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了解高血压病患者在药物降压后昼夜血压与心电的动态变化情况 ,我们采用 2 4小时动态血压和心电监测对患者进行同步监测。现把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72例高血压病患者系 1997年 1月~ 1998年 12月的住院病人 ,诊断符合 WHO及我国制定的有关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 ,血压≥ 140 / 90 mm Hg(1mm Hg=0 .133k Pa) ,并排除症状性高血压。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分成两组 ,每组各 36例。治疗组 (药物降压治疗组 ) :男 2 0例 ,女 16例 ,年龄 4 5~ 73(平均 6 1.1)岁 ,高血压 期 5例 , 期 2 3例 , 期 8例 ,病程小于 2年 18例 ,2~ …  相似文献   

2.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高血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398例患者用Sullivan Auto监测仪行夜间 (≥ 7小时 )睡眠监测 ,并行睡前、醒后血压测定。呼吸暂停通气指数 (AHI) <5为对照组 ,AHI≥ 5为 OSAHS组 ,比较两组之间睡眠呼吸参数和睡眠前、后血压改变。结果  OSAHS组醒后血压 14 6 .35± 16 .2 8/96 .5 1± 10 .31mm Hg比睡前血压 131± 18.37/81± 11.0 9mm Hg明显升高 (P<0 .0 5 ) ,较对照组睡前血压 12 2± 16 .2 8/79± 11.4 5 mm Hg明显升高 (P<0 .0 5 )。 OSAHS组最低 Sa O2 5 4± 18.0 4 %较对照组 80± 12 .1%明显降低 (P<0 .0 5 )。结论  OSAHS引起的夜间低氧血症可能是部分高血压病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山东黄河河务局职工高血压患者136例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1年 6月 ,我院为黄河职工健康查体确定为高血压的患者 136例 ,1年后回访调查 136例患者治疗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136例患者均符合 1999年 WHO/ ISH血压水平定义及分类中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男 130例 ,女 6例 ,年龄 2 7~ 84岁 ,其中 ,年龄 <6 0岁 10 0例 ,≥ 6 0岁 36例 ,患者收缩压 (SBP)均≥ 14 0 mm Hg(1mm Hg≈ 0 .133k Pa)舒张压(DBP)均≥ 90 m m Hg。方法 :调查患者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服药情况及服用降压药物名称 ,采用汞柱式血压计 ,测定坐位休息 5 min后的左臂血压 2次 ,并取平均值 ,单位为 m …  相似文献   

4.
江岩 《山东医药》2001,41(15):49-49
U波倒置见于各种引起心室负荷增重的疾病 ,可单独存在 ,亦可合并其它心电图异常。 1988年 5月至 1998年 12月 ,我院收治的 187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电图出现 U波倒置 ,为探讨 U波倒置与血压 ( Bp)波动的关系 ,我们对其 U波倒置深度与其血压值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 13 6例、女 5 1例 ,年龄 4 3~ 74岁、平均 5 7.3岁。病程 1~ 8年。 Bp>2 0 0 / 110 mm Hg( 1mm Hg=0 .13 3 k Pa) 3 5例 ,170 / 10 0~ 2 0 0 / 110 mm Hg93例 ,14 0 / 90~170 / 10 0 m m Hg5 9例。心电图 U波倒置出现在 、a VL、V3~V6导联 …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卒中患者血压特点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急性脑卒中患者血压影响因素及动态血压特点。方法82例发病在7天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记录患者住院诊室血压及24 h动态血压。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为诊室血压升高;24 h动态血压平均值≥130/80 mm Hg、日间平均值≥135/85 mm Hg、夜间平均值≥125/75 mm Hg为动态血压升高。结果既往高血压病史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诊室血压升高有影响(P<0.05)。有高血压病史者平均诊室血压(146.02±18.89)/(86.36±11.52)mm Hg,无高血压病史者平均诊室血压(136.22±14.63)/(82.61±11.86)mm Hg,二者收缩压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急性脑卒中患者动态血压表现为夜间血压负荷增加,24 h平均血压于发病后4~5天明显升高,6~7天降低。诊室血压升高与诊室血压正常比较,血压形态均以非杓形和反杓形为主,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诊室血压升高与高血压病史有关,急性脑卒中随发病时间延长,血压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在高血压病的中老年患者中 ,舒张压的降低 ,宽脉压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关系甚为密切。作者就此进行了观察分析。1 对象和方法  1999- 0 6~ 2 0 0 1- 10在本院门诊及住院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 ,观察组 60 (男 3 9,女 2 1)例 ,年龄 45~ 79(平均 60 )岁 ,病史≥ 5年 ,舒张压 <60 mm Hg,脉压 >85 mmHg。对照组 60 (男 40 ,女 2 0 )例 ,年龄 43~ 80 (平均 5 9)岁 ,病史≥ 5年 ,舒张压≥ 60 mm Hg,脉压≤ 85 mm Hg,高血压程度均具有可比性。两个组均剔除肥胖、严重肝、肾、肺脏器疾病及继发性高血压。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诊断标…  相似文献   

