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总结经额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区病变的可行性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粤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额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8例鞍区病变患者资料,其中鞍结节和前床突脑膜瘤8例,垂体腺瘤5例,颅咽管瘤3例,胆脂瘤1例,前交通动脉瘤6例,后交通动脉瘤5例. 结果 17例鞍区肿瘤全切12例,次全切5例;6例前交通动脉瘤和5例后交通动脉瘤均成功夹闭;无手术死亡或重度残疾患者. 结论 经额外侧入路显微手术可充分显露并治疗大部分鞍区病变,创伤小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鞍结节脑膜瘤源于蝶鞍结节或视交叉部位的蛛网膜,与视路、下丘脑、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关系密切,手术难度较大.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明显地提高了手术效果,但手术入路较多,尚未统一,随着显微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作者选用翼点入路处理鞍结节脑膜瘤.现将我院1996年至2003年应用翼点入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13例鞍结节脑膜瘤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鞍区胆脂瘤的诊断及显微手术全切除的入路和方法。方法总结19例经显微手术切除的鞍区胆脂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视力下降16例,头痛18例,癫4例,多饮、多尿14例,三叉神经痛4例。CT均为低密度病灶;10例行MRI检查,示鞍上池占位病变,T1W低信号,T2W高信号。5例经额下入路,14例经翼点入路切除。结果全切除16例,3例次全切除,内分泌、癫及三叉神经痛症状均消失,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鞍区胆脂瘤显微手术全切除效果理想,翼点入路是最佳入路。疒间疒间  相似文献   

4.
鞍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10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杂鞍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分析近4年来通过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治疗的106例复杂鞍区肿瘤的临床资料。手术采用改良翼点入路,运用显微外科技术从鞍区的各个手术间隙分块切除肿瘤。结果73例垂体腺瘤肿瘤全切59例,大部分切除14例;22例颅咽管瘤全切18例,大部切除4例;11例脑膜瘤全切9例,大部分切除2例。病人术后均神志清楚,6例发生了视神经功能障碍,2例发生了动眼神经功能障碍。结论改良翼点入路是处理复杂鞍区肿瘤的极佳手术径路。熟练掌握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熟悉鞍区的各个手术间隙解剖并能在术中充分利用之是完成复杂鞍区肿瘤切除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高科技在神经外科的综合应用,采用微侵袭显微手术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已显示出其优越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锁孔手术治疗鞍区病变的入路主要有眶上入路(supraorbitalapproach)和经眶上入路(trans—supraorbitalapproach)。我院自2006年9月至2008年6月利用经眉弓眶上入路手术治疗前循环颅内动脉瘤18例,初步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经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区病变3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区病变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区病变3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垂体腺瘤肿瘤19例,颅咽管瘤5例,脑膜瘤11例,空蝶鞍2例,蛛网膜囊肿1例。结果全切肿瘤18例,大部分切除15例,部分切除5例。术后恢复良好34例,轻残2例,死亡2例。结论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鞍区病变是处理鞍区病变的极佳手术径路。熟练掌握显微外科技术和鞍区的各个手术间隙解剖结构,经翼点入路可明显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颅前窝底及鞍区因涉及的解剖区域结构复杂,手术技术难度大、风险高,一直是神经外科医生所面临的难题。近年来,随着微侵袭观念的不断传播,显微器械和内镜器械的发展以及神经外科技术的日臻成熟,颅前窝底及鞍区肿瘤的治疗也得到飞速发展,相关技术日臻成熟。本文就颅前窝底肿瘤手术入路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病变的经验、手术方法与技巧.方法 对52例鞍区病变均采用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人路显微手术切除.此52例鞍区病变中,垂体腺瘤22例,颅咽管瘤8例,脑膜瘤7例及前循环不同类型动脉瘤15例.结果 37例鞍区肿瘤中.肿瘤全切除31例(83.8%,31/37),次全切除或部分切除6例(16.2%,6/37).15例动脉瘤均准确完全夹闭瘤颈,预后优良者13例(86.7%13/15)和轻残2例(13.3%,2/15).全组病人无手术死亡及重残,且术前原有症状在术后均有明显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 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能清楚显露鞍区病变与周围结构,创伤小,避免了重要结构的损伤,术后并发症少,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型鞍区肿瘤经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分析8年来经翼点入路对23例大型鞍区肿瘤运用显微手术,根据肿瘤生长的位置,从鞍区各个间隙切除肿瘤。结果23例病例全切15例,占65.2%;次全切4例,占17.4%,大部分切除2例,占8.7%;死亡2例,占8.7%。