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和扩增NK细胞和CIK细胞的方法,比较二者的增殖能力及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提取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在细胞因子诱导下培养NK细胞和CIK细胞。观察2种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56+NK细胞和CD3+CD56+ CIK细胞比例,计算细胞扩增倍数;采用ELISA法检测NK细胞和CIK细胞分泌干扰素-γ(IFN-γ)的水平;采用CCK-8法检测NK和CIK细胞对K562细胞株的杀伤活性。结果:经过14 d体外诱导培养后,NK细胞扩增(160.00±12.15)倍,CIK细胞扩增(110.00±15.48)倍,NK细胞的扩增能力强于CIK细胞(P<0.05);NK和CIK细胞分泌IFN-γ量分别为(4 227.75±731.94)和(525.96±304.84) μg/L,NK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强于CIK细胞(P<0.01);诱导扩增后NK和CIK细胞对K562细胞株具有较强的杀伤活性,随着效靶比的升高杀伤活性增强。在效靶比为25∶1时,NK细胞和CI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65.35%和57.68%,NK细胞的杀伤活性强于CIK细胞(P<0.01)。结论:在体外成功建立了NK细胞和CIK细胞的诱导扩增体系,NK细胞的扩增能力、IFN-γ分泌水平以及其对K562细胞株的杀伤作用均强于CIK细胞。 相似文献
2.
含胸腺肽免疫增强的自体CIK细胞联合IL-2方案治疗高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含胸腺肽免疫增强的自体CIK细胞联合IL-2(TCIL-2)方案治疗高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集预先接受胸腺五肽免疫增强治疗的4例高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2(IL-2)、抗CD3单克隆抗体诱导成CIK细胞,回输细胞数为2×109-3×109个,回输后应用IL-2 100mU/d,皮下注射,连续10d。28d为1个周期,共完成24个周期的自体CIK细胞输注。观察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肿瘤相关生物学指标变化。结果 2例接受8个周期的CIK细胞输注,2例接受4个周期的输注,回输后所有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CIK细胞治疗后CD3+、CD3+CD8+、CD3+CD56+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β2微球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5)。3例达完全缓解,1例完成8周期的CIK细胞输注后一度达良好的部分缓解,但最终因急性心肌梗死和淋巴瘤持续进展而死亡。结论自体CIK细胞联合IL-2治疗高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增加CIK细胞耐药性及杀瘤活性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常规方法培养CIK细胞,将多药耐药基因(mdr1)转入细胞内,观察转染前后其对卡铂的耐药性及杀瘤活性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将mdr1的重组质粒转染到对数生长期的CIK细胞,通过RT-PCR鉴定耐药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mdr1编码的P-gp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转染前后CIK细胞对卡铂敏感性的变化.结果 在转染mdr1基因后的CIK细胞中,mdr1 mRNA阳性,P-gp的表达较转染前CIK细胞及转染空质粒的CIK细胞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mdr1基因后的CIK细胞对卡铂的耐药性明显提高.结论 mdr1基因转入CIK细胞后,细胞获得了对卡铂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4.
CIK细胞对肺腺癌细胞株A549体内外杀瘤活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正常人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cytokine induced-killer,CIK)细胞的表型变化、增殖活性及对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细胞的体内外杀伤作用。方法取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IFNγ-、IL-2、抗CD3单抗联合诱导CIK细胞,观察CIK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测其细胞表型变化及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其体外的细胞毒活性,用肺腺癌细胞株A549建立裸鼠肺癌模型观察其体内的抗肿瘤效果。结果培养21 d内,CIK细胞增殖(19.7±4.2)倍;CD3+CD56+表达水平明显上调,第14天时达(26.3±3.6)%;体外实验表明CIK细胞对A549细胞有明显细胞毒活性,效靶比为20:1时杀伤率为(55.4±6.2)%。体内实验表明,CIK细胞可有效抑制裸鼠皮下肺癌移植瘤的生长(P<0.01)。结论CIK细胞是一种高效的免疫效应细胞,能够显著抑制体内外肺腺癌细胞株A549的生长,为肺癌免疫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不同浓度的抗CD3单抗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及其抗肿瘤特性的影响,优化扩增方案。方法取多名健康供血者血液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加入不同类型(OKT3、UCHT1、HIT3a)、不同浓度、不同组合的抗CD3单抗及细胞因子(γ-IFN、rhIL-22),诱导生成CIK细胞,体外培养12 d。观察CIK细胞的扩增情况,采用MTT法测定其杀瘤活性。结果 (1)等量混合3种不同类型的抗CD3单抗,CIK细胞增殖反应优于添加单一类型抗CD3单抗(P〈0.05)。(2)抗CD3单抗浓度增加,CIK细胞的增殖效应及细胞毒活性反而下降。(3)不同rhIL-2浓度对CIK细胞的增殖效应及细胞毒活性均无明显影响。结论培养CIK细胞时混合不同类型的抗CD3单抗有利于CIK细胞的体外扩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IL-15对CIK细胞的扩增及细胞表型的影响。方法以常规培养的CIK细胞为对照,观察培养体系中加入IL-15后CIK细胞的扩增情况,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的变化。结果①IL-15组的扩增速度大于常规培养组,从培养14天起两组扩增倍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培养后IL-15组的CD3+CD56+细胞比例及NKG2D表达率均高于常规培养组,于培养14天起,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5可增加CIK细胞的增生能力,并增加CD3+CD56+细胞及NKD2D的表达率。 相似文献
7.
