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院外专业护理对使用胰岛素笔注射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 对住院期间初始使用胰岛素笔注射胰岛素的80例患者分为常规护理和专业护理两组,每组各40例.专业护理组进行包括电话随访、胰岛素笔注射使用问题答疑、低血糖预防与处理等护理内容,常规护理组无定期指导.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9个月的胰岛素笔使用率、低血糖发生情况、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 干预第9个月时,专业护理组胰岛素笔使用率(95.0%),人均低血糖发生次数(14.98±4.71次)糖化血红蛋白水平(6.59%±1.03%)均优于常规护理组(77.5%、23.68±4.31次、7.08%±1.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专业护理提高了胰岛素笔注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了生活质量,利于血糖的长期达标,预防了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8.5%)加用沙格列汀或地特胰岛素的效果对比.方法 选取60例单用二甲双胍治疗12周血糖不达标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沙格列汀组与地特胰岛素组,每组30例,均治疗12周.观察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质量指数等的变化,记录低血糖、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质量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沙格列汀组:(6.3 ±0.6) mmol/L比(8.8±0.7) mmol/L、(8.2±0.8) mmol/L比(13.2±1.0) mmol/L、(6.7±0.3)%比(7.9±0.5)%、(25.6±5.8) kg/m^2比(28.6±5.6) kg/m^2;地特胰岛素组:(5.0±0.4) mmol/L比(9.0±0.8) mmol/L、(10.3±1.2) mmol/L比(13.6 ± 1.1) mmol/L、(6.8±0.5)%比(8.0±0.4)%、(26.5 ± 5.6) kg/m^2比(27.5 ±5.2) 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特胰岛素组治疗后空腹血糖明显低于沙格列汀组,沙格列汀组治疗后餐后2h血糖、体质量指数明显低于地特胰岛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地特胰岛素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高于沙格列汀组[13.3%(4/30)比0],而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沙格列汀组[3.3%(1/30)比23.3% (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沙格列汀和地特胰岛素分别联合二甲双胍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8.5%)的血糖控制均有效,沙格列汀在体质量下降、餐后血糖、低血糖发生率方面好于地特胰岛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岛素治疗儿童糖尿病的疗效.方法:32例儿童糖尿病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泵治疗组(16例)和常规皮下注射组(16例),进行胰岛素治疗及护理,比较两种治疗方法血糖变化、糖化血红蛋白变化、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次数.结果:经胰岛素治疗和合理进行饮食运动治疗,两组患者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下降.结论: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能更好地控制血糖,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房欣美 《职业与健康》2009,25(24):2856-2858
目的比较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类似物2种方案治疗血糖显著升高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与低血糖发生率。方法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48例,随机分为混合治疗组(混合组,n=24)和预混胰岛素治疗组(预混组,n=24)。混合组每天早餐前口服格列美脲+每晚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1次,预混组早晚餐前分别皮下注射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根据空腹血糖(FBG)水平,每2周调整药物剂量,以FBG小于6.1mmol/L为治疗目标,共治疗12周。结果治疗后2组的FBG和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均明显下降,但混合组下降幅度大于预混组。混合组发生低血糖事件:前6周共5例(20.8%),后6周共2例(8.3%);预混组:前6周共9例(37.5%),后6周共8倒(33.3%)。预混组的胰岛素总用量大于混合组(P〈0.01)。结论对于血糖显著升高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甘精胰岛素+格列美脲或预混人胰岛素类似物进行治疗,均能较好控制FBG、糖化血红蛋白,但基础胰岛素+格列美脲较预混胰岛素控制空腹血糖更佳,胰岛素用量少,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时加用甘精胰岛素或中效胰岛素(NPH)使HbAlc达到7%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在64例服用1种或2种口服降糖药但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HbAlc〉8%)中随机加用一次甘精胰岛素或NPH,治疗12周后,使空腹血糖(FBG)达到≤5.6mmol/L,观察指标为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低血糖发生率和达到HbAlc≤7%,并且没有发生有记录的夜间低血糖的患者百分数。结果试验结束时甘精胰岛素组和NPH组的空腹血糖和HbAlc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HbAlc≤7%,且没有发生有记录的低血糖方面,甘精胰岛素组明显优于NPH组(P〈0.05)。甘精胰岛素组的夜间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NPH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患者加用甘精胰岛素,可使血糖达标并且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NPH。  相似文献   

6.
