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腧穴热敏化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5,自引:9,他引:55  
陈日新  康明非 《中国针灸》2007,27(3):199-202
目的:阐述腧穴热敏化的规律及其临床应用。方法:从腧穴的热敏化特征与规律入手,论述腧穴热敏化新灸法及其临床应用。结果:(1)人体腧穴存在敏化态与静息态两种功能态,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能使体表腧穴发生敏化,敏化的类型多种多样,而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类型,处在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腧穴特异性的“小刺激大反应”;(2)热敏化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热,也是灸疗的最佳选穴,疗效远优于常规静息态腧穴的针灸疗法;(3)热敏化态腧穴在艾热刺激下极易激发灸性感传,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结论:腧穴热敏化的提出完善和发展了“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针灸理论。  相似文献   

2.
岐伯归来——论腧穴"敏化状态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RX  Kang MF  Chen MR 《中国针灸》2011,31(2):134-138
从<内经>对腧穴的原始定义与定位方法及热敏灸临床证据入手,论述腧穴"敏化状态说".腧穴具有状态之别,即"静息"与"敏化"两种功能状态,敏化态腧穴是疾痛在体表的反应部位,也是治疗疾病的最佳针灸部位,即腧穴是与疾病过程相关的体表特定的敏感部位,具有治疗疾病的较佳功能.因敏化态腧穴具有动态变异性,临床上只能应用<内经>中粗定位与细定位(探感定位)的二步定位法才能准确定位,而不能仅仅依靠骨度分寸定位或体表标志定位的一步到位法.腧穴的本质属性具有功能状态之别,而不仅仅是固定部位之别.  相似文献   

3.
脑疲劳状态下腧穴热敏化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脑疲劳状态对人体腧穴热敏化现象的影响。方法 将61例受试者分为31例脑疲劳组(试验组)和30例非脑疲劳组(对照组),通过“脑保健”热敏灸法刺激两组受试者百会、风池(双侧)、命门(双侧)等腧穴,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两组受试者各腧穴热敏化现象的出现频率及各种热敏灸感的强度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受试者均出现腧穴热敏化现象。试验组腧穴热敏化现象出现频率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试验组百会穴出现腧穴热敏化现象的频率最高(96.8%)。试验组的百会穴透热、扩热、传热、压感,命门穴扩热、传热等热敏灸感均较对照组强(P<0.05或P<0.01)。结论 脑疲劳状态下人体腧穴热敏化现象出现频率较非脑疲劳状态下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112例肩周炎患者进行热敏化腧穴探感定位,分析肩周炎患者热敏穴出现规律,为临床运用热敏灸治疗肩周炎提供技术支持。方法用点燃的纯艾条对112例肩周炎患者及39例正常组按照回旋法、雀啄法、温和灸法进行腧穴热敏化探查。结果急性期热敏化主要在经外病变部位,即阿是穴及经外奇穴;粘连期热敏化主要在病变部位及足太阳经风门穴部位;缓解期热敏化主要在手阳明经手三里与肩髃部位。正常组出现热敏化现象不明显(P0.05)。结论各期肩周炎热敏化部位不同,急性期以疼痛部位为主,粘连期以病变部位及太阳经为主,缓解期以阳明经为主,具有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5.
