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39岁.2002年9月因四肢酸痛,下肢皮疹伴发热20余天入院,既往体健.无嗜生肉、生鱼史及疫水接触史.体检:四肢散在瘀斑,右下肢可见2 cm×2 cm红色斑块,伴瘙痒,无疼痛.  相似文献   

2.
1003例急白骨髓中E数量、阶段及形态的观察结果表明各类急白均有E的异常改变,以M4EO尤为显著,M2a、M2b及M5b的部分病例亦有较明显的数量及形态异常,M3和ALL的变化较轻微。检出的E以幼稚阶段为主,成熟阶段较少,且幼稚E的形态改变比成熟E明显,呈核左移及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M4EO均有明显的E形态异常改变,E及幼稚E均>0.05;认为M4EO的诊断标准以骨髓非红系中E>0.05为宜,同时必须强调形态的异常改变,尤其是幼稚E的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3.
Ye HG  Yu K  Jiang SF 《癌症》2008,27(2):223-224
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CMML)已为我们熟知,自从WHO关于在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方案中提出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疾病(MD/MPD)一词后,我们观察到CMML伴嗜酸粒细胞增多(CMML-EO)一例,现报道以求加深对此类疾病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5.
1003例急性白血病骨髓中嗜酸粒细胞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7.
肖志坚  郝玉书 《白血病》2000,9(2):73-75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对有关文献进行了复习。结果:Eol是嗜酸粒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随访2例治疗后死亡,1例CR,1例出出院不详。结论:建议分型诊断标准为:(1)急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1)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持续增高,并出现不成熟嗜酸粒细胞和/或不成熟粒细胞,有进行性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少;(2)骨髓原始粒细胞≥5%,各阶段嗜酸粒细胞增多, ≥  相似文献   

8.
 2008年WHO将有PDGFRA、PDGFRB或PGFR1重排的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CEL)分类为髓系/淋系肿瘤伴嗜酸粒细胞增多,而将无这些异常但有其他克隆性异常的CEL分类为CEL不另分类(CEL-NOS)。文章阐述了作者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刘澜  崔月娥 《白血病》1995,4(2):94-96
报告了一例急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及其超微结构,观察了嗜碱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及成熟嗜碱粒细胞。超微结构结果:骨髓嗜碱粒细胞的颗粒基质易水解,固定困难,它可能是嗜碱颗粒的特点,其他细胞的颗粒未见抽提现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急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结合文献探讨急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报道1例病例并运用实验室检查、骨髓细胞形态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分析急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结果 白细胞正常,轻度贫血,血小板减少,外周血及骨髓嗜酸性细胞明显增多且左移,骨髓原始细胞增多。结论 急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外周血白细胞不增高,根据骨髓细胞形态可诊断。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41岁,已婚,丹东市公汽公司,工人。于1999年2月18日因发烧、周身乏力1周而入院。入院时查体:周身皮肤、黏膜未见异常,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睑结膜苍白,中度贫血貌,心肺正常,双侧乳房正常,胸骨无压痛,肝脾未及。B超示:肝回声增强,脾大肋下(一),肋间厚5.3cm。胸片正常。心电图为窦性心率,ST-T改变。血液分析结果:WBC36.9×10~9/L,RBC4.03×10~(12)/L,Hb95g/L,PLT60×10~9/L,幼稚细胞80%,,S 0.10 L 0.10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以原始淋巴细胞增生为主,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占0.80,粒系、红系、巨核系细胞增生受抑。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  相似文献   

12.
报告了一例急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及其超微结构,观察了嗜碱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及成熟嗜碱粒细胞。超微结构结果:骨髓嗜碱粒细胞的颗粒基质易水解,固定困难,它可能是嗜碱颗粒的特点,其他细胞的颗粒未见抽提现象。  相似文献   