胸腺肽α1对老年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观察胸腺肽α1对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30例老年恶性肿瘤患者 ,用胸腺肽α1治疗 2个月 ,第 1个月每日 1.6 mg,第 2个月隔日 1.6 mg,均为皮下注射 ,观察治疗前后 T细胞亚群及 NK细胞、患者生活质量、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变化。结果 :30例患者用胸腺肽α1前 ,CD4、CD4 /CD8、NK细胞分别为 (32 .33± 6 .2 5 ) %、(0 .77± 0 .2 3) %、(16 .0 5± 6 .79) % ,治疗后为 (39.4 2± 9.2 6 ) %、(1.19± 0 .5 3) %、(2 4 .37± 8.2 3) %。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意义 (P<0 .0 5 ) ,患者生活质量分值治疗后比治疗前显著提高 (P<0 .0 5 )。结论 :胸腺肽α1能提高老年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是较理想的免疫增强剂。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因素对诱导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CIK)体外增殖能力及杀伤活性的影响。为肿瘤CIK细胞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细胞计数法及MTT法测定CIK细胞的增殖能力及杀伤活性。结果低年龄组较高年龄组CIK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及杀伤活性强;在无血清培养基条件下培养的CIK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及杀伤活性较完全培养基的强;在一定的培养时间内CIK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与培养的时间成正比;CIK细胞对各种肿瘤细胞均有杀伤作用。结论不同因素对肿瘤患者CIK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及杀伤活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自体CIK细胞对晚期结肠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对晚期结肠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检测37例晚期结肠癌患者(治疗组)治疗前后和40例非肿瘤患者(对照组)CIK免疫表型及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患者CD3+、CD4+、CD4+/CD8+、CD19、自然杀伤细胞和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以上免疫表型和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高于治疗前(P<0.05);三组间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结肠癌患者免疫功能低下,CIK细胞能改善和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输注联合IL-2治疗老年淋巴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例老年脾脏恶性淋巴瘤患者在经过手术切除脾脏原发肿瘤、8个疗程的R-CHOP方案免疫化疗后出现淋巴瘤肝脏转移,此时采集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在体外经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2(IL-2)和抗CD3单克隆抗体诱导成CIK细胞,每次回输细胞数为2-3×109个,回输后应用IL-2 100mU/d,皮下注射,连续10d,28d为1个周期。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肿瘤相关生物学指标及影像学变化。结果患者共完成8个周期的CIK细胞输注,每次回输后未出现不良反应,肝功能指标、LDH水平均降至正常,PET/CT检查示治疗后肝脏淋巴瘤转移灶消失,达到完全缓解。结论自体CIK细胞输注联合IL-2疗法对于清除治疗后淋巴瘤的微小残留灶和(或)转移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鼻咽癌是中国南方地区的高发肿瘤,是目前放疗有效率较高的肿瘤之一,但复发和转移仍是导致鼻咽癌患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如何完善鼻咽癌的综合治疗,提高其总体生存率是目前鼻咽癌治疗的重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过继免疫疗法已经成为肿瘤患者放、化疗后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促进患者免疫系统的重建、消除残留病灶及骨髓保护等都有良好的效果[1-2].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对肺腺癌患者化疗中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就诊于我院、经病理学证实为肺腺癌、临床分期为局部晚期的患者56例,其中26例应用CIK细胞联合化疗方案作为试验组,同期临床特点相近的30例作为对照组,单纯应用化疗方案,治疗结束1周期后评价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单纯化疗组,而发热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K细胞联合放疗可减少肺腺癌化疗所致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是世界上第五大常见肿瘤,在癌症相关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三,每年死于肝癌的患者超过50万人[1]。目前肝癌的治疗主要有手术切除、肝脏移植、局部射频消融、动脉栓塞治疗、生物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等。由于其发病隐匿,大多数患者一经发现即为中、晚期,难以进行手术根治。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则导致肿瘤生物免疫、基因治疗以及分子靶向治疗取得显著进步,已成为肝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化疗后CIK细胞序贯治疗5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观察及评价化疗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序贯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疗效,为老年AML患者建立新的副作用较小的维持治疗方法.