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脑梗塞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脑梗塞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中医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脑梗塞及其梗塞亚型的诊断采用1995年中华神经病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制定的标准,并经影像学证实。中医证候诊断采用《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研究对象年龄在40—80岁之间,发病时间在2周以内。采用ACUSON7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中心频率为7.0MHz。颈动脉超声从实时灰阶图像扫查开始,采用标准横切面、纵切面及连续扫查方法,记录颈内动脉斑块及其大小,以及内中膜厚度。结果:受试者151人中,脑梗塞组11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34例。脑梗塞组中火热证51.0%,血瘀证48.0%,气虚证32.0%,肝风证27.0%,痰浊证23.0%,阴虚阳亢证66.0%。脑梗塞组血瘀证56例中有颈动脉斑块者44例(78.6%),脑梗塞组无血瘀证61例中有颈动脉斑块者35例(57.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颈动脉斑块合并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病例的证候分布率最高为血瘀证(56.0%和51.0%)。应用二分类变量的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对颈动脉斑块与证候的关系研究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瘀证有正相关性(P〈0.05,OR=2.7),与气虚证呈负相关性(P〈0.05,OR=0.33)。与其它四种证型没有相关性。结论:血瘀证的发生不仅因为脑梗塞,而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有更加密切的关系。本研究对运用活血化瘀疗法防治脑梗塞及动脉硬化粥样硬化斑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雪珍 《新中医》2015,47(12):27-28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超声表现与血瘀证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选择同期正常就诊者60例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评分,比较2组的血瘀证发生率。根据中医证候将所有患者分为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均接受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比较2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同时分析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血瘀证的发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瘀证组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非血瘀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瘀证与颈动脉硬化斑块有无、数目、最大斑块大小及形态呈正相关(P<0.05,P<0.01),与斑块性质无关(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好发血瘀证,但血瘀证的发生不仅仅与脑梗死相关,更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有无、大小、数量、形态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探讨血瘀证与颈动脉血流动力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活性物质的相关性.对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的136例脑梗死组患者及73例对照组人群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评分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用ELISA法检测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s-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血瘀证与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血瘀证与颈动脉内径、斑块的形态及数目呈正相关,且其斑块具有不稳定性.在发生脑梗死时,斑块数目增加、不稳性增高;血瘀证存在颈动脉内径增大、IMT增厚、部分颈动脉狭窄及血流速度改变,在发生脑梗死时颈动脉内径明显增大,IMT增厚及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加重,狭窄支数增多;脑梗死血瘀证与血清MMP-9呈正相关.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血瘀证的重要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周冬梅  刘红权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2):221+277-221,277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二元回归法对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部动脉超声进行分析。结果中医辨证分型为肝阳暴亢型脑梗死患者的颈部动脉超声提示有不稳定斑块占40%,风痰瘀阻型脑梗死患者的颈部动脉超声提示有不稳定斑块占42%,两者相近,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2种证型中颈部动脉超声均提示有明显的动脉硬化。结论颈部动脉的不稳定斑块与急性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其结论对强不稳定斑块的治疗及中风急性期的辨治及预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对比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及斑块稳定性的情况。结果风痰瘀阻型颈动脉IMT、斑块积分与风痰火亢、气虚血瘀、痰热腑实、阴虚阳亢型比较显著升高(P均0.05)。稳定斑块组以风痰瘀阻(29.2%)和风痰火亢(26.2%)为最主要证型,不稳定斑块组以风痰瘀阻(34.8%)为主要证型,风痰火亢、风痰瘀阻型斑块检出率高于其他证型。结论脑梗死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斑块硬化程度不同,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狭窄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对136例脑梗死患者及73例非脑梗死的对照人群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评分,同时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双侧颈动脉血流速度。结果:在总体人群及脑梗死患者中,血瘀证的颈动脉狭窄及多支狭窄率较非血瘀证显著增高(P<0.01)。脑梗死患者血瘀证组与对照人群血瘀证组比较,颈动脉狭窄及多支狭窄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总体人群及脑梗死患者血瘀证与颈动脉狭窄、狭窄支数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血瘀证存在部分颈动脉狭窄。在发生脑梗死时,血瘀证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加重,狭窄支数增多。  相似文献   

7.