7.
福辛普利属新的含次磷酸基团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近年来 ,我们对 5 1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采用福辛普利治疗 ,旨在探讨其对老年高血压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 37例 ,女 14例 ;年龄 6 0~ 78岁 ,平均 6 9± 6 .3岁。均按 1978年 WHO制定的高血压标准诊断 ,除外继发性高血压及对 ACE抑制剂、噻嗪类利尿剂过敏者。治疗方法 :福辛普利 10 m g/ d,一次口服 ;2周后如舒张压≥ 90 mm Hg(1m m Hg=0 .133k Pa) ,则剂量加倍 ;4周后如舒张压仍≥ 90 m m Hg,则每日加服双氢克尿噻 2 5 m g。用药疗程为 6周。…  相似文献   

8.
不同类型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病人的左心室功能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是评价安静和等容负荷试验时 ,不同类型左室肥厚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心功能障碍的特点。2 92例未正规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 (男 10 8、女 184例 ,年龄 30~ 5 9岁 ) ,血压 >139/ 89m m Hg(1mm Hg=0 .1333k Pa) ,病程约在 7.6± 5 .9年 ,无冠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诊断高血压 1期 134例 , 期 15 8例并超声心动图示左室肥厚。研究除外伴有影响心内血液动力学和高血压病病程的疾病 ,以及心肌炎和心肌病。所有病人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 ,测量左室收缩末和舒张末直径、容量 ,左房直径、射血分数、周径纤维缩短速率 ,左室充盈早期、…  相似文献   

9.
赵凤贤  刘健 《山东医药》2001,41(10):44-45
1998年 2月~ 2 0 0 0年 2月 ,我院用尿激酶及低分子肝素治疗高血压性头痛患者 30例 ,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取同期因高血压病所致头痛的门诊与住院患者 6 0例 ,随机分为两组 :1治疗组 30例 ,男 18例 ,女 12例 ;年龄 45~ 70岁 ,平均 5 7.5岁。2对照组 30例 ,男 13例 ,女 17例 ;年龄 43~ 70岁 ,平均 5 6 .5岁。两组患者高血压病史均在5年以上 ,规律服药达 2年 (钙通道拮抗剂 10 mg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 2 5 mg,3次 / d口服 ) ,血压维持在16 0~ 180 / 10 0~ 110 mm Hg(1mm Hg≈ 0 .133k Pa) ,头痛症状长达 1年 ,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伊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血浆内皮素1(ET-1)及循环内皮细胞(CECs)的影响.方法 入选50例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2周安慰剂洗脱期后,给予伊贝沙坦150 mg/d,治疗4周,如血压得到控制(收缩压<140 mm Hg和舒张压<90 mm Hg),继续原剂量治疗4周;如血压未得到控制[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将药物剂量加倍继续治疗4周,观察血浆ET-1、CECs及血压的变化.结果 50例患者均完成试验,口服伊贝沙坦2周末血压明显下降[治疗前:(154.0±12.8/96.3±2.0)mm Hg vs治疗后(130.4±10.8/84.5±9.5)mm Hg,P<0.01],治疗2、4、6、8周末血压间无明显差异;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血浆ET-1和CECs显著下降[ET-1:治疗前(37.5±9.5)vs治疗后(29.7±12.1)ng/L,P<0.01;CECs:治疗前(6.7±3.6)vs治疗后(4.4±2.8)106 cells/L,P<0.01].结论 对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伊贝沙坦有效降压的同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1.
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并存糖尿病 ,冠心病 ,心、肾功能不全等病征。为了较合理选择小剂量联合用药以达到最大的降压效应 ,而使不良反应降低到最少。本研究进行了随访观察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995年 1月~ 2 0 0 0年 12间在我科住的男性老年高血压患者 5 6例 ,年龄 65~ 84 (平均 76.30±5 .0 6)岁。均符合≥ 140 / 90 mm Hg的高血压诊断新标准。其中 1级 (轻度 )高血压 (140~ 15 9/ 90~99mm Hg) 18例 ,2级 (中度 )高血压 (160~ 170 / 10 0~ 10 9mm Hg) 30例 ,3级 (重度 )高血压 (≥ 180 /110 mm Hg) 8例 ;合并糖尿病…  相似文献   