13.
肠癌并急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例介绍 患者,女,50岁,1997年1月12日,因左下腹阵发性隐痛,伴不成形带鲜血大便3月余而入院.入院后经钡灌肠、结肠镜、病理检查,诊断为乙状结肠腺癌(Ⅱ级).干2月23日作乙状结肠切除(姑息性)直肠、降结肠端端吻合术.术后作化学治疗2年.方案:THP、E-ADM、MMC、5-Fu联合化疗,整个治疗期间外周血细胞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嗜酸粒细胞白血病 (Eo L)的诊断标准。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同时对有关文献进行了复习。结果 :Eol是嗜酸粒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 ,随访 2例治疗后死亡 ,1例 CR,1例出院不详。结论 :建议分型诊断标准为 :(1)急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 :1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持续增高 (>1.5× 10 9/ L ) ,并出现不成熟嗜酸粒细胞和 /或不成熟粒细胞 ,有进行性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少 ;2骨髓原始粒细胞≥ 5 % ,各阶段嗜酸粒细胞增多 ,≥ 30 % ;3有嗜酸粒细胞恶性增殖的证据。 (2 )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 :1外周血成熟嗜酸粒细胞持续增高(>1.5× 10 9/ L) ;2骨髓嗜酸粒细胞≥ 30 % ;3能除外其它已知原因所致的嗜酸粒细胞增多 ;4肝、脾肿大伴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或有嗜酸粒细胞恶性增殖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14岁,因面色苍白,发热20余天,在当地查血常规发现三系细胞减少,行骨髓穿刺提示“再生障碍性贫血”,因治疗无效于2004年6月转诊于我院.  相似文献   

16.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肿瘤溶解综合征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飞  宋团月 《白血病》2000,9(5):285-286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化疗后发生肿瘤溶解综合征(TLS)的临床特征。方法:对7例化疗发生TLS的ALL患者进行各项生化指标的分析。结果:TLS患者表现为高尿酸血病、高血钾、高血磷、低血钙,并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伤,其中1例发生了急性肾功能不全。用别嘌呤醇及静脉碱化利尿后,6例短期内血生化指标恢复正常。1例死于心衰。结论:早期诊断并及时给予别嘌呤醇及静脉碱化利尿是治疗TLS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作者分析了25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嗜酸性粒细胞的质和量,其中13例患者的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分类增高,并有形态的异常改变,占5.14%。其中M2,M3,M4,M5和M6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当这一类有嗜酸性粒细胞异常的患者病情缓解时,其异常消失,复发时则又出现,作者结合有关文献,对其病因学进行了初步探讨,根据观察到的临床特点,作者认为将伴有骨髓嗜酸性粒细胞改变的急性白血病作为一个独立的临床亚型,对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45岁,2004年7月21日因发现白细胞高18年就诊。患者18年前因皮肤感染迁延不愈,外院查血常规示白细胞高于40×109/L,血小板和红细胞具体数值不详,骨髓细胞检查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红=6.5∶1,粒细胞系占0.775,NAP:阴性,考虑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给予白消安、靛玉红交替服用,白细胞控制在10×109/L以下。于1997年10月复查骨髓细胞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红=5.4∶1,粒系明显增生,占0.76,中幼粒比值明显增高,杆状核粒细胞胞体增大,其他细胞形态大致正常;红细胞系增生偏低,全片见巨核细胞7个,后改用羟基脲…  相似文献   

19.
20.
患者,女,43岁。因头痛、呕吐、左面部麻木3个月,颈部结节、盆腔包块1周于1996年3月20日入院。病人于3个月前始出现头痛、喷射状呕吐、伴左面部麻木,视力下降。CT示“多发性脑膜瘤”,于1996年1月26日行γ刀治疗。1周前发现颈部结节,腹部包块,拟诊“卵巢肿瘤”,术前查外周血幼稚细胞占70%,转入我院。入院查体:T36.5C,P80次/分,R20次/分,Bp19.5/14KPa。一般情况差,贫血貌,皮肤散在出血点或瘀斑。颈部两侧、左腋下、锁骨上及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大小约1×1cm~2~2×2cm~2,质韧,活动度差,轻压痛,双侧乳腺可触及大小不等的结节,轻压痛。心肺听诊无异常,左髂窝触及一约鸡蛋大小的包块,结节感,质硬,活动度差。Hb75g/L,WBC 15.8×10~9/L,幼稚细胞76%,PC20×10~9/L,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淋巴细胞系异常增生.原幼淋巴细胞占80.5%,形态呈病理性改变,残坏细胞多见。POX(—),粒系、红系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