结论翼点入路对于处理大型鞍区肿瘤显露好,熟悉鞍区的解剖间隙,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充分利用该间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美国Barrow神经外科中心改良双瓣法眶颧入路治疗前中颅窝底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眶颧入路显微切除的12例前中颅窝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操作技巧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讨论。结果术后头颅MRI示蝶骨嵴脑膜瘤4例、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和三叉神经鞘瘤各1例、鞍旁高级别肉瘤1例及鞍区脑膜瘤1例,共8例完全切除; 3例海绵窦区脑膜瘤和1例岩斜区脑膜瘤大部切除。结论改良眶颧入路,对颅前、中颅窝底肿瘤提供了最佳暴露。该入路手术步骤相对简便,并且硬膜外即可处理肿瘤基底,减少肿瘤血供;该入路可以较好地显露前中颅窝底区域,并有效保护病变毗邻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病变的经验、手术方法与技巧。方法对52例鞍区病变均采用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此52例鞍区病变中,垂体腺瘤22例,颅咽管瘤8例,脑膜瘤7例及前循环不同类型动脉瘤15例。结果37例鞍区肿瘤中,肿瘤全切除31例(83.8%,31/37),次全切除或部分切除6例(16.2%,6/37)。15例动脉瘤均准确完全夹闭瘤颈,预后优良者13例(86.7%13/15)和轻残2例(1313%,2/15)。全组病人无手术死亡及重残,且术前原有症状在术后均有明显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能清楚显露鞍区病变与周围结构,创伤小,避免了重要结构的损伤,术后并发症少,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眉弓眶上“锁眼”入路对切除鞍区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术前常规行MRI扫描和三维重建,经过周密设计和策划,采用经眉弓眶上“锁眼”开颅方法对鞍区占位13例实施微创手术。结果 本组患者都较快康复,12例鞍区占位病人视力明显改善,1例视力下降,但未发生与“锁眼”入路相关的手术并发症。结论 经眉弓眶上“锁眼”手术完全可以满足鞍区病变的手术操作。“锁眼”手术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是神经外科由传统手术向微创手术迈进的又一个标志,是现代神经外科手术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经Yasagil标准翼点入路可施行大部分的鞍内/鞍旁和鞍周肿瘤手术。眶上翼点(supraorbital-pterional approach,SOP)入路由Al-Mefty在20世纪80年代末首次报道,主要用来处理前中颅窝底病变,但有手术创伤大和并发症较多的缺陷。对于一部分鞍内肿瘤或鞍内向鞍上和鞍旁生长的肿瘤,经翼点入路手术时并不需要过多地显露颢叶,行标准翼点开颅并非必须。将眶上翼点入路加以改良,就能使鞍区及鞍旁结构得到良好显露,达到显微手术  相似文献   

14.
由朱贤立、马廉亭教授主编,国内多名知名教授参编的《鞍区神经外科学》已由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书是国内第一部有关鞍区神经外科方面的专著。全书共分四篇:第一篇介绍了鞍区应用解剖与生理,着重介绍鞍区显微解剖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第二篇着重介绍了鞍区疾病的症候学与影像学,既全面阐述了诊断方法和要点,又吸收了在此领域的最新成就(如CTA、MRA等);第三篇按病种详细介绍了鞍区疾病的相关内容,特别就其病理学单独进行了介绍;第四篇重点论述鞍区疾病的治疗,包括麻醉、手术入路、显微神经外科技术、血管内神经外科技术、内镜神经外科技术、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技术等方面均予以详细介绍,突出反映了微侵袭神经外科的新方法在鞍区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和具体细节。由于鞍区疾病外科治疗的效果与围手术期处理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本书特设两章讨论了“鞍区肿瘤术前术后处理”和“鞍区疾病的围手术期护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侧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及鞍旁复杂型脑膜瘤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肿瘤大小、位置、生长方式等影像学特点,选择侧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及鞍旁复杂型脑膜瘤58例,包括翼点入路37例,扩大翼点入路8例,颞下入路10例及经乙状窦前后入路3例,术中避免损伤下丘脑和重要的神经、血管等。结果肿瘤SimpsonⅠ~Ⅱ级切除49例,Ⅲ级切除6例,Ⅳ级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前神经功能症状均获不同程度改善。随访3个月~3年,复发5例。结论正确运用侧方入路治疗鞍区及鞍旁复杂型脑膜瘤可获良好疗效;娴熟的显微外科操作技巧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由朱贤立、马廉亭教授主编,国内多名知名教授参编的《鞍区神经外科学》已由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书是国内第一部有关鞍区神经外科方面的专著。全书共分四篇:第一篇介绍了鞍区应用解剖与生理,着重介绍鞍区显微解剖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第二篇着重介绍了鞍区疾病的症候学与影像学,既全面阐述了诊断方法和要点,又吸收了在此领域的最新成就(如CTA、MRA等);第三篇按病种详细介绍了鞍区疾病的相关内容,特别就其病理学单独进行了介绍;第四篇重点论述鞍区疾病的治疗,包括麻醉、手术入路、显微神经外科技术、血管内神经外科技术、内镜神经外科技术、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技术等方面均予以详细介绍,突出反映了微侵袭神经外科的新方法在鞍区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和具体细节。由于鞍区疾病外科治疗的效果与围手术期处理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本书特设两章讨论了“鞍区肿瘤术前术后处理”和“鞍区疾病的围手术期护理”。  相似文献   

17.