邵坤银 《现代保健》2011,(2):122-123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诊断及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9~2010年9月门诊及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其中单纯糖尿病组78例,糖尿病伴并发症组42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对照,检测空腹血糖及血红蛋白含量。结果正常对照组、单纯糖尿病组、糖尿病伴并发症组的空腹血糖分别为(4.60±0.97)mmol/L、(8.45±3.36)mmol/L、(11.26±4.38)mmol/L,血红蛋白含量分别为(5.38±0.49)%、(9.65±2.12)%、(10.67±2.15)%.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随着血糖含量变化而变化,两者呈正相关。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随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而升高。结论糖化血红蛋白是监测糖尿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良好指标,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杜琳  艾隽 《现代保健》2011,(28):49-50
目的探讨2次/d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转换为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的控制情况。方法将预混胰岛素(联合或不联合口服药物)治疗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转换为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3个月,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评价转换前后血糖的控制情况。结果与转换前相比,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平均血糖(MBG)、血糖〉10mmol/L时间百分比均明显降低(P〈0.01)。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下降(P〈0.05)。低血糖由8次降至2次。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少(P〈0.05)。体重指数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对于预混胰岛素治疗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转为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可进一步促进血糖下降,增加血糖的达标率,减少低血糖发生及注射次数和胰岛素用量,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给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相似文献   

8.
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吡嗪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每日注射1次甘精胰岛素(来得时)与中效胰岛素(NPH)联合格列吡嗪(瑞易宁)治疗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情况和发生低血糖的风险。方法将52例单纯应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来得时组(30例)和NPH组(22例)。在同样采用瑞易宁每日早餐口服5~20mg的情况下,每日22点分别注射来得时和NPH。根据空腹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两组均以空腹血糖〈6.7mmol/L为治疗目标,共治疗12周,观察血糖控制和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糖化血红蛋白及全天血糖均较基线水平明显下降,两组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来得时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6.7%)明显低于NPH组(31.8%),P〈0.05。结论每日注射1次来得时或NPH联合口服瑞易宁的方案可使更多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来得时的应用能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这种简便的治疗方案可使患者的依从性大大提高。理想的基础胰岛素补充有利于全天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社区医院规范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技术在糖尿病患者居家胰岛素注射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06例经胰岛素注射技术规范化培训的2型糖尿病患者(培训组),评估培训前后患者对胰岛素注射技术的掌握情况、血糖控制情况及相关指标的达标情况,并与104例未经胰岛素注射技术规范化培训的2型糖尿病患者(对照组)的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培训组培训前、第1次培训后、第2次培训后得分分别为(15.5±3.5)、(19.5±3.1)、(24.7±0.6)分,培训后胰岛素注射技术掌握情况均明显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培训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组第1次培训后、第2次培训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较培训前显著改善[(6.7±1.1)、(6.0±1.0)mmol/L比(7.2±1.9)mmol/L,(8.6±1.9)、(8.0±1.2)mmol/L比(9.3±3.1)mmol/L,(7.3±1.2)%、(6.7±0.8)%比(7.7±1.8)%],且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培训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医院规范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技术可使患者胰岛素注射操作更规范,血糖控制及相关指标更理想,利于社区对糖尿病患者更好的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比较门冬胰岛素30与预混人胰岛素30R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门冬胰岛素30组52例和预混人胰岛素30R组50例,进行为期12周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低血糖发生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FBG、2hPBG、HbAlc均明显下降(P〈0.01),且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预混人胰岛素30R组(P〈0.05)。