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椎旁入路椎间盘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5例患者采取俯卧位,C形臂定位后经椎旁入路运用椎间盘镜技术于神经根管外口找到神经根,显露突出椎间盘并予以摘除。结果平均手术时间90min,平均术中出血55ml,平均住院时间14d,全组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6~24个月。疗效按Nakai分级评定,优3例,良2例。结论该术式创伤小,不累及椎管,脊柱稳定性破坏小,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2.
于洋  段丽群  刘鹏飞  孔雷  黄炎 《安徽医学》2019,40(9):1026-1028
目的比较经皮内窥镜下椎板间隙入路与椎间孔入路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全内窥镜下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3例临床资料,其中经椎间孔入路33例、椎板间隙入路30例。比较2种入路的临床疗效(JOA评分、Macnab标准)、复发率等。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实施手术,均获至少1年随访。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较经椎间孔入路少(P <0. 05)。术后第1天、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 <0. 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按照Macnab评价标准,组间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各有1例患者复发,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中、术后两组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采用椎板间隙入路耗时短、出血少、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椎管后外侧入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胸椎间盘突出症较少见,易误诊,如诊断确立,必须手术治疗。手术方法的选择将直接影响疗效。我科自1992年5月~1998年6月共收治胸椎间盘突出症病人19例,15例采用胸椎管后外侧入路手术摘除椎间盘,随访12~4年,效果良好。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共收治19例胸椎间盘突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肌间隙入路的椎间融合术,并随访4个月以上观察疗效。结果术后1个月、4个月腰、腿痛的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1),术后1个月腰、腿痛VAS与术前差值和4个月腰、腿痛的VAS评分与术前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根据Nakai分级优39例,良7例,可2例。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椎间融合术具有骶棘肌损伤小、术中出血少及术后引流少、切口不易感染及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5):73-76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PELD)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中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技术临床疗效评价。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3年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50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病案情况,对全部患者均采用经后外侧入路(PELD)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技术治疗,探讨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ODI评分与VAS评分。结果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44.72±4.16)mL,手术时间为(104.54±10.37)min,卧床时间为(7.57±1.62)d。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2例出现椎间隙感染,1例出现硬膜囊破裂,3例减压不彻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0%,经对症治疗后随访15 d,均痊愈。与手术前相比,患者手术后的ODI评分与VAS评分更低(P0.05);与手术前相比,患者手术后的下腰痛评分、感觉障碍评分、步行能力评分、腿痛评分、日常生活评分、直腿抬高试验评分与拇背伸肌力评分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外侧入路(PELD)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技术在此次研究中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对于改善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行手术治疗的LSS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OLIF组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组,各38例。OLIF组采用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TLIF组采用T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术后1、3、6个月门诊随访。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及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C反应蛋白(CRP)、肌酸激酶(CK)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OLIF组手术时间长于TLIF组,但术中出血量少于TLIF组,住院时间短于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间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VAS、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5种化学溶解术穿刺入路注药后的药物分布情况,筛选出化学溶解术的最佳方案。方法采用5种腰椎间盘化学溶解术穿刺入路,穿刺成功后注射造影剂,通过CT扫描观察分析造影剂的分布。结果①经椎板外切迹入路[1]盘外注射造影剂集中在病变椎间盘上方层面的外上方硬膜外侧腔、前腔和神经根管,突出物周围及硬膜外前腔分布少。②经小关节内侧缘入路[1]盘外注射,造影剂集中在病变椎间盘突出物周围、硬膜外侧腔、前腔和神经根管。③经椎间孔入路[2]盘外注射,造影剂集中在突出物周围、椎间孔和神经根管,部分患者穿刺针可通过突出物进入椎间盘内。盘外注射均受体位的影响。④经后外侧入路[2]行盘内注射造影剂均匀分布在椎间盘内。对突出物较小的患者可见造影剂扩散至突出物内,对于突出物较大的患者造影剂很少进入突出物内。⑤经椎板间孔入路[3]突出物及盘内注射造影剂分布情况:突出较小、纤维环未破裂的患者,造影剂大部分分布于椎间盘中后部(病变侧居多)及突出物内。对于突出物较大或巨大的突出物脱垂于椎管内的患者,造影剂大部分分布在突出物内,仅见少量的造影剂进入椎间盘后半部分。结论对于椎间盘膨出和突出物较小的患者以及远外侧型患者,应选择后外侧入路;对于椎间孔型突出的患者可选择椎间孔入路;对于外侧型突出的患者可选择小关节内侧缘入路或椎板间孔入路;对于突出物较大或巨大的突出物脱垂于椎管内的患者,应选用椎板间孔入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脊柱经椎旁肌入路和传统入路安置椎弓根螺钉器械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43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骨折,其中22例行椎旁肌入路手术,另21例行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比较两种入路临床疗效。