基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瘀证研究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血瘀证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分析,结合前期的研究结果 ,探讨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角度来揭示血瘀证实质的思路,提出基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瘀证研究内容及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
无症状脑梗死(SBI)是指无卒中病史,无明确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仅有影像学或尸检发现的梗死灶。笔者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脑CT或MRI检查,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无症状脑梗死的关系,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1一般资料选取2004年1—11月经颈动脉彩超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37  相似文献   

9.
136例急性脑梗死血瘀证与Hs-CRP血脂四项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TC、TG、HDL、LDL变化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对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的13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评分及血清HS-CRP、血脂四项测定。结果:血清HS-CRP、TC、TG、HDL、LDL比较,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脑梗死血瘀证与血清HS-CRP、TC、TG、HDL、LDL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血瘀证与Hs-CRP、血脂四项无明显相关,本研究对于从细胞层面研究血瘀证的生物学基础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对55例脑梗死病人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斑块的部位、性质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强度、部位、数目等。结果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5.5%;斑块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主干;复发性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达100.0%;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为不稳定性斑块。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不稳定性斑块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通脉降脂饮治疗痰瘀互阻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通脉降脂饮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佛山市禅城区人民医院门诊就诊或健康体检的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后2周的患者17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6例和观察组89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辛伐他汀分散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通脉降脂饮,日1剂,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3.72%,观察组有效率为93.2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金属基质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血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MMP-9、Hcy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后血清Hs-CRP、MMP-9、Hcy与治疗前...  相似文献   

12.
化瘀通络方治疗瘀血阻络型急性脑梗塞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化瘀通络方治疗瘀血阻络型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瘀血阻络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8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化瘀通络方,1剂/d,水煎服。2组均14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72.5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化瘀通络方治疗瘀血阻络型急性脑梗塞有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风痰瘀阻证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及凝血象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3例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证名诊断属风痰瘀阻证患者。按《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进行证候评分,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检测凝血因子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研究中医证候与NDS及凝血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123例急性脑梗死风痰瘀阻证患者风证、痰证与NDS评分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2 0 2、0.2 8 5,P分别为0.0 0 2、0.0 0 0);痰证、血瘀证与APTT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2 1 2-、0.1 8 4,P分别为0.0 0 4、0.031);余证候与NDS及凝血象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脑梗死急性期风痰瘀阻证患者以风证、痰证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影响较大。痰证、瘀证与患者凝血功能密切相关,其分值可反映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二陈汤合萆薢分清饮治疗急性脑梗死伴高尿酸血症痰瘀阻络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拟为急性脑梗死伴高尿酸血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依据。方法 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2021年5月—2022年5月符合标准的急性脑梗死伴高尿酸血症痰瘀阻络证患者132例,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4例)。