我对腧穴及经络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 50年来 ,我国学者为探明经络的实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他们只能从一个侧面去“窥探”经络的实质 ,还没有一种理论或假说能够较满意地解释经络的所有现象。经过几年的思考和对其有关研究的分析 ,笔者认为经络和腧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它们具有一系列特殊的生物物理学特性。概括起来主要有 5个方面 :其一 ,腧穴是在生物进化和胚胎发育成成体的过程中特殊分化的细胞群体 ,其呈现 (具有 )“混沌”的动力学质特性 ,在针刺、艾灸、电脉冲刺激后 ,会产生生物体电磁波并向远处传播 ,且主要沿其所在经络传播。其二 ,“…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并寻找其腧穴热敏化规律。方法:AR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及针刺组,每组35例。热敏灸组采用艾灸热敏化腧穴,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两组均隔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AR患者症状、体征评分的变化,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观察腧穴热敏化的出现率,探讨腧穴、经络、热敏灸感现象分布规律。结果:热敏灸组总有效率为82.86%(29/3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4.29%(26/3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症状和体征分级总评分均比本组治疗前降低(P0.01),其中热敏灸组治疗后较针刺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的症状(喷嚏、流涕、鼻痒、鼻塞)及体征各分值比治疗前降低(P0.01)。热敏灸组35例均探查到热敏化腧穴,在总共探查的57个腧穴中,每个患者出现的热敏化腧穴个数不等,出现热敏化频率最高的10个腧穴依次为迎香、印堂、鼻通、上印堂、肺俞、神阙、上星、风池、蝶腭、大椎;热敏化腧穴所归经脉主要分布在于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在6种热敏灸感形式中,以传热为主,其次为扩热、透热、其他非热感觉(以痒感为主)、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结论:热敏灸治疗AR疗效显著,临床上可优先选取迎香、印堂、鼻通、上印堂、肺俞、神阙、上星、风池、蝶腭、大椎等腧穴进行探查以缩短热敏灸治疗时间、加强艾灸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雷火灸从灸材、灸具方面着手,加入中药改变灸条配方组成,重视灸力渗透性,火力猛、药力峻、起效快;热敏灸从施灸部位及方式方法着手,寻找热敏化腧穴,改变施灸过程,重视循经感传;均系改进普通艾灸法的悬灸法,均可提升疗效。雷火灸效力刚猛,要考虑患者承受能力,因改制灸条而使治疗成本提高,增加治疗费用;手法繁多,实际临床大多为节省人力,仅使用温和灸法,客观上限制了更广泛的应用。热敏灸虽所需灸材便捷廉价,手法较为简洁;每种疾病需要先探寻不同热敏穴,耗时较长,比较依赖患者灸感,在现实操作中略有局限;腧穴热敏性机制也不够清楚,理论体系尚待完善。二者均系对普通艾灸法改进的有益尝试,各具特色,临床疗效满意,虽然还有些许不足,然瑕不掩瑜,期待有更多研究改进与完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不同发病时期周围性面瘫腧穴热敏化规律。方法采用热敏灸疗法配合普通针刺对80例周围性面瘫不同发病时期患者进行治疗。根据患者就诊时发病时间的不同分为:急性发作期组1~10天,共40例;恢复期组11~30天,共22例;缓解期组31~60天,共18例。腧穴热敏化探查方法:以陈日新教授等所著的《热敏灸实用读本》腧穴热敏化"四步"探查法为依据。结果在80例患者中探查到的高探热敏化腧穴分别为:百会穴、翳风穴(急性发作期);牵正穴、下关穴、头维穴(恢复期);颊车穴、颧髎穴、神阙穴、足三里(缓解期)。结论在周围性面瘫不同发病时期,热敏化腧穴分布不同,且各有规律可循,可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运动疲劳属传统中医“虚劳”范畴,而艾灸可以有效地缓解的缓解运动疲劳.腧穴热敏化是近年来灸法临床应用领域的一个应用性突破和创新.热敏化腧穴是开通经络艾灸疗法的最佳施灸部位,可以有效提高多种疾病的治疗效果,因而可以把腧穴热敏化作为抗运动疲劳有效切入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对慢性荨麻疹(CU)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口服氯雷他定分散片(原研);治疗组33例,治疗组采用腧穴热敏化艾灸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81.82%,对照组75.00%,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随访,治疗组复发率20.00%,对照组72.72%,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腧穴热敏化艾灸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显著,高效、速效,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腧穴热敏灸治疗慢性中度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成人慢性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和西药组,热敏灸组在患者背部体表高发热敏穴区热敏化腧穴施以热敏灸治疗,西药组应用舒利迭吸入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FEV1和PEF值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热敏组肺功能维持在治疗3个月时水平,西药组降至治疗前水平,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腧穴热敏灸能有效改善慢性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肺功能,且治疗效果持久。  相似文献   

12.