12.
北京城乡老年人高血压与抑郁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分析北京市城乡老年人血压与应用抑郁量表(CES-D)检测出的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于2000年对一个流行病学队列研究人群2 656例老年人进行血压测量及CES-D的检查,同时进行人口学因素及慢性病情况的调查。结果2 656例老人平均收缩压为(141.16±23.88)mm Hg(1 mm Hg=0.133 kPa),平均舒张压为(80.28±12.15)mm Hg。CES-D平均得分(6.89±9.05)分。其中有抑郁症状者362例(13.6%)。收缩压≥160 mm Hg者抑郁发生率为16.9%,舒张压≥90 mm Hg者抑郁发生率为18.4%,分别显著高于收缩压<160 mm Hg者(12.8%)和舒张压<90 mm Hg者(12.2%),分层分析显示,女性、年龄<75岁、不吸烟的老人收缩压及舒张压增高者抑郁症状出现的比例增大;居住于城市、非文盲、已知有高血压史、高血压史10年以上的老人收缩压增高更易出现抑郁症状;而居住于农村、文盲、高血压史小于10年的老人舒张压增高更易出现抑郁症状。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舒张压增高、慢性病史、女性、文盲、农村老人易患抑郁。结论老年人血压增高与抑郁相关。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对左心室肥厚、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脉压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 ,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入选 60岁以上 369例高血压患者 ,脉压均大于60 mm Hg以上进行分析 ,按平均压 <118mm Hg和≥ 118mm Hg分为二组 ,再以脉压 60~ 80 mm Hg,81~ 10 0 m m Hg,>10 0 mm Hg分为 3个亚组。结果  ( 1)随着脉压增加 ,心肌肥厚 ,QT离散度 ,逐渐增加 P<0 .0 1。 ( 2 )脉压相同而平均压分别 <118mm Hg与≥118m m Hg两组进行比较 ,心肌肥厚 ,QT离散度 ,无明显差异 ,而平均压≥ 118mm Hg组的收缩压 ,舒张压 ,平均压均高于平均压 <118m m Hg组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结论 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左心室肥厚 ,QT离散度 ,相关性较收缩压 ,舒张压更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连续性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5月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区心内科收治的3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162例,女性138例,年龄53~82岁,平均(67.32±2.11)岁。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各15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连续性护理干预。测量两组患者入组时、干预3个月后、干预6个月后血压值。比较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血压控制情况及生活方式依从性(饮食调节、适量运动、心理平衡)。结果与常规组比较,干预组干预3个月、6个月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降低,[(144.8±6.4)mm Hg vs.(135.3±5.7)mm Hg]、(1 mm Hg=0.133k Pa)[(139.6±5.7)mm Hg vs.(133.8±6.0)mm Hg]、[(92.1±6.2)mm Hg vs.(83.3±5.9)mm Hg]、[(85.6±6.1)mm Hg vs.(81.8±5.5)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组血压控制良好比例高于常规组(67.33%vs.50.67%),用药依从性佳比例也高于常规组(72.67%vs.54.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组的饮食调节、适量运动、心理平衡比例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连续性护理干预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改善用药依从性和生活方式依从性。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病的保健推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病 ,属祖国医学的“头痛”、“眩晕”、“肝阳”、“中风”等范畴。笔者对 13例高血压病的保健推拿取得了良好效果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高血压病人 13例 ,男 5例 ,女 8例 ,年龄 4 3~78岁 ,平均 6 0岁 ,病程≥ 10年 6例 ,<10年 7例 ,其中≤ 1年 3例。高血压病 期 7例 , 期 5例 , 期 1例。全部患者血压在安静状态下超过 140 /90 1mm Hg(1mm Hg=0 .133k Pa,下同 ) ,服用降压药后 ,仍伴有头痛、头胀、头晕、耳鸣、失眠、四肢发麻等功能失调症状。1.2 方法1.2 .1 头面部操作 :1患者取坐位 ,自上而下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与心电的动态变化关系,我们对患者进行了24小时动态血压和心电同步监测,现报告结果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18例高血压病(HT)患者系1997年1月~1998年10月的住院病人,男12例,女6例;年龄40~80(平均58.6)岁;≥160/95mmHg(1mmHg=0.133kPa),其中期高血压13例,期5例;病程小于2年9例,2~5年6例,大于5年3例。疾病诊断符合WHO及我国制定的有关高血压病诊断标准,排除症状性高血压。正常血压者1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46~65(平均59.1)岁;均排除心、脑、肾疾病。1.2 方法1.2.1 24小时动态血压监…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动态心电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 30例经超声心动图证实为左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 ,分析其心电变化。1 对象与方法  30例患者均经动态心电图检查 ,符合左室肥厚标准 (A组 ) ,其中男 2 2例 ,女 8例 ,年龄 2 6~ 70 (平均 48± 6 )岁 ,平均收缩压 15 6± 16 mm Hg,平均舒张压 10 2± 8mm Hg,平均病程 6 .2± 2 .8年 ;30例同期检查无左室肥厚的高血压病患者为对照组 (B组 ) ,男 2 0例 ,女 10例 ,年龄 2 9~ 70 (平均 41± 5 )岁 ,平均收缩压 148± 18mm Hg,平均舒张压 10 1± 9mm Hg,平均病程 5 .2± 3.8年。   HOL TER记录采用双通道固态记录仪 ,以…  相似文献   