结果通过12~18个月随访(平均15个月),经椎旁肌入路与传统入路在手术时间、Cobb角矫正率、椎体塌陷矫正率、拆除内固定前JOA评分无统计学意义,经椎旁肌入路较传统入路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椎旁肌入路与传统实用入路比较,进行椎弓根螺钉置入保护了椎旁肌,出血少,微创、安全、实用,术后卧床时间短,腰背部疼痛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微创系统横突间入路治疗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1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借助可扩张通道管脊柱微创系统,横突间入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所有11例病例采用横突间入路,借助可扩张通道管脊柱微创系统完成神经根的探查、松解和髓核的摘除。结果术后神经根压迫症状和体征改善明显,优良率为91%(10/11)。随访6个月至2年,未见腰椎不稳定表现和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借助可扩张通道管脊柱微创系统,采用横突间入路治疗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与常规手术相比临床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不累及椎管、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柱内镜"椎板间隙入路"与"BEIS入路"2种手术方式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纳入我科收治的因L5/S1椎间盘突出症在脊柱内镜下行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98例患者,分别采用"椎板间隙入路"及"BEIS入路"技术,随访12个月。结果:2组术后脊柱ODI评分及JOA评分及患者术后3、6、12个月腰椎最大前后屈伸、侧屈活动角,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2种入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均取得良好效果,两者术后短期内对腰椎活动度影响无明显差异,术后腰椎活动度均能达到正常,但"BEIS入路"适应证更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优势。方法:在2006年3月~2009年2月期间对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采用了内固定椎间融合器治疗,其中单侧椎弓根固定组24例,双侧椎弓根固定组28例。比较两种手术患者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及腰痛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融合率的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2~20个月(平均16个月),两组患者术前JOA和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的JOA及ODI评分、融合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的功能参数均优于术前。单侧椎弓根固定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费用方面优于双侧椎弓根固定组(P〈0.01)。结论: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取得同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相同的手术效果,而且能够减少手术创伤,适于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侧路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技术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侧路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治疗3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给予中药补肾壮督法为主的虚痹方加减内服4周,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改良Mac Nab标准评估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1)3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6~12个月随访。(2)术后3 d和术后6个月,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6个月,根据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患者疗效,结果优良率达89.74%。(4)术后除4例患者出现一过性患侧肢体疼痛麻木加重外,无永久性神经根损伤、硬脊膜撕裂、血管损伤、肠管损伤、椎间盘炎及腹膜后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侧路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近期疗效确切,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以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常规开放和微创改良经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患者 围手术期临床指标、ODI 评分及椎间融合率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患者 共100 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 组(50 例)和B 组(50 例),分别采用常规开放和微创改良TLIF 术式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首次下地活动时间以及手术前后VAS 评分、JOA 评分、 ODI 评分、椎间融合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 组患者术中出血 量、术后引流量及首次下地活动时间均优于A 组(P <0.05);两组患者术后3、和12 个月VAS 评分低于术 前(P <0.05);B 组患者术后3 个月VAS 评分低于A 组(P <0.05);两组患者术后12 个月VAS 评分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3 和12 个月JOA 评分、ODI 评分均优于术前(P <0.05);两组患 者术后3 和12 个月JOA 评分、OD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两组患者椎间融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常规开放和微创改良TLIF 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具有 接近的临床疗效,但微创改良TLIF 术式应用在降低手术创伤程度、促进术后康复及减轻术后腰腿疼痛程度 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经关节突保留椎弓根入路行胸腰椎椎间盘切除、椎体间融合、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椎间盘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自2008年6月—2010年6月,共收治胸腰椎椎间盘损伤病人7例。诊断明确后经关节突保留椎弓根入路行椎间盘切除、椎体间融合、短节段固定术。结果从脊柱序列、椎间融合、神经恢复、背痛四个方面对病人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评估显示经关节突保留椎弓根入路治疗胸腰椎椎间盘损伤可获满意效果。结论经关节突保留椎弓根入路是治疗胸腰椎椎间盘损伤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开窗髓核摘除联合椎间支点植骨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 1月—2012年12月河南洛阳正骨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4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开窗髓核摘除联合椎间支点植骨术治疗。疗效评定依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时二维CT片对椎间隙高度、椎间植骨块长度和直径比较,评价手术疗效。用Bridwell方法评价腰椎融合情况。结果 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术后48个月下肢疼痛VAS及ODI较术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椎间隙高度、植骨柱长度和直径较术前比较无差异(P?> 0.05)。末次随访,根据Bridwell腰椎间融合评价标准,Ⅱ和Ⅲ级37例(88%)。所有患者无永久性神经根损伤、无大血管损伤和硬膜囊撕裂等并发症。