目的:验证灸法感传现象的存在,并初步总结其规律,以期为临床足三里穴灸法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温和灸法灸正常人体足三里穴30 min,观察灸感的产生及是否出现循经感传现象,并记录灸感的感觉,感传出现的时间,感传的长度、宽度、深度及方向.结果:142名健康受试者出现灸感循经感传现象,感传出现的平均时间为17.4...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穴区不同组织结构针刺对施针者和受试者得气针感及穴区肌电的影响.方法:招募20例健康受试者,按随机原则均接受4种不同组织结构针刺:足三里穴皮肤层针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皮肤麻醉下足三里穴(肌肉组织为主)针刺、无皮肤麻醉下足三里穴(全穴)针刺、无皮肤麻醉下犊鼻穴针刺.参考主观针感量表(MASS)录音记录行针期间施针...  相似文献   

14.
接气通经针法是传统针刺方法之一 ,主要为催促或加强针感以达病所。本法可通过“催而运之”和“上接下引”两种操作手法 ,使经气或针感循经传导 ,以疏通经络、畅行气血 ,恢复生机而取得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电针夹脊穴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电针夹脊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口服卡马西平片、维生素B1、维生素B12.两组均7d为1疗程,共计2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其疼痛VAS评分、焦虑量表HAMA评分的改善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电针夹脊穴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治疗效果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6.
赵兴梅  陈华德 《光明中医》2014,(10):2242-2244
穴位注射疗法的关键在于将药物通过穴位直接作用于病灶或病灶周围,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最初仅仅用于神经阻滞、缓解疼痛,现在已延伸到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等各科临床疾病的治疗,且疗效甚佳。随着该疗法在临床上的大量应用及现代科学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其作用机理也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针对针刺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取穴处方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分析针刺取穴规律,旨在为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医治提供依据。方法:整理2019年12月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摘录穴位处方,形成Excel数据库,分析文献中针刺处方特点。结果:现代针刺治疗重症肌无力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依次为足三里、攒竹、合谷等;选用最多的特定穴为五腧穴、原穴以及合穴;选取的穴位主要集中在膀胱经、督脉、胃经;配穴上以三部配穴为主,远端配穴及局部取穴也较为重视;Osserman分型下的选穴各有其特点。结论:近代医家治疗重症肌无力多为“三部配穴”,重视“治痿独取阳明”及“调摄阴阳”的理论,可指导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18.
行间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行间穴的针灸应用与文献记载中认识到,该穴得气容易,清泻力强,具有疏肝、利胁、调肠道、治疝气等功效,并据以应用于肠道激惹综合征、带状疱疹后遗痛证等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吕晓皑  王蓓  徐震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2):888-890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中青年原发性男性乳房发育症的疗效。方法将86例患者分为埋线组、中药组及西药组。观察3组总有效率,肿块大小、肿块硬度、乳房疼痛及全身伴随症状的治疗前后积分,及起效时间、消失时间,血清总睾酮(TTE)、雌二醇(E2)、泌乳素(PRL)水平。结果治疗1个疗程(12星期)后,3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埋线组对于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起效时间、消失时间较其他两组更有优势(P〈0.01):E2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TTE水平有所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P〉O.05),PRL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中青年原发性男性乳房发育症起效快,方便易行,无明显副反应,其可能通过下调体内雌雄激素比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七厘散穴位敷贴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观察穴位敷贴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方法 用中成药七厘散,敷贴在人体神阙穴,并加艾条灸,治疗临床分型为I型子宫内膜异位症31例。结果与结论 本法对痛经、月经不调、肛门坠胀痛、性交痛等症状改善明显,对盆腔触痛性结节,卵巢囊肿疗效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