结论采用门釜瞌岛塞3Q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更安全、方便、有效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管理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改善社区糖尿病控制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150例患者,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按常规的社区糖尿病管理方法管理,观察组进行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管理,两组均干预1年,干预前后空腹抽血检测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水平,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6.32±1.02)mmol/L比(9.43±2.42)mmol/L、(9.03±2.78)mmol/L比(12.93±5.48)mmol/L、(6.02±0.66)%比(8.39±1.62)%、(1.86±1.52)mmol/L比(3.21±1.61)mmol/L、(1.67±0.36)mmol/L比(1.28±0.41)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干预前明显改善[(6.89±1.57)mmol/L比(9.34士3.04)mmol/L、(7.83±1.12)%比(8.31±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G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73.33%(55/75)、32.00%(2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管理能够更加系统、规范地防治糖尿病,有效改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水平,尤其利于TG、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下降,有助于稳定病情,降低并发症,值得在诊治社区糖尿病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长效胰岛素或中效胰岛素联用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本院56例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者分为2组:长效胰岛素组(地特胰岛素,简称地特组)和中效胰岛素组(诺和灵N,简称诺和组),每组各28例。所有患者在原有的口服降糖药不变的基础上,地特组每天22:00注射地特胰岛素1次;诺和组每天22:00注射诺和灵N1次。根据空腹血糖(FBG)的水平,每周调整胰岛素剂量,以FBG〈5.6mmol/L为治疗目标,共治疗16周。观察两组患者血糖控制和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的FBG在4周和16周都明显下降,但地特组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诺和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e)在16周时也明显的下降,地特组的下降幅度稍高于诺和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地特组低血糖事件明显少于诺和组[17.9%(5/28)vs 46.4%(13/28),X^2=5.72,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单用口服降糖药不能良好控制血糖时,加用每日1次地特胰岛素或加用每日1次诺和灵N进行治疗,均能达到明显的降糖效果。与诺和灵N相比,地特胰岛素降低FBG的效果更好,低血糖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3.
李玲  房彦平  邓秀娟 《智慧健康》2022,(29):179-182
目的 探讨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给予模拟体验式教育干预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100例T2DM患者进行干预研究;随机分为参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式完成对应干预)和试验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式+模拟体验式教育方式完成对应干预),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水平(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h血糖)以及自护行为能力(规律运动、饮食控制、血糖监测、遵医嘱服药、高低血糖处理、足部护理)评分。结果 干预前,试验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h血糖同参照组比较,未呈现出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h血糖均低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规律运动、饮食控制、血糖监测、遵医嘱服药、高低血糖处理、足部护理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模拟体验式教育方式有效应用后,观察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h血糖水平获得显著降低,证明控糖效果明显;规律运动、饮食控制、血糖监测、遵医嘱服药、高低血糖处理、足部护理评分获得显著提高,证明自护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话结合微信健康教育在出院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0例在山东省立医院住院治疗,血糖稳定后出院继续胰岛素泵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门诊随诊,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电话结合微信健康教育。出院6个月时,比较2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泵使用知识及技能掌握水平、泵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出院时,2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泵使用知识和技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时,观察组空腹血糖(6.23±0.71)优于对照组(6.89±1.22)(P0.05),糖化血红蛋白(6.51±0.49)明显优于对照组(6.89±0.59)(P0.01);观察组患者胰岛素泵使用相关知识、技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6个月内,观察组发生意外低血糖、注射部位皮肤感染或硬结等的人数少于对照组(P0.01),发生意外高血糖人数比对照组少(P0.05)。结论电话结合微信健康教育可使出院继续使用胰岛素泵治疗患者保持较高的泵使用知识、技能水平及良好的血糖控制,减少泵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胰岛素泵和常规胰岛素注射两种给药方式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 选择糖尿病100例,按照患者意愿进行分组,其中50例为胰岛素泵组,另50例为胰岛素注射组.胰岛素泵组使用诺和灵R,每天以原有胰岛素总量的一半为基础值,使用泵持续一天输入皮下,胰岛素用量为0.2~2.0 U/h,余下的一半使用泵按照一日三餐分为20%、15%、15%追加注入皮下;胰岛素注射组使用胰岛素在每日三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以及利用诺和灵N在患者睡觉前进行皮下注射.对两组不同给药方式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在平均控制天数内,胰岛素泵组为(3.9±0.5)d,胰岛素注射组为(8.5±5.3)d(P<0.05);胰岛素泵组每日平均胰岛素用药量为(32±5.2)U,胰岛素注射组每日平均胰岛素用药量为(41±6.3)U(P<0.05).平均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泵组约为2%,而胰岛素注射组为8%(P<0.05).结论 在治疗糖尿病时使用胰岛素泵的给药方式疗效大大高于使用常规胰岛素注射治疗.  相似文献   

16.