结论 开窗单纯髓核摘除联合椎间支点植骨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简单、费用低、临床疗效好、而且可保留椎间盘突出节段活动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侧前方入路与侧后方入路行椎间盘切除术对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创伤性及预后的影响,期望为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自2016年1月—2019年3月接诊的136例拟行椎间盘切除术的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68例;在手术入路的选择上,A组采取侧前方入路,B组采取侧后方入路;记录2组围术期各项信息,随访6个月,比较2组不同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指数,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B组住院时间为(10.81±2.04) d,短于A组的(13.57±2.79) d,术中出血量为(550.18±32.27) mL,少于A组的(746.81±23.29) mL,术后引流量为(144.75±30.92) mL,少于A组的(214.01±21.89)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93、40.738、15.076,均P<0.001);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2组术后1个月和6个月的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变化趋势相同;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症状明显缓解,未见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复发病例,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明显低于A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侧前方入路和侧后方入路行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后者在减轻手术创伤和减少并发症发生上具有优势,值得临床予以重视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自锁零切迹颈椎间融合器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其手术中使用融合器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45例).其中对照组使用传统钛板融合器,观察组使用自锁零切迹颈椎间融合器.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手术前后JOA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和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手术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手术前的JOA得分无明显差别,手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均较手术前增高,且观察组增高更明显;两组患者术后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别;两组患者手术前生活质量得分无明显差别,手术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较手术前增高,且观察组增高更明显.结论:自锁零切迹颈椎间融合器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中应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及特点,评价前路间盘切除椎间融合钉棒(USS/RSS)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分析2008~2011年在该院经过CT、MRI诊断的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30例的临床资料,并将其分为低位胸椎组( T10-11~T12L1)17例,高位腰椎组(L1-2~L2-3)13例.30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侧前方入路,摘除胸腰段突出的椎间盘并进行椎管减压,椎间应用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并用钉棒( USS/RSS)系统内固定.结果 30例患者术后能早期离床功能锻炼,疗效可靠,手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结论 结果表明,前路间盘切除椎间融合钉棒系统(USS/RSS)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可稳定脊柱,减压彻底,避免损伤脊髓,融合和固定可靠,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伴有钙化的腰5骶1(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治疗策略。方法:选取15例伴有钙化的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PEID结合内镜下可变向动力系统进行治疗。检测患者术前、术后1d、术后1周、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6个月应用改良Macnab评分评价患者的疗效。结果:术后1 d、术后1周、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患者VAS和ODI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改良Macnab评分显示优良率为86.67%;术后复查影像学可见术前患者的椎间盘钙化区域均被有效地清除,神经根减压良好,无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和感染等并发症。结论:PEID结合内镜下可变向动力系统能够有效治疗伴有钙化的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和康复时间短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麻光喜  张骏  杨益宇  王宇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12):2051-2054
  目的  评价血小板裂解液用于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椎体融合术后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以2018年4月—2020年4月于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140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0例。2组均实施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予以血小板裂解液椎间孔隙注射。记录患者手术指标,评价手术前后疼痛反应[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腰椎功能水平[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比较术后12个月患者腰椎影像学指标,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182.41±17.28)min]显著长于对照组[(167.86±15.49)min, t=5.219,P<0.001],而术中出血量[(218.64±19.53)mL]及住院时间[(6.59±0.71)d]与对照组[(221.57±19.06)mL、(6.41±0.69)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96、1.514,P=0.372、0.132);研究组术后3、6、9、12个月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01);术后12个月,2组腰椎间融合率(98.57% vs. 94.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30,P=0.362),而研究组椎骨融合层数[(4.68±0.52)层]和腰椎间隙高度[(11.62±1.12)m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91±0.34)层、(10.53±1.04)mm,t=23.873、5.891,均P<0.001];2组术后12个月内均未出现并发症。  结论  血小板裂解液腰椎间孔隙注射可有效缓解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椎体融合术后疼痛反应,改善腰椎功能恢复水平,提高腰椎间组织愈合程度和稳定性,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