18.
脉搏波传导速度 (PWV)测定能敏感反映大动脉扩张性的变化。我们应用PWV自动测量系统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和外周动脉 PWV进行测定 ,评价高血压时不同节段动脉扩张性的变化。1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1998年 8月~ 12月 ,选取我院门诊或住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 4例 (原发性高血压组 ) ,其中男性 34例 ,女性 2 0例 ,平均年龄 49.1± 8.4岁 ,高血压确诊标准为收缩压≥ 140 mm Hg(1mm Hg=0 . 133k Pa) ,舒张压≥90 mm Hg。正常对照组选择 10名本院职工 ,性别、年龄、体重与受检者相匹配 ,均经体检、实验室检查证实无心、脑、肾疾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晨峰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具有晨峰情况分为研究组(具有晨峰症状)75例和对比组(无晨峰症状)86例。对两组患者血压、心脏超声指标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凌晨血压升高值为(38.31±3.76)mm Hg,明显高于对比组的(15.73±2.17)mm Hg;研究组凌晨收缩压为(152.82±15.31)mm Hg,明显高于对比组的(140.62±13.31)mm Hg,同时研究组各心脏超声指标均明显高于对比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症状可提升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动态脉压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动态脉压 ( APP)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43例健康者 ,64例原发性高血压 ( EH) ,3 0例 EH+DM患者的 APP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 1) EH+DM组 APP≥ 5 0 mm Hg者 ,病例数多 ,年龄偏大 ,左心室肥厚 ( LVH)、心电图异常、心脑血管事件 ( CVD)发生率高 ,与 EH组、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 P<0 .0 1) ;( 2 ) EH+DM组 APP≥ 5 0 m m Hg组与 <5 0 mm Hg组之间 2 4h平均收缩压 ( SBP)、舒张压 ( DBP)比较无差异 ,但前者其 LVH、心电图异常 ,CVD增高明显 ( P <0 .0 5~0 .0 1) ;( 3 ) 2 4h平均脉压较偶测脉压更能反映病人平时真正脉压水平。结论  ( 1)高脉压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一个独立和重要的因素 ,其有助于危险分层和指导药物选择 ;( 2 ) APP比偶测脉压更适宜用于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