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鞍区病变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目的探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治疗鞍区病变的显微手术技术。方法采用经眉弓皮肤切口,做2.0cm×2.5cm包分眶板在内的额下骨窗;应用显微手术技术处理鞍区病变20例。结果20例鞍区病变采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愈,包括垂体瘤9例,颅咽管瘤4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鞍膈脑膜瘤1例,鞍结节脑膜瘤1例,嗅沟脑膜瘤1例,脊神经损伤2例,1例出现一过性尿崩症,3例出现电解质紊乱,所有20例均经随访,到目前为止,无一例复发。结上锁孔入路可明显减少手术创伤,同时能提供鞍区足够的手术空间,并能有效地处理病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眉弓眶上入路治疗前颅底和鞍区病变的显微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经眉弓皮肤切口,铣刀铣下3.5 cm×2.5 cm包括眶缘及部分眶板在内的额下骨瓣,采用常规显微手术器械分块切除肿瘤或者夹闭动脉瘤,必要时引入内镜辅助观察。结果 26例前颅底和鞍区病变均获治愈,2例出现一过性尿崩症,3例出现电解质紊乱,经药物治疗后好转,1例术后合并脑积水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本组病例均无手术入路相关的并发症,近期随访疗效良好,无复发病例。结论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处理前颅底及鞍区病变的手术入路途径,其优点在于微创性,能明显减少手术创伤,提供足够的鞍区手术空间,并能有效地处理病变。内镜术中辅助观察可减少神经血管结构的损伤,提高肿瘤全切率。  相似文献   

19.
颅底中央部前方手术入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随着神经影像、手术器械的不断发展,颅底显微解剖的深入研究,显微外科经验的积累,以及与耳鼻喉科、颌面外科、眼科等学科的相互配合,使颅底外科成为外科中发展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决定神经外科颅底手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手术入路的选择。熟悉不同手术入路的优缺点,对正确选择入路,手术治疗颅底病变,意义非常重大。蝶骨鞍区及枕骨斜坡,亦称颅底中央部,在颅底解剖中组织关系复杂,血管神经丰富,毗邻结构重要,是目前颅底外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蝶骨位于颅底的中央,蝶骨中央为蝶鞍,形似马鞍形,其凹陷的前部有横置的鞍结节,将凹分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经额底前纵裂入路视野下的鞍区重要结构及其解剖学参数作客观分析,为其显微手术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以9具成人尸头标本为研究对象,模拟经额底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过程,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该入路条件下鞍区关键解剖结构、显露范围及手术操作范围;并深入解剖,观察重要血管、神经及其毗邻结构。结果 鸡冠至前床突、视神经管颅内口、视交叉前缘及垂体柄的距离分别为40.4±3.2、35.6±3.5、39.8±3.6、42.1±3.9 mm;眉间至各部分的距离分别为69.9±4.2、63.4±4.3、68.1±4.8、72.6±5.3 mm。经额底前纵裂入路可良好暴露下嗅三角、视神经、视交叉等重要结构;终板面积为(50.9±2.9) mm2,终板到额叶前段距离为(57.6±2.8) mm。结论 经额底前纵裂入路不仅适用于鞍区局部病变的手术,还可用于其上方、前上方及向三脑室生长的病变,本研究对鞍区重要结构及解剖学参数的客观观察可为临床医生设计手术入路、改进手术操作技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