者共检出前哨淋巴结114个,每例患者的前哨淋巴结为1—5个,平均(2.6±2.1)个,44例患者非前哨淋巴结共检出792个,每例患者的非前哨淋巴结为9—35个,平均(18.0±8.7)个,44例患者中有28例(64%)有淋巴结转移,16例(36%)无淋巴结转移。28例有淋巴结转移患者中26例(93%)有前哨淋巴结转移,2例(7%)无前哨淋巴结转移。结论结直肠癌术中异硫蓝染色定位前哨淋巴结准确性较高,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进展期大肠癌淋巴结癌转移情况,为临床大肠癌外科手术及重点部位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2年8月-2004年4月期间我院外科手术治疗的乙状结肠、直肠上段癌30例患者,根治性切除术中经瘤前动脉注射染色剂显示着色区域,着色区域淋巴结清扫并送检,分析淋巴结转移特点。结果乙状结肠癌为一向心性扇形着色区,癌肿两端6-10cm肠段沿系膜至肠系膜下动脉区域;直肠上段癌着色区域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癌肿两端3-6cm肠段以及沿肠系膜下动脉至腹主动脉分枝处,第二部分为盆底腹膜及部分膀胱表面腹膜,第三部分为髂血管区域。乙状结肠、直肠上段癌着色区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2.5%及29.5%。结论进展期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具有分布由近及远,阳性率从高到低的特点。瘤前动脉注射染色剂所着色区域是乙状结肠癌及直肠上段癌需要外科治疗及术后埋置给药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以2014年1~8月收治的大肠癌患者56例为调查研究对象,分析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结果大肠癌淋巴结转移与性别及肿瘤位置无关,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以及术前癌胚抗原状况存在明显的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癌淋巴结转移明显跟患者的年龄大小、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的高低以及浸润的实际深度存在明显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