方法 以5例多疗程化疗后疾病达缓解或部分缓解后难以继续耐受化疗的老年AML患者为研究对象,辅以自体CIK细胞序贯治疗.观察分析5例患者CIK细胞输注后一般症状及不良反应,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外周血微小残留病变(MRD)水平、生活质量评分(KPS)及生存期.结果 5例患者共接受35次CIK细胞回输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回输后患者精神、食欲、体力等较前改善.CIK细胞治疗后调节T细胞与效应T细胞比例(2.70±1.59)较CIK细胞输注前(5.35±5.50)明显降低(P<0.05).CIK细胞治疗后患者外周血MRD[(0.16±0.30)%]较CIK细胞治疗前MRD[(0.86±0.84)%]明显降低(P<0.05).CIK细胞输注后患者KPS评分(88.8±6.03)较输注前(75.45±10.35)改善(P<0.05),平均总生存期29.8个月.结论 本研究5例老年AML患者化疗后自体CIK细胞序贯维持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胸腺肽α1对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胸腺肽α1对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应用胸腺肽α1,1.6mg皮下注射,隔日1次,治疗2个月,年龄平均78岁.男15例、女5例。对照组:应用转移因子3mg皮下注射隔日1次,治疗2个月,平均年龄79岁,男16例、女4例。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并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免疫细胞水平有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患者的免疫细胞水平变化不明显。结论胸腺肽α1能提高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从脐血中大剂量制备CIK细胞的方法并检测其生物活性。方法利用Ficoll两步分离法分离获得脐血单个核细胞,细胞因子诱导分化扩增。光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物的免疫表型,MTT法检测其杀伤活性。结果CIK细胞经诱导后第4天细胞形态开始出现体积增大,胞核不规则,细胞数目增多,培养10 d后细胞数目成对数扩增,30 d后逐渐下降;免疫表型中以CD3~+、CD16+56~+细胞扩增最显著(P<0.01);第14天时CIK细胞对K562和Raji细胞株表现出强大的杀伤活性。结论细胞因子在体外可以大剂量培养脐血CIK细胞,扩增倍数高,杀伤活性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WT1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DC)诱导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鼻咽癌细胞(CNE)的体外杀伤效应。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常规法诱导DC、CIK细胞;流式细胞技术分析测定细胞表型;MIT法分别测定在4个不同效靶比时CIK、DC+CIK和WT1抗原负载的DC+CIK三组效应细胞对鼻咽癌细胞( CNE)的杀伤活性。结果在4个不同效靶比时WT1抗原负载的DC诱导CIK对鼻咽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明显高于CIK、DC+CIK。结论 WT1抗原负载的DC诱导CIK对鼻咽癌细胞( CNE)的体外杀伤效应增强,为肿瘤临床生物免疫治疗提供了实验室基础。 相似文献
19.
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CIK)细胞及树突细胞诱导的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DC-CIK)细胞均是新型的异质性免疫效应细胞群,其主要的效应细胞同时表达CD3和CD56两种膜蛋白分子,兼有T淋巴细胞强大的抗肿瘤活性和自然杀伤细胞的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限制性杀瘤优点。其与传统治疗方法相结合,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好的临床受益率、更高的生存率和更长的生存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应用DC-CIK比单独CIK具有更大的优势,可以提高靶向性和增强杀伤能力。CIK及DC-CIK的免疫细胞治疗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配合化疗治疗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在营口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124例,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表阿霉素联合多西他赛(TA)化疗,试验组给予常规TA化疗加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测定患者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水平;分析两组患者的毒性反应发生情况及CIK细胞联合化疗的治疗安全性。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试验组患者的总T淋巴细胞(CD+3)、T辅助细胞(CD+3/CD+4)、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CD-3/CD16+CD56+)和免疫状态(CD+4/CD+8)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而T抑制细胞(CD+3/CD+8)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试验组CD+3、CD+3/CD+4、CD-3/CD16+CD56+、CD+4/CD+8高于对照组[(62.1±6.3)%比(48.8±5.1)%,(42.5±6.1)比(30.5±5.2),(26.3±6.2)比(16.1±2.8),(1.62±0.21)比(1.06±0.19)],CD+3/CD+8低于对照组[(23.6±4.2)比(30.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毒性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的ORR和DCR都更好,提高了患者的免疫功能,无严重毒性反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