3组均予以急性脑梗死西医常规疗法,中药组在此基础上服用二陈汤合萆薢分清饮,西药组在此基础上服用苯溴马隆片,对照组则不予以任何降尿酸治疗,治疗疗程为4周。通过观察患者发病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血尿酸(SUA)水平、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及其他安全性指标。结果 最终完成试验观察病例129例,中药组43例,西药组42例,对照组44例。中药组预后良好率(83.7%,36/43)优于西药组(64.3%,27/42)及对照组(40.9%,18/44)(χ2=4.184,16.930,P<0.05),西药组优于对照组(χ2=4.70,P<0.05)。治疗后3组患者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SUA、CRP、IL-6、MDA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SOD水平升高(P<0.05)。其中,中药组和西药组NIHSS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中药组中医证候改善程度最优(P<0.05);西药组降尿酸程度最优(P<0.05)。3组治疗前后各项安全性指标均未出现明显异常,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二陈汤合萆薢分清饮治疗能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伴高尿酸血症痰瘀阻络证患者的预后、早期神经功能缺损及中医证候,降低血尿酸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株红景天胶囊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气虚血瘀证的干预及抗氧化、抗炎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要求的123例患者,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1例和观察组62例。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和调节血脂药物治疗,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次,1次/d;瑞舒伐他汀钙胶囊,10 mg/次,1次/d。观察组西药使用同对照组,并给予大株红景天胶囊,4粒/次,3次/d。两组疗程均为患者每2周门诊随访1次,连续观察16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数量和斑块大小;检测治疗前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进行气虚血瘀证评分;检测治疗前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MP-2),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CD62 p),溶酶体颗粒糖蛋白(CD63)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 WF)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MT薄于对照组、斑块数量少于对照组、斑块大小积分小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DL-C低于对照组(P0.01),HDL-C高于对照组(P0.01),气虚血瘀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血清hs-CRP,Hcy,MMP-2,MMP-9均低于对照组,TIMP-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SOD水平高于对照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GMP-140,v WF,CD62 p和CD6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抗血小板和调节血脂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大株红景天胶囊,对治疗气虚血瘀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具有缩小或减少颈动脉斑块的作用,能调节脂代谢,改善中医证候症状,并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灯盏细辛注射液对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分析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选择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时照组,并设立正常对照组30名,治疗组给予灯盏细辛静脉输注,对照组给予速避凝皮下注射;治疗前后分别检测VEGF、siCAM-1,并对患者的血瘀证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等分别做出评定,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血清VEGF、siCAM-1含量显著高于健康人水平(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VEGF、siCAM-1的含量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但治疗组在治疗后VEGF增高更为明显(P〈0.01)。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瘀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清siCAM-1含量三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与血清VEGF则呈显著的负相关。结论血清VEGF、siCAM-1与急性脑梗死血瘀证密切相关。灯盏细辛能显著增高VEGF,明显抑制siCAM-1,改善ACI患者的脑血液循环,减轻脑组织缺血性损伤,是血瘀型脑梗死急性期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梗塞血瘀证与一氧化氮、内皮素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acute cerebral infarciton,ACI)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endotheiln,ET)与中医血瘀证的关系。方法:73例ACI患者分为血瘀证组58例(其中重度18,中度19例,轻度21例)和非血瘀证组15例,并与30名健康体检者作对照,测定血 ET含量。结果:增高,重度组与轻、中度组比较甩显著性差异(P〈0.01),中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舌脉指标在不同疾病的痰瘀互结证中分布的异同,为异病同治提供临床证据支持。方法: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纳入冠心病心绞痛(以下简称心病)痰瘀互结证患者105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以下简称脑病)痰瘀互结证患者143例,冠心病心绞痛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以下称心脑合病)痰瘀互结证患者160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相关危险因素、四诊信息、证候诊断等。运用频数、卡方检验、关联规则等方法分析三病舌脉表现的异同。结果:三病出现频数最高的舌脉指标均为弦脉、滑脉、苔色白等。三病做卡方检验P〉0.05的指标有弦脉、滑脉、苔色白等,P〈0.05的指标有舌态歪斜、舌态强硬、舌质老等。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心病的常见舌脉组合为舌边有齿痕,舌紫黯、苔白腻或厚腻、脉弦滑或沉,脑病的常见舌脉组合为舌体胖,边有齿痕,舌下脉络青紫或迂曲、舌有斑点,苔白腻或厚腻,脉弦滑或沉滑,心脑合病的常见舌脉组合为舌体胖,边有齿痕,舌淡黯,舌下脉络青紫或迂曲,苔滑腻或厚腻、脉弦滑、沉滑或短脉。结论:在不同疾病的相同证型中,舌脉表现大体相同,微小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