宁静 《现代保健》2011,(19):57-58
目的比较诺和锐30和诺和灵30R治疗在开始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方法将50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A组(诺和锐30治疗组)和B组(诺和灵30R治疗组),采用每日早、晚餐前皮下注射方案,为期12周。观察两组患者5个时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低血糖事件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A组三餐后血糖水平、低血糖发生次数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HbAlc、胰岛素用量及其他不良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2DM患者采用诺和锐30治疗时,对餐后血糖控制更为满意,且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在妊娠糖尿病人中使用胰岛素泵对孕妇及胎儿的影响。方法 17例使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者设置为观察组,17例通过传统方法注射胰岛素者设置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的血糖控制情况、低血糖发生、妊娠并发症及胎儿患病率。结果 经胰岛素治疗和合理运动饮食控制,两组患者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值均明显下降。结论 胰岛素泵能更好的控制血糖,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余红 《现代保健》2014,(6):55-57
目的:讨论持续胰岛素皮下注射和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方法在治疗儿童糖尿病的疗效,并分析不同注射方法的护理风险。方法:将90例儿童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持续胰岛素皮下注射,对照组采用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同时记录血糖达标时间和胰岛素使用量,并观察治疗期间两组发生的护理风险,以评价不同注射方法治疗糖尿病的效果和风险。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使用量分别为(5.37±0.49)mmol/L、(7.67±0.86)mmol/L、(5.29±1.12)d和(37.21±2.09)U/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未发生针刺伤、剂量错误、注射用具错误和漏液情况,分别有3例和2例出现低血糖和穿刺点感染;对照组针刺伤7例、剂量错误4例、注射用具错误7例、漏液9例、低血糖10例和穿刺点感染11例,两组在护理风险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皮下注射相比于多次皮下注射,可以更有效的降低血糖,缩短达标时间、减少胰岛素使用量,并避免护理风险,是治疗糖尿病有效的注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自我监测血糖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中的血糖控制情况.方法 80名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时间的糖化血红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数值.结果 实验组在3个月和6个月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下降更显著,且低血糖发生率少.结论 增加自我血糖监测的频率可使门诊使用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得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口服降糖药不能良好控制血糖的情况下,加用每日1次甘精胰岛素或加用每日2次预混胰岛素治疗,比较这两种方案的疗效和低血糖的风险。方法40例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组(简称甘精组)和预混胰岛素组(诺和灵30R,简称预混组),每组各20例。所有患者在原有的口服降糖药不变的基础上,甘精组每晚10时注射甘精胰岛素1次;预混组每日早晚餐前分别注射诺和灵30R预混胰岛素。根据空腹血糖(FBG)的水平,每周调整胰岛素剂量,以FBG小于5.6mmol/L为治疗目标,共治疗16周。观察血糖控制和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的FBG在4周和16周都明显下降,但甘精组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预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16周时也明显的下降,甘精组的下降幅度稍优于预混组,但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到达终点时预混组的胰岛素用量明显大于甘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精组低血糖事件明显少于预混组(甘精组3例,15%;预混组9例,45%),x^2=4.285,P〈0.05。结论单用口服降糖药不能较好控制血糖时,加用每日1次甘精胰岛素或加用每日2次预混胰岛素进行治疗,均能达到明显的降糖效果。甘精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相比,降低FBG的效果更好,低血糖的发生率低,胰岛素的用骨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